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理论中的语言普遍性思想

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理论中的语言普遍性思想

来源:华佗小知识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W刊of

2008年第2期(第lO卷总第38期)

SderH Editic柚

No.2 2008(VoL 10 Sum No.38)

liner蚓抽酬tu同ud删矾涮al

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理论中的语言普遍性思想“

●林明东1,孙亚萍1,李燕2

(1.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2.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025)

摘要:目前语言学界对语言普遍性的研究主要针对人类的话言能力,关注的是机体内的语言普遍性,较少涉及语 言运用方面,即机体间的语言普遍性: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本意并非要建立一个语言学理论,但是其中关于语 用方面的语言普遍性思想对整个语言普遍性研究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普遍语用学中体现的机体间语言普遍性 包括:任何语言中都存在普遍的语用要素单位;四种类型的言语行为都普遍具有双重结构;任何以理解为目标的言 语交往行为中的话语都遵守着普遍的语用规薅lj,即交往行为的有效性要求;交往行为中的言说者都普遍具备进行 语用交往的能力,即交往性资质。

关键词:语言普遍性;普遍语用学;双重结构;有效性要求;交往性资质

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08)02--0280--03

一、引言

语言学研究已经发现,世界上现有的语言之间存在着许多 相通或相似的特征,即存在着语言普遍性。语言学界对语言普

言使用的特定情景,而普遍语用学则认为言语表达式的意义取

决于语用学规则构成的言语的一般情景的规范性质,并主张普 遍语用学的任务是“确定并重建关于可能理解的普遍条件”(哈 贝马斯,19:1)。普遍语用学中体现的机体问语言普遍性包

遍性的研究大致有两条思路,一条是以。啪sb为代表的生成 括:任何语言中都存在普遍的语用要素单位;四种类型的言语行

语法理论,主张通过对一种语言作深入的研究,采用推演法找出 语言的共性;另一条是以Gr鼬nberg为代表的功能类型学理论,

为都普遍具有双重结构;任何以理解为目标的言语交往行为中 的话语都遵守着普遍的语用规则,即交往行为的有效性要求 主张通过对多种语言进行比较,采用归纳法找出语言的共性。 这两种思路的研究鄙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深入分析 我们会发现,这些研究都是以句法层面的研究为主。即便也涉 及语音、语义等方面,但是综合起来看,可以发现这些研究仅仅

是对人类语言能力(IAnguistic Competence)的研究,其研究成果

(V盈idity Claims);交往行为中的言说者普遍具备进行语用交往

的能力,即交往性资质(Cormnmficative Competence)。

二、语用学的普遍形态和四类言语行为

用以表达意向的言语普遍涉及到与表达意向的语用力量 相对应的语词和规则。这些语词是言语的基本要素单位,哈贝 马斯将其称为语用学的普遍形态。根据啥贝马斯(1970)X于此进

都是关于机体内的语言普遍性(Intra--organic Universals);而忽 视了对语言运用(Ikaguisfic Pedormance)方面,tiTJOt体闻语言普 遍性(Inter--organic Universals)的研究。哈贝马斯“普遍语用

行的主题化分析,这些普遍的语用要素单位至少包括:第一,具

学’,理论中对这方面的语言普遍性的研究正是对整个语言普遍

有施行和指称双煎功能的人称代词;第二,言谈和叙述开始时使 性研究的有益补充,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用的阋语(称呼的位格、敬语等);第三,指示丑寸问和空间的表达

哈贝马斯是德国一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知识旨趣 说、技术统治论和交往行为理论等学说作为综合的社会批判理 (指示代词、冠词、数词等);第四,施行性动词(疑问型、命令型、 论,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普遍语用学”概念 是哈贝马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并在后来有关社会进化、 进一步的发展。

哈贝马斯认为,不仅语青及语言能力中存在着语言普遍性,而且 言语以及交往能力中也存在着语用普遍性。他将普遍语用学定

间接说法等);第五,行为施行时不被采用的意向动词(表达若干

样式的副词)。 社会行动、社会交往和交往理性等的讨论中作了哈贝马斯认为,所有上述这些语用学的普遍形态是实现语

’言作为交流工具并确保其有效性的基本要素。这些普遍的语用 单位是与交往行为中的语用意向相对应,而与交往时所使 要素语种无关,是普遍存在于通过任何不同种类语言进行的交 义为“以重建言语的普遍有效性基础为目的的研究”(哈贝马斯, 用的19:5)。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与通常的经验语用学的概念 往行为的言语当中,包括交际中的参与者及其相互关系、交际环 有着不同的内涵。通常的经验语用学认为言语的意义决定予语 境以及交际的意向和表现形式。例如,上述第一类和第二类语

*收稿日期:2007—12—20

作者简介:拣明东(1982--),男.山东威海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语用学,句法与语用界面,生成语法。

万方数据

●林明东。孙亚萍,李燕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理论中的语言普遍性思想

哲 学

了交际中交往主体问语义规则的有效性。第三类语词涉及到交 则处于主题间性的层面中。以言表意通过信息传递起着“内容 际环境,即交往主体的时问和空间知觉,说话者和听话者确定各 交往”的功能,话语为听话者提供可供理解的描述性内容,使交 自的主体域和目标域。第四类语词,施行性动词则对应于言语 际双方在描述性内容这个层面进行了交往;以言行事则是以内 行为的施为关系。第五类语词是与交际中说话者的交际意向、 容行事,发挥“角色交往”的功能,交际双方都参与到对交流内容 表达态度和表现形式相关。 的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之中,对话者在成为各自不同角色这个层 词与交际中的交往主体相关,人称代词,例如“我”和“你”,保证 处于不同的交往层面中,前者处于表达性内容的层面中,而后者

哈贝马斯进一步将第四类语词施行性动词细分为四类:命 令型、确认型、表白型和规约 型。这些不同类型的施行性动词帮 言 行为时与听话者 发 生某种人际关系并影响后者。他们分别对应着四类不同的言 语行为:命令性的言语行为、断言性的或认识式的言语行为、自 我 表达的或表达式言语行为和规范调节的言语行为。

命令性言语行为与客观世界相关,是关于权力的宣称,说 话态。例如,老者以此促使!或獬学生:“()pell迫使听话者施行

动作以达到听话者所欲求的状

the window!”。断言性言语行 为对应于客观世界的事态,是关于客观真理的宣称,用来陈述和

描述客观事态。例如,学生说:“m

伦诵ndow is op朗脚Ⅳ’。表达 诚性的宣称,用来表达说

话者主观世界的东西,如意向、态度、表现等。例如,老师说:“I 由.hdpe the window is open’’。规范性言语行为与社会龄界相关,是关于正当性的宣称,用来表达实践中使用句子的意义,规约社会 世you

界中交往双方的互动关系。如,老师说;“Would please op

en the window?”。 哈贝马斯还指出,这四类言语行为中的命令性言语行为属

于策略行为,而其他三类则是沟通行为。例如,老师要让学生打

开窗户,他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采取策略行为的方式,借助老 师的地位、威严甚至强力来迫使学生开窗;二是采取沟通性言语 行为,以言语来协助行动,让学生能够理解言语并对此做出反 应 。在沟通性言语行为中,如果学生理解了老师的请求并打开 时,.

了窗户,那么这个交往行为就是一个成功的沟通行为;相反,如现。”所 果双方没有达成相互理解,那就会成为—个策略行为的例子,老 师 可能会借助强力去命令学生打开窗户,这时候强力就是实现 交往互动的手段。 三、言语行为普遍具有双重结构 自从言语行为理论兴起后,对语言及其意义的研究逐步从 语 义逻辑结构分析转向对语言的使用主体、环境和表达意向等 与

语言使用相关的因素的研究。奥斯汀认为,言语行为的本质 是“我通过说些什么而作了些什么”,每个语句都可以看作有其 具 体含义和用途的言语行为。在此基础上,舆斯汀把言语行为 区分为施行式

(Perforrrnfives)和表达式(Constatives),后又发展 为发话行为

(Ix)cutionary Acts)、行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s)和 取效行为

(Perlocutionary Acts)三种类型。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 学 理论正是沿用和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而建立起来 的。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着重点是语用行为,哈贝马斯接受

了这一点并同时指出,言语行为中还包含着不受交际情景约束 分。因此,哈贝马斯认为,应该把交往的基本分析单

位理解成一个复合型的结构,既包含陈述性成分,又包括语用成

分,两者可以互相。双重成分是言语行为具备 “双重结构” 的特征,以言表意和以青行事

(哈贝马斯,1976:155--167)。两者 万方数据

面进行交往。正是这种双重结构使得双方的交往能够处于不断 深入的进程当中。 助说话者建立一种人际关系并在完成一个语 “双重结构”中的两个部分是彼此存在的,不存在——对 应的逻辑关系。—个话语的描述性内容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交 际行为。例如,在《狼来了》的故事中,小孩子喊“狼来了”,可能引 发村民的多种行为:有些村民急忙跑去营救小孩;有些村民把这 话当成谎言而置之不理;也可能会有村民上门训斥家长要求其管 教孩子。同样,既然是彼此的关系.不同的描述性内容也会 引发同—种交际行为。例如,老师说:\"The wirdow is 0p耐’或“It’

cold in the classroom\在交际成功的情况下,都可能引发学生 “芙t窗户”的交际行为。 式言语行为对应于主观世界,是关于真 此外,言语行为的这两个结构部分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依存关 系,—方面在以言行事的角色交往过程中,其施行的行为需要 陈述性内容来构建,而另一方面以言表意传递的陈述性内容又叮 以在以言行事潜能的变化中得到恒定的保持。从功能上讲,两者 配合又相得益彰,以言表意部分以谓词的方式了解世界的意义、 陈述客观情况,而以言行事部分则起着建立人际关系的作用。 四、普遍的有效性要求及交往性资质

在语用交往中,任何句子要得到表达,必须满足一些普遍性 的先决条件,才能确保句子在表达后能够被理解,以实现语用交 往的目标。哈贝马斯(19:2)指出:“任何处于交往活动中的人 (指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在施行任何言语行为 都必须满足若干普遍的有效性要求,并假定它们町得到兑谓“有效性要求’堤指,—个话语要想成为有效的,就必须要求事 先满足有效性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为任何町能的听者接受(哈 贝码斯,19)。也就是说,普遍的有效陛要求得到满足,是言语行 为的有效性基础。

言语行为中的句子都必须满足四个有效性要求,分别是:第

一,可领会性,即句子必须是可领会的表达,以便言说者和听者能 够相互理解;第二,真实性,即句子表达的必须是存在的事实,以 便听者能分享言说者的知识;第三,真诚性,即句子必须被真诚地 表达出来,以便听者能够相信言说者;最后,正当性,即句子的表 达必须与规范的情景条件一致,以便言说者和听者能够达到认同 (哈贝马斯,19)。言说者必须预设并满足这些普遍且不可避免 的条件,交往行为才能够得以进行和深入。从一定程度上讲,可 会性要求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有效性要求,它更相当于一种 相瓦理解的语用规则,是可以通过语法陛语句被内在地满足的有 效性要求。而从语用的角度看,一个句子要合乎语法、能够得到 理解,就必须还要被置于其他的有效性要求之下,虽然在不同的 交往行为中会有不同的有效性要求处于核心地位。 的陈述件成 哈贝马斯(2004)指出,在以理解为目的的交往行为中,言说 者在言说时必定满足了有效性要求.否则,他的言语行为就不能 算作是以理解为目的;而且。青说任何话语都必定包含了有效性 要求,这只是指逻辑的必然性,至于该话语在交际中是否有效,能

281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第10卷总第38期)

否得到认可,还要由听者的态度来决定。当主体问达成同意或认 用普遍陛和对话结构的普遍性。这些普遍性使得言说者在生成 可时,交往就是“有效”的,同时也就表明,包含在话语中的“有效 话语行为的同时,再现了话语情景的整体结构。这些普遍性不仅 性要求”得到了兑现。在这里,“有效性要求”起到了双重作用,既 仅是预先存在的情景条件的话语表达,而且是构成这些隋景条件 起着批判的作用,又有奠基的功能。首先,当一个话语受到广泛 的基本要素。没有这些语用普遍性,交往行为就不可能在言说者 的质疑时,就表明听者对话语所包含的有效性的条件提出怀疑, 和听话者之间进行。任何语言中都存在普遍的语用要素单位,言 这就意味着基础的批判开始启动。其次,这就要求—个说话者说 语行为都具有双重结构。任何以理解为目标的言语交往行为中

的话语都遵守着交往行为的有效|生要求,而交往行为中的言说者 —句话或做出—种断定时,必须同时承担起对话语辩护或奠基的

义务。当他成功地说服了听者接受他的论断时,也使对方认可了 都普遍具备交往I生资质。对语用普遍性的研究,与其他语言普遍

该论断所包含的前提以及它赖以成立的根据。 性的研究结合起来,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结合点,能够更好地促

进对^、类语言普遍性的研究。近年来,外语教学当中也越来越多 乎语对于“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来说,要构造—个合

法的句子,言说者只须使句子满足可领会性要求,但是在交 的引入语用学凶素,普遍语用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样可以对外语 往行为中,作为交往主体的言说者则要承担起使话语满足所有有 教学策略和学习技巧起到借鉴作用,帮助我们找到不同语言之间

效性要求的“义务”。事实上,在交往行为中言说者都能够尽职而 更多的相通之处,使教与学都能够事半功倍。口 且轻松地履行这些“义务”,这是因为人类在学习语言的同肘,也 掌握了言语中的语用普遍性并习得了不同于“语言资 质”的另一

参考文献:

tO出Things Words[m Oxford:种资质,即“交往性资质”。交往性资质,即“以相互理解为指向的 03舡ti.,J.I.1962.How endon陬 Clar-

言说者把完美构成的语句运用于现实之中,并使二者相吻合的能 l-Z3Croft,w 2000.Typology Universals[m 13eiiing:Foreign 力”(哈贝马斯,19:29),它包括:第一,选择陈述性语句的能力, d R目∞rch Pres&Teaching an [3]HaI)erfnas,J.1970.Towan:l a\"Fiery of Corcraunicative Cc圳'Jetence

使听者能够分享青说者的知识;第二,表达言说者本人意向的能 frA l In H E Dreitzel(d).Recent Sodology,No.2:Patterns o 力,使听者能够相信言说者;第三,实施言语行为的能力,使听着 York:Matrnillan. Behavior四New

Universal Pragm[4]HabernⅧ,J.1976.Some atia:A Work-

能够在共同的价值取向中认同言说者。具备了这三种交往性资

2:155—167. Paper口]Theory

Evolution of%啊[m 质,言说者能够在交往行为巾使自己的话语满足对应的三个有效 圈Habermas,J.1979.Ccm-nunication

Tram.T.1Vlc(51rthy.13∞ton:13t嬲1

性要求,满足言语交往的语用规则,兑现交往的有效性要求,实现

[6]“b咖s。J.1984.1k Theory of(hⅡ11unic撕ⅧAction,V乩l[MB

相互理解的交往目标。 Tram.T.rvkCarthy.London:Heinmlann.

[7恰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Ⅱ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

[8]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崛郭官义,李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 五、结语

[9蛉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嗍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魄 根据普遍语用学的观点,人能够生成合乎语法的句子用于交 [10]鲁苓语言、言语、交往卧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弛

往的先决条件是,语言具有普遍性而且言说者掌握了本族语的语

(接第279页)

时,总是在‘思想’或‘观念’中远远超出自己的实际界限,彳艮容易使 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比较,马克思他们在《神圣家 中,不再带有费尔巴哈的痕迹,用人的本质异化和复归的观点来 族》 自己和全人类的利益混淆起来。’,法国大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关于人类的思想之所以未能实现,并不是因为它迎合了群众 解释人类社会历史,而是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和物质利益的维度。 的利益,而正是因为它“远远地超出”r它所实际反映的那部分.‘群 深入到历史发源地内部来考察分析人类历史活动,如此以来,他 众”即资产阶级的利益;把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混淆 们的思想也Ft益向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科学体系发展了。口 起米”,期待在资产阶级运动中实现令人类的,当然不可

参考文献: 的利益却是成功的,“这种利益是如此强大有力,以 能有实际成效和取得成功。但是资产阶级在这次中所追求

['llEll311z]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

至顺利地征服

社,

1972.209.522—523.275—276. 了乌拉的笔,恐阵党的断头台、拿破仑的

剑,以及教会的十字架和

Iz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

波旁王朝的纯血统。”只有相对劳动群众来说是不成功的,因为这

些群众的真正的主导原则和的主导原则不是一致的,他们获 1-33,,1宁全集(第38卷)rMJ.北京:人民出版社·】957.13.

r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4,

f-53r163E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得的现实条件同资产阶级借以获得的条件也根本不同。

所以“如果是不成功的,那么,并不是因为‘唤起了’群众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76.

的‘热情’,并不是因为它引起了群众的‘关怀’,f『ii是因为对不同于 r7][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资产阶级的绝大多数群众来说,的原则并不代表他们的实际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_)/-M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利益,不是他们自己的原则,而仅仅是一种‘观念’,因而也仅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47.

仅是暂时的热情和表.面的热潮之类的东西。\"[17J这很清楚地表明, f]3J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73.

with

and

I,an-

gtlage

Conlnunicafive

Distinctions in

ing

and Society

and the Press.

1999.

158,146.

1957.103.104.104.

296.448.

252.

万方数据 想原则和历史活动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了。

马克思f蛳1已经用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物质利益、思

[14][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4,84—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