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次解释
1.是利用雾化装置使药液以气雾状喷出,由呼吸道吸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是利用超声波声能,使药液变成细微的气雾,随病人吸气进入呼吸道,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3.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随病人吸气进入呼吸道,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4.是将无菌药液注入体内,达到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5.将小量药液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6.将小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7.将一定量的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内的方法
8.自静脉内注入药液的方法。药液可直接进入血循环,是发挥作用最快的给药方法 9.即对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阳性的病人,采用多次、小剂量注射TAT的方法 二.填空题
1.内服药 外用药 注射药 新颖药剂 2.蓝 红 黑 3.冷开水 剂量 4.带回 5.固体药 水剂
6.安抚 饮水 冲淡 最后 7.脉率(心率) 节律 8.60摄氏度 冷蒸馏水 9.温水 热水
10.6~10L/min 烟火 易燃品
11.变色___________ 混浊___________沉淀 已过有效期 安瓶有裂痕 12.进针 拔针___________推药 13.粗长 深 疼痛 硬结 14.刺激性弱的 刺激性强的
15.5度 30~40度 90度 20度
16.较厚 大血管 神经 臀大肌 臀中肌 臀小肌 股外侧肌 上臂三角肌
17.侧卧位 俯卧位 仰卧位 坐位 18.6cm 向上 向上 上方 侧方 19.先下后上 远端 近端 20.立即拔出针头 5~10
21.用药史 过敏史 家族史 药物过敏试验
22.阳性 体温单 医嘱单 病历卡 床头卡 注射卡 青霉素阳性反应 23.急救准备 30
24.葡萄糖酸钙 氯化钙
25.皮内试验法 静脉注射试验法
26.200u~600u/ml 2500u(2.5mg)/ml 150IU/ml 2.5mg/ml 0.75mg/ml
27.操作前 操作中 操作后 床号 姓名 药名 浓度 剂量 用法 时间 28.口服 注射 舌下含化 吸入 外敷 直肠给药 29.用吸管 与牙齿接触 不宜立即饮水 多饮水 30.注射点 向外 大于5cm
1
31.对照 生理盐水皮丘 三.判断题
1.对 2.对 3.错 4.错 5.对 6.错 7.对 8.错 9.对 10.错 11.错 12.对 13.对 14.对 15.错 16.对 17.对 18.对 19.错 20.错 21.错 22.错 23.对 24.错 25.错 26.错 27.对 28.错 29.错 30.错 31.对 32.对 33.对 34.错 35.错 四.选择题 A1型题:
1.C 2.C 3.A 4.B 5.C 6.D 7.D 8.D 9.D 10.A 11.C 12.D 13.B 14.C 15.D 16.B 17.D 18.B 19.C 20.C 21.D 22.C 23.B 24.D 25.D 26.C 27.B 28.C 29.D 30.A 31.C 32.D 33.C 34.A 35.D 36.B 37.C 38.C 39.D 40.B 41.A 42.B 43.B 44.C 45.D 46.B 47.C 48.D 49.B 50.C 51.D 52.B 53.C 54.D 55.C 56.C 57.B 58.A 59.D 60.C 61.B 62.B 63.A .B 65.A 66.D 67.C 68.C 69.D 70.C 71.A 72.B 73.B 74.C 75.B 76.D 77.E 78.B 79.D 80.C 81.C 82.C 83.C 84.B 85.C 86.B 87.B 88.B .A 90.B 91.D 92.C 93.A 94.D 95.B 96.B 97.A 98.C 99.C 100.B 101.A 102.B 103.C 104.C 105.D 106.E 107.B 108.E 109.E 110.C 111.E 112.E 113.E 114.B 115.D 116.E 117.D 118.D
119.C 120.D 121.A 122.C 123.A 124.D 125.D
A2型:
1.E 2.B 3.A 4.D 5.A 6.C 7.C 8.C 9.B 10.B 11.C
B型题:
1.A___________ 2.D___________ 3.C___________ 4.D___________ 5.A 五、多选题:
1.ABCD 2.ABCDE 3.BC___________4.BC___________ 5.ABCE 6.BCDE 7.ABCE 8.CE 9.CD 10.ABC 11.CDE 12.BDE 13.ABCE 14.ABDE 15.ABCDE 16.ABD 17.BCD___________18.ABCD 19.ABCE 20.ABCD 21.ABCE 22.ABDE 23.ABCD
六、简答题
1.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查七对的内容) 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和时间
2.给药途径有口服、注射(皮内、皮下、肌内和静脉注射)、舌下含化、吸入、直肠给药和外敷等
3.(1)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镇咳、祛痰;(2)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功能;(3)配合人工
2
呼吸及湿化呼吸道;(4)间歇吸入抗癌药物治疗肺癌。 4.注射部位的选择应避开血管和神经,不在发炎、化脓感染、硬结、疤痕及患皮肤病处进针。 5.(1)病人对注射的药物有过敏史,忌做皮试。(2)消毒皮肤忌用碘酊,以免因脱碘不彻底影响对皮试结果的判断,且易对碘过敏反应相混淆。(3)对反应结果判断有困难时,可作对照试验。
6.对组织有强烈刺激的药物,应先用抽吸无菌生理盐水的注射器作穿刺,证实针头确实在血管内,再调换抽有药液的注射器进行注射,以防止药物外溢而发生组织坏死。 7.(1)阴性:皮丘无改变或缩小,周围无红肿,无自觉症状
(2)阳性:局部皮丘隆起增大,并出现红晕、硬块,直径大于1cm,或红晕周围有伪足、痒感。严重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8.(1)阴性:局部无红肿,无全身反应。
(2)阳性:局部皮丘红肿,硬结直径大于1.5cm,红晕直径可超过4cm,有时出现伪足、痒感。全身过敏反应、血清病型反应与青霉素过敏反应相同。 七、问答题 1.(1)正确安全给药,要做到五准确即病人、时间、剂量、浓度、途径准确。同时备好的药物应及时使用,避免放置过久引起药物污染或药效降低等。(2)应用熟练的给药技术,应掌握不同途径,不同方法的给药技术,并能与病人有效沟通和给予相应的用药知识指导。(3)注意配伍禁忌,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使用时,应注意药物配伍禁忌。(4)防止过敏反应发生,凡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使用前应了解病人有无过敏史,必要时做药物过敏试验。 2.(1)解除病人思考顾虑,分散其注意力.(2)取合适体位,使肌肉放松,易于进针.(3)做到“二快一慢”,即进针快、拔针快,推药慢(儿童注射时可三快),推药速度要均匀。(4)对刺激性强的药物,针头宜粗长,进针要深,推药速度宜更慢,避免产生疼痛和硬结。(5)多种药物同时注射时,应先注射刺激性弱的药物,再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 3.(1)针头刺入过浅,针头斜面一部分在血管外,可有回血,但有部分药液溢至皮下使局部隆起。(2)针头刺入较深,针头斜面一般穿破对侧血管壁,可有回血,但有部分药液溢出至深层组织,推注少量药液局部无隆起。(3)针头刺入过深,穿破对侧血管壁,没有回血,药物注入深部组织,局部无隆起,有痛感。 4.(1)使用各种剂型的青霉素前必须做过敏试验;已知有青霉素过敏史者,禁做过敏试验;停药3天以上或用药过程中更换药物批号者,均需重做过敏试验(2)正确实施药物过敏试验,正确判断试验结果,结果阴性方可用药,阳性者禁止使用。(3)青霉素应现配现用,以免引起过敏反应和使药效降低。(4)注射前做好急救准备工作,药物过敏试验和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反应,注射后应观察30min,以防迟缓性过敏反应的发生。(5)配制试验液和稀释青霉素的生理盐水应专用。空腹时不宜进行过敏试验和注射用药。 5.(1)立即停药,就地平卧抢救,报告医生并注意保暖。(2)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小儿酌减。若症状不缓解,可每隔30min再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3)及时给氧,改善缺氧症状。若呼吸受抑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并肌内注射洛贝林、可拉明等呼吸兴奋剂。猴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或配合进行气管切开。(4)根据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或氢化可的松200mg加5%~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还可根据病情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等);纠正酸中毒和抗组织胺类药物等。(5)发生心跳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施行人工呼吸。(6)密切观察并记录病人的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病情变化。病人未脱离危险期,不宜搬动。 6.见表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霉素皮试液配制法
___________ 青霉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生理盐水量___________ 青霉素含量
___________ 一瓶80万u______________________ 4ml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000u/ml
___________ 取上液0.1ml___________ 加至1ml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00u/ml
___________ 取上液0.1ml___________ 加至1ml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0u/ml
___________ 取上液0.25ml___________ 加至1ml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0u/ml
7.见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数___________ TAT剂量/ml___________ 加生理盐水/ml___________ 注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 0.1______________________ 0.9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肌内注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0.2______________________ 0.8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肌内注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 0.3______________________ 0.7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肌内注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 余量___________ 稀释至1ml___________ 肌内注射
也可将1mlTAT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分别以1ml,2ml,3ml,4ml做四次肌内注射,每次注射间隔时间为15~20min。 八.综合分析题
1.(1)首先应该做青霉素过敏试验.过敏试验前,应先询问过敏史,又过敏史者禁忌做过敏试验。 (2)0.19%盐酸肾上腺苏。
(3)结果判断为阳性者禁用青霉素,同时在医嘱单、体温单、床头卡、注射卡上醒目注明青霉素阳性反映,并告知病人及家属。
2.(1)要。
(2)脱敏疗法,注射中应观察,如发现病人面色苍白、急促、发绀、荨麻疹等不适或血压下降时应立即停止注射,并迅速处理。如发应轻微,待反映退后,酌情增加次数,减少每次注射剂量,在密切监测病情的状况下顺利注入余量。
第5章参
一、名词解释
1.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已处于潜做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和探视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2. 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指病人自身携带的正常菌群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
4
3.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指病原体来自于病人体外,通过直接或间接感染途径而引起的感染。
4. 清洁:是指清除物体表面上的一切污秽,以去除和减少微生物。 5. 消毒:是指清除或杀灭物体上除细菌芽孢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 6. 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全部微生物,包括细菌的芽孢。
7.无菌技术: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8. 无菌物品:是指经过来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物品。 9. 无菌区域: 是指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区域。
10.隔离:是将传染病病人和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以达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目的。
11.清洁区:是指病人不得进入,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12.半污染区:是指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13. 污染区:是指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区域。
14.终末消毒处理:是对出院、转科或死亡的病人及其所住病室、用物和医疗器械等进行的消毒处理。 二、填空题
1.感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宿主 2. 内源 外源
3. 各项制度 医院感染知识
4.103~137 121~126 20~30 5. 生物 物理 化学
6. 2 30 1 30 5~7 7. 0.05% 0.1% 8. 70%~75% 95% 9.腰部 治疗台面
10. 取用 传递 卵圆钳 三叉钳 镊子 11. 扇 外 上 对齐
12. 两则边缘 开口处 上 一 13. 传染源 保护性
14. 食堂 水源 公共场所
15. 感染 交叉感染 无菌物品 清洁物品 16. 页面抓取 掀面撕取
17. 清洁 包装 灭菌 供应 敷料 18. 污染 清洁 无菌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四、单项选择题
1.D 2.B 3.A 4.C 5.D 6.B 7.C 8.A 9.B 10.D 11.C 12.A
13.B 14.C 15.B 16.A 17.C 18.B 19.D 20.B 21.D 22.A 23.C 24.A 25.D 26.C 27.C 28.A 29.D 30.B 31.D 32.B 33.A 34.C 35.D 36.C 37.C 38.D 39.D 40.A 41.B 五、多项选择题
5
1.ABCDE 2.ACE 3.ABC 4.ABCE 5.ABCDE 6.ACE 7.ACD 8.ABDE 9.CD 10.ABDE 11.ABCDE 12.ABCDE 13.ABCD 14.ABCE 15.BC 16.ADE 17.ABCD 18.CD 19.ABDE 20.AB 21.BCD 六、简答题
1. 医院感染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当三者同时存在,并有互相联系的机会时,就构成了感染链,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2. 使用燃烧法灭菌时应注意以下事项:①注意安全,操作时远离氧气、汽油、乙醚等易燃、易爆物品。②在燃烧过程中不得添加乙醇,以免引起烧伤或火灾。③锐利刀剪禁用燃烧法,以免锋刃变钝。
3.压力蒸气灭菌法的注意事项如下:①灭菌包不宜过大(不应大于50cm×30cm×25cm),包扎不宜过紧,放置时各包之间留有空隙,以利于蒸气的渗入和排出,保持物品干燥。②布类物品应放在金属和搪瓷类物品之上,以免蒸气遇冷凝成水珠,使包布潮,影响灭菌效果。
4. 使用隔离衣时应注意:①隔离衣长短要合适,须全部遮盖工作服;有破洞则不可使用。②隔离衣的衣领及衣内面为清洁面,穿脱时要避免污染。③隔离衣挂在半污染区,清洁面向外;挂在污染区,则污染面向外。④隔离衣应每日更换,如有潮湿或内面污染,应立即更换。 七、问答题
1.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有下列几个方面:①病原体来源广泛,环境污染严重。②易感人群增多。③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④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⑤消毒灭菌不严和无菌技术操作不当。⑥感染链的存在。⑦抗生素的广泛应用。⑧侵入性诊疗手段增多。
2.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如下:①根据物品的性能及病原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②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③消毒剂要定期更换,易挥发的应加盖。④待消毒的物品必须洗净、擦干,全部浸没在消毒液内;注意管腔内应注满消毒液,并打开器械的轴节和容器的盖。⑤经浸泡消毒后的物品,在使用前应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以免消毒剂刺激人体组织。
3
5. 护理传染病病人时,应执行的一般消毒隔离原则有:①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室应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每接触一位病人或污染物品必须消毒双手。②在为病人做治疗或护理产应备齐所需物品,并尽量将各种操作集中进行。③病室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并用消毒液擦试病床、床旁桌、椅。④病人接触过的物品或落地的物品应视为污染,消毒后方可给他人使用;病人的衣物、信件、票证等须消毒后才能送出;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入。⑤向病人、陪伴及探视者宣传、解释有关知识,使其遵守隔离要求和制度。⑥病人的传染性分泌物经三次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或已渡过隔离期,经医生开出医嘱后方可解除隔离。
6. 传染病人出院后,其病人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措施包括:①病室用消毒液熏蒸(找开床旁桌、摊开棉被、竖起床垫)。②被服类装入污物袋,消毒后再清洗 。③床垫、床褥、棉胎、枕芯还可用日光曝晒或用紫外线消毒。④病床、床旁桌、椅、地面用消毒液擦试。⑤其他用物及医疗器械按规定消毒处理。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