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音乐
浅析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艺术特点
【摘 要】山东民歌在我国传统民间音乐这方土地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主要写作灵感都是出自于民间,这是一种通过描述劳动人民
在平时的生产活动中被发现且不断发展起来的,通过广大劳动人民的不断口口相传,在发展过程中人民慢慢吸收不一样的演唱、配器方法用以把其得到充实和发展。这种民歌它是集中了整个山东人民所有智慧的最终产物,使其在整个中华民族音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山东民歌的样式很丰富、地域也是极其的广泛。所有这些民歌中小调是最可以体现咱们这个地区人民淳朴、豪爽的性格。一提到小调我想所有人都能知道的就是《沂蒙山小调》,它是山东民歌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也是最能代表山东民歌的经典作品之一。沂蒙山小调具有自己的音乐风格:突出的地方特点,所有人容易接受,来源生活,简单明了,具有非常强大的包容性和普及性。本文从民歌的起源与发展,有关它的艺术特点、内涵及品味追求延伸到小调的开始和与传承,该风格的特别之处。
【关 键 词】民歌;小调;沂蒙山小调
【作者简介】张星(1992~),男,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2012级音乐学2班,研究方向:音乐学。前言
山东民歌可以包括两种,一种是出自我国的母亲河黄河这一带的,另一种则是和它出自同一个枝干的山峡地区艺术形式,人们称为“同宗民歌”。尽管这两种民歌来自同一系列。却也是各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第一种不管在节奏还是文字上具有着不光大气磅礴同样婉约柔和。演唱的基本功发音吐字非常和普通话一样,而另外一种同一个系列民歌就不和它一样,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做衡量,那后面一种是非常能够让给大家接受明白的。山东民歌具有的非常特别的艺术特色取决于它深厚的文化修为、与其它音乐不同的节奏。山东民歌可以分为三大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这里非常有代表的是小调,小调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艺术形式传播方法具有曲折性、体现内容具有柔和性和体系具有完整性、修饰性,而这三个特点在《沂蒙山小调》中完全表露无遗。作为山东民歌代表作的《沂蒙山小调》是山东民歌的代表之作,它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山东以及全国都是广为流传,不断激励一辈一辈人积极努力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的人。
一、民歌简述
(一)民歌的出现与流传
社会在进步发展,民歌的发展与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是息息相关的,相辅相成。戏曲、曲艺产生在封建社会后期,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变化而发展变化,同样它的进步变化需要感谢这些姊妹艺术,艺术形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了竞争才能更快的进步,由于这些让它在内容与形式上进步变化。民歌得到长足的发展是在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以后即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半个多世纪以来,民歌随着社会的发展给它带来了更多的新生与机遇,这让民歌在许多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比如在体现社会生活、战斗等方面,在社会变革和发展中,它同样各方面也发生了无与伦比的变化和变革。
(二)民歌的特点、内容、类别1、民歌的特点
民歌体现在一个“民”字,通过这个我们能理解它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是紧密相关的。那我们就去深刻的剖析一下它诞生的根源,它是在人民的劳动过程中经过口口相传得到发展的,之后又采取润色修饰才会有了今天的创作风格。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民间生活,接地气,简单朗朗上口,透析当地的民族特色,人民极其喜爱。
2、民歌的内容
民歌题材丰富多彩非,在其中表现的内容五花八门,所接触的人民社会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总结发现能够归纳为下面几种:体现社会斗争的(这里包含体现群众运
动、体现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和等);体现生产斗争的;体现美好爱情生活的;体现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励志、诙谐幽默的;歌唱传说故事、人物新闻、景物古迹等。
3、民歌的类别
我国的民歌现在艺术形式非常多样,归根结底源自于我们有着五十六个民族,民族多样性,地区多样性带来多种多样的民族特色,艺术形式的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原因是不一样的生活、生产方式。民歌从体裁形式出发,能够总结成三大类:号子、山歌和小调。它们所有这些都是不一样的出现时间、地点、方式,最后就促成这些艺术形式各有千秋,各不相同。
二、小调简述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相辅相成的,人民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艺术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的经济水平得到提高了,老百姓的兜里有钱了,人民的需求也同时发生改变,完成生产劳动的同时,还需要更好地休闲方式比如娱乐、业余活动等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促进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就更高更多,艺术要随其发展,人民需要更多、更丰富的民歌来装扮生活、挥洒思想感情。就这样,小调就此出现了。
小调是民歌中家喻户晓的一种民歌题材,它和山歌、号子相比,不受一些场合的界定,它的演唱形式也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色彩,在传唱的过程中很稳定。在所有这些艺术里,小调是很多人最喜欢口口相传的。无论是居住在农村还是居住在大都市的人民,不管是不是在田间耕作的人,还是那些不会唱山歌和号子,但是所有人都能会哼几首小调。流行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城市里生活的人不管你是工人、商人,乃是文人也是极其喜欢传唱的。它这样受到人们的喜欢,这就促使它对内容要求更加深刻、典型,最后让它得以更加的规整。通过大家的不断流传过程中,小调音乐经过了二次创作,同样的一首又谱写进去许多新鲜元素,创作者在这个过程中会投入更多的经历,内容得到升华。它的音乐形式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具有规则,非常好学好记。
三、沂蒙山小调艺术特点分析(一)沂蒙山小调的创作原因
在抗战的时候,沂蒙山根据地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建立起来,但是,在根据地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就经常受到敌人的骚扰,不但如此,根据地还受到的破坏。位了能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我党也根据具体情况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都没有使问题得到解决,最终只能通过武力对根据地进行保护。抗日文工团以宣传为力量,配合根据地的其他活
16
民族民间音乐
西北民族大学原创歌剧《文成公主》创作背景及剧情介绍
【摘 要】歌剧《文成公主》剧本始创于2001年8月,由二炮文工团一级作曲楚兴元作曲,总政话剧团团长彭长虹编剧,剧本和唱腔的创作
完成于2006年7月,期间得到中国戏剧家协会副吴祖光先生、原总政文化部副沈西蒙老前辈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吴祖强先生的指导和帮助,吴祖光的女儿吴霜女士从美国留学回来也热情的加盟创作,这部作品历时六年,七易其稿。
【关 键 词】文成公主;歌剧;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朱子健(1981~),女,藏族,甘肃甘南人,硕士学历,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职;研究方向:音乐学及音乐表演。一、歌剧《文成公主》的创作背景
歌剧《文成公主》剧本始创于2001年8月,由二炮文工团一级作曲楚兴元作曲,总政话剧团团长彭长虹编剧,剧本和唱腔的创作完成于2006年7月,期间得到中国戏剧家协会副吴祖光先生、原总政文化部副沈西蒙老前辈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吴祖强先生的指导和帮助,吴祖光的女儿吴霜女士从美国留学回来也热情的加盟创作,这部作品历时六年,七易其稿。
2005年9月,西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李槐子副院长偶然发现了这部还未最后完稿的作品,即与该院李曙明院长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认真研究,以极大的热忱给予高度重视,并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将这部作品列为该院教学剧目,决定出资委托作者继续创作完成这部作品。2006年7月,四幕歌剧《文成公主》全部唱段创作完成并交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审定。学院组织了各方面的专家、艺术家、教师多次反复
论证,并有兼职教授著名歌词作家邵永强先生和特聘教授作曲界老前辈尚德义先生对全部唱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修订和润色,使该剧日臻完善,更加出色。以家喻户晓的唐代文成公主远嫁王松赞干布的民族和亲故事为题材的《文成公主》终成定稿。并且在2008年以清唱剧的形式演出过部分选段,得到了观众和同仁们的高度赞扬。
清唱剧演出的成功使得全院师生大受鼓舞,经过几年全方位的准备,终于2012年在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的就位下开始了歌剧《文成公主》的系统排练。
二、歌剧《文成公主》的主创人员
导演高立斌教授19年生,国家一级演员,国家一级导演,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其导演主要获奖作品:原创音乐剧《花儿与少年》(09年在北京成功上演,获甘肃省戏剧调演导演一等奖,10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戏剧调演最佳导演奖,11年参加首届中国歌剧节比赛获剧目银奖第一名)
(下转18页)
(上接16页)动,《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创作出来的。
(二)沂蒙山小调作者概述
李林(1917—1998),又叫李森林,1917年1月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在年轻的时候,参加过很多的学生运动,为唤起民众沉睡的良知而努力。他为了党的事业用尽了自己毕生的努力。他写的大型话剧《过关》被收入周扬同志主编的《中国人民文艺从书》,他还创作了《复仇》/《天门岛》、《风流年华》、《丹橘颂》等多部作品,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了歌剧事业。
四、沂蒙山小调艺术特点
沂蒙山区好风光,歌颂党是沂蒙山小调的主线,情感饱含热情,表达了对沂蒙山的即将到来的新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曲调优美,主旋律充实,旋律婉转,首尾相接是它的主要创作手法,是一首四三节拍,五声音阶徵调式的民歌。
这首小调体现了沂蒙山地区群众淳朴的性格特征。期初在山东和河北地区进行传送,结构形式是单乐段分节歌,重点在re/dol/la/sol,呈现逐渐下降的形式。歌词分为四个乐句,一句话由两个乐句构成,音乐节奏平缓。每个乐句都有以结束音作回返进行的拖腔,抒情性就能在此体现出来。以此为作曲形式,不但在歌唱时朗朗上口,而且也确定了旋律在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沂蒙山小调》唱词中准确的的运用了的地域性和儿话音,使沂蒙山当地的特点完全展现出来。
结语
《沂蒙山小调》代表了新的民歌的发展方向,表达了
对自己家乡的喜爱,对对当地美丽景色的陶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除此之外,民歌的歌词现在都简单易懂,非常符合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收到了越来越多人的热爱,经久不衰,山东民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历久弥新,是民歌中非常优秀的作品,也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希望《沂蒙山小调》能够一直传递下去,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周青青.关于汉族民歌体裁的分类问题[J].《中国音乐》,1993 年.
[2]魏占河.山东民歌演唱漫议[J].《中国音乐学》2004 年第 4 期.
[3]周亨芳.歌曲的风格极其润腔技巧[J].《音乐探索》1985 年第 3 期.
[4]杜亚雄.语言与音乐的关系[J].《中国音乐》1990 年第 1 期.
[5]李锐,李岩 .山东方言声韵、发生习惯对歌唱音色的影响[J].《中国教育与经济论
坛》,2003 年第 2 期.
[6]朱虹.沂蒙山,我的娘亲亲的艺术特色[J].音乐时空.[7]陈鸿林.晒晒淳朴多彩的沂蒙民歌[J]广播歌选.
[8]江明淳.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陈四海.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