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当代作家路遥

中国当代作家路遥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中国当代作家—路遥

人物简介 路遥(1949年〜1992年),中国当代作家,

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 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 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 届茅盾文学奖,后因肝病早逝,年仅 42 岁。 人物生平路遥 1949 年 12 月3日生于陕西省清涧县一个贫困 的农民家庭, 7 岁时被过继给延川县大伯家。曾在延川县立 中学学习, 1969 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 性的工作,并做过一年农村小学的教师。 1973 年入延安大 学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在《陕西文艺》和《延河》编辑部工 作。1970 年代中期以后, 发表了一些影响较大的作品。 1982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6 年后,推出长篇小说《平凡的 世界》第一、二部。 1992 年积劳成疾,在写完《平凡的世 界》第三部后不久英年早逝。路遥的小说多为农村题材,描 写农村和城市之间发生的人和事。作品有中篇小说《惊心动 魄的一幕》( 1980 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人 生》(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短篇小说《姐姐》 、《风雪腊梅》等,以及长篇小说《平凡的 世界》(1991 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其全部作品收 集在《路遥文集》五卷。折叠编辑本段 ?创作特点折叠作品 思想在作者笔下,生存环境的悲苦不仅仅是生计问题,更有 发展空间的种种。实际上,路遥作品中的主人公,其坚 毅品格更是在不断追求发展的奋斗过程中日臻完美

的。写苦 难是为了写苦难中的人。苦难越深重,战胜苦难的人及其品 行就越是难能可贵和令人敬佩。 《平凡的世界》安排孙家兄 弟俩齐头并进又相互映衬,其兄孙少安 13 岁就辍学回家务 农,后办砖厂起家致富;其弟孙少平求学、教书,后出外打 工、挖煤。通过他们两条人生之道的曲折延伸,反映了当时 农民的生存际遇,其重点又是突出孙少平外出谋生的艰难。

[2] 路遥通过进城故事寄托了对城乡关系的思考。 许多研究者 都指出,路遥的小说是一个二元对立的文学世界,其中,城 市与乡村的对立是核心的,在这一基础的核心对立之下,衍 生了诸多二元对立的因子,文明——愚昧、先进——落后、 浪漫——淳朴、复杂——纯洁、高贵——卑微、自信——自 卑,等等。这些因子被作者有意识地排列起来,并通过一个 个鲜明生动的事件清晰地并置在一起, ‘构成了矛盾的、不可 调和的两极。这显然是一种被作家精心结构的序列;前者是 都市的象征,后者是乡村的隐喻。现实主义作家路遥以客观 的笔触去书写乡村、描写都市,在路遥笔下,城市与乡村城 市与乡村的对立,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对立,而且是文化空间 的对立,城市是在与乡村的对比中存在的,而乡村也在城市 的阴影中展开。实际上,路遥进城故事书写是早期乡土文学 的审乡情结的再现;以城里人的眼光,围观乡村的“恶”,以 此来反思和反省乡村。城市是进城乡下人的欲望对象,毫无 疑问的是,乡村空间指向的是历史和记忆,城市空间肯定指 向的是未来。 [3] 路遥在其进城故事中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 手法真实记录了改革初期农村青年的人生奋斗历程。自从十 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口号以来,中国社会自

此步入了 激烈的社会变革时期。在这个历史转换的关键时期里,随着 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的历史转换,各种陈旧的思想观念都面 临着强烈的冲击,传统的心理结构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动。作 为八十年代新一代的农村青年最先感受到了这种变动和冲 击的力量,他们开始对自己生活的乡村世界产生不满与怀疑, 而对具有现代文明诱惑的都市产生强烈的向往。一贯秉承现 实主义创作理念的作家路遥用文字真实地记录了八十年代 的农村青年的进城历程和人生奋斗足迹,如《人生》中的高 加林不惮于违背传统道德伦理而力争到大城市发展自己的 前途,《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在从揽工汉到煤矿工人的 身份流动中彰显了实现进城理想的种种努力与尝试。无论是 高加林还是孙少平,他们无不是八十年代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人物。因此,可以说路遥在其进城故事中通过高加林、孙少 平等进城乡下人形象的塑造,较早地传达出社会变迁的时代 信息,使得当时的读者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甚至使得今天 的读者产生了心灵上的契合。路遥创作在思想方面一个重要 表现就是深刻的哲理性。哲理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不是外加的, 相反已经和作品对生活本质的揭示融合一起,成为艺术构思 和艺术表现的必然结果。特别是路遥中篇的结构,也可以称 之为哲理性结构。生活在这些中篇里成为一个相对的封闭体 系,生活的过程构成了一个个人生的大轮回。作者对人生价 值和意义的哲学思考,就从这大轮回中衍化出来。高加林怀 着一颗勃勃雄心,进入了城市,在城市生活的舞台上,威武 雄壮地表演了一番,最后又被迫回到自己最不愿呆的农村。 但是这种轮回并不是原地踏步,而是人物在经过了生活的历 练与艰辛之后的一种重新出发。 [4] 折叠爱情观念作家几

乎为 他每一个心爱的爱情故事都安排了一个不甚光明的尾巴: 《在困难的日子》中马建强对吴亚玲的情感被自卑放逐,最 终无奈地看着吴亚玲和郑大卫门当户对地在一起; 《人生》 中的黄亚萍最终却没有勇气跟随高加林回村当农民,她将永 远无法走出精神失恋的痛苦阴影,刘巧珍为被县里清退的高 加林求情说明她心底里爱的仍然是高加林; 《平凡的世界》 中孙少安和秀莲的婚姻中始终不能抹去田润叶的影子,婚后 的田润叶以与丈夫分居的方式坚守着对爱情的忠贞,独自饮 下了一杯自己亲手酿造的婚姻苦酒。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 路遥所讲述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都是令人心酸的悲剧。 固然,“有情人难成眷属”不失为一种悲剧,而只有丈夫或者 妻子没有爱人的“物质婚姻”更是足以撼动人心的悲剧。由此 可见,基于精神交流和心理契合基础上的恋爱才是路遥心目 中理想的婚姻。路遥还通过爱情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在路 遥笔下,爱情只是作为其笔下青年男女主人公人生道路上的 插曲而存在的,路遥则仅仅是为了表达人生奋斗的主题而写 爱情。在路遥笔下的爱情故事中,对于男性主人公而言,爱 情只不过是他们在由乡而城道路上的踏脚石。正如司汤达笔 下的于连是踩着一个个女人最终走进了豪门贵族小姐的闺 房,路遥笔下幻想进城的农村男青年也几乎是试图踏着一个 个女人以实现自己的进城理想,他们或无情地斩断与成为进 城道路上绊脚石的农村女性的爱情关系,或将城市女性作为 进城的敲门砖。如《人生》中的高加林、《你怎么也想不到》 中的薛峰、《姐姐》中的高立民、《风雪腊梅》中的康庄、《平 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路遥 总是以道德伦理作为判断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甚至

那本该 不能掺入一丝杂质的爱情生活,也同样无法摆脱道德的审视。 路遥浓重的道德情结,使得他在爱情故事的书写中特别重视 传统伦理道德对爱情选择的重大意义。这种在爱情故事中所 显露出来的道德审视在路遥的早期小说《人生》中已经有着 较为明显的体现:一方面,接受了现代情爱观念影响的作家 能够对高加林和黄亚萍基于志同道合基础上的结合做出自 觉的肯定;另一方面,深受传统道德影响的作家对被高加林 抛弃的刘巧珍怀有深深的同情,甚至为了表达对传统女性刘 巧珍的同情而突出“插足者”黄亚萍的自私、任性、轻浮,从 而加重了对现代女性黄亚萍谴责的砝码。由此可见,作家路 遥习惯于从道德角度审视爱情生活,致使他在爱情故事的书 写中无法摆脱道德理性的拘围,这也是其爱情故事书写的局 限所在。在路遥的作品里,在对爱情的表达上更多的是对纯 洁感情的致敬。《平凡世界》里孙少安对润叶、孙少平对晓 霞的最初爱情表现上,经历各种波折而无法结合在一起,似 乎痛苦的扭曲才会让人物更丰满,而且小说人物自己的内心 里也充满了对这种初恋感情的执着,润叶不与丈夫同房等, 这似乎传达出了作者对待爱情的一种观念:只有灵与肉协调 在一起,才会有完美的爱情。作者把爱情的主题放在具体时 代的背景里,通过城乡差距的表现,现实利益的冲突,使得 纯真爱情变得不堪一击,从另一个侧面勾画出了时代更远阔 的背景。折叠艺术风格路遥不是一个四平八稳、刻意苦吟的 诗人,他在秉承传统现实主义注重客观冷静描写的同时,同 样重视作家的主体作用,他认为作家作品中观照的现实必然 有作家的主体判断,融入了作家的个人情感。路遥十分注重 生活中的感情积累和作品中的激情倾注,将现实主义的直面

人生和浪漫主义的奔放热烈一同融入到作品中,读他的作品 无时无刻不能感受到蕴含在作品中或缓或急的激情涌动。在 路遥为我们建构的小说世界中,你能体会到和路遥一样炽烈、 温情、友好、质朴的浓烈的激情,你会随着路遥的笔感受一 次次心灵的震颤和悸动,一起悲或一起喜,一起怒亦或一起 怨,让你体会到和作家一样的柔情似水,一样的血气方刚。 [5] 尽管与民间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 但路遥毕竟接受了现代 文明的熏陶,其创作又显示出一定的超越性特征,典型表现 就是通过叙述视角的变化使故事不断向前推进。民间文学讲 求故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这使不少背景性材料和事件的叙 述受到影响,路遥力求展示生活的原貌,因此,必须要突破 这种单线连续发展的叙述模式,通过叙述视角的不断交化全 景式地再现生活,特别是当故事呈复线发展的时候,对民间 说书艺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来追求时间完整性手法的超 越更为明显,典型例证就是多线结构的小说《平凡的世界》 将双水村与县城两个平行发展的故事通过孙少平、田润叶等 在城乡之间的位置变换有机结合为一个完整故事。

[6] 折叠人

物形象路遥作品中所创造人物的理想追求、人生价值、道德 价值等一系列观念太过完美、太过理想化,太过单一,路遥 常常在作品中为刻意追求这种唯美而放弃对现实的批判,这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路遥作品成为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真正 意义的经典。比如,孙少平与田晓霞最初萌发爱情就是因为 他们对读书和思考的共同爱好,这就奠定了志同道合的爱情 基调。晓霞爱少平的是他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少平爱晓 霞的是她的博学善恩和勤奋敬业,这基本上是一种理想的选 择,而且他们的爱情本

身也基本上是由互勉和思念构成的精 神恋爱。其实,爱情是有多重风景的。志同道合是一种美, 两情相悦是一种美, 温柔思念是一种美, 灵肉结合是一种美。 而《平凡的世界》只为我们展示了志同道合这一重美景,崇 高固然崇高,但却失之于单一,没有展示出“平凡的世界”里 平凡的人们的平凡爱情中多个侧面、多个层次、多种形态的 丰富多姿的美。而对于配角,路遥所塑造的形象也是有特色 的。例如,“”是一个特殊的岁月,又是一个考验人 性品格的大舞台,作者以此为背景,塑造出两类不同的人物 形象,一是忧国优民、 大公无私的忠诚干部, 一是趋炎附势、 惟利是图的跳梁小丑。 在《惊心动魄的一幕》 里,展现了 1967 年造反武斗的历史画面。就在广大人民群众被少数别有用心 的造反派头头们挑动起来,即将进行一场严重武斗的危急时 刻,县委马延维置个人安危生死于不顾,正义凛然地跋 涉到剑拔弩张的造反大厅,挺立于正要“捉拿”他的造反派面 前。在这惊心动魄的一幕里,作者刻画了县委马延维为 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而宁死不屈的高大形象,鞭挞了如县委副 李维光见风使舵、毫无党性人民性的败类以及如金国龙 等一群自私自利、心怀叵测的投机野蛮之徒的无耻嘴脸。在 路遥小说中的进城故事中,故事主角一般设置为农村青年, 其中有男青年也有女青年。女青年有《黄叶在秋风中飘落》 的刘丽英,《平凡的世界》中的郝红梅、孙兰香、金秀等, 这些乡村女青年拥有进城的天然资本,那就是她们的长相优 势,通过相貌换取进城资格, 她们可以通过婚嫁进城。 然而, 路遥小说中的进城故事最关注的其实是男青年进城,尤其关 注这些男青年身份的设置。与这些具有相貌优势的女育年相 比,

男青年通常具有知识优势,这些男青年拥有进城的精神 资本却没有进城的物质条件。其次,路遥在其进城故事的讲 述中塑造了新人特质的农民形象。在路遥的小说中,从高加 林到孙少平,组成了一个进城乡下人的人物序列,他们身上 所特有的混合型的精神特质使得他们成为鲁迅笔下和柳青 笔下的农民形象之后呈现多重组合性格的农民形象。这类人 物形象的塑造使得中国农民形象的内涵得以丰富和深刻,是 路遥对中国农民形象画的重要贡献。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折叠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在困难的日子里我和五叔的六次 相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惊心动魄的一幕折叠中篇小说人生 折叠短篇小说月夜静悄悄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夏姐姐风雪 腊梅青松与小红花匆匆过客痛苦折叠杂文集早晨从中午开 始路遥小说选自序关于《人生》的对话土地的寻觅作家的劳 动柳青的遗产无声的汹涌生活咏叹调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 《人生》法文版序这束淡弱的折光艺术批评的根基折叠编辑 本段人物影响路遥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 热爱家乡的黄土地。 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说:“是的,我刚跨过 40 岁,从 人生的历程来看, 生命还可以说处于‘正午'时光,完全应该重 新唤起青春的激情,再一次投入到这庄严的劳动之中”。 42 岁正是一个作家灿烂辉煌的年龄,如果路遥还活着,以他对 生活的深刻的体验和苦苦的思索,以他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和他的笔力,他肯定还会为这不平凡的世界写下新的巨著。 但是,路遥却过早的去世去了。路遥的早逝,在我国当代文 学史上留下了一个不是谁人能轻易填补的空缺。路遥著名作 家、陕师大副教授朱鸿表示,路遥的精神遗产至少有以下四 点:第一,他对文学事业的那种神圣感,以整个生命去打造 自己

的文学;第二,他对普通人命运深刻、持久地关注;第 三,他所塑造的高加林、孙少平等人物形象,给了社会底层 特别是正处于奋斗中的青年,以永远的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 第四,他尽可能地挖掘、表现了每个人本身潜在的朴素而又 宝贵的精神。 这四点足以使一位作家永远不朽。 “路遥是我尊 敬的朋友和师长”,著名作家、省文联副高建群如此说道。 一个作家去世近二十年了,人们还在热烈地怀念他,还在谈 论他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对一个作家最高的奖励。路遥的作 品中那些人物及其命运,已远远超越了文学的范畴,他给一 切卑微的人物以勇气与光亮,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语录 1、“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来是默默无 闻的 喧哗不止的永远是自视清高的一群

。” [1]2 “、只有不丧

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 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的历史性进程 的主流 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 3、“一个经历了爱情创 伤的青年,如果没有因这创伤而倒下,那就可能更坚强地在

生活中站起来。” 4、“其实,幸福和物质生活没有必然联系。 幸福是一种纯精神的东西。十九世纪文学中写了那么多上层 社会的明争暗斗、爱情纠葛,表面上看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 因,但归根结底问题出在精神萎缩上。”

5、“如果可以把爱情

概括为一首诗,一开始它应该是抒情的,人在这个阶段可以 神魂颠倒, 无所谓天地。 可是,没有多久, 它就会进入叙事, 会被物质力量所干扰,诗意就会越来越少,它终将死于那种 精神萎缩上。所有人爱情不是死于形式,不是死于物质力量 的不可避免的渗入,而是死于内容,死于

精神的萎缩。精神 的东西只能被精神的东西所摧毁,贫穷什么的摧毁不了真正 的爱情。 ” 6、“我们承认伟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贡献。可人类 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 建造的。伟人们常常企图用纪念碑或纪念堂来使自己永世流 芳。真正万古长青的却是普通人的无人纪念碑——生生不息 的人类生活自身。是的,生活之树常青。”

7、“浪漫主义主宰

生活中的一切——对一个女人来说,这也许是一种危险的素 质。活跃的分子天性就是不稳定的。人需要火,但火往往能 把人烫伤,甚至化为灰烬。”

8、“命运总是不如愿。但往往是

在无数的痛苦中, 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 才使人成熟起来, 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 欢乐。” 9、“有时候当我在都市喧闹的大街上走过时,我常常

会在一片人海中猛然停住脚步,我的思绪回到了遥远的陕北, 我看见荒山秃岭之间,光着脊梁的父辈们在挥着镢头开垦土 地,我虽然没有继承父辈的职业,但我永生崇敬他们伟大的 劳动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不会有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艺 术创作需要的也正是这种劳动精神。我们应该具备普通劳动 人民的品质,永远也不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像牛一 样的劳动, 像土地一样贡献。 ” 10、只有一个人对世界了解得 更广大,对人生看得更深刻,那么,他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 的艰难和困苦有更好意义的理解;甚至也会心平气和的对待 欢乐和幸福。折叠编辑本段怀念路遥折叠研讨会(

1 )2007

年 11 月 16 日是路遥逝世 15 周年的日子,规模盛大的全国 路遥学术

研讨会在延安大学隆重举行,路遥文学纪念馆正式 开馆。中国作协副陈忠实,省作协党组、常务副主 席雷涛,延安大学原校长、路遥研究会会长申沛昌,延安大 学校长廉振民等为纪念馆开馆揭牌,路遥女儿路茗茗还专门 写来一篇饱含深情的致辞。路茗茗在博客上撰写《瞭望父亲 精神的一扇窗口———写在路遥文学纪念馆开馆之际》一文, 纪念自己的父亲,并表达了对各界关心路遥的人士的感谢。 在路遥的母校延安大学举行的全国路遥学术研讨会,由省作 协、延安大学等主办,吸引了全国 15 个省、市、自治区的 60 多位路遥研究专家参加, 他们就路遥的文学作品、 人生追 求、路遥精神继承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日本路遥研究 学者安本实专程赶来,并捐赠了大量珍贵的路遥研究资料。 位于延安大学的路遥文学纪念馆背倚安葬路遥的文汇山,由 著名作家王蒙题写馆名。纪念馆占地 180 平方米,主体馆布 展的内容分为“苦难的童年生活”、“文学摇篮期”、“延大啊, 这个温暖的摇篮”、“抒写城乡融合的独特感受”、“诗与史的恢 宏画卷”“永远的人格力量”等六大部分。折叠逝世纪念 2002 年 11 月 17 日是著名作家路遥逝世 10 周年纪念日, 在 2002 年的 11 月 17 日,路遥逝世十周年的日子, 陕西文艺界在西 安和路遥的母校延安大学举行一系列活动,纪念这位英年早 逝的作家。“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这句刻在路遥墓前 的一块方石上的悼词,极为恰当地表述了路遥短暂而辉煌的 文学人生。 2002 年 11 月 17 日上午,出版《路遥文集》的 华夏出版社有关负责人、陕西省作协有关人士、专程从日本 赶来的路遥研究专家等近百人,出席了在延安大学路遥墓前 举行的纪念仪式。此前,陕西省作家、

评论家和学者在陕西 师范大学举行集会,缅怀路遥。知名作家贾平凹、高建群及 评论家李星等以及路遥的亲友,与陕西师大近千名师生一起, 回忆和评论了路遥的文学生涯。陕西省作协副晓雷写成 一部 6 万字的纪实作品《男儿有泪》 ,用饱含感情的笔触, 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路遥。曾以《最后一个匈奴》而成名的作 家高建群未语泪先流,高声朗诵了《扶路遥上山》片断,使 不少人泪洒会场。 2011 年 12 月 3 日是当代著名作家路遥 62 岁诞辰。当日上午,路遥纪念馆在他出生的地方陕西省清涧 县石咀驿乡王家堡村开馆。路遥纪念馆由清涧县委、县 投资建设,于 2009 年 8 月动工,历时两年建成。纪念馆名 由著名文学家冯骥才题写。场馆总占地面积 5332 平方米, 其中建筑面积 1006 平方米。主体馆布展的内容分为“困难的 日子、山花时代、大学生活、辉煌人生、平凡的世界、永远 的怀念”六部分,共展出和收藏路遥生前生活用品、 手稿、 信 函、照片、音频视频等珍贵实物及资料 600 余件(张),真 实地再现了路遥的一生,“生活就是无休止的奋斗”,集中地 展现了作家具有史诗般品格的文学世界和“像牛一样劳动, 像 土地一样奉献”的创作精神是一处追寻路遥足迹、 缅怀作家当 年、弘扬人文精神的文化场所。除此之外,馆内还展出了铁 凝、刘文西、贾平凹、何西来、雷抒雁等众多名家赠予路遥 纪念馆的题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