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

来源:华佗小知识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共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的除了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的作品。在一百五十篇国风中大约有五十多篇是写婚恋内容的诗歌,这些婚恋内容的诗歌大致可以分这么几类。

一,青年男女的恋歌。如《关雎》、《汉广》、《野有死麕》、《匏有苦叶》、《简兮》《静女》、《桑中》、《木瓜》、《采葛》、《女曰鸡鸣》《大车》、《丘中有麻》、《有女同车》、《萚兮》、《东门之墠》、《溱洧》、《蒹葭》等。

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一首贵族青年失恋时所唱的情歌。闻一多《风诗类抄》“《关雎》,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很多学者认为诗的主题应该是歌颂“后妃之德”。把诗中君子比作周文王,淑女指太姒,这种说法不能够让人信服,我们知道周文王是古代的一位贤明的君主,可以说周兴八百年文王是开始,一个日理万机的圣王可能不太会有闲暇的时光去追求淑女,即使真的确有其事好像也不会出现“求之不得”这

种结局。孔子评价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痛苦这或许才是称作“君子”真正原因。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来自生活中的爱情故事更能真实地体现其中的意味而被人们所铭记。《关雎》兼用赋比兴与一体,不是叙述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而是“求之不得”使的全篇情调变的虚幻与唯美,大大地体现出诗的妙处。所以说无论是二千多年前的周代还是现代对于爱情这两个字人们普遍持以欣羡的目光,如果永久停留在孔子的评语中或许才是最完美的。

2,《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是一首男女约会的诗。欧阳修《诗本义》说“静女一诗,本是情诗”。朱熹认为:“此淫奔期会之诗”。《毛序》说:“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诗经产生的时期是中国社会的早些时候,文学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我想诗经的大多数诗篇的创作还是作者的随感而发,并不会去揣摩,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性,虽然很多诗当时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已经无从知道,但是最好还是从最朴素的层面去理解诗意显得会更加贴近诗旨,不要给予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这首诗从男女语气和神态上来看显然是两个人秘密约会的情诗,男子心急如焚,女子情意缠绵,通过对其外貌的赞叹、娇羞神态的描写、贻我彤管、自牧归荑等叙述表现了两个人情真意切的爱情。

3,《女曰鸡鸣》:女乐: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前,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这是一首反映新婚夫妇日常生活的诗。用对话的形式,叙述了早起、射禽、烧菜、对饮、相期偕老、杂佩表爱的欢乐和睦的幸福生活。闻一多《风诗类抄》说:“女乐鸡鸣,乐新婚也”。《毛序》:“刺不说德也。陈古义以刺今,不说德而好色也。”本诗从鸡鸣早晨催促丈夫起床,可以看出女子温柔缱绻之情,从女子祈愿中看到夫妻之间的真挚感情,而海誓山盟、赠佩的镜头更是将两个人的深厚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关雎》、《静女》、《女曰鸡鸣》分别写青年男女从追求、相恋、结婚的过程。体现了中国早起社会朴素唯美的爱情观,有情人终成眷属。色而不黄,黄而不淫,淫而不乱,乱而不荡,“至情”本来就是很神圣的东西,今人应该学学古人,做任何事情把握好一个度,本来就物欲横流,再加上道德沦丧那就太可怕了。

二,弃妇诗。如《江有汜》、《日月》、《终风》、《谷风》、《氓》、《中谷有蓷》、《遵大路》等。

1,《江有汜》: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这是一位弃妇哀怨自慰的诗。闻一多《诗经通义》:“妇人盖以水

喻其夫,以水道自喻,而以水之旁流枝出,喻夫之情爱别有所归。”丈夫喜新厌旧,但是妻子认为河流尚且有支流,因此可以原谅他,希望他能够回心转意,表现出很强的惆怅伤感之情。中国基本一直都是男权社会,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一直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妇女更无地位可言,只是作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诗中妇女希望负心的丈夫能够回到自己身边,她内心里也清楚,这只是自我安慰,但是她是出于什么心理这样做,我们不得而知,可能是出于对丈夫真挚的爱,也可能是出于一旦丈夫离开,自己将面临更加窘困的生活,总之诗的主旨是同情这位被抛弃的妇女,而抨击负心人。

2,《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睡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即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即生即育,比予于毒。我有旨蓄,亦以御东。宴尔新婚,以我御穷。有洸有溃,即治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墍。

这是一首弃妇诉苦的诗。朱熹《诗集传》:“夫人为夫所弃,故作此诗,以叙其悲怨之情”。诗中以一个弃妇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对于丈夫的喜新厌旧,同样持有幻想的色彩,但是从其口中所叙述的事实来看,我们对于她的软弱与不刚烈非

但不能够给予批评,更应该同情,这或许是妇女的悲哀,更深层次来讲是男性的悲哀,社会的悲哀,雎鸠尚且用情专一,何况思想俱佳的人类,反而图一己之私欲陷别人于不快。在道德上是说不过去的,古代社会讲究三纲五常,这其实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千年陋习一直延续到今天,不得不说是人类的不幸。

三,思夫诗。如《汝坟》、《卷耳》、《草虫》、《殷其靁》、《绿衣》、《击鼓》、《雄雉》、《伯兮》、《君子于役》等。

1,《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这是一位妇女思念她远行丈夫的诗。这只是一首普通的怀人诗,从诗中可以看出男女都应该属于贵族阶层,并且应该是两个人互相思念对方,开始是女子思念丈夫,心里焦急,不知不觉中把“不盈顷筐”的卷耳放在了“周行”而男子此时也是归家心切,两者遥相呼应。这首短诗体现了两个人普普通通的爱情故事,但越是朴素其中蕴含的意味越是浓重,给读者留下了一丝心头的温暖,诗中所传达的是一种朴素的爱情观。同时《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开篇之作,这种思念常情的传达对于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①《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即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②《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雄雉于

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③《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上面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她们所思念的丈夫都是在远方服役。第一首诗的的主人公是一位采桑的女子,在秋天这个特殊的季节,她忧心忡忡地思念在远方行役的丈夫,幻想着以后团聚的快乐,接着随着时光的推进,丈夫还是没有回来,让她的思念之情更加深重。后面两首同前一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表达的都是妇女思念丈夫的苦闷心绪。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这就需要大量的兵役,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千百万家庭来维护统治,这样的背景在几千年的中国持续不断,即使在今天虽然没有那么残酷了,但是我们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还是遥遥无期。这种深刻的社会悲剧给妇女带来无穷无尽的痛苦。他们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苦难,而又不得不为远方的亲人担心,整天祈祷着丈夫能够平安归来,各种生活场景的再现更加加重了这种悲剧性,也体现的夫妻双方各在一边,而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的真情实感。

四.以自我为中心的爱情观。如《行露》、《柏舟》、《蝃蝀》、《将仲子》等。

1,《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我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这是一首女子据婚的诗。朱熹说:“不为强暴所污者,自述己志,作此诗以绝其人。”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感情这个东西是两情相悦的事情,对于这个男子的去骗行为,女子义正言辞的给予拒绝,即使对方以打官司相要挟,女子也不屈从,这在女性地位不高的古代社会是很了不起的突破,不去委身于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情,哪怕面对强暴也敢于反抗,对于女子的这种刚烈性格应该给予赞美。

2,①《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比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②《蝃蝀》: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这两首诗的主旨都是女子争取婚姻自由的诗,在古代儿女婚事全由父母做主,自己是不能够自作主张的,否则就会受到唾弃,就会出现“淫奔”之类的评价,可以说这是诗的作者为了自己的爱情像封建礼教提出的大胆的挑战。结果我们是可想而知的,但是这种精神和勇气是值得赞许的,即使在今天,婚姻还是走的老套路,自由恋爱的也只是占一部分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父母的决定,利弊我们不去评说,但是这毕竟抹杀了人的自主性,应该

加以废纸,在诗经产生的那个时代可以说这种反抗是大逆不道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那个时候的进步的爱情观。

诗经中还有一部分爱情诗是对于男女双方个人和婚庆场面的赞美,如《樛木》、《桃夭》、《摽有梅》、《何彼禯矣》、《燕燕》等,从这些诗篇中可以看出古人对于两性的概念还是相当重视的,有一套很完美的礼仪制度来进行婚礼的举行等等。爱情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早到诗经,近到现代这个题目一直为大多数文人久写不衰,而最早的起源大概就是从诗经开始的,经过后世文人的继承与发展使得其变得更加鲜活而具有生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