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高空作业车
默认分类 2010-03-13 09:25:31 阅读1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高空作业车在我国于70年代未开始发展起来,起步较晚,较国外比起来整整晚了30多年,经过30余年,我国高空作业专用汽车发展很快,已成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运输与作业装备,广泛用于电力、路灯、市政、园林、通信、机场、造(修)船、交通、广告、摄影等高空作业领域。就目前而言国内只能生产6米、10米、14米、16米、18米、22米、25米、30米等高度的高空作业车、日前,徐州专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33米混合臂高空作业车第一台样机问世。该车达到了国产高空作业车的最大高度,打破了国外对30米以上混合臂高空作业车的垄断地位,填补了国内空白。
但总体而言我国的相关专用车还是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除了起步较晚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内的专用车生产厂存在散,乱、差等问题,国内专用车生产厂大多数都是为外购底盘进行改装生产的中小厂,机械化程度低,手工作坊式的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生产工艺工装方面,由于缺少规模的技术改造,工人艺术水平低,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的提高,制约了专用汽车的发展。而国外大部分专用汽车厂实质是一个总装厂。其产品按结构分工或组织专业化协作生产,如挂车车轴、牵引座、支姆、悬架等,自卸车油缸、工程车辆的关键专用设备等均由各专业厂集中生产。如日本加藤制作所的茨城工厂仅承担设计和总装两项工作,所有零部件分别由 32 个专业厂加工提供。加藤仅有职工500人,年产起重汽车达3000~3500 辆。东神公司有职工230人,年产而包车、特种车12000辆。国外(尤其是日本)的厂商严格分工协作,每个部件都要求专业化,确保了每个部件的高质量及高科技含量,而国内的厂商,多数配件都是都是自己生产,在质量和科技含量上无法与国外相比。虽然我们在产品成本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单一的低廉绝对不是专用车产业未来发展的的制胜法宝,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才是必由之路,否则我们只能虚耗资源,而生产少量的附加值。中国制造不能成为质量低廉的代名词。另外专用车生产还存在市场混乱的,监督不严的问题,一些没有生产资质的小厂,利用价格上的优势跟大的改装车生产厂商抢生意导致
目前全国专用汽车市场,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一些具备资质的企业“吃不饱”或者没活干,如山西全省具备半挂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不足10家,但可以生产半挂车的企业却在七八十家左右;山东某专用车生产基地,有126家车辆改装厂,手续合法企业不到20家。这些没有生产资质的小厂,一方面所生产的产品存在诸多的缺陷,带来安全上的隐患,同时也扰乱正常的市场,冲击专用车的发展。这些非标车进入市场后将导致严重后果,轻者给客户徒增高额修理费用,重者酿造重大车祸。这方面的教训不是耸人听闻。
中国的高空作业车(也包括其他专用汽车)的发展总的方向是好的,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发展环境,我们都希望他是一个不断壮大的产业,技术上要跟进甚至超过国外水平,走出国门,占据国外的市场。除了我们自己要注重技术研发,一个好的经营环境也要塑造。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恶性竞争。也要拿出一些措施出来,取缔那些没有资质的小企业,不能为了所谓的地方政绩而放松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