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秦川牛选育改良,促进肉牛产业开发
秦川牛是我国五大良种黄牛之一,以其体格高大,毛色紫红,肉用性能好等优点而驰名中外。长期以来,我省一直重视秦川牛选育工作,特别是l997年以来,我省把秦川牛作为畜牧业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来抓,进一步加大了选育力度,促进了肉牛产业开发。
一、秦川牛产销特点
1、秦川牛数量稳步增长。截止2006年,全省存栏黄牛257.3万头,其中秦川牛及其改良牛160万头,纯种秦川牛l05万头,秦川牛及其改良牛比2002年增加21万头,增长5%。
2、秦川牛产区由关中平原向浅山区转移。近年来,渭北、延安、商洛等地依托当地丰富的饲草资源,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秦川牛数量增长较快,铜川、商洛、延安3市秦川牛存栏达到20多万头,占全省的l2.5%。
3、规模经营进一步发展。全省秦川牛养殖l0头以上养殖场户超过4000个,比2002年增长3倍以上,其中存栏l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34个。
4、秦川牛价格大幅上升,牛源紧俏。近两来,随着猪肉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升,秦川肉牛价格也较快上升。育肥牛价格已从去年初的每公斤8元涨到每市斤8元,近期犊牛价(6月龄)1600—1800元,l岁半青年牛300—3200元,育肥牛400公斤体重5000——5500元,500公斤体重7000--8000元,而且牛源紧俏。目前,山东、河南等省纷纷到我省调运育肥牛,西南的四川、贵州等省还在我省积极采购秦川基础母牛,推动当地肉牛产业发展,加剧了牛源紧缺现状。由于价格原因,供港活牛数量减少,由最多时的15000头降到
5000头,供港活牛企业由最多时的18家减/参到4家。
当前我省秦川牛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业总量不大,资源优势没有形成产品优势。我省黄牛总数在全国排名仅16位。二是规模化程度低,养殖方式落后。全省存栏5头以上养殖户存栏数不到秦川牛存栏总数的20%。大部分农村养牛仍采用传统的饲养方式,饲料单一,有啥喂啥,秸秆青贮、氨化和配合饲料普及率很低,良种不能良养,制约秦川牛养殖效益的提高。三是龙头企业不大不强,对产业发展带动能力较弱。一方面,现有的肉牛加工企业大多开工不足,没有形成批量生产,没有形成全国知名品牌;另一方面,大量秦川牛掉往外省,肉牛产业仍以销售活牛为主,产业附加值低。
二、秦川牛选育改良现状
1、秦川牛选育基本情况
1998年陕西省农业厅召开了“秦川肉牛改良研讨会”,提出今后秦川牛的发展应坚持保种、本品种选育和杂交改良相结合的方针,突出肉用性能,重点抓好本品种选育提高,以发展求生存。必要时可适当引入外血,在保持秦川牛毛色紫红、肉质细嫩等优良特性基础上,重点克服生长速度慢、后躯发育差等缺点。近年来,先后围绕秦川牛选育保种,先后实施了《秦川牛原种场扩建工程建设》项目,《省家畜改良站改扩建》项目,《陕西省秦川牛良种繁育中心》项目和《陕西淳化秦川牛良种繁育场》等,在全省秦川牛产区建成了5个区域性供精中心,秦川牛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陕西省农业厅于l997、1998年连续两年举办秦川牛大赛,宝鸡市于2001—2004年在扶风县举办秦川牛节,重奖畜主,有力地推动了群选群育工作,秦川牛肉用性能明显提高。根据2003年对全省秦川牛的普查,秦川牛各项体尺指标较1981年提高幅度在3.4%一22.8%之间,且年龄越小,体重增幅越大。如成年母牛提高8.7%,3岁牛提高l0.4%,l岁牛提高24.3%。
2、秦川牛改良现状
近二十年来,针对秦川牛生长发育较慢、后躯发育较差等缺点,我省先后引进了丹麦红牛、短角牛、西门塔尔牛、皮埃蒙特牛、德国黄牛、利木赞牛、红安格斯牛等优良肉牛品种在秦川牛非保种区进行改良秦川牛试验和推广,目前改良牛占到秦川牛的25%左右。在这些引进推广的品种中,以利木赞牛、红安格斯牛改良秦川牛的效果较好,而且改良后代与秦川牛毛色接近,深受群众欢迎。
利用利木赞改良秦川牛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秦一代的体尺体重明显提高。6月龄改良母牛比秦川牛体高、体长、胸围、坐骨端宽、体重分别提高7.4%、7.6%、l0.0%、8.6%和25.8%;l岁改良母牛分别提高5.6%、6.1%、l0.0%、23.8%和20.4%。体尺指标中坐骨端宽提高幅度最大,6月龄公牛提高l7.6%,l岁母牛达到23.8%,秦川牛后躯发育差的缺点得到显著改善。
当前秦川牛选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没有建立秦川牛选育组织,缺乏选育和杂交改良计划。二是黄牛人工授精体系不健全,冷冻精液配种推广步伐缓慢。三是秦川牛选育体系不健全。目前,秦川牛缺乏较大规模的选育群和核心群,无法从中选择优秀后备种公牛,只能从农户选留相对较好的公牛做种公牛,这些种公牛没有经过专门培育,缺乏档案资料,系谱不清,为以后的选种选配留下了后患。
三、进一步加强秦川牛产业发展的意见
1、切实加强秦川牛选育提高。世界养牛历史表明,大多数优秀肉牛品种都是由役用型培育而成,日本和牛由50年前的役用型培育成当今世界最著名的肉牛品种之一,正是持之以恒坚持纯种选育的结果。国外肉牛品种肉用性能突出,并不是肉用基因偏爱他们,而
是长期选育的结果。我国至今没有专门花肉牛品种,并不是我国黄牛品种没有优良肉用形状基因基础,而是我国黄牛由生产资料向生活资料的转变较晚,向肉用方向选育的力度不够,持续时间不长的结果。因此,在今后秦川牛品种的发展上,坚保种与选育提高相结合,以扶风县作为保种基地,建立5000头秦川牛基础母牛保种群;以陕西省秦川牛场和陕西省秦川牛良种繁育中心为依托,加强秦川牛的选育提高,不断提高秦川牛的肉用生产性能。秦川牛的选育应以本品种选育为主,结合导入少量外血(≤1/4)的方法,导入品种选择与秦川牛毛色相近的利木赞、红安格斯等优良品种,持之以恒的坚持选育,选出符合肉用品种特征的公牛和核心母牛群,利用人工授精等快速扩繁技术,迅速扩大群体数量,力争早日培育成秦川肉牛新品系。
2、大力开展秦川牛杂交改良。在秦川牛非保种区,以品种改良为主要突破口,推进肉牛二元、三元杂交改良,大幅缩短出栏周期,力争从现在的3年缩短至一年半,从而大幅提高养殖效益。以陈仓、麟游、陇县、宜君、大荔、蓝田等县为基地,利用红安格斯、利木赞等国外优良肉牛品种,开展秦川牛杂交改良,加快秦川牛产业开发。
3、积极推进规模养殖。坚持“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思路,积极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以发展年出栏1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为主,建设一批养牛大村。大力推广山区繁育、川原育肥;农户繁育、公司育肥等分散繁育集中育肥模式。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年出栏500头的育肥场,形成繁育、吊架子、育肥三段式的合理分工模式,构成以场带户的良性循环。
4、加快饲养方式转变。与全国一样,我省秦川肉牛生产体系建立在千家万户“低精料长周期”饲养方式的基础上,虽然近年来规模养牛有了较大发展,但已有的规模养牛场,主要是倒买倒卖,出售的肉牛没有经过科学饲养和专门育肥,导致生产效率低、牛肉质量不高。国外优良肉牛品种的形成,固然与长期的严格选育有关,但优良的饲草饲料条件是
重要因素之一。国外肉牛生产除了依靠大量精料外,粗饲料主要是优良牧草。在我省目前以饲喂未处理的干秸秆为主的饲养条件下,不可能生产出优质牛肉,也不可能培育出优秀肉牛品种。肉牛业的必须以饲养方式的变革为前提,虽然我们不可能像国外那样靠大量饲喂精料发展肉牛业,但我们必须在粗饲料上有所突破。大力改进肉牛饲喂方法,推行科学的分段饲喂,大力推进秸秆青贮、苜蓿种植,提高肉牛生长速度,改善牛肉品质。
5、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制定、完善、落实扶持,积极培育牛肉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开展深度系列加工。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合作等形式,扩大经营规模,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培育、规范、引导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着力帮助龙头企业组织农民建立养殖基地,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
陕西省畜牧局 刘收选
二○○八年五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