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 社会科学家 Nov.,2010 (第11期,总第163期) SOCIAL SCIENTIST (No.11,General No.163) 【语言与文化研究】 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刘长江 ,孔瑞珠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16;2.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南京210059) 摘要:跨文化交际加快了全球化进程,全球化趋向又呼唤着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提高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 的有效性,需要厘清跨文化交际失败与跨文化交际失误之别,并从语言、文化、语境等维度对跨文化交际失误进行交 际者语用归因,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有效交际策略。 关键词:全球化;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有效交际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0)11-0149--04 一一、全球化趋向与跨文化交际 的统一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不平衡的、充满矛盾 的变化倾向。【t 球化是一个国际化与本土化、一体化 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全球意识不 与多元化、同化与异化并行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趋向, 断提升,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共同发展。全 是和谐与摩擦、竞争与合作、求同与存异、利与弊的辩 球化是度的,信息通讯维度的全球化为跨文化交 证统一。复杂的全球化语境对跨文化交际提出了挑战 际准备了广阔的语境,频繁的跨文化交际又促进了人 和期待,也突显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性。 类全球意识的崛起和经济、文化、政治等维度的全球 跨文化交际研究是在美国近三、四十年伴随着全 化,度的全球化又需要更加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 球化的进程而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近十多年来也成 支持。可见,全球化与跨文化紧密关联,全球化发展必 为我国外语教育界的热门课题。跨文化交际可定义为 须解决好跨文化问题,跨文化交际必须考虑全球化语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 境。对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的成败进行归因研 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 究,必将提升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 广义的跨文化交际包括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跨种族 汉(M.MeLuhan)首次提出“全球村”(Global Village)的 交际、跨民族交际、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 概念,利用矛盾修辞的手法,生动预见了当今人类所 甚至可指任何具有不同背景的人际之间的交际。[21本 居住的世界“既大又小”的辩证统一。如今,计算机、网 研究的视点在于狭义的跨文化交际,即国际性的跨文 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及飞机、高铁等现代交通方式的飞 化交际,重点探究跨文化交际失误的语用归因和有效 速发展,已经使居住在地球上每个角落的居民跨越空 交际策略。 间和时间的,变为“虽远且近”的名副其实的“村 民”。使用不同语言、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村民”之间 二、跨文化交际失误研究 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考虑和处理问题的全球意识随 着交往的深入逐步提升,加速了世界经济、政治及文 交际是一个通过使用符号(言语、身势语、图画 化等方面的全球化。 等)进行信息编码和解码以达到信息传送或其它目的 全球化虽然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世界性大潮,反 (如以言行事或以言成事)的行为和过程。在这个过程 映了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但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倾向单 中,如果交际双方均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则可称为成 收稿日期:2010—09—17;修订日期:2OlO—lO一04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球村语境下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08SJD7400025) 作者简介:刘长江(197O一),安徽岳西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外部主任,在读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 语教育、二语习得和跨文化交际;孔瑞珠(1977一),女,江苏高淳人,硕士,南京市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文学与文化。 149 功交际或有效交际;如果在交际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或 解正着,或者听方觉察到说方语用错误后善意地纠错 障碍而导致任何一方未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则可称为 解码,正确解读了说方原想传输的信息,双方交际没 交际失败。跨文化交际失败就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 有出现中断,这种情况下虽然可以说没有出现严重的 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所出现的交际失败或交际中断。 交际失败,但从说方来说,仍然出现了交际失误。 一导致交际失败的原因很多,这主要是因为交际是 跨文化交际失误还可从语用的角度进行研究和 个动态多变的过程,所涉及的变量很多。如果把交 分类。这方面的标志性研究当属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 agmatic 际看作是一个信息传送的过程,那么所涉及变量至少 (J.Thomas)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语用失误(Prlure)概念。从那以后,语用失误研究成为跨文化交 包括作为信源的编码者(态度、情感、能力等)、作为信 Fai宿的解码者(态度、情感、能力等)、作为信息传输方式 际失误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内很多学者或致力于语用 的信道(质量情况等)、影响信息传输的各种环境(噪 失误语料的收集整理,或对我国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 音等)、用于编码解码的符号系统(语言规范等)。这些 进行调查分析,或对英汉语跨文化语用差异进行对比 或对跨文化语用失误进行归因研究[36。 变量之间的关系复杂,当任何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或出 研究,托马斯认为,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失误的重要 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交际失败。 he in— 归因理论指出,如果将失败归因于一些稳定的、 方面和源头,可解释为“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t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她将 不可控制的原因,将会影响后续行为的动力,十分有 abiinguistic 害;如果将失败归因于一些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因素 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63。语 (如自身努力不够等),将会有利于以后取得成功。[31因 f此,本研究的视点将游离于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不 用语言失误是指对语言的错用,包括错误地使用目的 可控因素(如信道故障、噪音等)之外,而落在导致跨 语或根据母语的语义或结构使用目的语。一个简单的 a lot. 文化交际失败的可控因素上(如交际者的情感、态度、 例子就是,当英语本族人表达感谢时(“ThanksS a great help.”),听话人(中国人)根据汉语的思 能力等)。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当代著名归因理论家维 That’ 纳(B.Weiner)认为,“能力”是不随时间变化的、稳定 维(“不用谢”)错误地套用了一句英文(“Nevernd.”)而引起了英语本族人的奇怪和不解,因为 的、不可控制的,他眼中的“能力”其实指的是人的潜 miver mind.”在英语本族人看来是接受道歉时的应 能。本文中所说的“能力”概念指的是阶段性的动态的 “Ne水平,从历时的角度讲,这种水平是会随着个人努力 答。社交语用失误是指违背了不同文化里制导语言行 程度及时间而改变的,属于可控制因素。笔者将这种 为的文化规范和语用原则的言语行为。通俗地说,就 因交际主体的能力、态度、情感等可控因素所导致的 是指在交际中因不了解谈话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而 会 跨文化交际失败称为跨文化交际失误。可见,跨文化 影响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交际失误属于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一种,主要是指由交 话的语域、话题的熟悉程度等因素有关。一个简单的 例子就是,当一个中国留美学生假日郊游时,为了展 际者因素所导致的事与愿违的交际失败。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说明,那就是交际者是否遵守 现中国人尊老爱幼的美德,给一位上了年纪的教师主 ease sit down,Mrs Green.You’re 合作、关联等语用原则。一般来说,交际双方要交流信 动让座,他说:“Pld.”。出乎他所预料的是,这位老太太非但不感谢他, 息,就必须遵守合作、关联、礼貌等原则,根据一致的目 olold.”被 的或方向,在交谈中做出恰如其分的贡献。[4]但也有一 反而面露恼色,原因就是小伙的直言“You’re 7】。 些特殊的语境使得交际的一方故意本着不合作的态 视为对这位女士的一种冒犯【托马斯对语用失误的探讨是近二十多年来跨文 度,比如通过答非所问的非关联方式来达到躲避或叉 开话题的目的,造成对方云里雾里无法解读信息,这种 化交际失误研究领域里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突破,她 交际失败也不被视为交际失误,不在本研究的视域。只 的语用失误“二分法”视角独特并极具解释力,被后来 有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均本着语用原则却 的国内外研究者广泛引用。但是,该研究也有一定的 仍然因为某些自身原因而未能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局限性,比如,她将通常意义上的语言错误剔除出了 跨文化交际失误的语用归因范畴,她的“跨文化语用 才可称为跨文化交际失误。 她对“语用失误”的定义不够精 跨文化交际失误可从交际者责任的角度简单地 失误”的概念过于宽泛, 分为说方失误和听方失误,或从信息编码的角度简单 准,她的语用失误“二分法”有一定的交叉重叠,等等圈。地分为信息编码失误和信息解码失误,具体包括以下 现象:1)说方正确编码,听方错误解码;2)说方错误编 码,听方正确解码;3)说方错误编码,听方也错误解 一三、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码。以上三种情况,都会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误。但还有 对跨文化交际失误进行语用归因,就是试图将导 种情况是,如果说方错误编码,而听方错误解码,歪 致跨文化交际失误的所有原因全部归到交际者的语用 1 50 错误上,并从深层次挖掘交际者之所以产生这些语用 的规则简单而产生的现象,这往往是由于过度推广所 错误的各种原因。这种交际者语用归因对减少跨文化 致。例如,当学习者得知动词过去时的构成方式是在 交际失误大有裨益,因为交际者完全可以通过反思和 动词词根后加一ed时,会忽视例外情况的存在而使用 后期努力,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如果不进行 breaked,standed等错误形式嘲。 交际者语用归因,而是将交际失误归因于一些稳定的、 在语用能力方面,可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种原 不可控制的原因,比如两国的语言差异或文化差异,那 因:一是语言知识(词汇、语法等)或语用知识(交际者 么交际者后续行为的动力就会衰减,因为他完全有理 需遵守合作、关联、礼貌等语用原则)欠缺,这点前文 由认为,两国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是他不可 已述,不再赘言;二是对交际对象及共享知识的误判。 控制无法改变的,因此他可能会对跨文化交际失误听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必然对彼此共同拥有 之任之,不会努力去避免或减少交际失误。 或共享的知识、信念和经验等进行判断,才能决定交 既然交际者语用错误被认为是导致跨文化交际 际时的言语、语速、内容等。可以想见,如果一个美国 失误的根本原因,那么交际主体语用错误又有哪些内 人用他正常的语速和措辞对一个初学英语的中国学 涵呢?本研究认为,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的交际者语 生侃侃而谈,交际还能继续吗?自然不能。三是对交际 用错误包括:1)言语错用;2)言语不得体;3)言语错 语境的误判。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离不开语境,准确使 解。言语错用主要是指说话者遣词造句方面的错误, 用和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话语自然离不开交际语境。 是语言形式上的欠准确,如用词错误、语法错误等;言 交际语境的概念可以很大,大到前文所述的全球化背 语不得体主要是指具体情境中语言运用的不合适,是 景。试想,在今天的中国,当一个外国人用英语夸赞一 说话者在言语和文化两个层面的不合时宜,基本等同 位中国小伙子的妻子“She’S SO beautiful!”时,这个小 于前文所述的托马斯的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 伙子会认为是一种骚扰吗?应该不会,相反,他会非常 误;言语错解主要是指听话者由于语言知识、语境认 高兴地回应一声“Thank you!”。在当今语境下,如果这 知、文化差异敏感性等因素而造成的对说话人意欲表 个小伙子生气了,则证明他误判了语境。当然,交际语 达的含义的错误理解。 境也可以很小,小到交谈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对象。比 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犯下上述语用错误的 如,当你的一位朋友急匆匆地跑到你面前说:“我下午 原因很多,但所有这些原因都可归结到两点:一是交 有急事,可是我的车还在修理厂。”,你就应该能够根 际主体的语言水平有限,二是交际主体的语用能力有 据语境判断出这句话的交际意义是:“我能借用你的 限。前者是指交际主体对语言层面的知识获得不理 车吗?”。如果你只认为他是告诉你一个信息,一个事 想,是交际主体的一种静态缺陷,只能依靠交际前的 实,那就是错判了语境,导致了交际失败。四是对交际 努力予以弥补;后者是指交际主体在不同语境下运用 文化的误判。文化从功能的角度可以分为知识文化和 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得体性不够,是交际主体的一种 交际文化,前者是指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 动态缺陷,对该缺陷的消解既需要交际前的知识储 际时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知识,后者是指两种不同 备,还需要交际过程中的准确判断和应变。 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会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 “语言水平有限”方面,可进一步细分为以下三个 景知识,包括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价 原因:一是交际前的语言知识储备不足,比如词汇量 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 不足、语法知识不够等,结果在交际过程中词不达意 文化因素。【9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缺乏对对方民族文 或沉默以对;二是对跨文化交际双方本族语的语言差 化的了解,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判断,最终导致跨文化 异了解不足而在交际中简单地进行词汇或语篇对等, 交际失误。例如,日本Koreo教授在一篇专论里曾经 结果导致交际话语的用词错误或语序错误,比如提到 总结出了日本人和西方人的八点不同『101,其中包括:日 “龙的传人”就想到了“dragon’s descendents”,提到“住 本人说话拐弯抹角,而西方人单刀直入;日本人在交 房”就想到了“house”等;三是在交际主体意识到自身 谈中尽量迁就对方观点,而西方人有话直说;日本人 语言知识不足的情况下而过度地使用了一些策略,比 先说明理由再提出主张,而西方人先提出主张再说明 如过度推广、简单化等。过度推广(overgeneralization) 理由。如果交际双方对这些交际文化不太了解,就可 是第一或第二语言学习常有的现象,即学习者把语言 能出现交际失误。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跨文化 项目的语法规则运用推广到不应有的范围,通常的做 交际的过程中,自高自大的民族中心主义和自轻自卑 法是将词或结构用于更规则的模式。可以想象,当一 的惧外媚外心理都是不正确的,认为全球化语境下文 个英语学习者学会了able/unable,real/unreal,true/un— 化差异大大减少的想法也不正确。第五是对跨文化交 true等词汇并知道honest意为“诚实的”时,他就很有 际中的副语言手段的误判。副语言手段包括面部表 可能使用unhonest来表达“不诚实的”。简单化是指学 情、头部运动、眼睛移动和手势等,它们对交际话语起 习者因所使用的语法f或词形/语音)规则要比目的语 着证明、强调、否定等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 1 51 能正确理解对方的亲吻、拥抱、耸肩、竖拇指等动作的 知识的积累是绝对不行的。积累了使用语法规则遣词 含义,就可能出现交际失误。 造句的能力之后,还必须培养在何时何地向何人恰当 地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这就是语用能力。这里所说 的语用能力包括:辨识各种语言形式的交际功能的能 力,通晓各种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的能力,在具体情 四、跨文化有效交际策略 应付各种交际场合而采 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 景中有效地交流思想的能力,为了提高跨文化 逐渐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各族人民之间的跨文化交 用各种交际手段的能力。也就是说,际愈加频繁。但是由于全球化不是一个简单的片面的 交际的有效性,我们不仅需要努力掌握目的语的词 国际化、一体化与同化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多元化、 汇、语法知识,还需培养对各种语境的认知能力、应变 本土化与异化的过程,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化 能力以及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度,调整好与目的语文 等方面的差异仍然存在,跨文化交际失误在所难免。 化之间的心理距离,避免本族语和本族语文化的负迁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这些交际失误进行差错分 移和交际干扰。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中,尤其是交际 析,并从“交际失误”这面镜子之中反观有效交际的策 中出现困难和疑惑时,还需要运用一定的交际技巧和 略,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手段,如变换措辞、意义协商和追问、适度地简化和推 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研究揭示,有效交际的 理,等等,将自己的语用能力充分调动出来。如果经过 策略在于:1)努力提高语言水平和语用能力(交际前 努力之后仍然出现了交际失误,则需要事后冷静地反 的准备);2)合理运用交际策略(交际中的应变);3)对 思和自我语用归因。根据维纳的观点,对成败结果的 交际失误进行自我语用归因(交际后的反思)。第一条 归因与成就行为紧密关联。只要我们在进行交际失误 和第三条都是立足长远的战略型策略,第二条是着眼 后的自我语用归因时,学会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 交际过程的战术型策略。 可控制的因素(如自身努力不够等),就会提高今后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复杂的全球化语 文化有效交际的能力。 境下进行跨文化交际,如果不进行长期的语言、文化 参考文献: [1】 徐艳玲.反全球化思潮的透视卟中州学刊,2007,(2): 【7】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f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3-16. 1 997.209.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3. [8】 RICHARDS,J.c ,J,PLATT.Longman Dictionary of f3】 陈春莲,杨起群.维纳归因理论对学生有效学习的启示ⅡJ. Language Teaching&Appfied Linguistics[A】.管燕红.朗文语 教育与职业,2009,(26):74-76. 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4】 黄次栋.语用学与语用错误[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 社.2000.326. 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459—470. [9】 张占一.试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 【5】 刘长江.对托马斯“跨文化语用失误”的诠释与批评卟外语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187—204. 研究,2008,(6):36—39. 【10】王宗炎.自我认识与跨文化交际[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 【6】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A1何兆熊.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1—12. 语用学文献选读[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677—714. [责任编校:蒋民胜] (上接第148页)大众听懂和信服,当然也要善于学习 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网络宣传语言的使 领袖人物的话语表达方式,如论述过的“三大 用和推广,理应从上述经验中得到借鉴和启迪。 法宝”、“糖衣炮弹”、“纸老虎”、“三座大山”等话语,生 当然,网民们以求新求变的心理在网上创造一些 动形象,易于识记和传播。x/s4,平的很多论述同样如 新词新语,追求标新立异的表现力,这是无可厚非的。 此,如“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 但对于那些在运用过程中产生的语言负偏离现象,甚 头过河”、“不改革就死路一条”等,浅显直白,直指问 至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宣传构成威胁的,应予 题要害,也是契合大众生活的话语方式[21。同时,也增 以严格规范和坚决抵制,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 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趣味性、新颖性和吸引力。 宣传中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衷琪:青少年与网络语言【EB/o L1lhttp://www.studa net [2】 赵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EB/OL].http 责任编校:蒋民胜]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