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珍国医国药2013年第24卷第3期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3 VOL.24 NO.3 派遣医官到地方等方式宣扬医学知识;针 士、农、工、商四民之列,但在民间生活中深深扎根,甚至替代了正 头立碑刊刻医药知识、规医疗机构所发挥的作用。不仅贫困无助的普通百姓,就连许多 对百姓无力购买昂贵药材的情况,在许多地方建立廉价的药 官僚士大夫都对巫医很是信赖。“凡遇疾病,不事医药,听命于 房,低价或者免费向贫困家庭提供医药帮助。这些举措,客观上 巫,决卜求神,杀牲为祭 l,’;“病者不药而听于巫” 。信巫风 约束了不少迷信行为,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宋代前后巫、医的生存地位,从中可以看 气的存在,毒害人们的身心,阻碍医学的发展和医药知识的普及, 严重影响了宋代正统思想对百姓的引导作用。这样,巫医在民间 出,虽然信巫风气在宋代依然盛行,但也只是暂时的猖獗。通过 的大量存在就成为困扰地方与朝廷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 朝廷的态度和措施,以及人们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巫的 2.2 对待巫、医的措施宋代为了发展医学,推行 态度较前代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宋代的儒生开始排斥巫术,崇尚 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在对医书的收集、校对、编撰、刊刻方面,政 医学。所以说,宋代不仅是医学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巫术发展 府就多次下诏令征医书,大量的医学典籍被收归,很大程度 的转折阶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儒医的大量出现必然成为历 上扭转了医学书籍缺乏与混乱的局面,丰富了官方的医学书籍的 史发展的必然。 收藏。对献书者的赏赐,也改变了民众对医学的态度,影响 参考文献: 了社会对医学的关注程度。宋代还设立了校正医书局,大规 [1]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上册) 模地校订医书,对中国古代医书的保存和医学知识的传播产生积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423. 极的作用。其次,在规范医学教育方面,先后创建专门机构 [2]宋・范致明,陶晋英,吴省兰.岳阳风土记.文津阁四库全书,589册 太医署(后改名为太医局),负责医学教育,保证了国家对医 [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11. 学人才的需要;发展医学制度方面,医学考试选拔制度的完善,保 [3]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M].北京: 一一证了医官的质量,为宋代医疗体系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再 中华书局,1982:2794. 次,还建立了国家药政机构,设尚药局、御药院、官办药厂和 [4]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九[M].北京:中华书 局,1982:802, 药店等相应医药机构,有利于对医药事业的管理。此外,政  明・李梃.医学入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0. 府还进行了医学教育的改革与普及;提高医学与医师的社会地 [5]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位;重用道士医生和草泽医等等举措。从中可以看到对医学 [6]东汉・王充.论衡.卷十二f195. 的重视,这些也是其他朝代很难做到的。 [7]孙昌武选注.韩愈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27. 有别于前代统治者对巫术的默许态度,宋代的统治者则对巫 [8]唐・孙思邈.千金方.文渊阁四库全书,735册[M].上海:上海古籍 术实施了一系列的禁止和压制措施。首先,对于利用巫术欺骗百 出版社,1987:10. 姓的巫医,进行严厉的处罚。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 [9]宋・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三三[M].北京:中华书局, 诏:“医师疗疾,当按方论。若辄用邪法,伤人肤体者,以故杀伤 1997:6562. 论 。”在宋代,只要地方上存在巫术危害百姓的事情,就对 [1O]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九十六[M].北京:中华 其进行打击和禁止。这些做法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百姓信巫 书局,2004:13406.  的问题,但在客观上改变了百姓对巫术的盲目依赖。其次, [11]宋・李焘.续资冶通鉴长编,卷五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2004:1】48 大力普及医药知识。朝廷通过直接发放简单易懂的小册子、在村 《东坡养生集》中饮食养生观探析 薛芳芸 ,许馨 030024; (1.山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山西太原2.陕西科技大学外传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博学多才的苏轼不仅是北宋文坛巨匠,而且在中医养生学方面也有很深造诣,尤其是对饮食养生颇有研究,形成了 科学的饮食养生观。多年的养生实践,使他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出了许多简便易行的食疗法:如生姜健脾散寒助阳气,蜂 蜜滋补润燥且美容,茶叶除烦去腻怡性情,松脂驻颜乌髯又固齿,茯苓胡麻延年有奇效,枸杞菊花补精又益气等,值得今 人借鉴。 关键词:苏轼;饮食;养生;探析 DOI标识:doi:10.3969/ .issn.1008-0805.2013.03.086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13)03-0704-02 宋代文人士大夫习医风气蔚然盛行,普遍通晓医学、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颇为精通。尤其在饮食方面,善于利用各种食材的不 人所熟知,苏轼不仅是文坛巨匠,而且是个美食家,其“东坡肉”、 同属性而养生,取得延年益寿的效果。明朝末年王如锡编撰的 “东坡羹”、“东坡鱼”等名扬天下,鲜为人知他还是个养生家,对 《东坡养生集》,收录了丰富的养生内容,如《问养生》《养生论》 收稿日期:2012-07-27;修订日期:2012.11-2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No.11YJAZH107) 善于养生是分不开的。 作者简介:薛芳芸(1963一),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现任山西中医学院副 1 科学合理的饮食养生观 《养生说》《记三养》《书四戒》《去欲》《修身》等 。在“人活七 十古来稀”的年代,命运坎坷、屡遭贬谪的苏轼能活到66岁,与他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医医史文 献研究工作. ・1.1 节制饮食,宽胃养气苏轼在《问养生》一文中提出了“安与 和”养生观,他把这一养生理论运用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精神上 704・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3 VOL.24 NO.3 时珍国医国药2013年第24卷第3期 的安宁和谐之外,在饮食方面,强调人体五脏要“安和”。其《养 健价值来看,都是滋补延年的良品。此外蜂蜜还可美容养颜,使 生说》云“已饥方食,未饱先止。”其《记三养》警示自己:“东坡居 皮肤洁白细腻,自然红润,消除和减少皱纹,有防止皮肤衰老的特 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一日安分以养福,二日宽胃 殊功能 。上千年前,苏轼从实践中发现了蜂蜜的药用价值,这 以养气,三日省费以养财”。苏轼喜欢饮酒“不可一日无此君”, 是难能可贵的。 但从不多饮,其目的除了精神上的愉悦之外,还在于“每日饮少 2.3茶叶除烦去腻怡性情茶自古便是人们喜欢的饮料。宋代 酒,调节饮食,常令胃气壮健。”(《与王定国书》)。《素问・痹 文人热衷于茶道,把茶当做一种日常的保健饮品。苏轼一生嗜 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膳正要》云:“先饥而食,食勿 茶,并精于茶艺。他发现茶具有除烦去腻、防牙病的功效,其《漱 令饱;先渴而饮,饮无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_2 。苏 茶》云:“除烦去腻,世不可阙茶。……吾有一法,常自珍之:每食 轼谙熟医理,深知过饱生众疾,从而有意识地严格控制饮食,保持 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不知。……齿便漱濯,缘此 肠胃舒适,五脏安和,身体康泰。 渐坚密,蠹病自已”。苏轼还发现,茶和生姜煎煮可治疗泻痢腹 1.2素食菜梗,利于健康《吕氏春秋・本生》云:“肥肉厚酒,务 痛,具体方法是“以生姜和皮切碎,如粟米,用一大盏,并草茶相 以相强,命之日烂肠之食。”苏轼是个美食家,但他认识到膏粱厚 等,煎服。”他得意地宣称“文潞公(文彦博)得此疾,百药不效,而 味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并不任情纵欲。在黄州时,其痔疮 余传此方,得愈。”(《苏沈良方・茶方》)此外茶可轻身延年,怡情 反复发作,深受折磨,便严格控制肥腻厚味,以清淡饮食加以调 养性。饮茶是文人得意时胎情修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失意时慰藉 理。其《书四戒》云:“皓齿蛾眉,命日伐性之斧;甘脆肥醴,命日 心灵的良药。茶的保健作用非常明显,但并非百益而无一害,苏 腐肠之药。”他认识到清淡素食有益健康,因此往往将普通的食 轼指出“然暗中损人,……消阳助阴”,所以提醒人们一定要根据 物原料加工制作成美味,并愉快地满足享用。如《菜羹赋》、《东 自己的体质选择使用。 坡羹》中记载了他用白菜、蔓菁、萝卜、荠菜等制作菜羹的方法, 3颇有效验的药疗养生法 “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这些蔬菜羹既有丰富的营养, 3.1 茯苓胡麻延年有奇效茯苓是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 又能避免膏粱厚味对身体的伤害。此外苏轼认为粥能推陈出新, 味甘淡、性平和,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安神宁心的功效。苏 利膈益胃,于是经常食粥,如黄芪粥、豆粥、姜粥、芡实粥、茯苓粥 轼《服胡麻赋并序》记载:“乔松千尺,老不僵兮。流膏入土,龟蛇 等。祖国传统医学认为,食粥能培养胃气,滋生津液,又易消化, 藏兮。得而食之,寿莫量兮”。意谓高达千尺的松树四季常青、 实为养生佳品。 老而不僵,松脂流人土中,化为茯苓,尤其是形状像龟蛇鸟兽的是 1.3节俭饮食,惜福延年宋代饮食文化中,不仅推崇节食养生、 上品,人得而食之寿命不可测量。因此苏轼常食茯苓饼。胡麻即 素食养生、食粥养生,而且节俭饮食之风也很流行,文人士大夫把 芝麻,性与茯苓相宜,具有“补填骨髓,流发肤兮,是身如云,长生 节制饮食与个人的修身养性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节俭饮食益处 不死。”的功效(《服胡麻赋并序》)。苏轼时常把茯苓与胡麻、蜂 良多,具有养德、养寿、养神、养气等功效,反对铺张浪费、暴饮暴 蜜掺杂在一起食用,久之,毛发皮肤光亮润泽,身体轻快如行云。 食。苏轼这个美食家是北宋节俭饮食的典型代表,面对美味佳 其文云“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人白糖为饼食之,日久气力 肴,并未沉溺其中,而能节俭自奉,在《与李公择十七首》其十中 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 说:“口体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饮食 3.2枸杞菊花补精又益气苏轼在密州时曾采食杞菊,并作有 的欲望是永远也无法满足的,每天加以节制,也是爱惜福分和养 《后杞菊赋并序》(因唐人陆龟蒙已有《杞菊赋》在前),其文云: 德延年的好办法。 “及移守胶西,意其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甚忧。日与通守刘君 2简便易行的食疗养生法 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 2.1 生姜健脾散寒助阳气《东坡杂志》里记载了一则常年服食 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苏 生姜而延年益寿的轶事。苏轼在杭州,有一天到净慈寺去游玩, 轼采食杞菊,除了果腹充饥之外,更主要的是他谙熟中医药,慧眼 拜见了寺中方丈,这位方丈年逾八十,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苏 识珠,深知杞菊的药用价值。枸杞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本 轼十分惊奇,问他有何妙方可延年益寿。方丈微笑着说“服生姜 草经》云“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将之列为上品。在《小圃五 四十年,故不老云”,从此苏轼开始坚持服用生姜。比如喝姜粥、 咏・枸杞》中,苏轼还称之外“神药”。菊花,尤其是可以食用的 食姜蜜汁、用姜乳蒸饼、把姜放在酒或茶里饮用等,四季不断,正 甘菊,具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之功效,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目赤、 如孔子所言“不撤姜食”。中医认为生姜性温而味辛,能健脾胃、 疔疮肿毒的治疗,李时珍《本草纲目・菊》云:“其苗可蔬,叶可 散风寒、助阳气。故有“姜能强御百邪”之说。民间也有“晨吃三 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 片姜,赛过人参汤”之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生姜含有一种类 功”,“神农列之上品”。苏轼在食杞菊之后“期年,而貌加丰,发 似水杨酸的有机化合物,相当于血液的稀释剂和防凝剂,对降血 之白者,日以返黑”(《超然台记》)。可见苏轼深知杞菊的养生功 脂血压、预防心肌梗塞,均有特殊作用;此外生姜还能在一定程度 效,平时把它们作为药食两用的滋补佳品,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 上抑制皮肤癌细胞生长,并对调节男性前列腺的机能,减轻关节 效果,在穷困饥饿的岁月反而精神焕发。 炎的症状都有好处 。 3.3松脂驻颜乌髯又固齿《服松脂法》是苏轼的家传秘方。松 2.2蜂蜜滋补润燥且美容苏轼爱食蜂蜜,还喜欢制作姜蜜汤而 脂可以使牙齿坚固,具有驻颜美容的作用,苏轼坚持服用,受益匪 饮,其《书食蜜》云:“余少嗜甘,日食蜜五合,尝谓以蜜煎糖而食 浅,并把此法传授给了书法家米芾:“松脂以真定者为良。细布袋 之可也。……吾好食姜蜜汤,甘芳滑辣,使人意快神清 _】’,他对 盛,清水百沸汤煮,浮水面者,以新竹罩篱掠取,投新水中;久煮不 蜂蜜的作用深有研究,在《食蜜歌》里称“蜜中有药治百疾”。蜂 出者,皆弃不用。人生白茯苓末,不制,但削去皮,捣罗细末尔,拌 蜜对人体大有裨益,中医常把蜂蜜作为药引或者各种药剂的调和 匀,每日早取三钱匕,着口中,用少熟水搅嗽,仍以指如常法,熟揩 剂,原因就在于蜂蜜有中合作用。《本草纲目》指出:“蜂蜜入药 齿毕,更以熟水咽之,仍以嗽吐如常法,能坚牢齿、驻颜、乌髯。”_6 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润燥也、解毒也、止痛也。生则性凉, 类似的还有《服威灵仙法》、《服茯苓说》等,都具有显著效果。 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 此外苏轼还从实践中总结并提出了多种药疗方子:如用麦门 能润燥。缓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创伤之痛;和可以致中,故 冬、车前子、熟地黄治疗内障眼;用生姜、乳香、豆蔻等治疗痢疾、腹 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蜂蜜具有润 痛;龙静水可疗眼疾;槟榔能治疗瘴气等,并著有《苏学士方》,后人 肺、滑肠、补中、解毒的作用,对人体十分有益,无论从营养还是保 将其与沈括所著的《良方》合刊,称作《苏沈良方》,久传不衰。 ・705・ 时珍国医国药2013年第24卷第3期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3 VOL.24 NO.3 华书局,2011:1. 孔子日:“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日:“食色,性也”;  杜同仿.黄帝内经养生宝典[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郦食其云“民以食为天”。饮食是生命的第一需求,是生命的根 [2]2009:303. 本保障。但是饮食也是一把双刃剑。“病从口入”,饮食不节,就 [3] 方子徒.跟苏东坡们学养生[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6. 会成为招致疾病的罪魁祸首。当今社会人们大都因营养过剩而 [4]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2591. 导致各种疾病,因此更应节制饮食,减省嗜欲,注重食疗,做到 [5]康保苓,徐规.苏轼饮食文化论述[J].浙江大学学报,2002.32(1)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切记放纵欲望,暴食暴饮,这样才能颐养 99. 天年。苏轼从Et常生活中发掘的各种食疗方法,科学合理,简便 [6]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2353. 易行,值得今人借鉴。 参考文献: [1] 明・王如锡辑,钱超尘主编,章原评注.东坡养生集[M].北京:中 从《温 病条辨》浅析整体观 对三焦辨证理论形成的影响 艾碧琛,赵国荣 ,肖碧跃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08) 摘要:从《温病条辨》分析整体观对吴鞠通温病辨证理论的影响,认为整体观是形成吴鞠通温病辨证理论的重要指导思 想,同时对现代温病的临床辨证论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整体观; 《温病条辨》; 三焦辨证 DOI标识:doi:10.3969/j.issn.1008-0805.2013.03.087 中图分类号:132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13)03-0706-02 恩格斯说离开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希波克拉底认为医学家 问,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 必须同时是哲学家,因为科学的临床思维可以使疾病获得及时的 响。人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 正确诊断,错误或不恰当的临床思维则会导致疾病的贻误或治疗 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 的错误。中西医是医学中两种不同流派,具有不同的思维方法: 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 西医用微观分析方法,突出器质性变化,强调仪器诊断,提倡 哲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同源异构及普遍联系 辨病论治,忽略人体的个性,重视疾病的共性;中医用宏观整 思维方法的具体表达,要求人们在观察、分析、认识和处理有关生 体思维,突出功能性变化,强调人诊人治,提倡辨证论治。既然中 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时,必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 西医学属于不同的医学流派,具有不同的哲学基础、理论体系与 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同一性和联系性。 诊治标准,欲学好中医学,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特点,则必须 2整体观对吴鞠通温病辨证理论的重要影响——创立三焦辨证 尽早建立并不断强化中医学思维。《内经》《难经》《伤寒论》《金 人体自身整体观是指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 匮要略》以及温病学等中医经典中不但系统阐述了人体与疾病 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 等方面医学知识,而且蕴涵着大量有关整体观念、天人相应、阴阳 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这一 五行等哲学思想和社会人文知识,应当认真学习,并适当掌握。 整体观影响到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着眼于整体,着 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又是古 眼于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 代温病学著作中之集大成者,当中涉及到了丰富的学术观点以及 理反映统一起来。既注重局部发生病变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又 中医思维方法。有鉴于此,本文试着整理整体观对吴鞠通三焦辨 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的影响。人体自身的整 证理论的影响以及其对现代温病临床辨证论治的指导意义,希望 体观是《条辨》中辨证论治的重要指导思想。 能对强化中医思维,指导临床辨证有所帮助。 1整体观的基本概念 温病的辨证主要有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 证是叶天士所创,这个辨证体系中卫气营血证候是可以相互传变 整体观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 的,病邪可以由表入里,可以由里出表,传变也可表现为不分表里 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 渐次。吴鞠通吸收了叶氏的卫气营血辨证法,运用在他的外感热 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 病临床诊治中。如《条辨》中焦篇第二十条中说:“阳明温病,舌 黄燥,肉色绛,不渴者,邪在血分,清营汤主之。若滑者,不可与 收稿日期:2012 ̄4—17;修订日期:2012-12-20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资助项目; 方剂学、中医临床基础重点学科资助项目 也,当于湿温中求之。(分注)温病传里,理当渴甚,今反不渴者, 以邪气深入血分,格阴于外,上潮于口,故反不渴也。曾过气分, 故苔黄而燥。邪居血分,故舌之肉色绛也。若舌苔白滑、灰滑、淡 作者简介:艾碧琛(1977 ),女(汉族),湖南郴州人,现任湖南中医药大学 黄而滑,不渴者,乃湿气蒸腾之象,不得用清营柔以济柔也。” 中医学院副教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医临床基础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简介:赵国荣(1955一),女(汉族),山西襄垣人,现任湖南中医 说的是阳明气分之温邪传人血分;《条辨》上焦篇第三十三条: “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名日暑痫,清营汤主之,亦可少与紫 药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中 雪丹。(分注)&JL之阴,更虚于大人,况暑月乎!一得暑温,不 医温病学及中西医结合肝病的研究工作. ・移时有过卫入营者,盖sbJL之脏腑薄也。”…论述d,JL暑痫的证 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