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记叙文 ..................................... 3 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 4 三.概括文章主要段意 ....................... 4 四、概括文章主旨 ................................ 7 五、理解词语的方法有: ................... 8 六、句子赏析 .......................................... 8 七、写景的作用 ................................... 10 八、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 11 九、感受人物,分析形象。 ............ 11 十、考查文章的线索。 ..................... 12 十一、关于人称的作用 ..................... 12 十二、开放性题目的答题注意事项 ................................................................... 13
本小册以中小学记叙文考点为依托,总结了记叙文各类必考重点和难点,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详细的拆分和解答。全篇从大处着眼,先从整体视角入手,让孩子明确记叙文各类文体的整体框架,然后由小到大,在对全篇主旨的整体把握下对各类题型进行拆分解答,重点培养解题思路、答题方式。
一、认识记叙文
1、记叙文分类: 记人为主的记叙文: 叙事为主的记叙文: 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借物抒情(状物)记叙文:
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记叙文的写作顺序 ( 主要):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例如: A、按方位的顺序写(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上往下,则前到后等等); B、按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写(先写全景再描述局部再写全景);
C、按时间顺序写(可以是春、夏、秋、冬的不同变化,也可以景物形成的过程介绍。
4、记叙文的记叙顺序:
A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B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C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D补叙,在叙述过程中,对前面事件作某些补充叙述。它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插叙。具体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文章最后,对影响事件发展的关键伏线予以披露,使之大白,震动读者,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如莫泊桑小说《项链》的结尾。二是对叙述中提到的主要事件和人物作补充交代。它对情节的发展起直接推动作用。 5、记叙文的结构: 总分、分总、总分总 6、记叙文的写作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 ,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
7、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记叙、说明
A描写:运用描写手法,能栩栩如生地再现人物、事件和景物。 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方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描写 环境描写 :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B议论:
类型:记叙文中的议论,有先叙后议、先议后叙之分。
作用:议论的目的在于揭示记叙事物所蕴涵的思想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C抒情:
类型:一种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叫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一种是寓情于景或借物抒情,叫间接抒情。作用: 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题型一: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考题形式:请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或一句话概括本文故事)
答题方法: 要素归纳法:记叙文的段意可以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为据进行概括。 答题格式:
时间、地点,谁做了 ,, ,结果,,
时间、地点,谁为了 / 因为/ 想,, ,做了,, ,结果,,
题型二:概括文段小标题
小标题是对一段(或一个自然段)内容的高度概括,它一般用词语标出,有时也用字数相同的短语标出。加小标题往往是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进行。 答题方法:第一步,认真阅读全段,概括出段意; 第二步,用词语对段意再进行高度概括;
第三步,调整全文的小标题,尽量做到形式划一。 答题格式:(谁)做了什么 或者 谁怎样了
题型三:合并归纳
考题形式: 文中写了关于xx的几件事,请分别概括出来。 答题格式: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若是三件以上,一般只答出“谁做什么”即可
三.概括文章主要段意
(一)、摘句归纳法
摘句归纳法是最简便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就是从文章中找出足以表达段意的句子,可以把它摘录下来直接作为段意, 或者稍加修改作为段意。有中心句或过渡句的段落往往可用摘句归纳法。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有时能作为前后两段话的段意。
用摘句归纳法要谨慎。必须先弄清这段的主要意思,然后再看看所摘的句子是否能明确、完整、简要地表达段意。同时也要注意摘录的句子是否需要修改加工。 请看下面两段话:
海南岛是个宝岛,是祖国南海的一颗明珠。在那里,椰子、槟榔、芒果、木瓜、香蕉等热带水果,到处都是;橡胶、油棕、咖啡、可可、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遍布全岛。在五指山区,有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有各种名贵的树木,还有珍奇的热带、亚热带动物。在环岛的海洋中,海滩上,盛产鱿鱼、马鲛鱼、飞鱼、龙虾、麒麟菜,还有海石花、海盐和五光十色的海螺、海贝。在平原地区,一年四季可以种植庄稼,水稻一年可以收三次,树木四季常绿,鲜花四季常开,一句话,这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这是一座巨大的万宝库。‖
海南岛不但是美丽富饶的宝岛,还是一个有着光荣斗争传统的宝岛。早在1926年,当地的汉族群众和黎族、苗族群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组成了琼崖游击队,同日本侵略者作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你会概括这两段话的段意吗?试一试。
[练习]请用摘句归纳法概括以下各段的段意。
1、下午,我们几个人攀谈起来。通过谈话,我们了解到“八仙桌子”自然保护区资源非常丰富。这三万多亩林子,简直就是一片林海,不仅有松树和各种果树,还特别适合次生阔叶树生长。 这里还有二百多种可以入药的植物。 森林中野生动物也很多,地上跑着狍子、狐狸、豹,树上有几十种鸟在鸣叫,给这片森林增加了生机。
2、在西沙群岛辽阔的海面上,成千上万的海鸟在自由自在地飞翔。海鸟中数量最多的是一种白鸟。清晨,白鸟成群地飞向大海寻找鱼群; 傍晚,它们又成群地飞回岛上,住进巢里。最大的海鸟是信天翁,它的翅膀就有两米长,它能连续飞行好几百公里,不用停歇。最珍贵的鸟是野鸭,用它的羽毛制成的衣服,又轻又软,穿在身上暖和极了。这里的海鸟种类繁多,有的连名字都叫不上来。这里可真是鸟的世界啊!
3、你问我的弟弟吗?他名叫甜甜。弟弟的模样长得可招人喜爱哩!浓黑的眉毛下,长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红扑扑的脸蛋,好像那熟透了的鲜苹果,一笑,腮上就显出两个小酒窝。别人都夸他聪明可爱,我呢?也很喜欢他,可又觉得他有点傻乎乎的。
4、我赞美桥,更赞美我们敬爱的老师,老师像桥一样朴实。他们既不像著名科学家那样驰名中外,也不像电影明星那样引人注目。 他们普通而平凡,但他 们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 老师像桥一样辛勤。多少静静的深夜呵,老师还在灯下备课,批改作业。那作业本上的条条批语,个个红钩,不全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吗?老师把一批批学生送到各个工作岗位上, 而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却像火炬一样燃烧着自己。老师像桥一样无私。如果将来我能取得一些成就, 那我要说,是老师用身躯为我架起了通往成功之路的桥梁。 老师呵,您为我们无私地贡献了一切! (二)联词归纳法
联词归纳法就是找出能表达本段内容的词语, 然后将其摘出联接在一起作为段意。用联词归纳法必须认真思考所摘出的词语能否表达段意, 把词连在一起时要注意语句通顺,别扭、累赘都是不可取的。
请看下面这段话。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用笔在原文上划出有关词语, 然后把它们稍加整理联结起来:
那是去年五月的一个星期天, 我不小心摔了一跤,左小腿骨折,被送进了医院。消息传到学校,同学们非常关心地来医院看望我。七天以后,由于我一再要求,医生同意我出院。可是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又要上班又要忙家务事,我自己还是上不了学呀!正当我为上学的事为难时,同学们伸出了友谊之手。大家轮流,每天早上接我上学,每个课间扶我上厕所,每天中午为我打饭,每天放学送我回家,每次换药背我上医院,整整四十五天,同学们从未间断。
这段话的段意是:“我”小腿骨折住院了,同学们都来看望“我” 。出院后,同学们每天接“我”上学,送“我”回家,四十五天从未间断。 [练习]用联词归纳法概括段意。
1、有一天中午放学后,学校里其他同学都走了,我一个人留在教室里,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并洒上了水。 然后,我满头大汗地跑回了家。下午,老师一进教室就微笑着把目光投到我身上, 全班同学都会意地笑了。我心里觉得甜丝丝的。
2、我的妈妈是个儿科医生,她和所有的妈妈一样,有一双普通的手。这双手不曾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也不曾创造过什么了不起的奇迹。 但这双手整天忙碌不停,缝纫、绣花样样都行,还常与抹布、脏碗、脏衣服打交道。每当夜晚来临,人们进入梦乡时,这双手还没停止工作,她握着笔杆写呀写,也许是写治病心得,也许是在摘抄医学资料,,妈妈的手是一双勤劳的手, 我深深地爱妈妈的这双手。
3、有一次算术考试,我得了满分。那天放学后,我飞奔回家,一见到妈妈就说:“我算术考
试得了满分!”我把“满分”两个字说得特别响,生怕妈妈不注意听。正当我 得意非凡,轻飘飘地踱到书桌前的时候,无意之中又看到了周爷爷的相片,我仿佛感到周爷爷对我摇了摇头,并对我说: “知识是无限的,考卷上的一百分,,,”我清醒了。
4、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在密密的雨帘中,街上的行人稀少,我不禁加快了脚步向前走去。我只顾低头赶路,突然把身旁的一个行人撞了一下。 我连忙抬起头来,只见他踉跄了一下,迅速扶住了路旁的墙壁,才没有倒下去。 “对不起,对不起!”我连声道歉。“噢,噢,不要紧。”哎呀!我这时才发现他竟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我心里感到一阵不安,忙说:“大泊,我扶你回去吧!”说着,就伸出手搀扶着他。“太谢谢了,小姑娘。”他很感动地说着。我们一起继续向前走去。
5、1932年春,贺龙带领队伍,从洪湖出发,向汉水以北的京山挺进。当地群众成群结队地来送行。有个农民挑着一担藕,好不容易挤到贺龙面前,一定要把这担节节像胳膊粗的嫩藕送给红军。 盛情难却,贺龙只得按的规定,付了钱,收下了这担藕。 (三)、节意归纳法
有些意义段往往是由几个小节(自然段)组成。节意归纳法就是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一节一节地归纳节意,在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看看哪几节是要点,然后取主舍次,以主要节意为立足点综合加工, 归纳出理想的段意。这是归纳段意常用的方法。 请看下面这几段话:
我和爸爸每次出门,见人挤的地方他总要皱皱眉头,赶快离开。然而在书店门口,人再多,他也要挤进去。有时买到了一本好书,他会情不自禁地说:“值得挤,要不就错过机会了。” 爸爸的书放得整整齐齐。有一次,我从书橱里翻出本法语书来看。爸爸下班后,一走进屋就板着脸问:“谁来翻过书了?”我支支吾吾地承认了。从此,爸爸给我定了一条规矩:看他的书,要先征得他的同意才好拿。
爸爸平时是不发脾气的,可谁要损坏了他的书,那可不得了。有一回,我不留心把一包饼干放在他的书上, 不一会,书面上沾了一些油,爸爸瞪着眼叫道:“你这小家伙,不是读书的是吃书的!”还挥起拳头像要打我的样子,我害怕极了。爸爸每次买书回来,总要先洗干净手,把桌子擦得一尘不染,小心翼翼地给书包上封面,然后一页页认真地翻阅。爸爸书橱了的书保存得很好, 即使是很久以前买的,也是崭新的。
根据四节的节意归并成段意:爸爸买书不怕挤,买回书后总要洗手,擦桌子,包封面。爸爸的书放得整整齐齐,要是谁损坏了书,他就要发脾气。 [练习]用节意归纳法概括段意。
1、大自然的色彩是多么丰富:洁白的雪花,碧绿的湖水,金黄的麦浪。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平凡的绿叶。 绿叶通过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 释放氧气,以保持空气的清新,绿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绿叶是平凡的,但它的精神是伟大的。我爱绿叶,更爱具有绿叶精神的人。在“四化”建设中,有无数无名英雄,他们虽然貌不出众,语不惊人,但一直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着自己的一切。 所以我爱绿叶,更爱绿叶似的“四化”建设中的无名英雄。
2、一只黄鼠狼偷吃了一只小鸡。母鸡大婶报案后,黑猫警长马上骑上摩托车追踪,一口气追出五六里地,终于在一堆乱草垛里逮住了作恶多端的黄鼠狼。田鼠写信给黑猫警长,说啄木鸟破坏树木应该严惩。 黑猫接到信后,立即赶到森林,走访了小松鼠、喜鹊等,它们一致反映啄木鸟爱护树木, 成天为树木捉虫治病,是树木的好医生。黑猫警长当场表扬了啄木鸟,处理了田鼠的诬告行为。一只老鼠犯了偷盗罪,送给黑猫警长两条鱼,想让黑猫警长从轻处理。 “谁要你的臭鱼。”黑猫把眼一瞪,说:“快把鱼扔出去。”老鼠只得灰溜溜地走了。黑猫警长按规定惩处了老鼠。
3、蜗牛在墙脚边爬。蚯蚓看见,问:“蜗牛哥,你到哪儿去啊?”蜗牛说:“我到墙顶上去,
看看远处有些什么。”蚯蚓忍不住笑了出来:“哼!你不要空想了吧!你应该明白自己爬得有多慢呀! “蜗牛不去理睬,慢慢地爬上了墙壁。蚯蚓觉得蜗牛太傻了,笑了笑,就钻到泥里去睡觉了。蚯蚓一觉醒来,钻出泥来看看,再也看不见蜗牛了。原来蜗牛早已爬到墙顶上去了。 (四)、分层归纳法
分层归纳法首先要看看这一段中有几句话,再看看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每一层写了写什么内容,主要意思是什么。然后经过分析、比较,抓住与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关系密切的各层意思归纳成段意。 要注意把各层层意归并在一起, 这里的归并是指内容的归并,而不是层意的简单相加。归并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概括的过程。凡是意思相同的层意或词语要合一; 凡是在段中属次要意思的内容应删去(如有些内容在层中是主要的意思,在段中并不是主要意思) ;凡是修饰的词语或描写的语句,一般应删去。有时还要适当地加上一些必要的关联词语, 把语言组织合理、通顺。 请看下面这段话:
我去年种了一株“丑菊”,天天盼着它快开花,因为我倒要看看享有如此恶名的花儿究竟长得怎样。可是事与愿违,它偏偏跟我过不去,懒洋洋地睡大觉,连花的影子都没有。我气得真想把它拔了,但没舍得。今年“五一”节,沉睡了一年的花儿忽然打了苞,我高兴极了,真庆幸没把它扔掉。起初,底狭头宽的叶芯中夹了个绿绿的小球,非常小,只有小绿豆那么大。长了几天,花苞就透出一点黄色,这时,已有黄豆大小。再耐心等候几天,花终于开了,颜色金黄金黄,几十个花瓣摆了三四层,虽只有铜钱大小,但这就更显出它的娇小、美丽了。
[练习]用分层归纳法概括段意。 1、邓爷爷来啦!他带着慈祥的笑,向我这里走来。我连忙敬了个队礼,说:“邓爷爷,您好!”邓爷爷高兴得连连点头,并和我亲切握手。|邓爷爷和蔼可亲的样子使我紧张的心平静下来。 我沉着操纵着计算机,顺利地打出各种变化的图形。|邓爷爷仔细地看着我的表演,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 |
2、王英和我是邻居,她今年十八岁。十一年前,她在唐山大地震中不幸受伤,造成终身瘫痪。|然而,她身残志坚,硬是靠着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全部课程,现在又开始攻读大学了。更可喜的是她的处女作中篇小说《生日礼物》就要在杂志上发表了。 |每当我想起王英,心里就充满敬佩之情, 身上顿时增添一股力量。 |
3 、十二点钟,指挥台宣布比赛开始。 |一对对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飞驰。顿时,“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噼劈啪啪”的鞭炮声,震天动地。岸上的人群兴高采烈,欢呼跳跃。 |一艘艘龙舟,你追我赶,争先恐后。每一艘龙舟的指挥者,都站在船头,敲着锣,指挥着战友齐力向前。每一艘划桨的健儿,一个个拼命划着桨,动作整齐麻利,冲向前方。每一艘上的掌舵的稳操舵把, 决不越道。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啊!
四、概括文章主旨
概括中心思想的基本格式: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
①写人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了……表现(赞扬)了……品质(精神)”。 ②写事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 “本文记叙了……(事),说明……(道理)”。
③写景状物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文章描述了……抒发了……(思想感情)”。 ④说明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通过……说明……”。 ⑤童话、寓言的表达形式是:“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明)…… 道理”
五、理解词语的方法有:
⑴、 该词的本义;
⑵、 该词的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 ⑶、 该词在本句中的含义(对句子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作答; ①扩充解释法。将需要解释的词语进行适当扩充而对词语进行解释。 如:
宽阔: 宽敞、辽阔。 幽香:清幽的香味。 电灯:利用电能发光的灯。 诚实守信:为人诚实、遵守信用。
②近释法。用需要解释的词语的近义或同义的词或词组、短语等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如:
增添:增加。 关怀:关心。 美丽:漂亮。
③反释法。用需要解释的词语的反义或意思相反的词或词组、短语等前面加否定副词(不,没有)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如:
紧张:不镇定。 懦弱:不勇敢。 缓慢:不快速。
④联系语境法。将词语本义同它所处的语言环境联系起来解释词语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临时意义。如:
落第:科举时代应试不中叫“落第”。现在一般指考试不及格。
六、句子赏析
句子赏析:三步法:( 1)修辞手法 / 描写方法/表现手法/结构 (2)句子简析 (3)情感
例如:运用了 ... 修辞手法 (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拟人:把什么人格化) 和.... 描写方法,写出了对象的 ... 特点,表达了 / 突出了 ... 情感。
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答题时应从句子表现的句义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 1、抓关键词、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答题思路:
① 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② 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 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 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 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③ 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例句 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 赏析 :一个动词“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例句 2:“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赏析 :“疯狂”、“汹涌”、“吞没”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2、抓修辞手法、
比喻 语言生动、形象。
拟人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 语言生动形象, 亲切有趣。 夸张 突出事物特征,引起联想 。 反问 加强语气
排比 增强语气,充分抒情。
设问 提醒人们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3、抓表现手法、
(1)对比:突出强调,,
(2)衬托:突出主要人、事、物的特征;(正衬、反衬) (3)侧面描写:间接表现主要人物的特点;
(4)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主要是进行渲染或衬托。 (5)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6)照应: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 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或埋伏笔。(文题照应、首尾照应、悬念铺垫伏 笔与情节发展照应、相同相近内容反复照应)
(7)悬念:读者对文中所叙述的人物或事件的未来表示关注的态度。吸引读者,唤起强烈的阅读兴趣。
(8)欲扬先抑:先否定贬低,再肯定赞扬,突出强调事、人特征;
4、抓描写手法
①肖像 ( 外貌 ) 描写 [ 包括神态描写 ]( 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 ( 对话 ) 描写和行动 ( 动作 ) 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 ( 心情 ),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 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5、抓结构 结构上, 应从总领全文、 承上启下、 前后照应、 为下文作铺垫、 推动情节发展、 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1)开头句、段的作用:
内容上:交代,,内容,表达,,含义;
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
比,突出,,;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奠定感情基调;
效果上:有修辞看修辞效果;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2)中间句、段的作用:
内容上:交代,,内容,表达,,含义;
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与前文句
子呼应;
效果上:有修辞看修辞效果;
(3)结尾段: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考虑,
结构上:总结全文,与标题或开头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内容上,点明(深化)文章的中心,一般情况下,需要将中心答出来,如果有特殊句式(反
问——加强语气;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和修辞方法,也要将其答出来,这样不丢分。
)
七、写景的作用
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社会环境 ——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A、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B、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C、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 ——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自身的、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B、渲染气氛,为后面刻画人物铺垫。 C、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D、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E、象征、暗示或深化主旨。
3.环境描写的思考模式(四级概念整合法) :
环境-环境,即环境本身有何特点。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怎样的社会环境) 环境-情节,环境描写对情节展开有何作用。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环境-人物,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 (提供活动背景,表现人物性格、渲染人心情等)
环境-主题,环境描写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4.环境作用答题样式:
环境本身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XX 具体描写了 ⋯⋯景色,营造 ⋯⋯氛围,渲染(定下)了 ⋯⋯感情基调,烘托了人物 ⋯⋯,为下文 ⋯⋯情节展开作铺垫,推动 ⋯⋯情节发展,揭示(表达、寄托、暗示) ⋯⋯主题。
八、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标题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A、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B、是否新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C、是否暗含文章的主旨;
D、是否代表作者的某种主张;
E、其他方面。有的标题的含义还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表面意思是什么,另一方面是深层次意思是什么。
F、内容上: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
九、感受人物,分析形象。
题型 1:文中的 XX人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题型 2:文中的 XX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题型 3:文中那个 XX人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他(她)是个 怎样的人。 答题技巧:
1、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2、通过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和其他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①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具体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心理描写用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
④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等方面所做的具体而细致的描写,其特征是细微之处见精神。
十、考查文章的线索。
(一)一般而言,记叙类的文章的线索可以是物,可以是事,也可以是作者的感情变化, 也有的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注意区别,暗线一般是作者的感情变化,这种习题在考试中会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做题方法可以根据提示将文章的段落层次搞清楚,然后进行概括,只要认真阅读材料,弄清楚段落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答案不是问题,另外,也有的习题明确告诉你提炼文章中的词语来概括,难度较低,所以一定要审好题,这样才能答好题。 (二)分类: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人物的成长经历,人物的特征;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或人物的主要行为;
5、时间线索:连续性的有变化的时间,多见于探险、灾难、游记类题材; 6、地点线索:多见于探险、游记。有时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出现; 7、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三)找线索的方法: 看文章标题;
看文章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看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看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看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十一、关于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给人真实、自然、亲切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抒发强烈的情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十二、开放性题目的答题注意事项
1、启发题(引—议—联—结)
《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并从中获得对自然、 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 1、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
2、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
3、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来。
2、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方法: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 、须在整体感知基础上,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3、仿写题
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
答题指导:(运用联想)
1、仿句式结构 :你的 要如 般,你的 要像 一样。
2、仿修辞手法 :比喻,还应注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3、仿语法: 填写的尽量是名词、名词、形容词;
4、仿语意的内容和范围: 应表达出与上下文和谐的句意,即希望孩子(你)对待他人要关爱、应珍惜与别人的交往与感情。
参:你的话要如春风般温暖,你的笑容要像阳光一样灿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