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年级文言文复习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文言文复习试卷含答案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

★★★《伤仲永》

一、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贤于材人远矣( ) ..二、一词多义

自: 1。并自为其名( )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闻: 1、余闻之也久( ) 2、不能称前时之闻( ) 其: 1、其诗以养父母( )2、稍稍宾客其父( ) 然: 1、父利其然也( ) 2、泯然众人矣( )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三、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2、(或)以钱币乞之( )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4、(稍稍)宾客其父( ) ....5、泯然(众人)矣( ) ..四、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五、问题探究

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

运的家庭背景。

3.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4.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

5. 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6。 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①从个人情况看: ②从道理上讲: 7.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答: 8.文章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交代了方仲永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① 籍贯 ②姓名 ③身世 ④家世 9.“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

10.“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 答: 11.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重要? 答:

六、解题: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 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 之情. 七、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 .....4、“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 5、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答: 6、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

★★★《木兰诗》

1.本文《 》选自宋代 乐府民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 )( ) 燕山( ) 胡骑( ) 辔头( )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 .⑶出郭相扶将(郭: .⑸著我旧时裳(著: .

) ⑵万里赴戎机(赴: ) .

编的

一书。这首诗是

时期北方的一首

) ⑷策勋十二转(策: ) .) ⑹关山度若飞(度: .

通 ,意思是 通 ,意思是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答: 8.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

答: 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

答:

10.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写出了

.

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 。

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答: 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答: 16. 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答: 17.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全诗,你认为是木兰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18.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篇末四句,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的主旨的句子:

(2)、《出塞》中,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木兰诗》中也含有“胡\"字,其意思与“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胡”字基本相同的诗句是:

(3)、《木兰诗》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

(4)、《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是: ; 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 (5)、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含相似诗句:

★★★《孙权劝学》

1.《孙权劝学》选自 ,该书是 时期的 家、 家。 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初(当初) 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博士(知识高深的人) 辞(推托) C.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历史) 过(到)

D.见事(认清事物) 及(到了……的时候) 非复(不再是) 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4.翻译句子.

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方法: 目的: 6.本文主要通过 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 ;吕蒙是 。

7.鲁肃的话表现他 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 ;文末“ ”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8.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答:

9.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答: 10.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11.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

★★★《口技》

[一]阅读全文回答:

1、本文节选自《 》是清代 编选的 小说。作者 ,字 , 人。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会宾客大宴( ) A.适逢,正赶上 B.会议 C开会 D.会合 .(2)众妙毕备( ) A.毕生 B.毕业 C全、都 D.完了 .(3)宾客意少舒( ) A.少量 B.稍微 C减少 D.年轻 .(4)不能名其一处也( )A. 名字 B.名声 C. 出名 D.说出 .3.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一时齐发”指文中 5。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6.文中描写宾客听表演后神态的句子是

,这样写的作用是 7.文中用 写声之远,用 、 和 写声之近,用 写声之大,用 写声之小、夜之静。

8.文章正面描写了 ,侧面描写了 ,都是为了突出 。

9。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

10.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动动脑筋,想想看,这

有什么作用呢?

[二]阅读第二段回答: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妇抚儿乳( )(2)既而儿醒( )(3)一时齐发( )(4)众妙毕备( )

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

第一层: 第二层:

3.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主要运用了 、 的描写方法。

4.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

答:

5.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 ;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 ;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 .

6.翻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三] 阅读第四段回答: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 (2) 虽人有百手( ) (3)不能名其一处( ) (4)两股战战( ) 2.直接称赞口技者的句子是 ; 从侧面烘托口技者的句子是 。 3.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 。 4.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 。 5.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是 。

6.翻译.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7。按要求填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是 、 ;文中拟声的叠音词是 、 ;文中表示不同声音的动词是 .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 ,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 )⑵河渭不足( ) ⑶北饮大泽( ) ⑷弃其杖(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5.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6.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愿望和精神? 答: 7.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 8.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共工怒触不周山》

1.翻译下列句子.

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译: ⑵天柱折,地维绝 译: ⑶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 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3.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5.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6。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7。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理解性默写

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的诗句是: 2.《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3.《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 4.《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 5.《木兰诗》中的“ 。”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6.《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7.《木兰诗》中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8.《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 9.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其原话是:“ \"

10.《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军营夜景,借星夜哨兵为战场上的木兰做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诗句是:

11.《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 12.《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13.《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

14.《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 15、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且富有情趣的两句是:

16、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

18.《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20.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

21.《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 22.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中用以动写静手法描写雨景,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抒发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情怀的诗句是:

23.《滁州西涧》中诗人渲染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蕴涵对无声息者一丝同情的句子是:“ ”

24、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25、刘长卿《送灵澈散人》一诗中,写灵澈辞别归去,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情景的两句是:

26.赵师秀《约客》一诗中,描写江南梅雨时节清新幽静可爱景色,交待深夜候客客不至的原因,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两句是: 27.赵师秀《约客》一诗中,表达诗人候客时长而失望焦躁情绪的两句是:

28赵翼《论诗》一诗中,说明人才辈出,各个时代都有有才华有成就的新人出现的两句是:

默写:《春夜洛城闻笛》《峨眉山月歌》《竹里馆》《山中杂诗》《论诗》《送灵澈散人》《江南逢李龟年》《滁州西涧》《逢入京使》《约客》

17.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19、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

参: ★★★《伤仲永》

一、 “扳”通“攀\牵,引 “材\"通“才”,才能 二、自:名词,自己 介词,从 闻:动词,听说 名词,名声 其:代词,这 代词,他的 然:代词,这样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名词,客人 三、1、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2、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3、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5、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四、略 五、1、(A B C D F) (E) 2、D

3、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4、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 5、“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样写,暗示仲永本应该前途无量,与后文章仲永变成平常人的情形形成对照,引人深思,深化主题。 6、①从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 ②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8、略 9、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转叙述为议论,将我对这件是的态度与结论写了出来。

10、表明先天条件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11、后者更重要,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七、1.略 2。 不使之学 令其作诗 我还自扬州 受之于天 借于旁近与之 3。 自扬州还 八、哀伤,痛惜 哀伤,惋惜 九、1、C 2、B 3、略 4、“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5、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6、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木兰诗》

1.《木兰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南北朝 2.略 3.⑴只⑵奔赴⑶外城⑷记功⑸穿⑹度过,过 4.略5.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春马嘶叫声。⑵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⑶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⑷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财物.依次是:叹息声、流水的声音、马叫声、磨刀的声音 6.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后一问意近即可) 7.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意近即可) 8.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勒征途中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9.通过“开、坐、脱、著、理、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女孩生活的喜悦心情,以及伙伴诧异的表情。 10.排比。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 11.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12.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 13.A 14.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15.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16.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17。(1)、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木兰有许多可敬、可爱之处。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女孩子看到家里没有兄长,父亲已年老体衰,毅然替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她和将士们一起拼死作战,十年驰骋于疆场,这种英雄气概也是可敬、可爱。再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种高尚行为又是多么可敬、可爱。18。 (1)、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孙权劝学》

1.《资治通鉴》 政治 史学 司马光 编年体2.B 3.(1)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表阻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4.⑴孙权对吕蒙说:“现在你当权掌管军政大事,不可以不学习!”⑵(鲁肃)很吃惊地说:“现在你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的吴县阿蒙了!”5、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6、 对话 睿智、关心下属; 直率 7.情不自禁的赞叹 吕蒙学有所成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8.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结果看也可说明孙权善劝。

(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9.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10.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1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口技》

[一] 1、《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清 张潮 笔记 林嗣环 铁崖, 明末清初2、(1)A;(2)C;(3)B:(4)D 3. (1)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2)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4.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5.本文写到了口技人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6。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烘托口技艺人技艺之“善”;7.犬吠声 妇人惊觉欠伸、妇抚儿乳、妇拍而呜之 儿醒大啼 有鼠作作索索 8 口技者表演的内容 观众的反映 “善”9.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可信。因为口技人的表演技艺非常高超,他已完全把听众带入了火灾的情景之中,就如看电影、电视一样,明知是假的,我们的心情也常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听众有这样的反应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10.设想合理即可.如:我认为安放围幕有增加口技表演效果的作用,这样围着,易把听众带人情景之中。如果不围,就达不到这样的表演效果。

[二]1、喂奶;不久,紧跟着;同时;全,都2、众妙毕备。∥满座宾客 第一层: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第二层:描绘了听众赞赏陶醉的神情.3、正面、侧面4、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之技“善\"。5、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6、各种声音同时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三]1、夹杂;即使;说出;大腿。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5、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6、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7、13、忽 俄而 呼呼 许许 呼、哭、吠、求救、抢夺、曳、泼 。 ★★★《夸父逐日》

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2、(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3、(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4、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5、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

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6、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7、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8、 夸父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的人。 ★★★《共工怒触不周山》

1、略。2、“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3、《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5、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以颛顼胜利而告终,是中国传说时代最早的战争。此时的战争已超出氏族部落间的械斗,而主要是发生在两个部族集团或部落联盟之间,战争已带有氏族酋长争夺统治权(联盟首领地位)的性质。从战争指导上看,已开始注意战前准备,利用天气条件和争取同盟军等因素.从战争结果看,还没有出现文明时代那种对战败者进行奴役的情形,而主要是胜利的一方将失败一方赶出原住地或与失败一方结为联盟。从各部落联盟不断交往,发生冲突,而又不断融合的传说中,表明各民族祖先在共同缔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都作出了贡献.6、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7、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自我牺牲。

1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7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5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16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7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18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19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0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21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2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2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2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25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2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27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28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