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苏州市产业发展研究

苏州市产业发展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苏州市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从产业结构发展与转型出发,以苏州市为例,对苏州市产业现状的进行分析与研究,利用静态和动态的区位商分析探讨发展的优势产业,并通过苏州市的SWOT分析,结合苏州所在区域经济背景,提出苏州市产业升级与优化的建议,旨在增强苏州市的区域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业发展 竞争力 SWOT 产业结构

目录

1前言 ........................................................................................................................................ 2 2 相关理论综述 ....................................................................................................................... 2 2.1 地区竞争力 .................................................................................................................... 2 2.2 生产要素决定论 ............................................................................................................ 2 2.3 比较优势理论 ................................................................................................................ 3 2.4 竞争优势理论 ................................................................................................................ 3 2.5 配第—克拉克定理及其发展 ........................................................................................ 3 3 苏州市概况 ........................................................................................................................... 4 4 苏州产业发展的现状 ........................................................................................................... 5 4.1 苏州市三次产业发展情况 ............................................................................................ 5 4.2 苏州的优势产业 ............................................................................................................ 7 4.2.1 区位商法 ................................................................................................................. 7 5.2.2 苏州市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区位商 ................................................................. 7 4.2.3 苏州市第三产业分产业的区位商 ......................................................................... 8 5 苏州市SWOT分析 ............................................................................................................... 9 5.1优势 ................................................................................................................................. 9 5.2劣势 ................................................................................................................................. 9 5.3 机遇 .............................................................................................................................. 10 5.4 挑战 .............................................................................................................................. 10 6 苏州的区域经济联系 ......................................................................................................... 10 6.1与上海的关系 ............................................................................................................... 10 6.2与长三角区位关系 ....................................................................................................... 10 6.3与环太湖经济圈的区位关系 ....................................................................................... 11 7 苏州产业发展与规划的建议 ............................................................................................. 12

1

1前言

在当今区域一体化的时代,区域发展的问题越来越成为热点,成为乃至城市居民非常关心的问题。区域发展指一般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主要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产业发展的问题是区域发展首先需要考虑的区域要发展,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以及处理与其他区域的竞争关系。

苏州市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地级市,同样面临着区域发展的各种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虽然是全国经济最活跃、发展机遇最好的地区,但这也造成了区域之间竞争的激烈,复杂的经济联系给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造成了阻碍。

本文希望通过对苏州市产业的分析和区域背景的分析,梳理发展的部分思路,探究苏州产业的竞争力如何保持和增强,为其日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地区竞争力

概念源自国家竞争力,即指某个特定地区在国际国内经济竞争中优于其他地区所具有的生存和发展并由此获取收益的能力。而地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是以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为基础,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因素是地区资源配置能力和营造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能力。

研究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意义在于寻求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并以此作为主要产业重点发展,营造产业竞争优势,获取竞争收益。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的分工原则,为满足社会某种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经营的部门,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企业的集合。产业的竞争力同样也是同一属性的企业的竞争力的集合。

2.2 生产要素决定论

这种观点强调国家或地区竞争力主要由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管理)等一种或几种生产要素决定。古典经济学认为:在众多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中,成本或者说价格是最重要的,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要素方面是否具有相对优势,因而劳动力、资金、自然禀赋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或地区比别的国家或地区更有竞争力。

现代生产要素决定论则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资源会逐步枯竭,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会逐步上升。竞争力来源于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而决定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是技术水平和教育。因此,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在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2

2.3 比较优势理论

古典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

新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不再坚持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把资本要素引入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分析中,认为商品成本高低的是由生产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决定的。由于区域间生产要素禀赋存在差异,不同产品的要素使用密集度不同,各区域在密集使用其拥有量丰裕的要素的产品生产中具有比较优势。每个地区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的商品,进口其要素比较稀缺的商品,形成区域性专业化分工,并从贸易中获取比较利益。

进入二十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发展,以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进一步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比较优势取决于两个因素: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当一个地区的某种产业能有效地发挥出规模经济效益时,就能以有竞争力的价格向外销售商品;而当一个地区的收入达到相当高水平时,消费者偏好会使消费者表现出多样化选择,而为差异化产品提供新的市场空间。因而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技术不同或资源配不同所产生的比较优势。

2.4 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迈克尔·波特把产业作为研究国家竞争力的基本单位,他认为:“国家的实力根植于该国产业和产业集群的表现,国家竞争优势也正是该国许多产业发展的综合表现”,即产业竞争优势的集合、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各国产业之间的竞争。

从微观角度,波特提出任何产业竞争都包含下列五种竞争因素:新加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供应商谈判力量、客户谈判力量以及与现有竞争对手竞争的能力。波特强调了企业创新的作用,认为企业要获取竞争优势,必须依靠创新;当企业找寻新的竞争优势时,最重要的动力是创新。这里的“创新”是广义的,包括:改善技术和改进做事方法,包括改进产品质量和生产流程:引进新的营销观念、新的促销手法和新的规模(竞争领域),实际上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某一个关键环节的改进和改善。

在微观层面上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波特引入“产业集群”概念,从宏观层面上分析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生成机理。波特认为:一个地区形成产业集群,除了偶然和机会因素外,主要受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原材料设备供应商、特殊人力资源和自然、社会资源(共享基础设施、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及制度环境等)以及市场距离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只要产业集群形成,一个国家在最终产品、生产设备、上游供应、售后服务等方面都会形成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因此,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5 配第—克拉克定理及其发展

克拉克定理描述了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

3

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如下阶段几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四个阶段。在前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缩小,其地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有较大发展,工业重心从轻工业主导型逐渐转向基础工业主导型,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也有一定发展,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比还较小。在工业中期,工业重心由基础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转变,第二产业仍居第一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在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占有支配地位,甚至占有绝对支配地位。在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知识化成为主要特征。产业结构的发展就是沿着这样的一个发展进程由低级向高级,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主导。

3 苏州市概况

苏州市是江苏省最南端的地级市,位于太湖东侧,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处,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和多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具有发达的交通体系。苏州市域面积8848平方公里,共辖7个市辖区:金阊区、沧浪区、平江区、高新区(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工业园区;代管5个县级市:常熟市、张家港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市。2010年,全市共登记到总人口1176.9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37.77万人,外来人口539.14万人。

苏州市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其经济总量全省最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前列,是全省重要的经济、对外贸易中心,也是重要的金融、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之一。

图1 苏州区位图 资料来源:百度图片

4

4 苏州产业发展的现状

4.1 苏州市三次产业发展情况

苏州产值变化 10000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增加值:单位 亿元 苏 州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图2

苏州三次产业比重变化 0.70.60.5百分比 0.40.30.20.1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图3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11》

5

表1 1978-2005 苏州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表 %

第一28.1 产业 第二55.7 产业 第三16.2 产业 数据来源:孙淮中,苏州市第三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及发展对策,2008

4.1.1 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就业比重偏大

2005年苏州全市GDP是4318.21亿元,到了2010年,苏州GDP达到了9228.91亿元,是2005年的两倍还多。苏州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是三产中最高的,超过了50%,占据主导地位。2010年南京市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37%,不到50%。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排名靠前。

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5年到2010年是逐年下降的,表明第二产业的人均生产效率不断降低,资源配置有待优化。

4.1.2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就业比重偏小

库兹涅茨曾经提出,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7%;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为53%。2004年,苏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7006.83美元,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2.1%。显然,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其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同时,仅从2004年来看,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位居第十,仅比全国平均水平31.8%高0.3%。2010年南京市的第三产业比重达到了51.85%,苏州只有41.38%,这与两个城市的经济总量情况不相符合。

苏州市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只有30%,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数字,尤其是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相比,相差几乎一倍。这样的就业结构不利于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升级和转型,将阻碍苏州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脚步。

4.1.3 第二产业产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差呈缩小趋势

根据苏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判断,苏州当前经济处于第二阶段,即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经济,是产业结构发展的成熟期。按照国际经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应呈明显上升趋势。苏州当前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相仿,低于全市整体GDP的增长率,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增长势头,增长乏力。

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趋近,表现出第三产业赶超第二产业并占据主导地位的趋势。这一趋势同时也表明了苏州产业结构迎来了转型的关键时期,全市经济的增长方式将产生重要变化。

与之对应的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却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差距缩小过程。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差距常年维持在30%上下,第二产业在就业方面的主导地位强势。

17.3 61 21.7 产值比重 8.9 56.5 30.9 5.9 65.7 37.6 2.2 65.7 32.1 2.2 66.6 31.2 62.3 27.1 10.6 29.7 51.3 19 就业比重 20.6 55.2 24.8 21 49.8 29.2 13.6 58.8 27.6 11 58.9 30.1 年份 1978 1990 1995 2000 2004 2005 1978 1990 1995 2000 2004 2005 6

4.2 苏州的优势产业 4.2.1 区位商法

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商,可以找出该区域在全国或更大区域尺度下具有一定地位的优势产业,并根据区位商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区位商值越大,则专门化率也越大。区位商大于1,可以认为该产业是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如果区位商小于或等于1,则认为该产业是自给性部门。一般来讲,如果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5,则该产业在当地就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合理计算利用区位商对企业决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L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产出;LQij表示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

5.2.2 苏州市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区位商

表2 苏州市在江苏省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区位商

区位商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5 0.850021 1.721 2006 0.837127 1.7511 2007 0.80357 1.88699 2008 0.771523 2.067482 2009 0.771254 1.938294 2010 0.759151 1.908442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11》

7

产业区位商变化趋势 2.52区位商 1.510.5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图4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11》

苏州市第二产业的区位商虽然小于1,但是苏州市的第二产业产值排名全省第一,并且

与第二名拉开了一段差距。因此区位商小于1不能说明苏州市工业在全省缺乏优势,而是说明江苏省大部分地级市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过高,苏州的产业结构更优化。苏州在江苏省第三产业的区位商超过了1,维持在2左右,表明苏州市第三产业的具有很强的外向型,在全省范围内是占有优势地位。

苏州第三产业的区位商增长势头近年来受到抑制,一方面说明了江苏省整体经济结构的改善和优化,另一方面也凸显了苏州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投资不足,发展势头有所趋缓。

4.2.3 苏州市第三产业分产业的区位商

苏州市产业转型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第三产业发挥优势,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表3 苏州第三产业在江苏省的区位商

运输邮电业 商业零售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 社会服务业 卫生体育事业 教育文广业 科研技术服务业 团体

0.81 1.37 0.67 2.15 0.88 0.97 0. 0.34 0.73

苏州市未来一段时间内,具有相对发展优势的行业是房地产业(2.15)、商业零售(1.37)。同时,运输、金融业、卫生文体业具有发展的潜力,在未来的发展中也要引起重视。优势行业的上下游产业也是需要在未来重点发展的对象。

运用区位商的时候,不能忘记苏州在区域中的经济联系。苏州不仅仅是江苏省的一个地

8

级市,苏州与上海的经济联系比江苏省更为紧密。处在长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城市一体化进程加快,苏州要更多从大区域尺度考虑自身的优势产业,预测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合理运用资源,从区域中寻找发展机会。

5 苏州市SWOT分析

5.1优势

(1)文化优势:苏州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代才俊辈出、人文荟萃。昆曲是“中国戏曲之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苏州评弹已在江浙沪流传了300多年。苏州工艺品巧夺天工、闻名中外,苏绣被誉为全国“四大名绣”之一。有着独特优美的水乡风貌以及浓郁深厚的文化积淀。

(2)交通区位优势:紧邻上海,处于长三角的交通接点和沪宁杭、沪苏杭的中心位置,区位得天独厚,交通十分便捷。“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中的同江至三亚、上海至成都线在此相交,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312国道和长江横穿东西,苏嘉杭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形成了纵横交错立体型开放式的大交通框架

(3)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拥有声名远播的古典园林,风貌独特的古城还有三纵六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4)雄厚的经济实力:GDP多年全省第一,与第二名的差距显著,是江苏省经济最强市。下辖的昆山市等县级市在全国县域经济中名列前茅。苏州拥有多个工业开发区,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吸引了众多外资的青睐。

5.2劣势

(1)国有企业衰落:苏州外资企业的兴旺,外向型经济飞速发展,财政收入显著增加,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苏州本地生产力衰落的事实。但外资为主的经济是一种“经济飞地”,对苏州来说是有一定风险的。

(2)城市化水平滞后:苏州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并不相称,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南京。城市化水平之所以滞后,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苏州市虽然在20年中经济增长比较快,却没有经历新兴工业化国家在经济起飞过程中所经历的那种制造业脱胎换骨般的产业更替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苏州市的产业结构虽有一定调整,但步伐还不够快。

(3)人才竞争力较弱:同上海、北京、南京等城市相比,苏州高等学府少,自身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等不具有优势。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和方法上与国际惯例差距很大,知识老化、知识封闭的现象较为突出,人才国际化程度不高。

(4)生态环境形势严峻:近年来,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恶化了本地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太湖流域太湖富营养化、生态系统破坏和有机污染问题,导致流域水质严重恶化,严重影响了上海、苏州以及周围城市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9

5.3 机遇

(1)国际产业从美国到日本到再到长江三角洲的转移为苏州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2)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知识型服务外包日益兴起。

(3)随着中国加入WTO,关税降低,逐渐吸引了一些世界顶级企业的进入,这些企业又带来了自己的上下游合作伙伴。群聚效应带动了产业链的转移,促进本地区产业优化升级。

(4)人力资源:江苏省的文化底蕴塑造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吸引了国际产业的转移。

5.4 挑战

(1)苏州是国际产业转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是一个低端制造业产业的集中地,管理、研发、市场苏州均不是中心。

(2)苏州必须承担由区域经济分工所带来的与上海重点发展服务业形成错位与互补。因此,在苏州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种方针、都更多地倾向于发展第二产业,从而在无形中淡化了自身服务业的发展,使得对服务业的投入相对不足。

(3)苏州的经济增长对外资的依赖度越来越大,两个开发区对本地GDP的拉动就达到了60%,对财政的贡献则在50%以上。单一性的产业结构抗风险能力非常薄弱,一旦国际市场有所波动,苏州会受到很大影响。

6 苏州的区域经济联系

6.1与上海的关系

上海正如一个巨大的热力源,向它的有效辐射半径,释放其经济带动的势能,这一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上海周边城市所认可,而接轨大上海无疑成了周边城市利用自身区域优势,提升本地经济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苏州毗邻上海,已经成了这一策略的最先受惠者之一。这一天然优势使得苏州在长三角各城市中拥有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地理优势。

苏州目前正以新的思路新的姿态对新一轮“接轨上海”进行积极的部署和落实。从目前情况看,在做好产业接轨、市场接轨、交通接轨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实现人才、科技、信息、物流、金融等方面的接轨。

6.2与长三角区位关系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这个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

10

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杭州、嘉兴、绍兴、宁波、湖州、舟山、台州和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京及盐城、连云港、南通、泰州等1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根据2004年度统计数据,长三角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的1%,人口占全国的5.8%,却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这一地区落户,其中,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的就有逾200家,仅在苏州投资的有81家,投资项目达188个。县域经济的崛起,使“长三角”城市连片化、都市化成为可能。

这一区域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区域竞争也更加激烈。只有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并且运用长远的战略眼光,远瞩,苏州才能在保持区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图5 资料来源:百度图片

6.3与环太湖经济圈的区位关系

随着长三角的竞争与发展,一个新的概念诞生了——“环太湖经济圈”,它是以环太湖的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嘉兴这五个城市构成的一个小三角,由于地缘优势,接受上海辐射,其经济发展日显突出,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核心腹地”。 太湖流域与长三角是两个外延不同、内涵基本一致的经济区域。苏锡常嘉湖地区则是太湖流域的核心部位,也是近代资本主义萌芽和民族工业的摇篮。长江三角洲地区占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环太湖经济圈占据了27.3%的土地,从主要指标所占比重来看,环太湖经济圈基本达到长三角的30%以上,利用外资方面更是超过40%,各项经济主要指标比重都呈现上升趋势,反映出环太湖经济圈在长三角地区中的核心地位。

11

图6 环太湖经济圈 来源:百度图片

7 苏州产业发展与规划的建议

7.1 加强产业竞争力培育

一个地区竞争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而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又必须不断提升地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制度创新能力。一个地区必须根据其经济发展的条件及所处阶段,寻找产业定位,制度产业发展战略,形成和发展产业集群,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保持产业竞争优势,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

7.2 继续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制造业资本的流动以及劳动就业市场存在的压力,必然会使制造业继续处于领先发展的优势。苏州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优先发展第二产业并不一定是件坏事。但是,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必须具有长远的发展意识,要注意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苏州市的生态环境已经在近年来的工业化进程中不堪重负,如果不及时调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日后的治理将成为难题,生态环境将难以恢复。

7.3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苏州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苏州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急剧膨胀,而苏州当前以传统服务项目为主的服务业不仅适应不了经济的发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也受到制约。

苏州作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本身对生产性服务业有着极大的需求,要满足本地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做到本地需求本地供给,进而辐射周边地区。

7.4 重点发展优势与短板产业

各个地区以现有的相对于其他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条件来选择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形成地区企业、产业比较优势,从而决定一个地区比较优势模式的特征,进而决定一个地区的竞争力。苏州要找到自身的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使之成为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先导,增强全市经济的竞争力,在区域竞争中占得先机。

12

7.5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苏州目前处在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此消彼长的过程之中,认清产业结构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增加投入以及第三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关系,运用创新机制,培育新的增长点,在区域发展中走在前列。同时积极正确引导第二产业产业升级,保持第二产业在全省乃至长三角的重要地位。

7.6 利用好区位优势

利用自身优势,主动接受上海辐射,成为上海支柱产业的配套延伸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要主动接纳上海人才、科技等方面优势的辐射和带动,力争成为上海科研的中试、应用和推广基地。倡导接轨的一体性,力避出现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等负面效应,把接轨的视野进一步放宽,把接轨的目标进一步放大,理性地站在苏州的整体角度去统筹规划,去谋求更为科学和长远的大发展。要倡导接轨的延伸性,不仅要使苏州各地的接轨浑然一体,互相呼应,还要把与上海接轨的行动纳入到整个长江三角洲的范围予以关注,即一方面要研究和借鉴周边城市的经验,另一方面要在接轨上海的同时加快与周边城市的关系整合及合作,要善于发现周边城市接轨上海成果的外延和由此带来的机遇,为我所用,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成效。要倡导接轨的人文性,赋予主要具有经济特征的接轨工作以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聚合力,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场合打出“大苏州”这张现成的和共同的品牌,把分开的五指握成拳,就会使接轨的效应也更为放大。

7.7 加强区域合作

发展外向型企业集团,制定为企业集团发展的互惠互利有关,积极组织各种经贸活动,为企业集团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经济贸易合作创造有利条件。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对外投资和融资的力度,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发展经营企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企业。

7.8 城市化水平提高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相结合

苏州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个过程要注意不能片面追求表明上数据的华丽,而要关注居民生活环境的变化、交通出行、生活习惯等问题,以人为本,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夏伟依,杨明华,当前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演变[J],市场论坛,2006 [2]孙淮中,苏州市第三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及发展对策[J],2008 [3]钱棠,苏州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

[4]谢立新,区域产业竞争力论——以泉州、温州、苏州三个地级市为例[D],2004 [5]张超,长三角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差异的比较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8 [6]王晓东,苏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路径研究[J],区域经济论坛,2011

[7]赵相忠,韦燕凤,孙鸽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J],时代经贸,2008 [8]王恩才,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D],兰州大学,2007

[9]谭涵琼,苏州市服务物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与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10]苏州“十二五”规划纲要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