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一中
河朔一中高一年级第一次周测 语文试卷
考查范围:必修一第二单元和必修二第二单元
出题人:杜泽魁 本试卷共四大题,31道小题,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20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过失,差错。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乘:登上。 .
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路:又叫戎车,高大的战车。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雨:雨水。 .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謇朝谇而夕替 替:替换。 .B.怨灵修之浩荡兮 浩荡:荒唐。 ..C.长太息以掩涕兮 太息:叹气,叹息。 ..D.忍尤而攘诟 尤:指责,责骂。 .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在赏读古代诗词时,我们耳边常会响起诗人们放达的歌声,“ ”就是这种情怀的体现。
第 1 页 共 11 页
河朔一中
(2)小王设计的方案终于获得通过,他难以 自己喜悦的心情,忽然站起来大呼:“成功啦!”
(3)然而,我 从来没有问过父亲的生日在哪一天, 没有为他庆祝过一次生日。 A.老夫聊发少年狂 抑制 竟/更 B.暮霭沉沉楚天阔 抑制 却/也 C.老夫聊发少年狂 克制 却/也 D.暮霭沉沉楚天阔 克制 竟/更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可怜:可爱。 ..B.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 成婚:定好婚期。 ..C.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来信:捎来的书信。 ..D.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生人:活着的人。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忧伤以终老 何以解忧 ..C.但为君故 卿但暂还家 ..
B.同心而离居 因人之力而敝之 ..D.枉用相存 嬉戏莫相忘 ..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苟余情其信芳 / 自可断来信 B.谢家来贵门 / 多谢后世人 C.留待作遗施 / 采之欲遗谁 D.适得府君书 / 少无适俗韵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B.步余马于兰皋兮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我心伤悲,莫我知哀 /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10.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芳菲菲其弥章 B.箱帘六七十 C.匪来贸丝
第 2 页 共 11 页
河朔一中
D.屈心而抑志兮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C.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D.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12.填入下列诗句横线处的意象,最恰当的一项是
莫向风前折 ,柔条原不绾相思。 等是有家归未得, 休向耳边啼。
A.柳条 杜鹃 B.竹枝 杜鹃 C.柳条 黄莺 D.竹枝 黄莺
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指的是《离骚》,它们分别开创我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
B.《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与《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C.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再创造,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诗体,它的篇幅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语气词“兮”字。
D.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日趋成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都很好的继承了“风”“骚”的传统。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淮南子》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
第 3 页 共 11 页
河朔一中
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唐朝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开了各种考试科目,书法就是其中一科。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后来颜元孙的侄子颜真卿在湖州做官,将《干禄字书》书写上石。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之后,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写法,千字雷同,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一笔这样的字,人称“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
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书写动作连贯,做到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所谓“字如其人”,虽然后来多从道德层面解读,但其本意仍是强调一种认真的精神,写字如是,做人亦如是。 (节选自《汉字为什么是方块字》,有删改) 14.下列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块字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有关,因为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
B.甲骨文中的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春秋战国时,汉字完成了字形从圆润瘦长到方方正正的一次转变。
C.秦朝时,小篆为正体字,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
D.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要求书写连贯,下笔不悔,一气呵成。这是书法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1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方块字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这种审美追求并没有因书写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B.虽然草书是“龙飞凤舞”的形态,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是工整的,及即使是最早的金文,都写得规规矩矩。
第 4 页 共 11 页
河朔一中
C.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如果学好端正秀丽的干禄字,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谋求仕途发展。
D.干禄字楷书在明朝时被称为“台阁体”,在清朝时被称为“馆阁体”,虽端庄秀丽,但写法程式化,千字雷同,破坏了书法对“势”的追求。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南子》中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是用来说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的,我们可以从这种方式中了解“汉字是方块字”的部分原因。
B.唐朝时选拔人才重视书法,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颜师古创立的干禄字几经发展,成为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必遵的书写正体。
C.古人写字,不仅讲求通篇的气势,而且讲求每一笔的手势动作,即把字写“活”,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
D.在书写上,要达成气韵生动的功力,就必须进行日积月累的训练,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训练也成为一种人格训练,体现了一种认真的精神。
(二)文言文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荆轲顾笑武阳 顾:照顾。B.诸郎中执琴 兵:兵器: C.秦王还柱而走 走:逃跑。D.轲自知事不就 就:完成。 1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第 5 页 共 11 页
河朔一中
①而乃以手共搏之②箕踞以骂日 ③剑长,操其室④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9,对上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叙述了荆轲借献图之机行刺秦王、失利被杀的过程。 B.塑造了荆轲沉着冷静、勇敢无畏、舍生忘死的形象。 C.描写了秦王遇刺时惊惶失措、事后惊魂未定的情状。 D.刻画了群臣及左右遇事沉着、全力救助秦王的细节。
20、翻译下面句子。(每题5分,共10分)
(1)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6分)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间。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第 6 页 共 11 页
河朔一中
21.在诗中诗人把“官场”比作 和 ,而把“自己”比作 和 (4分) 22.“守拙归田园”,如何理解诗人的“拙”(4分)
答: 23.把划线的句子扩展成一段话。(8分)
答:
三、语言运用与表达 (26分)
(一)(每空1分,共20分)
24.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 。(《诗经·氓》) 25.昔我往矣 。 , 。 , 。 ,莫知我哀!《采薇》 26.长太息以掩涕兮, ……亦余心之所善兮, 。(《离骚》)
27.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 。 《涉江采芙蓉》
28.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归园田居》) 29.曹操《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诗的最后四句是: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二)30.筛选下面一段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将其概括成一段文字,不超过50个字。(6分)
诗歌是什么?它是散文的语言无法转述的部分。那么,试图解释它,肯定是一种主动寻求困境的行为!何况我们要鉴赏的这些“探索诗”又大都是不易读懂的现代倾向的诗呢?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鉴赏”是专业评论家和智慧一般的读者一道完成的。大家的意见相同相近或相悖,都具有同样的意义。“每一个读者就是另一首诗”(帕斯语),每一种全新的进
第 7 页 共 11 页
河朔一中
入都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这种永无止境的多元的姿势,这种对诗歌审美空间的不断“发现”,本身就是“探索诗”所最为需要的阅读态度。
3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四、作文(60分)
31..我们一定经历过或是听说过许多感人的故事,请你将记忆深处的感人往事,生动形象地记录下来,注意恰当运用多种抒情方式,抒发你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 800 字。
第 8 页 共 11 页
河朔一中
河朔一中高一年级第一次周测答题卷
20、翻译下面句子。(每题5分,共10分)
(1)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诗中诗人把“官场”比作 和 ,而把“自己”比作 和 (4分) 22.“守拙归田园”,如何理解诗人的“拙”(4分)
答:
23.把划线的句子扩展成一段话。(8分)
答:
24.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 。(《诗经·氓》)
第 9 页 共 11 页
河朔一中
25.昔我往矣 。 , 。 , 。 ,莫知我哀!《采薇》 26.长太息以掩涕兮, ……亦余心之所善兮, 。(《离骚》)
27.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 。 《涉江采芙蓉》
28.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归园田居》)
29.曹操《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诗的最后四句是: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0.
31. 作文
第 10 页 共 11 页
河朔一中
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