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oo8年第1期 -187・ 在20世纪多半是当作“变文”来对待的,尽管王国维、 陈寅恪等大师在世纪初就曾指其中一些作品为早期白 话小说,但至20世纪末,学界从小说文体的角度对这 部分作品作一个整体的通览,并勾勒早期白话小说史 的萌生、形成乃至发展的全过程,却并不多见。将敦煌 变文的叙事性作品视作白话小说,本身需要具备一种 与以往看法相悖的“小说史”观念,对这些作品的小说 审美特性作全新的观照。该著第四章对“白话小说” 的概念内涵作了全面细致的界定,从语言形式、故事情 佛教文化之间的承传与变异关系,而未专门探讨小说 人物的意义和塑造的艺术。作为早期白话小说的敦煌 文学作品,原是释家子弟传播佛教教义的载体之一,它 的主要创作动机,是要通过譬喻性、神异性的故事来教 化民众,而不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目的。这与宋元明 清时白话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自觉意识有着明显的不 同。该著对小说文本的分析,采取的是立足材料、贴近 作品的思路,从实际出发设定研究体例,而不是将这些 文本当作既定的小说理论、阐释模式的注脚,作贴标签 节、足量篇幅、人物形象、虚构因素、主题倾向、阅读功 式的研究。这就抓住了早期白话小说自身的特点,使 能等七个方面制定白话小说的美学标准。从这些标准 该著呈现出一个完备而独到的小说史观念体系。 出发,作者匡定了42种一向被学界统称为“变文”的敦 中国传统文化原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观念,20世纪 煌文学作品。这对于统一敦煌藏卷中这类作品的称名 的人文社科研究,不断出现学科分化,发展出许多新的 有积极的意义。与一般小说研究的思路有异,该著对 的学科。随着学科意识不断增强,学科的研究领 这些白话小说作品的本体研究,不是从题材、主题到观 域越来越深,也越来越加细化,文学的探讨也逐渐趋向 念、形象,再到艺术成就、语言风格等,而是先从小说文 于纯文学研究。事实上,纯文学系统是经过文学史家 本的叙事人手,详论它们对汉译佛典之间在形式 的淘洗取舍而后构建的,它让我们对文学系统内局部 上的遗传关系,而后再论及小说的题旨内容。这是因 现象的认识更为细致,也让我们的研究视野渐变狭小。 为早期白话小说从汉译佛典和寺院讲唱中吸收的佛教 文学是人学,小说尤其以其较大的社会生活容量反映 文化营养,形式上的要更为明显。换言之,佛教文化的 历史社会的方方面面,烙上时代的物质精神文化的斑 传译与流播首先赋予了早期白话小说韵散结合的形 斑印记。运用新的小说史观念,重构古代白话小说形 式,也即韵文和散文相间的体式。这种体式在唐前汉 成史,重视小说发生发展的原生态,开拓比较文学的视 语文献中是找不到的,却为唐前汉译佛典所独有,而且 野,以历史学的取径,寻绎我国早期白话小说如何在佛 也是当时寺院讲唱过程中一人讲述、一人唱导的讲唱 教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特定的文体并走向的历史过 配合的书面化纪录。因此,对白话小说形式的研 程:这正是《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一书最重要 究就显得要比内容的研究更为重要。该著这种体例安 的学术价值。如何沟通不同学科之问的隔膜,借鉴和 排,并非有意违逆习惯做法,而恰恰是体现了作者清晰 应用其他学科的学理与方法,来研究文学的课题,该书 明确的小说史理念。在涉及小说文本的内容时,作者 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只选取了题材来源与观念世界两个角度,探讨作品与 [责任编辑刘继保] “河洛文化"研究的集成力作 《河洛文化研究》介评 王东洋 (河南科技大学河洛文化研究所,河南洛阳471003)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有力推动下,地域文化 时,弥补了这一缺憾,是有关河洛文化研究不可多得的 研究近年来成为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河洛地区由于 有见解之作。研读全书,颇多收益。 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处于中国古代政治和经济的中心, 回顾成果翔实中肯,展望研究高屋建瓴。在科学 有关河洛文化的研究课题更是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参 研究日益专业化的今天,欲进行某项研究,只有对以往 与,相关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多是浮泛的人云亦 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系统的总结,汲取别人之所长,找出 云,鳞爪之见,惜乎系统的高水平的河洛文化研究专著 问题的症结,方可把学术研究不断推向前进。《河洛文 却不多见。近期出版的薛瑞泽、许智银教授的《河洛文 化研究》在回顾以往研究成果方面尤其值得称道。著 化研究》专著(民族出版社,2007年10月版)适逢其 者从河洛文化研究的缘起人手,介绍了河洛文化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88・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的组织变迁——相关研究组织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地 全国区域文化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的科学结论。 域性到全国性的发展过程。同时用一定篇幅对前人研 究成果作了详尽评说,其中既有学术论文、会议论文 集、学术专著,也有相关期刊,几无遗漏;既肯定其成 绩,又指出其不足,使得本书研究建立在坚实的学术基 础之上,也为后学者提供了极大的学习方便。著者以 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总结河洛文化研究多年来 的经验和教训,得出了“成果不少、问题颇多”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宏观视野下河洛文化研究的重要意 审视千年历史,科学构架分期。河洛文化的存在 悠久而漫长,究竟如何构架以展示其恢宏壮阔,是每一 位研究河洛文化的学者都将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难题, 然反观以往的学术成果,或按朝代划分,或按专题划 分,都难以将河洛文化发展的基本线索梳理清楚。而 该书在构建其主体框架时,独具匠心,将河洛文化的发 展过程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相结合,提出了河 洛文化发展的几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谋篇布局,体现 义,有助于重塑洛阳乃至河南的形象,实现河洛地区的 再度崛起。 鉴于目前的研究状况,著者对河洛文化研究的前 景进行了展望,指出了研究队伍、研究选题等方面存在 的问题,认为有必要花大力气去研究尚未完全解决的 基本问题,诸如“河洛地区的范围、河洛文化的定义、河 洛文化的内涵等”。此外,著者还认为应当积极开拓新 领域,拓展研究视野,加大河洛地区的社会生活史、政 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宗教史及对外交往史的研究。 事实证明,深入研究河洛文化,扩大其影响,对提升洛 阳乃至河南在全国的地位,都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可以这样认为,著者对河洛文化研究的学术史回顾,翔 实全面,切中要害;对学术前景的展望,高屋建瓴,催人 奋进,显示了著者河洛文化研究的深厚功底和学术眼 光,使得本书的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使得本书的 研究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上。 探讨基本问题,不避学术难关。著者认为河洛文 化研究虽然经历十几年的发展,但仍有许多基本问题 没有解决,如河洛文化的概念、河洛地区的范围、河洛 文化的特点及河洛文化的历史地位等。这些基本问题 搞不清楚,就难以在河洛文化研究上取得新的突破。 因此该书不避学术难题,在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提 出了自己的见解,对几个关于河洛文化的基本问题作 出了全新的阐释。著者认为河洛文化就是“河洛地区 所存在的一切社会现象,是河洛地区社会化的过程及 其结果”,较之于时下一些众说纷纭的河洛文化概念具 有远见卓识。对于莫衷一是的河洛地区的范围问题, 著者没有盲目跟风,空洞论说,而是综合运用地理学、 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了深入论证,得出 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即“河洛地区是指以洛阳为中心, 东至郑州、中牟一线,西抵潼关、华阴,南以汝河、颍河 上游的伏牛山脉为界,北跨黄河以汾水以南的晋南,河 南的济源、焦作、沁阳一线为界”。该书借鉴学界研究 成果,全方位论证了河洛文化的特点,即“河洛文化的 传统性、开放性、综合性、先导性、嬗变性、持久性和差 异性”。在论述河洛文化的历史地位时,该书并不局限 于河洛文化本身,而是将河洛文化纳入中国地域文化 的大范围中去考察,从而在比较中得出了“河洛文化在 了独有的学术贡献。正如高敏先生在该书序言中指 出,“在内容的构造框架方面也有明显的系统性和科学 性”。 在论述河洛文化历史分期的同时,该书能够科学 归纳不同时期的特点。著者将河洛文化置于中国历史 发展的长河中加以观照,将河洛文化划分为滥觞期、形 成期、发展期、繁荣期和持续发展期等阶段,这些阶段 分别对应着中国历史的起源时期、夏商周时期、泰汉魏 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北宋及其以降时期。在 宏观的历史分期外,著者对河洛文化的不同时期又进 一步细分,以期更准确地把握其文化的内涵。如河洛 文化的形成时期,就具体情况而言,秦和西汉是河洛文 化的转型时期,东汉是河洛文化的初步发展时期,魏晋 南北朝是河洛文化的艰难维持时期。对河洛文化进行 历史的分期,有利于从长时段去考察该地域文化的演 变轨迹,便于总结规律。河洛文化发展的诸阶段与当 时河洛地区的历史地位尤其是洛阳的都城地位密切相 关,亦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从河洛文化 的不同发展时期及其特点,我们可以把握河洛文化发 展的全貌,也可感觉到中国历史重心南移的脉动。 在探讨不同阶段的特点过程中,著者从论述该时 期的政治形势和经济状况人手,进而探讨社会与文化 风貌,最后归纳总结该时期河洛文化的特点,起到了画 龙点睛的作用。如河洛文化的滥觞期,在综合运用考 古资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勾勒出滥觞期的文化现 象后,认为该时期河洛文化虽呈现出稚嫩的特色和初 始化特点,但“河洛文化在起源阶段与阶级的产生相一 致”、“河洛文化起源中的神话色彩与人类起源的传说 是一致的”,证明了河洛文化在中华文化起源中的核心 地位。再如河洛文化的形成时期。秦对河洛地区的占 领及经营偏重于军事和政治两方面,而对经济基础建 设不够重视,而西汉汲取这个教训,对河洛地区从政 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均非常重视,将河洛地区视为 控制东方的战略要地,但由于洛阳当时并非都城,因而 秦和西汉的河洛文化呈现出不成熟性的。东汉时期河 洛地区作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文人雅士汇聚地, 河洛文化呈现出“典范性”、“率先性”和“综合性”的特 点。在魏晋时期,河洛地区成为各种政治势力争夺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战略要地和主战场,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各阶 度,也非常值得赞许。历史研究非常重视史料,注重用 层分化加剧,但文化艺术却日渐繁荣。北魏时期河洛 文化的特点是,政权建构完成了巨大的历史转变,实现 了向封建制的跨越;佛教文化盛极一时,寺院经济得到 事实说话,抛开史料空洞说教是史学研究的大忌。本 书作者非常重视史料,每一个提法、每一个结论,均是 据史而来。如前述作者在论说河洛地区的范围时,综 合运用地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在深入 考辨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针对 极大发展,园林寺院颇具特色;民族融合极其频繁;“河 洛文化在北魏时期已经逐步趋于成熟,奠定了河洛文 化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河洛文化在秦汉魏晋 学界对商朝在河洛地区的发展研究的不足状况,作者 综合运用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两种资料,经过细致梳 理后认为,夏商周定都于河洛地区,河洛文化呈现蓬勃 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及其曲折证明,河洛文化具有顽强 的生命力。他们从广阔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 人手,用大量的史料来证明,最后归纳出该时期河洛文 发展之势,表现为文字的发明与使用、城池的兴建和青 化的特点,可谓水到渠成,颇具说服力。作者这样的写 铜器的制作和使用等。此外,作者以《诗经》为资料, 法,既体现了其一贯的求真务实的史学精神,也与他们 论述了河洛地区的民情民俗,包括婚恋生活、阶级关系 对河洛文化的定义相吻合。 和社会生活,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先秦时期河洛文化的 关注文化碰撞,再现周边影响。文化贵在交流,思 真实画卷。这种文史结合的研究方法,尤其值得称道, 想贵在碰撞。河洛文化的对外交往是以往学界忽视的 较好地体现了中国的学术传统。在论述河洛文化的历 问题,而本书作者不仅注意到河洛文化与中国其他地 史分期时,综合运用各种资料来阐述政治、经济和社会 域文化的关系,而且论述了河洛文化与其他国家的交 文化风貌,最后归纳出该时期河洛文化的特点,也较好 流,突出了河洛文化的历史地位。作者主要论述了河 地体现了作者的史学实证精神和功底。这种重实证, 洛地区与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 轻说教,知难而进的学术精神,尤其难能可贵。 地区(柬埔寨、老挝、缅甸地区、泰国地区)、中亚、西 该书用力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北宋及其以后 亚、南亚地区及欧洲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作者以历 河洛文化的发展内容略显简略,尤其是元明清三朝内 史文献记载为依据,对河洛地区的对外交往情况作了 容更是一页带过。北宋以后河洛地区逐渐失去中心地 历史的分析,真实再现了河洛地区与上述地区交往的 位是历史事实,但作为研究河洛文化的专著,若能稍作 辉煌和盛况。在对河洛地区的对外交往进行历史的整 补充,将使人们对河洛文化的发展过程有更清晰的理 合后,作者总结了其特点和规律,认为河洛地区对外交 解。研究某一地域文化,既要关注该地域的繁荣昌盛 往呈现出历史差异性,先秦两汉时期,对外交往并非繁 期,也不应忽略其衰落期,从衰落期中找出原因和出 盛,隋唐以后双方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早期以 路,对于该地域今天的社会经济发展更有裨益。要之, 货物交换为主,后期文化交流异常活跃。此外,宗教文 《河洛文化研究》是一部高水平的河洛文化研究专著, 化的交流和丝绸之路的开辟是河洛地区对外交往的重 是河洛文化研究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必将对今后的河 要内容,研究中外佛教交流史和丝绸之路史必然要论 洛文化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及河洛地区。 [责任编辑刘继保] 最后还要提及的是作者一贯重视实证的史学态 一部学术性与资料性兼融的《诗经》学著作 读鲁洪生先生的《诗经学概论》 向 彪 (怀化学院中文系,湖南怀化418008) 《诗经》作为《五经》之首,已有两千多年的研究 学术背景下,产生了一批带有综论性总结性的《诗经》 史。在这漫长的《诗经》学史中,累积了浩如烟海的研 学《概要》、《概论》和《诗经学史》。鲁洪生先生的《诗 究资料、汗牛充栋的研究著述、繁杂纷纭的观点学说, 经学概论》(辽海出版社1998年初版,2003年增订版。 在学术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对汗蔓无际的《诗经》学史 以下简称鲁著)就是其中较早而又颇具份量的一部。 加以清理和总结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在这样的时代 该著将《诗经》学及其中重大的历史悬案作为动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