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综合练习卷 一、单项选择题:
1、韦伯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形式的基础是( A )
A. 式权威 B.理想性一合法权威 C.传统式权威 D.个人情感 2、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法治”中的“常法”是指( A ) A.要保持法的稳定性 B.要制定统一的法律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要使法律固定不变 3、下列原理中,属于人员配备工作原理的是( C )
A.许诺原理 B.目标统一原理 C.责权利一致原理 D.命令一致原理 4、预算也被称为( A )
A..规划 B.规则 C.数字化的计划 D.方案 5、在管理学中,定义为“影响力”的权力除“专长权”和“个人影响权”外,还包括( B )A.随机处置权 B.制度权 C.奖惩权 D.任免权
6、持续控制的方法包括有自我控制、集体控制和( C ) A.管理信息系统 B.预算控制 C.程序控制 D.个人观察 7、组织文化的核心是( C )
A.组织形象设计 B.组织制度的完善 C.组织的价值观 D.管理机制
8、环境研究对组织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可以提高组织决策的( C A.有效性、及时性、稳定性 B.前瞻性、有效性、稳定性 C.正确性、及时性、稳定性 D.有效性、正确性、及时性 9、人员配备的工作包括( B )
)
A.制定工作规范,选配、培训组织成员 B.确定人员需用量、选配、培训组织成员 C.确定人员结构、选配、培训组织成员 D.确定人员需用量、选配、考核、晋升组织成员
10、从组织外部招聘管理人员可以带来“外来优势”是指被聘干部( B ) A.没有历史包袱 B.能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C.可以迅速开展工作 D.具有广告效应
11、( A )假设事物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状况对未来的影响程度是相同的。 A.简单平均法 B.移动平均法 C.指数平滑法 D.因果关系分析法 6.按控制的时机分类,可把控制方法分为( D )
A.预先控制、持续控制、现场控制 B.预先控制、持续控制、结果控制 C.预先控制、现场控制、结果控制 D.持续控制、现场控制、结果控制 12、一般认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 D ) A.泰罗 B.法约尔 C.韦伯 D.德鲁克 13、弗鲁姆提出的激励理论认为( A )
A.激励力=期望值×效价 B.人是社会人
C.对一主管人员来说,最重要的需求是成就需求 D.激励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 14、中层管理者比低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 A ) A.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 B.个力与技术技能 C.人际关系技能与技术技能
D.沟通技能与人际关系技能 15、霍桑试验表明( D )
A.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的达成是有害的 B.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的达成是有益的 C.企业应采取一切措施来取缔非正式组织 D.企业应该正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16、主管人员的层次划分是指( D )
A.内层外层 B.深层浅层 C.表层卫层 D.上中下层 17、控制活动应该( C )
A.与计划工作同时进行 B.先于计划工作进行 C.在计划工作之后进行 D.与计划工作结合进行 18、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是( A )
A.科学管理理论 B.管理科学理论 C.行为科学理论 D.权变理论 19、成功地履行管理职能最基本的要求是( C ) A.德才兼备 B.具有管理能力
C.强烈的管理愿望 D.符合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要求
20、选拔主管人员的方式,既可以考虑从内部提升,也可以考虑从外部招聘,但无论从内部提升,还是从外部招聘,都要鼓励 ( D )
A.首先搞好群众关系 B.毛遂自荐 C.尽展所能 D.公开竞争 21、( D )是管理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A.从强调直觉到重视理性
B.从小公司到集团化(从分散到集中) C.从软管理到硬管理
D.从外延式管理到内涵式管理转
22、成功地履行管理职能最基本的要求是( C ) A.德才兼备 B.具有管理能力
C.强烈的管理愿望 D.符合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要求 9、现场控制方法主要适用于( A )
A.基层主管人员 B.中层主管人员 C.高层主管人员 D.非主管人员 23、下列哪种组织结构又称为\"斯隆模型\"( D ) A.立体结构 B.矩阵结构C.职能型 D.事业部制
24、菲德勒权变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工作只能用一种方式来完成,这件工作就叫做( C ) A.单一任务结构 B.标准任务结构 C.高任务结构 D.低任务结构 25、初级群体对成员行为的影响力比非初级群体的影响力( A ) A.大 B.小 C.试具体条件而定 D.无法确定
26、4月预测值= 1月实销值+2月实销值+3月实销值/3 是属于( A ) A.移动算述平均法 B.指数滑动平均法 C.一元回归分析法 D.多元回归分析法 27、利用财务报告分析进行控制是属于按纠正措施环节分类的( B ) A.现场控制 B.反馈控制 C.前馈控制 D.直接控制
28、美国学者肯尼迪和迪尔认为,企业文化除了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网络因素外,还包括(A.组织结构 B.领导方式 C.礼仪和庆典 D.企业行为
29、适合评价任何一种职位,特别是主管人员职位最有创控和最有前途的方法是( B ) A.比较 B.职务系数法 C.时距判定法 D.四象限法 30、管理的主体是( D )
A.企业家 B.全体员工 C.高层管理者 D.管理者 31、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指的是( C )
C )
A.人和物的因素 B.信息与环境的因素 C.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D.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32、( D )是管理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A.从强调直觉到重视理性
B.从小公司到集团化(从分散到集中) C.从软管理到硬管理
D.从外延式管理到内涵式管理转
11、决定学习、研究管理学必要性的是( C )
A.管理的自然性 B.管理的社会性 C.管理的重要性 D.管理的历史性 12、目标成果评价的四个等级中,A级是( A )
A.达到预期目标以上 B.达到预期目标 C.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D.结果与目标相反 33、群体的发展一般经历四个明显的阶段,它们是( B ) A.初创、动荡、有序、衰亡 B.形成、动荡、规范、表现 C.形成、有序、规范、成熟 D.形成、动荡、规范、成熟 34、所谓授权,是指 C
A.在组织设计时,规定下属管理岗位必要的职责与权限 B.在组织调整时,规定下属管理岗位必要的职责与权限 C.领导者将部分处理问题的权委派给某些下属 D.委托代理关系
35、( B )面对未能可能呈现的多种状态,决策者虽无法事先确定究竟呈现何种状态,但可判断各种状态出现的概率。
A.确定型决策法 B.风险型决策法 C.非确定型决策法 D.追踪决策法
36、管理的核心是( D )
A.决策 B.领导 C.激励 D.处理好人际关系 37、泰罗认为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 D ) A.管理培训 B.管理实践 C.劳动竞赛 D.心理
38、个人管理与集体管理相比,据美国管理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制定决策方面( A ) A.前者更有效 B.后者更有效 C.两者同样有效 D.两者都无效 39、上层主管人员的重要任务是( D ) A.监督执行 B.协调执行 C.监督控制 D.决策控制 40、激励原理属于(A )
A.指导与领导工作的原理 B.人员配备的原理 C.主管人员考评原理 D.主管人员培养原理 41、管理控制工作的基本目的是( A ) A.维持现状 B.打破现状 C.改变现状 D.实现创新
42、管理学者研究表明,因主管人员引导能力而激发出来的职工的才能可达(A.80% B.60% C.40% D.20% 43、管理过程理论强调( A )
A.管理是让别人同自己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B.管理的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C.在管理中要重视人的因素
D.要建立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组织体系 44、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在( A )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20世纪30年代
C )
C. 20世纪40年代 D. 20世纪60年代 二、多项选择题:
1、美国学者波特认为,除了现有厂商和潜在竞争者外,还有一些因素影响到竞争结构,如( ABD ) A.替代品生产者 B.零售网络 C.用户 D.供应商 E. 2、网络图的构成要素包括( AD ) A.工序 B.工程 C.事项 D.时间 E.路线 3、信息收集与加工的要求有( ABDE )
A.准确性 B.完整性 C.经济性 D.及时性 E.适用性 4、未来组织在用人方面的趋势将是( AB )
A.科学家的人数将增加 B.专业人员的人数将增加 C.简单劳动者的人数将增加 D.中层主管人员的数量将增加 E.员工退休的年龄将延长 5、所谓目标网络是指目标与目标之间( AB )
A.左右关联 B.上下贯通 C.彼此呼应 D.彼此补充 E.融为一体 6、 目标管理的缺点是( ABD )
A.目标管理理论尚未普及和宣传 B.适当的目标不易确定 C.目标是长期的 D.不灵活 E.难以进行成果评价 7、强化的方法按强化的手段来划分有( ABCD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零强化 D.惩罚 E.学习 8、未来管理理论的发展方向应该是( ABCE )
A.对系统理论的重视 B.现代组织结构的发展 C.对组织中的人性、行为的研究 D.对下属部门活动控制的集中与强化 E.对于变动式的革新管理日益注意 9、集权的客观要求来源于( ABCD ) A.技术发展 B.生产社会化 C.分工精细 D.协作紧密
E.社会化大生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0、形成管理外部环境中政治环境的因素包括有( AB )
A.国家的法律 B.机构 C.社会 D.价值观念 E.道德标准 11、计划按其所涉及的范围,可分为( CDE )
A.战略计划 B.战术计划 C.上层计划 D.中层计划 E.基层计划 12、.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 BDE )
A.期望理论 B.需求层次理论 C.公平理论 D.双因素理论 E.激励需求理论 13、群众考评所指的\\\"群众\\\"可以是( ABCD )
A.主管人员本人 B.非主管人员 C.同级主管人员 D.下属主管人员 C.上级主管人员 14、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BCD )
A.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B.建立管理体系 C.配备专门人才,培训组织成员 D.选用计算机主机和外围设备 E.编制计划、规划 15、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 CD )
A.科学性 B.艺术性 C.自然属性 D.社会属性 E.实践性 16、职务系数包括所需的( CD )
A.年龄 B.文凭、经历 C.智力和体力 D.责任和工作条件 E.工资水平 17、指导与领导工作的基本原理包括( ABE )
A.指明目标原理 B.目标协调原理 C.责权利一致原理 D.用人之长原理 E.命令一致原理
18、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 BDE )
A.期望理论 B.需求层次理论 C.公平理论 D.双因素理论 E.激励需求理论 19、过分强调投资回收率的危险性是( BC )
A.不能全面显示与回收率有关的各因素 B.过分专注于财务状况而忽视环境因素
C.对新兴事业投资缺乏灵活性 D.不能在各部门进行投资效益比较 E.不能把注意力集中于计区企业成果的核心问题上 20、最常用的综合控制方法是( BCDE )
A.收支预算 B.投资回收率 C.损益控制 D.总预算 E.企业自我审核
21、根据反映计划要求的原理,控制工作要越能有效地为主管人员的需要服务,要求计划是 (ABC ) A.明确 B.全面 C.完整 D.具体 E.系统 三、填空题:
1、管理专业化为管理学的__人际关系行为______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2、如果生产专用性高,企业既难以 用现有资产转向其他产品生产 ,也难以 通过资产转让收回投资 。 3、量本利计算的基本公式是 产供销过程的平衡、企业经营的全过程 。
4、不论哪一个层次的领导都应具备四方面的能力,它们是人际关系技能、沟通技能 、 和 综合技能 技术技能。
5、基层主管人员的主要任务是__监督执行____。
6、领导工作是对个体和群体行为进行____方向________上的引导。
1、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经济___资源____;作为\\\"第三生产力\\\"在社会发挥作用。
2、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___两个轮子_____二者缺一不可。
3、经营计划的重点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重点是 产供销过程的平衡 ,范围是 企业经营的全过程 。 4、组织机构设计是在管理分工的基础上,设计出 组织所需的管理职能 和 管理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 5、主体组织结构适合于公司或_____跨地区_ 的大公司。 6、基层主管人员的主要任务是______监督执行________。
1、法约尔认为劳动分工属于“自然规律”的范畴,其目的是__同样的劳动得到更多更好的成果_。 2、德国一些培训中心,对基层主管人员进行培训时,实行一种称之为\\\"篮子计划\\\"的方法。 3、指导工作是对个体群体行为进行____技术上____和方法上的指导。
4、如果生产专用性高,企业既难以 用现有资产转向其他产品生产 ,也难以 通过资产转让收回投资 。 5、不论哪一个层次的领导都应具备四方面的能力,它们是人际关系技能、 沟通技能 、 和 综合技能 技术技能。
6、我们把各种激励理论归纳划分为激励内容理论、激励过程理论_、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四、名词解释:
1、滚动方式计划:是指组织在决策时或处理问题时指导及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般规定。是决策时评价方案的指南;它必须具有一贯性和完整性。
2、经济人:经济人又称\\\"理性--经济人\\\",也称为实利人,它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
3、激励:是指那些导致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自觉行动的发起、发展和坚持的心理过程。
4、反馈控制:这类控制主要是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已经发生或即将出现的偏差,分析其原因和对未来的可能影响,及时拟定纠正措施并予以实施,以防止偏差继续发生或防止其今后再度发生。 1、命令一致原理:是指主管人员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下达的各种命令越是一致,个人在执行命令中发生矛盾就越小,领导与被领导双方对最终成果的责任感也就越大。
2、管理: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同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3、商议式的管理方法:利克特的四种管理方法中的一种。主管人员在做决策时征求、接受和采用下属建议;试图去酌情利用下属的想法与意见,运用奖赏并偶尔兼作处罚的办法让职工参与管理。
4、人员配备:是组织根据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
1、主管人员:制订组织在一个时期的行动计划后,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内外条件的变化定期加以修改,使计划期不断延伸,流动向前
3、组织文化:影响与决定组织及其成员行为方式,与行为倾向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的总和 五、判断题:
1、经常重复发生,能按原已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的决策,就是确定型决策。 ( x)
2、企业目标为企业决策指明了方向,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企业经营思想的标准。 ( x )
3、梅奥通过“霍桑实验”得出职工是“经济人”。 (x)
1、现代企业的目标应为利润最大化。 ( x ) 2、非正式组织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 ( x ) 3、企业的管理人员从内部选拔。 ( x )
1、当能够收集到足够可靠的数据资料时,运用时间序列法是可取的。 ( x ) 2、组织作为人的集合,就是简单的个人的加总。 ( x ) 3、公平理论是由弗鲁姆提出的。 ( x )
4、派生计划要靠基本计划扶持。 ( x ) 5、企业人员素质普遍较高,对领导意图能很好领会,则适合采取集权管理。( x)
6、权变理论亦称随机制宜理论,强调领导无固定模式,领导效果因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工作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 对 )
7、强化理论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受到奖励的行为会重复进行,而招致惩罚后果的行为会更加趋向于重复发生。 ( x )
4、企业人员素质普遍较高,对领导意图能很好领会,则适合采取集权管理。( x )
5、管理人员选聘的内部来源存在着“近亲繁殖”、易形成关系网、备选对象范围窄等缺点。( 对 ) 6、在公司组织内部,非正式沟通渠道与正式沟通渠道平行存在,具有同样的权力。( x ) 7、泰罗的科学管理既重视技术因素,也重视人的社会因素。 ( x ) 4、控制是完成计划任务,实现组织目标的保证。 ( 对 )
5、权变理论亦称随机制宜理论,强调领导无固定模式,领导效果因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工作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 对 )
6、派生计划要靠基本计划扶持。 ( x)
7、泰罗的科学管理既重视技术因素,也重视人的社会因素。 ( x ) 六、简答题
1、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指标有哪些? (1)销售增长率 (2)市场占有率
(3)产品的获利能力(销售利润率)
1、根据M·韦伯的观点,被社会接受的合法权力有哪几种类型? (1)传统型权力 (2)个人魅力型权力(3)法理型权力
1、管理的性质是什么?(1)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首先,管理是生产社会化引起的,因此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其次,管理又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一种“监督劳动”,具有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要用科学的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管理的艺术性。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2、直式结构的利弊。 直式结构的利弊
直式结构具有管理严密,分工细致明确,上下易于协调的特点,但由于层次多,管理人员彼此难以协调。管理费用增大,上下意见沟通受阻。上层对下层控制较困难,影响下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简述滚动计划法的内涵及优点。
(1)滚动计划法是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 (2)优点:
①计划更加切合实际,并且使战略计划的实施也更加切合实际;
②使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互衔接,短期计划内部各阶段相互衔接;
③大大加强了计划的弹性,在当今环境剧烈变化的时代尢为重要,提高了组织的应变能力。
2、如何防止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失调?
3、(1)高层领导应成为充分支持管理信息系统的榜样 (2)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人员应认识到他们的工作性质 (3)必须让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参与系统的建设 (4)保留管理信息系统的人情味 (5)定期检查,不断完善 3、简述决策的程序。
(1)确定决策目标,拟定备选方案。(2)评价备选方案 (3)选择方案。
4、领导者应具备的个人素质。一政治素质、二知识素质(1)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2)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三能力素质(1)策划能力(2)决断能力(3)组织能力(4)协调能力(5)表述能力、四身体素质。
3、控制工作和其它管理职能的关系。 控制工作和其它管理职能的关系
(1)控制工作通过纠正偏差的行动与其他四个职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管理过程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
(2)在这个系统中,计划职能选择和确定组织目标、战略、和方案以及实现程序。然后通过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职能实现计划。为了保证计划目标正确实现,必须根据由计划产生的控制标准,检查计划执行情况。 (3)控制工作存在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它不仅可以维持其他职能的正常活动,而且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纠正偏差的行动来改变其他管理职能的活动。
3、人际关系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人际关系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本世纪对20年代前后,一方面是工人日益觉醒、工会组织日益发展,工人组织起来对雇主进行反抗和斗争;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和周期性危机的加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单纯用古典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有效地控制工人来达到提高生产效 率和增加利润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管理学者进行\\\"霍桑试验\\\"并创建了\\\"人际关系学说\\\"适应了管理发展的需要。 4、简述决策的程序。
5、(1)确定决策目标,拟定备选方案。 (2)评价备选方案。 (3)选择方案。 七、论述题
1论述委员会工作的优劣和提高其工作效率的途径。 (1)优点:①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②加强部门间合作 ③参与管理 (2)缺点:①时间上的延误 ②决策的折衷性 ③权责分离
(3)提高效率途径: ①审慎使用 ②选择合格委员 ③确定适当规模 ④发挥作用 需在此基础上论述。
2什么是集权与分权?影响管理者进行分权的因素有哪些? 2、(1)集权: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高层次上的集中; (2)分权: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上的分散; (3)影响管理者进行分权的因素有: ①组织规模的大小; ②的统一性; ③员工的数量和素质; ④组织的可控性; ⑤组织所处的成长阶段。
3试述计量决策方法及其优缺点。
您好,欢迎您阅读我的文章,本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也可以直接打印。阅读过后,希望您提出保贵的意见或建议。阅读和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坚持下去,让我们共同进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