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理论对苏州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 析,即苏州产业结构存在第二产业比例过高,第三产业比例滞后;探析形成此结构的成因并 提出对苏州产业结构第二产业的优化方案,第三产业发展的具体对策和提高苏州本土企业的 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使其产业结构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关键词:苏州;产业结构优化;主导产业;区位商
近年来,苏州经济发展迅速, 2009年苏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4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0%,经济总量退居中国第6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和天津)、华东地区第二位(仅次于上海)、中国地级市第一位。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增强,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但是在经济总量持续上升的同时,苏州的产业结构表现出与其经济发展不相符合的特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对苏州经济的可托持续发展形成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亟待实施。本文通过对苏州产业结构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研究,寻找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为规划未来的产业结构和制定产业结构服务。 1.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是指对影响产业结构的各种因素的优化,主要包括:现行产业结构的 优化;供给结构的优化; 需求结构的优化; 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技术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1]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较高水平状态发展的动态过程。包括: 一二三产业优势比重方向顺次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 集型演进;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演进;从低加工度产业向高加工度产业演进。 ①配第-克拉克定理[1],是指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 业将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②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变理论[1], 在工业化初期,第一 产业比重较高,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在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地位被二 产取代。当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20%以下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这时工 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 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第二产业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③钱纳里的“标准产 业结构”理论[1]是将标准产业结构与实际产业结构对比找出差距。 2. 苏州概况
2.1 人口、资源及自然状况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 东邻上海,南接浙江的嘉兴、湖州两市,西傍 太湖和无锡,北依长江, 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主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是长江三角洲重要 的中心城市之一。全市2006 年末总人口615.55 万,总面积8488 平方公里,全市地势低平, 平原面积、丘陵面积、水域面积分别占54.8% 、2.7% 和42.5%, 平均海拔4 米左右。苏州 1993 年被批准为较大的市,现管辖5 县市和8 个区。由于地处中国的沿海经济带和 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便利的交通条件,使苏州的运输极其方便,陆运高速纵横,铁路发达, 海运靠近上海港,空运可以利用上海虹桥机场和上海浦东国际作为自己的空港。 2.2 经济状况
苏州自公元前514年建城以来就长期是中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后又发展为中国南方、华东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目前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重要的经济中心,苏南地区的工业中心。拥有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江苏第一大港、中国第九大港——苏州港,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交通网与全国各大城市相连,交通运输十分便利。以经济总量计算,苏州现在是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的中国第五大城市。昔日的人间天堂将成为更加繁荣昌盛的人间新天堂。
农耕时代,苏州就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20 世纪80 年 代苏州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实现了经济从农业为主体向制造业为主体的转变,90 年代大 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成为国内吸引外资最多的城市之一。经济 总量保持高速增长,苏州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4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0%,居民人均收入263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均增长10%以上。 苏州产业具体比重及从业情况见表1,苏州市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化趋势见图1。
表1 苏州历年GDP及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苏州历年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年份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地区生产总值(gdp) 31.9503 35.2715 40.6838 43.75 47.6133 52.5317 68.0542 91.9134 104.0557 127.0229 165.1278 176.2906 202.141 235.0988 359.6852 525.9554 720.82 903.1127 1002.1368 1132.5941 1250.0133 1358.4312 1540.6798 1760.2795 2080.3673 2801.56 3450 4026.52 4820.26 第一产业 8.9736 9.5714 10.0337 9.7709 12.0366 11.9412 17.0341 18.0734 21.7869 24.1752 29.5154 29.7298 35.0042 35.7639 40.53 50.16 68.4568 80.3709 88.1817 88.1628 88.0069 88.1409 90.9605 91.4124 91.718 75.75 77 88.66 94.01 第二产业 17.7924 19.1805 23.8462 26.2288 27.6163 30.781 39.2216 56.6667 61.6365 77.0836 101.1738 105.6554 123.2357 147.2218 230.7745 336.0588 442.83 543.4145 567.9552 636.4226 701.9538 7.0685 870.098 999.11 1211.5201 1771.86 2268 2681.54 3152.03 第三产业 5.1843 6.5196 6.8039 7.78 7.9604 9.8095 11.7985 17.1733 20.6323 25.71 34.4386 40.9054 43.9011 52.1131 88.34 139.7366 209.5521 279.3273 345.9999 408.0087 460.0526 506.2218 579.6213 668.976 777.1292 953.95 1105 1256.32 1574.22 人均生产总值 634 691 787 839 902 9 1280 1714 1935 2338 3009 3182 3617 4178 6360 9258 12639 15784 17474 19713 21733 23592 26692 30384 35733 47693 57992 66766 78802 2007 2008 5700.85 6701.29 98.78 108.86 3632.03 4155.54 1970.04 2436. 91911 106863 数据来源: 《苏州统计年鉴》(1978-2008 年)
苏州历年GDP及产业结构比例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19701980199020002010
图1 苏州市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化趋势 单位:亿元
由表1 可以看出,苏州从1978-2008 年三次产业产值的比例变化和劳动力比例的变化趋 势非常接近,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5.9%,第二产业产值上升9.2%,第三产业产值下降了 3.3%。再从图1 看,第一产发展缓慢。第二产产值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在苏州近 十年的发展缓慢。
3. 苏州市产业结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苏州产业结构的形成是从90 年代发展开放型经济后逐渐形成的,具体特征及存在的问 题如下。
3.1 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根据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理论,在人均GNP2000-3000 美元时,苏州第二产业的比重最高,并且远高于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理论的标准。因此,苏州产业结构必须优化与升级。
地区生产总值(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苏州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图4500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亿元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年份
数据来源:《苏州统计年鉴2008》
经过有了30 余年的发展, 2000 年苏州注册外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
分别为0.7、96.04、3.26;到2008年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0.2、91.2 和8.6。 第二产业比重处在高位,第三产业投资较小。。 3.3
3.3.1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
按照历年汇率计算,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1978年仅为48.15美元,1992年首度超过1000美元,达到1153.24美元,到200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升至7006.83美元,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二。按照“一般规律”,苏州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远小于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48.4%;又有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平均为37%。但是,苏州市当年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却高达65.7%,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居第一。
3.3.2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 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7%;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为53%。2004年,苏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7006.83美元,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2.1%。显然,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其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位居第十,仅比全国平均水平31.8%高0.3%。
3.3.3第二产业产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差呈扩大趋势
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与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差自1978年的39.5%逐步缩减到2001年的18.9%后出现了开始扩大的趋势,到2004年已扩大到33.6%。同时,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自2002年的37.4%开始下滑,到2004年已下滑至32.1%。但是,根据苏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判断,苏州当前经济处于第三阶段,即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经济。按照国际经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应呈明显上升趋势。苏州当前这种“逆常规”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则完全“背离”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4. 实现苏州产业结构优化的若干对策
20084.1 苏州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对策
分析一个地区的优势行业,主要从工业地区结构专门化的角度来衡量。一个地区在确定 工业发展战略时,应当将具有区域分工优势的行业和当地比重较大的行业结合起来考虑,将 那些分工优势较明显、比重又较大的行业选作今后的重点发展产业。 而分析区域分工优势 常用区位商来测定。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 ,简称LQ),是反映某一行业在区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指标。常用的测定指标可以是就业人员、产值、产量、固定资产等,其计算公式如下:区位商(LQ)=(某地区A 部门产值/该地区全部产值)/(全国A 部门产值/全国总产值) 。其含义是:当LQ>1 时,表明A 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属于地区专业化部门,具有比较优势,当LQ<1 时, ,表明A 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水平低于全国, 属于劣势部门,需要从区域外输入A 产业的产品满足区域内的需要。 4.1.1 继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柱作用
目前,苏州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有极高的比较优势,要继续鼓励其在苏州的发展。但同时
要改变对外资的依赖过大的现象,可通过介入知识要素比较密集的前端(研发)和末端(服 务)分工,提升制造业水平,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在苏州发展还不充分,就业率并不高(2008 年按劳动人员计算的LQ=0.51),但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环保产业,应加以鼓励和引导其快速发展,促进苏州环境的改善。
4.1.2 逐步将资源型加工以及与苏州资源要素禀赋不符合的一般制造业向周边地区转移 对于影响城市生态环境、不符合环保要求、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和领域如化学纤维制 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塑料制造业,鼓励对其进行梯度转移。 4.1.3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从苏州工业发展史来看,以轻纺工业为主体的传统产业曾在苏州工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 社会发展中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随着苏州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 起,传统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渐减退,但是从劳动就业出发(纺织业2005 年按
劳动人员计算的LQ=2.0),纺织业对解决就业仍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因此必须保持并创新这 种优势,关键是要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发展传统产业。 4.1.4 引导部分传统制造业退出
对于LQ 过小,不具有产业比较优势,处于竞争劣势的行业或企业,且部分产业前后关 联度小、适合分散经营的行业,如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行业,推动 其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制退出。 4.2 积极扩大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4.2.1继续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但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制造业资本的流动以及劳动就业市场存在的压力,必然会使制造业继续处于领先发展的优势。苏州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优先发展第二产业并不一定是件坏事。但是,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必须具有长远的发展意识,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这里主要有以下两点建议:
1.资源集约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资源获取程度的逐渐加大,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要发展好循环经济必须强化各类资源的集约利用。苏州目前经济增长仍属于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模式,从长远来看,这样的经济增长终将失去其动力,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则可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空间。2004年由电子电机工业同业公会公布的《中国地区投资与风险调查》报告中,苏州首次滑出了14个A类城市的榜单,在这一报告中指出,缺水和缺地是苏州该次落选的主要原因。 2.注重环境保护。以苏州的水体环境为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到了极大的破坏,2003年,内城河总体水质超过了地表水Ⅴ类标准要求,其中相当一部分河道属劣Ⅴ类水,工业园
区的独墅湖和金鸡湖两大湖泊总体水质劣于Ⅴ类。因此,苏州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时,要注重发展污染小的产业,同时,必须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排污控制。另外,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进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 4.2.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苏州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苏州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急剧膨胀,而苏州当前以传统服务项目为主的服务业不仅适应不了经济的发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也受到制约。针对苏州当前服务业的现状,这里主要有三点建议:
1.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的国际营销是聚集营销人才、进行研发产品、产品运输与储存、广告、保险、会计和法律服务等开发市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伴随产生对服务业的需求。没有相应水平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第二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苏州作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本身对生产性服务业有着极大的需求,要满足本地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做到本地需求本地供给,进而辐射周边地区。
2.扩大开放,鼓励外资、民资投资服务业。要进一步放宽外资、民资的投资领域,鼓励外资、民资投向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允许外资、民营企业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如金融、商贸、物流、房地产、信息服务、航运服务、会展旅游、中介服务、文化、科研、医疗、体育等现代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企业起步阶段给予一定的扶持,在引资上对各类资金的进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3.加大力度培养和吸引服务业人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信息技术等的综合应用,众多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苏州高校资源相对缺乏,科研力量和培养人才的人力显得不足,因此,苏州不仅要重视人才的培养,更要重视人才的引进,要大力吸引国内外现代服务业方面的优秀人才,多渠道地吸引高层次服务专业人才,加快人力资本的积累,形成与现代服务体系相适应的人才结构。 开展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对象直接是企业,是为了创造更大的价值而进行的中间性的服务。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性,与农业和制造业的关系都极为密切,许多生产性服务 业就是从制造也中分离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带动许多部门的发展,具有对经济 增长产生直接推动作用的本质特征。苏州生产性服务业必须重视起来,成为优先发展的对象。 上海在此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 4.3 提高苏州本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3.1 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
要提高苏州自主创新能力,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是当前提高苏州自主创
新能力的关键。以扶植高新技术企业为切入点,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扩大专利的申请量及授 权量。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仅是苏州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要求,也是目前苏州自主创 新水平提高的必由之路。
4.3.2 支持与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方面要从国外大规模引进先进高新技术,推动本土高新技术企业的配套和升级, 形成外资出口加工企业与本土企业的有机结合,实现苏州本土企业从来料加工到自主生产、 从传统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此点可吸取深圳特区90 年代中后期本土企业向高新技 术产业转变的成功经验。
另一方面自主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财力的适时介入是扶植自主创新的重要手
段。要加大财政支出向技术创新倾斜。同时,相应的金融、税收也要为本土企业创新提 供支持,对高新技术产品税费实行减免、对重大科技项目提供信贷支持等,通过各种举措为 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以及都需要的大力支
持。
4.3.3 培育产业集群,探索高效的创新空间组织方式
产业集群实际上是专业化特征的企业和有关机构在地理空间集结成群的现象[4]。苏州已 经形成IT、纺织、沿江产业、电线电缆等20 多个典型的制造业集群,一方面,在制造业产 业集群中培育研发机构,让集群内不断相互学习、创新和改进,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把 招商引资的重点转向培育研发产业集群,使之成为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利用空间的接 近性和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促进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和扩散。从 而形成高效的创新空间组织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8[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 阎立.中国苏州发展报告: 2006 苏州蓝皮书[R].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7 [4] 徐康宁.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22-27. [5]林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7]洪银兴.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