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科技2020年7月第27卷第4期Jul. 2020 Vol. 27 No. 4・575・*理论论坛•张仲景使用散剂初探刘野1 ,张参军2(1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50;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50)中药散剂的应用历史悠久,但仅仅盛行于宋代,随着中 医药现代化的发展,日本使用中药,大多采用散剂和片剂的
剂型。然而在国内,用散之法,已被现代医家所忽视,治病 用药,唯汤是务。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和《金
匮要略》在散剂的应用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就仲景 有关散剂的使用做一讨论。以便引起当代中医人的重视。1散剂的应用1.1应用于主要病机为水饮内停者《伤寒论》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 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中风 发热就是太阳表虚证,六七日说明病程长,不仅有发热、烦等
表不解的症状,同时出现渴欲饮水,但是水入口则吐之水逆 证,其病为严重的水饮证兼有表虚证,说明胃对水的吸收能
力极差,此时如果采用汤剂治疗,有可能“水入口则吐”,只
有用散剂才你能直达病所,又减少水的用量。当代经方大家 冯世伦教授为其弟子母亲诊病,主诉为左侧身体麻木浮肿, 四诊合参后处方五苓散(汤剂),症状明显缓解,但唯独腹部 不适,后其弟子改为散剂后服用后获痊愈。经方大师胡希恕
有言“五苓散可以改汤剂,但是水逆者当以散剂”;《伤寒论》 第71、72、73、141、156、244、386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
病》第31条,其共有病机为水饮证为主要矛盾,剂型选择上 用五苓散散剂而非汤剂;《金匮要略・呕吐啰下利病》第20
条“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干呕无物,只吐涎 沫,说明胃中有寒饮;《金匮要略•疟病》第5条:疟多寒者,
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疟疾的症状之一就是顽固性呕吐,蜀 漆,《神农本草经》称其“辛平……主疟及咳逆寒热”,为有力 祛痰逐饮药,本方主在逐饮化痰;《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
淋病》第7条:“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金匮要略 ・呕吐啰下利病》第13条:“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 急与之,猪苓散主之”。以上条文所述病位均在胃部,病机
或为水邪在内机体促邪排出,或为对水液吸收不良无法转化 为水谷精微物质而口渴;还有病位在表,但病机以水饮证为
主的使用散剂的条文,《伤寒论》第395条:“大病差后,从腰 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大病差后,水液代谢没 有恢复正常,在里虚热证的情况下,出现了以停饮证为主的
一种疾病;《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第5条:“妇人怀妊,腹
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其病机为血虚水盛,概使用汤剂
使水更盛,不利水液排除。1. 2应用于慢性气滞血瘀证《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7条:“妇人腹中诸疾痛,当
归芍药散主之”。“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病机为血虚 血瘀及水湿停滞,用法为“酒和”,《新编本草纲目》言“酒性
热,可助阳御寒,行气活血”,《食疗本草》亦言,“酒,通 脉。”对于气滞血瘀之症,加以酒引,能增强行气活血、通络
作用。病机为气滞、血瘀、或者气滞血瘀,服用方法为“酒 和”的方证如:《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第9条:“妇人妊
娠,宜常服当归散”;第10条:“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0条:“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 痛……土瓜根散主之”;并不是所有慢性具备气滞血瘀病机 的疾病制剂都用散剂以酒为引,《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
第4条:“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此条
文的主要病机是气不行而导致血滞,而在用法上是以“麦粥 下之”,产后正气虚,用麦粥顾护正气。排脓散方证中“取鸡
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也有此意,由 此可见仲景谨守病机,随证治之;丸散剂是散剂的继续,无论
大黄番虫丸、桂枝茯苓丸还是鳖甲煎丸都具备慢性气滞血瘀
的特征。《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4条“黄家…少腹满,身 尽黄,额上黑…其腹胀满如水状,大便必黑……用硝石矶石 散主之。少腹满、大便黑澹,为有瘀血;本方也以大麦粥汁送
服提供营养支持来改善患者预后的同时,配合无水明矶(矶 石烧)的吸附离经之血⑴,又采用硝石使人体产生强烈泻
下,使水、瘀等有害代谢产物通过大便排出体外。由此可见, 此病只有通过散剂才能趋利避害发挥驱瘀逐水的功效;以气
滞为主的如《伤寒论》第31:“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 ...四逆散主之。四逆散病机为肝脾气郁,阻遏阳气,肝气
郁结致手足不温;气滞津停,升降失调,病邪逆乱于内而生诸 证(气郁不畅则腹痛;气机不利则泄利下重;气机失于宣通 则咳、悸):2] o作者推测用散剂,能调畅气机,概取轻清走散 之性,有利于气机流畅,从而疏解气郁。《金匮要略・呕吐 啰下利病》第47条:“气利,诃梨勒散主之”。其病机既有气
滞的因素,又有水饮的因素。但凡慢性气滞血瘀之证,需小 量久久用药才能见效,而散剂就具备这样的优势。・576・中国中医药科技2020年7月第27卷第4期Jul. 2020 Vol. 27 No. 41.3应用于局部给药《伤寒论》第313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此条文关注重点主要在服用方法
上,“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汉代
半夏是生用的,对咽喉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虽然混合桂枝、
甘草,还要白饮和服,但对咽喉还是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这样 可以达到局部给药的目的,其理由为“若不能散服者、以水
一升、煮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 之。”徐徐地咽下,类似现代含片直接作用于患处,既有内服
又有外用的思想;还有类似栓剂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
第20条:“妇人阴寒,温阴中坐药,蛇床子散主之”。其用法 为“蛇床子仁右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令相得,如枣大,
绵裹内之”;还有熏剂,《金匮要略》关于狐惑病的证治,说: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雄黄右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 烧,向肛熏之”;吐法也是局部用药的范畴,《伤寒论》166条: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
散”。治疗胸部痰涎壅盛,宜用瓜蒂散将痰涎涌吐而出达到
祛除邪气目的;散剂外用也是治疗方法之一,《金匮要略・
疮痈肠痈浸淫病》第6条:“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小 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第,“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都是局部用药的案例。1.4应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散剂应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多见于《金匮要略・百合 狐惑阴阳毒病》,百合病就是一种慢性虚热型精神方面的疾
病;狐惑之为病,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是一种反复发作 于孔窍如、口腔、前后二阴、眼睛等部位的溃疡性疾病,对于
久病正气内虚,不耐峻剂急攻者,药入胃肠,脾胃不受,反 致药伤脾胃,此时应守方缓图,宜散剂小剂量来调理,吸收 充分,作用迅速。《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7条: “百合病,渴不差者,枯楼牡蛎散主之”。此为百合病阴虚内
热,虚阳上浮,肺胃津伤而见口渴者。第:“百合病,变发 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此由虚致热,热为标,虚为本,热 致小便艰涩,滑石清热利小便治标,所以用散剂容易达到
“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同时又不伤正;《金匮要略・百合
狐惑阴阳毒病》第13条:“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
卧,汗出,初得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赤小 豆当归散主之”。此为发生于眼部的具有虚弱性质的狐惑 病,“赤小豆三升,当归三两”赤小豆量大为君,重用清热渗
湿、排痈脓;当归补血活血通络祛瘀,此病易反复发作,需持 续治疗,只有长期使用散剂才最易达到排脓的同时补虚养
正;《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3条:“肠痈之为病,其
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慧改附子败酱散主之”。 其身甲错,指腹皮如鱼鱗,类似《金匮要略・虚劳》篇里头谈 到的大黄嫌虫丸方证表现,此为瘀血,但按之则虚软无力。 为虚证,脉数主热,整体辩证正虚,局部辩证邪实,若采用汤
剂攻邪易伤正,扶正易助热不利于湿热排除,故将“附子二
分、慧改六十分、败酱五分” “杵末,取方寸匕”持续扶正不助
热促脓排除,驱邪不伤正,正是由于病机特殊的病机决定散 剂最为合适。1.5应用于急性病《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第7条:胸痹,缓急者,
慧改附子散主之。义从“急”,乃胸痹病的痛势危机已甚,日 本•丹波元坚《金匮玉函要略述义》:“盖此缓急,主在急字, 非或缓或急之谓”。使用之依据,除胸痹疼痛以外,关键病 机是湿热内郁,故凡因湿热所致之病症,皆可单用或合方使 用以缓解急痛。《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第:“妊娠有
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 之” o妊娠由于小便不利,往往水气外溢而浮肿,组织中有
水气,故身重。身如被水,则洒淅恶寒,里亦有饮,故起则头 眩,对于妇人有妊,起则头眩是一个非常急迫的病症,葵子是
个强壮性的利尿药,在妊娠阶段,不伤津液,既能达到利尿, 又不增加多余的水液,只有用散剂。缓急改善症状。如李东
垣言:“大抵汤者,荡也,去大病用多;散者,散也,去急病
用多;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 也”。中药粉碎后表面积增大,有效成分更易析出、吸收,因
而起效快,即“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2讨论纵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关散剂的条文,散剂
的服用剂量为“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服一钱匕,日三服”, 转换成现代剂量约1.5-3 g,剂量如此之小,却能治疗大多 数慢性疾病和急性疾病,然又未能全面推广应用,作者认为 是由于当时的加工技术所限,其散剂的加工方法为“杵为 散”“捣为散”“臼中杵之”“捣筛”,甚至“右五味、(口父)咀 三味”,也就是咀嚼,可见散剂加工之难。《伤寒论》和《金匮 要略》中记载了各种散剂50余方,约占全方剂总数三分之
一,然张仲景对散剂的使用主要是还是考虑病机、病位,只要 病机、病位、病情需要,仍然使用散剂。随着中药现代化,散
剂加工已为容易之事,中药散剂与汤剂比较具有省时节能的 优点,由于无汤剂的煎煮过程,许多易挥发久热分解的有效
成分得以保留;而无需考虑质地坚硬者先煎,气味芳香者后 下的煎煮规程;使用简单方便⑶,因此,现代中医人,只要病
情、病机、病位需要,应该大胆使用散剂,发挥中医“简、验、
便、廉”的优势,造福就医群众。参考文献[1]
吴中平,孔祥亮,何新慧•一种实用中医治 一肠道吸附法[J]•
中医杂志,2009,50(12) :1125 -1127.[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
大学出版社,1995:41.[3]
高瑞峰,高慧,任义•中药散剂的临床应用[J]中草药,2004,35(3) :355.
(收稿日期:2019 -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