民族民间音乐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艺术特征【摘ō、要】山东民歌中流传度最广最为知名的代表足作当数《沂蒙山小调》、。本文旨在对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作者创作背景、艺术特征作一探究通过对这首民歌的研究而更加深入的了解山东民歌一。【关键词】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音乐;艺术特征:[作者简介]李淑英(19了5)女甘肃省歌舞剧院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一、《沂蒙山小调》的作者简介李林:《沂蒙山小调》的曲作者、河北省人原上海歌剧院顾问《歌剧艺术研究》的创始人之一。李林生于1917年的辽宁沈阳青年时期参加了很多学生运动。1938年开始从事文艺在文工团任干事、创作股长。1942年在山东文协京剧团、实验剧团、山东军区文工团、湖南军区文工团、海军政治部文化部先后科长团长等职。1957年任职于上海歌剧院1998年困病去世。《沂蒙山小调》是李林的代表作以他/J、时候所听过的东北童谣为素材又加入了山东民歌的元素而创作而成。阮若珊:《沂蒙山小调》的词作者祖籍河北怀安县毕业于北平师大女附中。1937年来到沂蒙山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沂蒙山一待就是七年在山东分局及的领导下从事文艺工作。在这期间她也参与到演出一线作为一名演员她参演了《李秀成之死》、《阿Q正传》等多部话剧。1940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她和文工团的另一位成员李林一同创作了著名的历史歌曲《沂蒙山小调》。二、《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沂蒙山小调》是1940年由八路军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阮若珊作词、李林加工而创作成功的。1940年沂蒙抗日根据地刚刚成立日本帝国主义疯狂的进行扫荡的顽固派也时常进行破坏。尤其是1940年的孙祖战斗之后反动派对人民群众的残害更加疯狂。1940年中旬为打击反动地主武装及黄沙会的嚣张气焰八路军山东纵队和刚从太行山搬到沂蒙山的抗大一分校的第二、第五大队以及沂南县地方武装一同发起了反黄沙会战役。经过两天的激战将赶出了沂蒙地区。我党在沂蒙的根据地成立。正是在这一战争的历史背景下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李林、阮若珊根据当地民歌改编成了战争题材的《打黄沙会》。1940年日军偷袭我根据地但被我军成功粉碎为了庆祝这一战斗的胜利当天晚上上演了由李林和阮若珊改编山东传统民歌而新创作的《打黄沙会》不久便在整个沂南地区传唱。但此时的《打黄沙会》还不是我们今天的《沂蒙山小调》。后来经过长期的流传人民群众不断加工保留了之前的两段歌词最后一段改为歌颂党既增加了这首作品的艺术性也增加了这首作品的时代性至此才由之前的《打黄沙会》变为了《沂蒙山小调》。三、《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征(一)《沂蒙山小调》的结构从曲式结构上看《沂蒙山小调》采用的是音乐中最IJ、的曲式结构单一部曲式。全曲共四个乐句起承转合每两个乐句为一句唱词。全曲一共四段歌词采用了同一段旋律这在创作手法当中被称为分节歌。由谱例可以看出四个乐句的每一句开头既是上一个乐句的结尾我们管这种创作手法叫做“鱼咬尾”。中国的民歌当中分节歌和“鱼咬尾”是极为常见的。(二)歌词分析歌词共分为四段前三段描写的是沂蒙山的自然景象及人民群众的富足景象第四段转为赞美中国党的精明领导。四段歌词中都加入了衬词和语气词这些衬词和语气词虽说没有具体含义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小调的特色更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使得大家更容易上口在衬托歌曲的情绪和旋律当中衬词和语气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调式调性《沂蒙山小调》采用的是含有变宫的E微六声民族调式。前两句没有出现偏音更像民族五声调式后两句偏音变宫出现让音乐加入了新的元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整首作品格式规整旋律舒展除每个乐句的结束采用一字多音其余基本都是一字一音细细体会这首歌曲唱出来和朗诵出来基本是一致的这也是这首歌的另一绝妙之处。由李林和阮若珊创作的《沂蒙山小调》并非是我们今天所传唱的原作这首作品自1940年创作出来后在口口相传中不断改编这一过程前后历时几十年这一过程中经历了抗日战争战争各正是以上的种种才使得《沂蒙山小调》久唱不衰。《沂蒙山小调》自诞生以来鼓舞了几代的沂蒙人几十年来激励着几代的沂蒙人用血和汗共同筑建了能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激励更多的后人将这种精神一代代的传递下去。【参考文献】【]1浅析《沂蒙山小调》的艺术特点,【M]作者:李秋菊,音乐创作,出版时间:21031208【]2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句式结构分析,【M】作者:于冬玲,北方音乐,出版时间:21040515【3]浅析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点与影响,【M】作者:郭安妮,音乐大观,出版时间:2013130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