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柳永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柳永
历史是一条巨大的汹涌之河,它滚滚向前又激浊扬清,淘尽了一群群卑劣者的模糊身影,也定格了一个个杰出的英雄形象。就这样历史留下了唐宗宋祖也记住了柳永。
近年来,他这根柳丝时时缠绕着我,使我常常为他感动。真的,并不为他婉约词风而折腰,也不因他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仅仅为他的人,他不凡的经历。
柳永,这个甚至生卒年月都不为世人所知道的柳永,这个即使你去闽北凭吊也只能望满江碧水,一川绿风空叹的柳永。他的快乐却让许多丧失快乐心绪的人汗颜。早早离开家乡去寻功名的他并没有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但他并没有像李白陶渊明一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一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躲在终南山而窥京城,像诸葛亮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而一遇明主便出山建功立业。他只是微笑着面对这个世界,扎于市井之中,投入了一个被世人称为“消费”的陷阱。
我是唯物主义者,在我生命的憩园里并没有宿命的枝蔓,但我却相信他这是命中注定的。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假如当初那棵松子有灵,它一定会选择风和日丽的平原,但,不幸被飞鸟衔落或是被一阵山风无情的刮到了这里。于是扎根岩中找水,伸展枝叶找阳,有了黄山一大奇观,所以柳永远是另类,是不同于中国封建知识分子的另类。他痛苦但快乐着,他微笑着接受了世人的白眼和讥讽,与市井中的丝竹管弦阁楼娼女发生共鸣。诗情灵光闪现,一跃而成为了创造的巨人。
世人都以为他会堕落,会消亡,可他没有,他从此扎根于市井,走向文坛的圣殿,最
终成为文坛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他的一切是偶得的又好像是必然的,因为他懂得在痛苦中寻找快乐,并在快乐中汲取力量。《柳永小传》上说:“柳永的快乐源于他内心的坦然,源于他对外界冷漠的淡然。”是的,也许这就是他快乐的底蕴。何况秋雨先生也说过:“门外的风,天边的云,一阵去了一阵来,当不得真。”
这给了一向被世俗所羁绊的我深深感动。总觉得生活上自己是个灵敏度极高的天平,总为别人的言行所牵绊。活的没有快乐,而柳永,他却给了如我般的人们一个范例,想起柳永心中总有一股力量氤氲开去……
是的,历史是条巨大的汹涌之河,而我们一个个人只是这条河中的一个浪花甚至一滴水,但只要我们能把握住快乐的底蕴,为理想而追求,谋利于人,谋福于国,也能在历史之河上树起一片风帆,像柳永!
梨花一样的灵魂——想起柳永
初中快毕业的那年,班上一个男孩全家迁居外省的一个城市去。临别,他送我一个湛蓝封皮的精致笔记本,雪白的扉页上,写着他漂亮的钢笔字,内容是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那时候的我很笨,不知道柳永是谁,更不知道那男孩留给我的是怎样一份情谊。只是
为那“多情自古伤离别”弄的眼泪汪汪的,还真的和那个就要远去的男孩拉着手不忍分别。
他走之后,我开始关注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段时间,为了柳永,(我在这里就大言不惭了,)还真就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境界。只要看见和柳永这两个字相关的哪怕是一小段文字,我也是废寝忘食地抄到那个至今还保存着的其实也理不清有多少意义的湛蓝笔记本上。
那些文字积累的多了,慢慢地就映照出一颗非常具体的灵魂来。那魂灵儿一天一天从北宋走来,走到今天,走到我的眼前。柳叶含烟,梨花带雨。我邀请他坐在我的书房,和他轻声慢语细细闲话,越聊越有兴致,越聊越觉相见恨晚,后来,我对他的欣赏就深入到了自己的骨髓里,用医家的话说,病入膏肓,无药可医。哈哈!其实,我原本也没打算就医去。这样梨花一样的灵魂,我不欣赏那不是亵渎天物嘛。
有人说,柳永才华横溢,却因追欢买笑误了前程;沉迷于酒色,因而毁了自己的声名;为封建统治者不容,可民间“凡有井水处,皆能诵柳词”;无权无钱无势,可征服了数不清的女儿心;他生前怀才不遇,靠青楼女儿的一点樱桃小口享尽荣华富贵;他死时,“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并且闭门谢客以示追怀,年年清明,天下的红粉都要祭拜——像柳永这样放荡不羁、风流成性、却又千古留芳的大文豪,普天之下,古往今来恐怕找不到第二个。我以为怀这等说法的文人墨客只能算是柳永的半个知己,而不能成为他的一个知己。
我想还是我做他的知己吧。
大宋朝真宗天禧年间,一个从祖父起,五个叔叔,两个哥哥都是仕宦的世家子弟浮出水面,开始在莺歌燕舞的浮华京都淋漓尽致地挥洒他与生俱来的浪漫情怀和无与伦比的音乐天才。本来,他还以为他是有志向的好子弟,也希望得个一官半职,做出一番能让红尘中人称颂的宏图伟业。但是,他命中注定的晶莹剔透不愿意沾染城市上空弥漫的龌龊气息,应该说上天还是特别垂顾他的,让宋真宗这个正陶醉在大帝国走向繁荣昌盛顶峰的皇帝老儿三下五除二就把他不该做的梦给搅碎了,然后牵引着他快步走到花街柳巷。那儿笙管琴弦,曼歌丽舞,华彩浓香,巧笑纤兮,他不知不觉就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找到了他生命的价值。
就是在这里,他开始完成上天派给他的此生的重要使命——开一代词风之先河。这个生命意义相对于他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他欣喜若狂,“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流连。”他创作的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清丽谐婉!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柳永一旦找到了尽情挥发自己才情的舞台,便不由自主地深深陷入。说他是风流浪漫的浪子词家,太过份了点啊。他是在完成自己天命中最美丽洁白的使命。你看那时的那些教坊乐工,一得了新曲子,就千方百计找到柳永请他填词。那是多大的信赖和鼓舞呀,他能不为之动情动容,深入歌舞场体验生活吗?他那时的体验生活已经被千年以后今天的人们运用自如了。
所以我还他一个公道,他是一代大词家,不是浪子。“忍把浮名,换了低斟浅唱,”他在用他的方式创作万古流芳。
读柳永
梁衡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音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
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
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他说我考不上官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样被社会承认,我就是一个没有穿官服的官。要那些虚名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来吃酒唱歌。这本是一个在背处发的小牢骚,但是他也没有想一想你怎么敢用你最拿手的歌词来发牢骚呢,他这时或许还不知道自己歌词的分量。它那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已经征服了所有的歌迷,覆盖了所有的官家的和民间的歌舞晚会,“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这使我想起“文化”中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被打成“黑帮”,被逼写检查。但是他写出去的检查大字报,总是浆糊未干就被人偷去,这检查总是交代不了。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被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他终日出入歌馆妓楼,交了许多歌妓朋友,许多歌妓因他的词而走红。她们真诚地爱护他,给他吃,给他住,还给他发稿费。你想他一介穷书生流落京城有什么生活来源?只有卖词为生。这种生活的压力,生活的体味,还有皇家的冷淡,倒使他一心去从事民间创作。他是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这种扎根坊间的创作生活一直持续了17年,直到他终于在47岁那年才算通过考试,得了一个小官。歌馆妓楼是什么地方啊,是提供享乐,制造消沉,拉你堕落,教你挥霍,引人轻浮,教人浪荡的地方。任你有四海之心摩天之志,在这里也要消魂烁骨,化作一团烂泥。但是柳永没有被化掉。他的才华在这里派上了用场。
成语言:脱颖而出。锥子装在衣袋里总要露出尖来。宋仁宗嫌柳永这把锥子不好,“啪”的一声从皇宫大殿上扔到了市井底层,不想俗衣破袍仍然裹不住他闪亮的锥尖,这真应了柳永自己的那句话:“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寒酸的衣服裹着闪光的才华。有才还得有志,多少人进了红粉堆里也就把才沤了粪。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不像陆游那样:“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恩格斯论欧洲文艺复兴时说,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市井这块沃土堆拥着他,托举着他,他像田禾见了水肥一样拼命地疯长,淋漓酣畅地发挥着自己的才华。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比如这首已传唱900年不衰的名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
望,误几回、天际
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_一读到这些句子,我就联想到第一次置身于九寨沟山水中的感觉,那时照相根本不用选景,随便一抬手就是一幅绝妙的山水图。现在你对着这词,任裁其中一句都情意无尽,美不胜收。这种功夫,古今词坛能有几人。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但柳永至今
还享此殊荣。
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