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0期 福建中学数学 线 的方向向量为(1,一 A),25 设PQ JI ,从而有 (x-Xo)一昙( —yo)=。,又联立直线 、 的方程得 fAx+By+C=0(1) I + +C=m(2) 分析求点到线的距离也就是就这点到直线的 垂直线段的长,而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的点所引的 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基于这个事实可用函数思 想可解.不妨设过P(xo,Yo)且平行于直线工的直线 M:Ax+ +C=m,在直线 上任取一点Q( , ), PQ=q(x—Xo) +( —Yo) , (1)一(2)得:A(x— 。)+B(y—Yo)=-m, 联立直 的方程得仨 (1)一(2)得:A(x~Xo)+B(y—Y。)=-m, , 设x—xo=P,Y—Y0=q, 联立上面两个式子得:1Jp和+一 g ==。一 m’ ——不妨假定B≠0,上式变形得: m Am y-Yo一-d(卜xo)一 ’ 解之得: p 丽 ’ 代入JPQ=√( —xo) +( —Yo) ,得 Bmg PQ=J(1+ (卜 + (卜 +等, 易知被开方数可看作关于x—Xo的二次函数,由 二次函数的性质可得PQ的最小值是: P . =  ̄IPQI= =厮=、『 -Am 2 -B m 2 J + 。+cI 4A +B ' :—— == === ===== 4A +B r——————————一4A 4-B 一■ I + 。+cl ’ 易验证B=O满足上式. 如果学了平面向量知识,就不妨用下面的方法 解决. 易验证B=0满足上式. 在教学中,启迪学生解题后如此反思,对重要 数学方法、公式、定理仿上依法炮制,长此下去, 平面向量知识的运用不妨假定B≠0,不妨设 肯定对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脉络清楚,运用规律了 如指掌,解起题来得心应手,解题能力也将大有提 高. 过P(xo,Yo1且平行于直线£的直线M: Ax+ +C=m,在直线 上任取一点O(x,Y),直 学会探究——一道课本习题的思考 金江华 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312000) 的过程中发展. 本文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 学第二册(上)第119页习题第7题:“过抛物线 Y =2px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此抛物线相交;两个交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随着课标课程理念的深 入,对于数学问题,应让学生“学会探究”,在探究过 程中,寻求知识的联系、方法的整合、规律的发现, 领悟数学解题“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 翔浅底”的意境,真正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问题探究 点A,B的坐标分别为(_, ),( , ),求证: 26 福建中学数学 2010年第10期 Y Y2=一P .”为例,对如何学会探究作一个讨论. 过不断的拓展、联系,使知识浑然一体,从而形成 1.改进方法,探究解题过程的优化 学生的解答如同教学参考书上的解答:“设过焦 优良的认知结构. 下面为对本题的探究过程,限于篇幅,仅对部 分问题进行证明. 探究1原题的条件不变,可得结论: 点的直线为Y=七 一等)(庀≠0),即 =÷ + ,将上 式代入Y =2 ,得Y =2p(_Y十 P),去分母整理得 一2px—kp =0,设这个方程的两根为Y。,Y ,则 有 ::二笙:一 。.” 这一解答看似无误,但细究存在问题. 首先,笔者问学生:你们有没有发现上面的解 答存在漏洞? 后来,学生发现问题有二:(1)k≠0没有证明 (其证明可用反证法,假设k=0直线为Y=0,与抛 物线仅有一个交点,与已知矛盾);(2)是忽略了斜 率不存在情况的证明(事实上,当斜率不存在时, 直线方程是 = ,代入抛物线方程有Y =P ,故 YlY2=一P。). 其次,笔者问学生:你能否改进方法,使解题 过程优化? 经探究,学生发现问题出在设了斜率k,只要直 接设直线方程为 =my+ ,其中m=coto ̄( 为直 线的倾斜角),就可以避免分类讨论.过程如下: ・。.过焦点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不同的两点, ・..直线的倾斜角 ≠0,于是,设直线方程为 = + (其中m:cota),代入Y =2px,整理 得Y 一2pmy—P =0…① 设这个方程的两根为Y ,Y ,则有Y Y:=一P . 每次解题完成后,让学生探究:解题过程是否 正确?解题过程是否浪费了重要的信息,能否开辟 新的解题通道?解题过程多走了哪些思维回路,思 维、运算能否变得简捷?是否拘泥于思维定势,照 搬了熟悉的解法?通过这样不断地探究,使解题过 程更合理、更科学、更简捷. 2.探究八方联系,使知识浑然一体 解题之后,要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究问题的知识 结构和系统性.即能否对问题蕴含的知识进行纵向 深入地探究?能否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把问题所 蕴含的孤立的知识“点”,拓展为系统的知识“面”.通 (1)X1X2= A; (2)以AB为直径的圆与准线 =一 相切; (3)设 、B在准线上的射影是A 、B ,则 ZA FB =90。;(课本第133页复习参考题八B组第2 题) (4)设直线OA与准线 =一 相交于点M,则 BM//x轴;(课本第123页习题8.6第6题) (5)ZAOB为钝角; (6)IAB『: ( 为直线的倾斜角); 南+南 2・ 证明(6)lAB『=,/1+ IY。一Y2I =,/1+ ・√( 1+Y2) 一4y】Y2, 由方程①知Yl+Y2=2pm,YlY2=-p , ’._IABf=!/i+m ・√4 +4p。 =2p(1+m2):2p(1+cot 口):_兰 ; 高+南 壶+壶 X1+ 2+P 一+ + 4 将 z 4代入,化简得到 l一十南 2・ 对本题进行一般化,有 探究2设 ,0)Ca>0)是抛物线Y =2px(p>0) 两点,其坐标分别为( , )、( , ),求证: (1)YlY2=一2pa; (2)X1X2= ; 、 (3)若OA上 ,则a=2p. 证明因为AB与抛物线交于两点,因此可设AB 对称轴上的一个定点,过 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 2010年第l0期 福建中学数学 27 的方程为x=my+a代入Y =2px中消去 得: Y 一2pray一2pa=0, (1)由韦达定理知YlY2=一2pa(定值); (2) = - =“ (定值); (3)若OA上OB,则 + =0, 即a 一2pa=0,’.‘a>0,解得a:2p. 若进行逆向探究,又有 探究3已知抛物线Y =2px(p>0)与一条直线 交于A(xl,Y.),B( 2,Y2)两点且YlY:=-p ,求证直 线AB经过抛物线的焦点F. 进一步推广,有 探究4设抛物线Y =2px(p>0)上面动点A、B 的坐标分别为(Xl, ),( ,Y2),且满足 ::k(k 为常数),则AB恒过定点I一- p ,0 / I. 证明设直线AB的方程是 =my+ ,代入抛物 线方程Y。=2px得Y 一2pray一2pn:0, 由韦达定理,得Y,Y =一2pn,另一方面YlY =k, 所以-2pn=k,即胛=一 ,所以直线AB恒过定点 ,。]. 探究5设抛物线Y =2px(p>0)与过定点 f2p,0)的直线交于A、B两点,则OA上OB. 探究6 (2001年高考全国卷)设抛物线 Y =2px(p>0)的焦点为F,经过点F的直线交抛物 线于A、B两点,点C在抛物线的准线上,且BC//X 轴,证明:直线AC经过原点D. 3.探究知识应用,获得更多成果 数学家解决问题时,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尽量 追求问题的普遍化,尽可能将问题推广到更一般的 情况,最大的愿望是通过问题的解决能够得到更多 的收获.探究知识的应用,是要让学生明白,问题 与问题之间不是孤立的,许多表面上看似无关的问 题却有着内在的联系,解题不能就题论题,要寻找 问题与问题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获得更多的收获. 例1斜率为1的直线经过抛物线Y =4x的焦 点,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A、B,求线段AB的长.(课 本第118页例3) 这是探究1第6个结论的特例,容易得 IABI= . 例2直线Y: 一2与抛物线Y =2x相交于点 A、B,求证OA上OB.(课本第130页例2) 这是探究5的特例,因为直线Y=X一2经过点 (2,0),即定点(2p,0),.・.OA上OB. 例3(2000年春季高考北 京卷)如图,设点 和 为抛 ? 物线 。=4px(p>0)上原点 。 以外的两个动点,已知 上OB,OM上AB.求点M 0 M x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表示什 么曲线. 分析由探究2结论3知,直线AB经过定点 C(4p,0),故 点的轨迹是以OC为直径的圆除去 原点,方程是(X一2p) +Y =4p 且X≠0. 例4(2005年高考广东卷) y l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抛物 线Y=X 上异于坐标原点D的两 个不同动点A、B满足AO上BO (如图所示). { (I)求zX.dOB的重心G(即 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的轨迹方程; (Ⅱ)AAOB的面积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请 求出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 (I)设AAOB的重心为M(x,Y), A(xI,Y1),B(x2,Y2),则 :苎±兰 j ’l,由探究2可 1J J/卜 U 。_J v= !± 3 知,直线AB经过疋点c(o,1 J,且XlX2=一1, ‘ .丁Yl+Y2= ( + ;) = [( + :)。一2 ] = c9 2+2 =3x2+ , ・.. 的重心G的轨迹方程是y=3X2+ . (Ⅱ). ∞= ̄1ocll ̄一 l : 28 福建中学数学 2010年第10期 =÷√( l+X2) +4≥1, 注重对问题的观察分析、联想类比,归纳猜想、引 伸推广,使解题后的反思成为自觉行动,达到举一 反三、由题及类、解一题通一片的目的.着实让学 等号成立当且仅当X1=一X =一1. 所以AAOB的面积存在最小值,且最小值是1. 生体会解题带来的乐趣,享受探究带来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总之,在解题教学中,着实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解数学问题一般有用的东西,掌握那种具有普遍意 义和迁移价值的、能反映数学本质的“策略性”知识, 正圆锥面被平面所截得的曲线方程的探究 李文明 福建省福州华侨中学(350004) 这是一道立意新颖的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的综 合题,文[1]给出了直接法求轨迹方程,过程如下: 设斜线AB与平面 所成的角为0,直线PA与AB及 1.问题的提出 “圆锥曲线”是中学数学解析几何的核心内容是 毋庸置疑的.湘教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 书 选修1.1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章题图和引言 中,给出了“圆锥曲线”名称的由来,使用过程中,学 AB在平面 内的射影 所成的角分别是 , ,则 cosfl=COS0・cosy…①. 在平面 内过点 作直 线AY上 ,分别以AX、 生一直都有一个很困惑问题,为什么正圆锥面被平 面所截得到的曲线会是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虽然从直观和实验的角度学生可以接受,但是,学 生疑惑的眼神是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无法回避 的,在传统教材教学过程中,这一问题一直都是被 回避的,一方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另一方面教学 大纲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因此长期以来.大都人 AY为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 系,设点p(x,Y)点P到直线 AB的距离为d,由已知条 件,d为定值, X=—(第l0题) COS — 云亦云,“照本宣科”;新课程实施标准指出:“数学 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 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 则 V=’ infl.…Sln ————— ②. sin 8 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 本素质”.同时指出,学生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记忆、 由①,②消去参数 , 得X sin 0+Y =d . 然而,让学生消去两个参数谈何容易,我们认 为这样的解答学生还是望而兴叹,究其原因是对问 题缺乏深刻得理解和应有转化所致,在学生自主探 模仿和练习,应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 流,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探究正 圆锥面被平面所截得的曲线方程.对于提高学生综 究的过程中,教师的引与导能否恰如其分是至关重 要的,对此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轨迹的实质是:底面 半径(P到直线AB的距离)为定值,轴为AB的圆 柱被平面 所截得到的曲线方程可以如下建立: 过点 作与直线AB垂直 合运用解析几何和立体几何知识的水平,提高空间 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2.问题的尝试 (2008年高考浙江卷・理l0)如图,AB是平面 口的斜线段, 为斜足,若点P在平面 内运动, 使得AABP的面积为定值,则动点户的轨迹是 A.圆 B.椭圆 的平面,这个平面与平面12"交 与直线 ,在两个平面上分 别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XAY和XAY ,设点尸到轴AB 的距离为d,P点坐标为 C.一条直线 D.两条平行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