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赵永新;张红
【摘 要】打造环首都经济圈,是促进河北与北京发展的战略选择,但在发展过程中,两地产业布局规划是主要问题,特别是河北环首都县市产业发展中更应该注意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注重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与北京形成产业互补,建设首都绿色经济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卷),期】2011(000)009 【总页数】3页(P42-44)
【关键词】区域经济;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 【作 者】赵永新;张红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管理科学研究中心;河北金融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127
在城市功能布局集中的情势下,目前北京面临很大的产业升级压力和生态环境压力。2010年10月河北省提出了《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在紧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县(市、区)打造环首都经济圈。通过在快捷交通、通讯、信息体系、金融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快对接北京,通过生态环境优化与基础设施完善,差异化产业定位,充分
借助北京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规划重新调整过程中的“溢出效应”,以起到加快发展自身经济与增强对北京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这对于河北与北京而言无疑都是一种战略选择。
一、首都经济与河北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首都的城市压力过大。由于城市功能过度集中,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像许多国家的首都一样,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挤、资源紧张、房价高涨、发展空间受限、改善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突出问题。借鉴国际经验,分散首都功能势在必行。在北京发展中,也面临着“单中心”城市格局造成的空间资源约束加强、创新成果转化腹地不足、支撑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造基地不足等突出问题。
(二)环首都圈河北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当前环首都圈的河北省经济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面临多方挑战。主要表现有:产业结构不合理,聚集不足、市场开放程度不够,经济外向度比较低,城市首位度高,城镇体系存在缺陷、网络化的基础设施格局尚未形成等。例如保定市向来有“北京南大门”之称,其下辖的涞水县与北京房山区相连,2009年人均收入只有1200元,而房山区却达到了8000多元,相差近7倍。另外河北一直以来处在京津合围之中,然而为了保障京津地区的发展,河北省一直在贡献人力、物理,有限的资源流向北京地区。一些具有高污染的行业,一些传统工业都从北京撤到了河北,这也是河北离北京很近,却一直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原因之一。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战略是河北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着眼为国家大局服务,为首都北京分忧,对河北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区域一体化进程缓慢。从2003年起河北就试图打造京津冀一体化,但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其中,京、津两市虽处在一个经济区内,但行政地位、经济实力相近,缺乏珠三角区域系统行政同属一省那样的共同利害关系,也缺少长三角区域
系统以上海为绝对中心来统领整个区域的内在凝聚力。京津在以往的产业上求大求全,均强调°一个不能少,导致产业结构自成体系、自我封闭,使得产业结构趋同加剧和封闭严重,许多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造成浪费。以港口建设为例。交通运输网络的发达程度居全国前列,但京津冀都市圈内部城市之间的通达性却并不理想。北京与天津和河北的合作则只占极少的比例,在上述情况下,打造环首都经济圈的可能性更大。
二、发展首都经济圈的必要性
(一)首都经济圈提出背景。经济圈是生产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主要从地域的自然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和的宏观管理出发,组成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战后日本经济圈的建设即按此模式,在打破行政分割,积极发挥中心城市功能和发展城市与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实现的。纵观全球,几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有环首都经济圈,从纽约、东京、巴黎、首尔等城市的发展历程看,没有一个是孤零零的城市,而是在其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市圈和产业圈。无论是美国纽约都市圈、日本东京都市圈,还是韩国的首尔都市圈,创造的生产总值都占国家的三分之一以上。而我国的长三角经济圈以占全国2.1%的国土面积,产生全国两成以上经济总量和财税收入,近四成进出口总额。
(二)建设首都经济圈的理论依据。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即国民经济总量和作为微观经济的个体经济行为之间的中观经济,而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既包括单个产业的进化过程,又包括产业总体,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化过程。迈克尔·波特:运用产业集群理论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分析。迈克尔·波特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1990年第2期的《论国家的竞争优势》一文改变了产业集群理论的边缘状态,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以上这些理论等奠定了城市经济圈战略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我国学者借鉴了西方相关城镇群体空间的理论提出了中国式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MIR)、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s)、城镇密集区、都市圈等概念。
(三)建设首都经济圈的支持条件。近几年,北京到天津的高铁运营给城市间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便利,北京到秦皇岛、唐山、石家庄等地的高铁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以北京为核心的一小时都市圈正在形成。在承接北京发展资源的同时,河北的一些城市也开始制定,为改善投资、居住、医疗以及人才引进等环境作出努力。北京近年来的飞速发展着实带动了周边河北地区的发展,另从北京城市发展需求来看,面对日益趋紧的城市资源,“环北京都市圈”确实为解决北京城市现状,带动区域均衡发展的对症良方。加快建设环首都经济圈,有利于疏解首都的城市压力。
(四)建设首都经济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首都经济圈”的发展,使北京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可以在资源配置、功能配套、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诸方面,与河北形成新的战略合作,实现共赢发展。从河北发展视角看,环首都经济圈目前经济不够发达,产业相对落后,客观上也造成了很多产业难以实现与北京的有效对接。北京每年产生1.5万多项技术成果,大部分并未在北京周边区域进行有效转化。总体上看,现在已经到了推进首都经济圈内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三、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好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一般而言,的行为目标、发展理念会导致的一系列方针、纲领、的出台,从而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布局的变动,关系着产业的成长与兴衰。因此,是影响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环首都经济圈建设上,河北省将出台四大优惠,实施有差别的土地;加大财税方面的扶持力度;改善管理服务;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促进产业发展。这些措施充分表明了河北省的决心。而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产业分工决不是能够通过来的,而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产业真正的集聚,还是要
靠市场机制。因为资本的张力只服从市场规则,这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所以,产业布局应该在尽量减少行政干预的情况下,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来实现。对产业的布局和调整。
(二)针对北京现有产业特点,建立产业互补关系。京冀之间存在经济优势的互补性,双方应注重协同发展。要实现京冀产业上对接互补,必须找准各自的定位,在差异化中实现衔接配套、合作互补、错位发展。河北作为北京未来拓展的城市纵深,应避免同质化竞争、突出产业差异化。其中对于河北省来说,要借势发展,延伸首都产业链条,使河北借势头、借条件、借产业链发展自己。以产城发展的模式吸引市区人口向卫星城转移,同时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资料显示,建于2002年的固安工业园区是河北省级开发区。它在规划设计上一开始就没有局限于一城之隅,而是定位于大北京经济圈的重要位置、北京南扩的第一站、廊坊城市新格局的起步区。如今,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已拥有了“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和“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十大环保园区”的头衔,成为首都经济圈中不断增加活力的组成部分。
(三)突出绿色的主题,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绿色环境,更好的突出绿色节能,低碳环保,注重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无论是整个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的配套,还是房地产开发,包括城市综合体的建设,每一个建筑物的设计和建筑材料的使用都一定要充分体现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环保、持续性这几个关键词义。因为对这几个关键词不仅仅是对河北的要求,更是北京的需求,也是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这个战略里要求的。
(四)促进产业创新,形成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是产业内在要素综合实力的体现,产业的创新、协调、兴衰动力等归根到底要通过产业竞争力来得到外在表现。经济学家波特认为:产业竞争力的强弱揭示了产业的兴衰变化,竞争力由弱至强再到弱的过程,显示了产业由“形成强大衰退”的过程。当产业竞争力强时,有利于
技术进步、扩大市场、吸纳资源,从而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环境,有利于新产业的形成和已有产业的发展。因此,学习和借鉴国际的经验,发挥后发优势,注重信息化的要求,规划要一步到位。在体系规划中发挥绿色经济、旅游经济,包括新的环保经济在发展中应予考虑。把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打造成特点鲜明的圈,这才能体现为国家大局服务,为首都北京分忧。
(五)注重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相结合。城市圈产业的发展既存在合作也存在竞争,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也是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首都经济圈的发展呼唤合作,只有通过合作,才能有效避免产业同构、重复建设等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节约成本,实现共赢。当然也要鼓励适度竞争,没有竞争,同样也会带来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考虑到河北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以延伸产业链和发展产业集群为主体,不断优化产业的所有制结构、产品与行业结构、规模结构、技术结构与区域结构,逐步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既能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又具有市场竞争力,同时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产业结构。14个区县,地理位置和北京完全不同。每个县市在产业上要有所分工。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要处理城和乡的关系,这样的绿色产业带通过城市体系,城市群把它结合起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六)建立实现产业发展的企业主体机制。企业是任何地区经济的主体,这就要求在观念上进行革新、战略上实施转变,从多方面推进产业发展。对于首都经济圈而言,相关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产业发展是提升传统产业的必然选择。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体,其实力的大小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发展起着关键的制约作用。培育企业集团,一方面靠扶持,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在市场竞争中经受磨炼而自然成长,这样的集团才真正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目前,环首都经济圈的多数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实力不够和市场秩序不完善的问
题,因此培育企业集团更重要的是培育集团成长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制度。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江世银著.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结构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2.张琦.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3.涂人猛.产业集群理论与城市圈的发展[J].经济论坛,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