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用数对确定位置评课稿(共9篇)

用数对确定位置评课稿(共9篇)

来源:华佗小知识


篇一:用数对确定位置评课

用数对确定位置评课

本堂课,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层次清晰,教学效果较好。在教学列和行的含义时,老师导入教学,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受生活习惯的影响,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用“排”或“组”的概念交流猜想时,他们得出了不同的答案,从而产生了认知冲突,引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在这里,老师通过告知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课堂教学更加有序、有度。在教学数对的含义和写法时,老师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一些符号加以记录,实质是教师又一次创设认知冲突的体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提取共同的合理成份,说明正确规范的书写方法,“数对”引出自然有序,语言简明清晰。在用数对表示位置时,老师通过活动,先让学生明确有关于列与行的规定,再通过一系列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期间,教师预设充分,在学生易错处引领,促进了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意义的建构。而且,老师还用体验性活动引发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思考,进一步让学生把握数对的实质,培养了学生的符号化思想。在后面的练习中,通过一些生活情境,在学生的交流中,培养学生了运用知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要求学生用数对来确定位置,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会用语言文字描述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数对的学习将为学生以后学习直角坐标系打下基础。纵观几节课:首先,老师们都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习需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始的激发矛盾,让学生产生学习本节课的需要。其次,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老师提出用一个数对

怎样表示第三列所有同学后,对学生不同的回答,老师能够及时追问,让学生说说自

己的思考过程,并及时作出评价,激发了学生了学习兴趣。第三,知识面的拓宽。本节课老师们介绍了数对的产生和在生活中的应用——地球仪经纬网的确定、居家装修的学问等等。数学来源于生活,应该让学生知道数对的知识是怎样产生的,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数学又是服务于生活的,为学生拓展数对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对、用好数对知识。总之这些目标和环节的设计就是想让学生在数学课上感悟数学的神奇,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领略数学的魅力。

篇二:《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

《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将分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 首先是教材分析: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

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及简单路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延续和发展,让学生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坐标”打下重要基础。

2. 其次是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根据需要按一定顺序排列是学生已有的经

验。如:教室的座位、课间操站队、放学路队等。但是用数对表示位置顺序,并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认识数对。

(2)、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3)、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4、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难点是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具体实物图形抽象为直观的点子图、方格图,是本节课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共同特点,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是设计本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五年级学生与中低年级的学生相比,他们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方面能力更强。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一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以教材的情境设计为依托,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数对学习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问题意识。

(2)数形结合法: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使图形更加直观,从而有效降低教学的难度,加深学生对数对的理解和认识。

(3)合作学习法:在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为每位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机会,帮助学生在多元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围绕这3个基本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我设计以下4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首先我创设了国庆阅兵的情境,对小学生来说,天安门前的阅兵,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学生被整整齐齐的队列所吸引。同学们,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能说到以后像这些军人一样好好表现自己;长大要保卫祖国等等。接着用一句话“这是参加军训的一个方队,其中的小强表现的最为突出”出示课本中的情境图,问学生:你知道小强在什么位置吗?“你能不能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把小强的位置描述出来”。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和同桌交流,可能出现以下说法:第二排第三个、第三排第二个、从左往右数第三竖排第二个,从右往左数第四排第二个、从前往后数第二排第二个从后往前数第三排第三个等等。对于这些说法要引导学生找出各自

的不足,引出下文:要想描述的既准确又简练,那就需要统一的标准。从而引出行和列。这时,我就会顺势引导学生说出竖排称为列,横排称为行。并结合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哪是列,哪是行。告诉学生确定列一般是从观察者的左边往右数,并让学生找一找哪是第一列,第二列等等。确定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同时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的感知了列和行的概念,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二)探索新课

下面是本节课教学重点环节,前苏联教育家提出:数学不应是数学结论的教学,而应该是数学过程的教学。新课标也特别强调知识建构的重要性。因此,我在设计本环节时,设计了4个生动有趣又富于思考的问题,让学生一直处于积极地思维状态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首先说一下教学重点的突破

1、问题一:你能不能用列和行描述一下小强的位置?

学生已经有了列、行的概念,他们可以顺利的说出张亮在第3列,第2行,也许有的学生会说在第3行,第2列。这时,我就会强调在数学中一般先说列,再说行。紧接着再让学生说说其他同学的位置。

2、在学生能用语言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后,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具体的情境图变成了点图,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以观察具体的直观图形为基础提高其能力,变成比

较抽象的点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此图中的第一列第一行以及小强等同学的位置,此处是深化基础。接着引导学生对比此种表达方法与一开始自己的表述,让学生说一说感受。学生会说此法简洁准确。而此时我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其实这还不是最简练的方法,想一想你能不能把这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变得更简练一些呢?学生在经过讨论后,得出自己的方法,比如:图形、符号、数字等等。在进行全班交流时,只要有想法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进行总结:我发现你们这些方法有相同之处,你发现了没有?最后得出统一标准:第三列第二行写作(3,2),前面的3表示第几列,后面的2表示第几行;中间用逗号隔开,这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在数学上就叫做数对,同时板书课题。

然后,再以小刚等同学的位置为例,用数对来表示,加强巩固。

虽然这里直接告诉学生数对也未尝不可,但数对产生的背景及必要性就不能为学生所真切感受。我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既有方法的繁琐和不便,从而催生出数对的雏形,学生也就经历了知识建构的过程。

4. 问题三:

第3个是小游戏“快速找药”,这个游戏是对课后题进行了改进。以男女对抗赛的形式进行。台下的同学说出某种中药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大声读出来;台上的同学按所说的数对找出相关的中药。这个小游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能让学生开心的对多学知识进行巩固。

5. 问题四:用数对表示班级学生的位置

其实啊,在我们生活中,不仅这些中药的位置可以用数对表示,像我们的座位也可以用数对表示……你能用数对表示我们班的每个同学的位置吗?让他们及时将知识应用到生活情境中,说一说,写一写,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检查过程中注意特殊数对的教学。请同一行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位置的数对。例如:(3,1),(3,2),(3,3),(3,4),(3,5),(3,6),并观察这些同学的位置和数对,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同一列数对的特点。接着让学生猜测同一行的数对(1,2)(2,2),(3,2),(4,2),(5,2),(6,2)有什么特点。最后验证总结同一行数对的特点。最后一组数对是(1,1)(2,2),(3,3),(4,4),(5,5),(6,6),方法同上。 下面是教学难点的突破:

学习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是本节课的难点,在难点上我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3个步骤,,引导学生逐步突破难点,并同时渗透数学思想。

1. 让学生观察示意图,读懂方格图。确定第一列第一行。

2. 2中来,

使学生明确在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经验应用到例

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

3. 让学生表示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4. 设置疑点:能不能马上找出小红的位置(5,x)此部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必须

要有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

(三)巩固应用

第三个环节是联系生活,灵活应用。本着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设计了两个练习,请看:

1、看图填空

2、国际象棋。

(四)回顾总结、拓展视野。

第4个环节是课堂总结,课堂总结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总结,也是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环节,因此我在学生回顾总结后,自然引出地球经纬线的知识,并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生活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例子。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实际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得到情感与能力的培养,力求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当然说课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予以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三:《用数对确定位置》评课

篇四:《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

《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

莘县俎店中心小学 张丽华

各位老师好:

我是来自莘县俎店中心小学的张丽华,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用数对确定位置》。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物体的位置以及认 识简单的路线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第一学段“方向与位置”内容的延续与发展,也是第三学段学习直角坐标系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以及发展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具体的位置。

2、在经历探索用数对表示具体位置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简洁之美并进一 步发展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过程,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四、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本节课我采取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教学中我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创设 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数形结合法:本节课我采用实物图 到点子图再到方格图 把抽象的知识 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从而有效降低教学的难度,加深学生对数对的理解和认识。

3、合作学习法:在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为每

位学生 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每个同学在班级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谁能不用手指,只用嘴说的方式告诉老师班长在哪里?

同样是班长的位置,大家说法各不一样。怎样才能既简明又准确的说出班长的位置,从而引出新课“确定位置”。

在这里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初步体会应从两个角度确定位置,激发学生获取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方法,获取新知

1、认识列与行,学会用列与行表示位置。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

在数学上,一般都用列与行描述一个人或一个物体的位置。你认为什么是列?什么是

行?

确定第几列,一般要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

用列与行再次描述班长的位置。

在描述时,我们一般先说列再说行。

(2)、出示课本信息窗上的实物图,说出小强的位置。

我这样设计目的除了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外,还考察学生的识图能力。

(3)点子图

将实物图抽象成点子图,让学生再次表述小朋友的位置。得出每一个点都可以用第几列第几行的形式表示。

我从学生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到实物图再到点子图,借助数形结合分散难点,为下步的方格图做好铺垫。

2、认识数对,学会用数对确定位置。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里应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体验数字与符号的简洁之美。

我们刚才用“第三列第二行”六个字就能描述一个点的位置,的确很简单。能不能数字或符号创造出一种更简洁的方法呢?

(1)、学生合作交流进行探索,教师巡视。

(2)、展示记录方法,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之处,是什么?

学生得出都有3和2,从而引出数对,用数对描述自己的位置?

3、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将点子图转化为方格图,小强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3,2),你能在方格图上能找到小强的位置吗?让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方法。

(三)、巩固练习:

将26个字母排列在方格图上,提供几个数对,让学生找对应的字母,恰好组成i am good 。完成对今天学习的评价。

(四)、总结与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确定一个点的位置,需要几个数?-

确定一个点的位置有时需要两个数,有时需要一个数,什么时候会需要三个数呢?这些问题就留给咱们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吧。

我的设计意图是促使学生的思维从一维走向二维,甚至更进一步向三维发展。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得到情感与能力的培养。

我的说课完毕,不足的地方请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篇五:《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

《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

xxx xxx小学

各位老师好:

我是xxx小学x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用数对确定位置》。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物体的位置以及认 识简单的路线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第一学段“方向与位置”内容的延续与发展,也是第三学段学习直角坐标系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以及发展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具体的位置。 2、在经历探索用数对表示具体位置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简洁之美并进一 步发展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行、列的含义,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本节课我采取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教学中我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创设 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数形结合法:本节课我采用实物图 到点子图再到方格图 把抽象的知识 与具体的

图形联系起来,从而有效降低教学的难度,加深学生对数对的理解和认识。

3、合作学习法:在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为每位学生 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每个同学在班级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谁能准确而简练的语言告诉老师班长在什么位置?

同样是班长的位置,大家说法各不一样。怎样才能既简明又准确的说出班长

的位置,从而引出新课“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从班级座次中确定位置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在方阵中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同时为设置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做好铺垫。

(二)、探索方法,获取新知

1、认识列与行,学会用列与行表示位置。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

在数学上,一般都用列与行描述一个人或一个物体的位置。你认为什么是列?什么是行?

确定第几列,一般要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 用列与行再次描述班长的位置。 在描述时,我们一般先说列再说行。

(2)、出示课本信息窗上的实物图,说出小强的位置。

我这样设计目的除了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外,还考察学生的识图能力。 2、认识数对,学会用数对确定位置。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里应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体验数字与符号的简洁之美。

我们刚才用“第三列第二行”六个字就能描述一个点的位置,的确很简单。能不能数字或符号创造出一种更简洁的方法呢?

为了更简练的描述小强的位置,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有没有更加简练的方法呢?比如用数字、图形、符号等等。

在本环节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模式: (一) 提出问题 思考 (二) 交流合作 展示评价 (三) 概括总结 夯实概念 (四) 有效训练 深化提升

学生合作交流进行探索,教师巡视。展示记录方法,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之处,是什么?学生得出都有3和2,从而引出数对,用数对描述自己的位置?

进一步强调数对书写时注意的事项:先写列后写行 (3)点子图

将实物图抽象成点子图,让学生再次表述小朋友的位置。得出每一个点都可以用第几列第几行的形式表示。

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到实物图再到点子图,借助数形结合分散难点,为下步的方格图做好铺垫。

3、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将点子图转化为方格图,小强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3,2),你能在方格图上能找到小强的位置吗?让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方法,巩固训练。 【设计意图】将人物图抽象为圆点图,再将圆点图抽象为方格图,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孕伏“坐标”知识。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捷性。 (三)、巩固练习:

将26个字母排列在方格图上,提供几个数对,让学生找对应的字母,恰好组成i am good 。完成对今天学习的评价。

(四)、总结与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你的同桌说说吧。师总结 我们共同经历了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数学就是这样奇妙,数对就是这样一种奇妙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地球仪(屏幕)。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

验,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用准确而简练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体会数学准确简洁美我的说课完毕,不足的地方请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篇六:《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

《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

长坪完小 张敏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用数对确定位置》。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将分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 首先是教材分析: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

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及简单路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延续和发展,让学生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坐标”打下重要基础。

2. 其次是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根据需要按一定顺序排列是学生已有的经

验。如:教室的座位、课间操站队、放学路队等。但是用数对表示位置顺序,并在方格图

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认识数对。

(2)、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3)、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4、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难点是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具体实物图形抽象为直观的点子图、方格图,是本节课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共同特点,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是设计本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五年级学生与中低年级的学生相比,他们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方面能力更强。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一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以教材的情境设计为依托,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数对学习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问题意识。

(2)数形结合法: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使图形更加直观,从而有效降低教学的难度,加深学生对数对的理解和认识。

(3)合作学习法:在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为每位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机会,帮助学生在多元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围绕这3个基本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我设计以下4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班上一定有自己的好朋友,谁愿意向老师介绍一下你的好朋友?最好说出他坐在哪里,让老师猜猜他是谁,好吗?

二、设置疑问,引出数对

(一)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1. 咱们先以同学们的座次为例,刚才你们说到的竖排指什么吗?(学生指一

指)在数学上称列,从哪开始数,你们有两种数法,习惯上从左往右数。(板书左右)那从观察者的角度,也就是以老师的角度来看,谁是第一列,请起立,第三列、第五列。

2. 横排指什么,数学上称行。从哪开始数,(板书从前往后)谁是第一行,请

起立,第三行。

3. 谁站了两次,为什么?

4. 置。

现在你能更清楚的告诉我你在教室内的位置吗?你朋友的位置,你班长的位

(二)、发挥想象,创造符号,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1. 同学们用简短的语言表述了班长的位置,数学讲究简练,那你能用更简练的

方式表示班长的位置吗?小组讨论

2. 展示小组的意见,全班评价,找出最简单最清楚的方式。

小结:你们真厉害,用一对数就表示出了一个人的位置,知道这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板书数对)数对表示法是确定位置的一种方法,它是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发明的,看来同学们又当数学家的潜能。

3. 那现在用数对表示出你在班内的位置,好朋友的位置。

4. 老师说数对,听一听是谁的位置,请你站一下好吗?(3,4)(2,5)

(5,2),比较后两个,你有什么发现,(4,y)怎么回事?(让学生体会数对表示法,两个数字缺一不可)

5. 小结:在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逐步抽象,掌握方法

过渡:同学们用这么短的时间,就把自己在班级内的位置表示的这么清楚、简单,可能是太熟悉这个班级了,老师带来了我们班的座次表,(课件出示)

1. 怎样确定王红、李娟的位置,(让学生说一说列、行)然后说出数对。

2. 把学生换成圆点,再来找一找王红、李娟的位置。(指名上来指一指)

3. 根据数对在方格图中找位置。

数学家想了更简单的方式,就是把圆点用横线和竖线连起来,(出示表格),你能看懂吗?再来找一找王红、李娟的位置。(指名上来指一指)

4. 学生在表格上找出这些同学的位置,(3,2)、( 4,4 )( 1,4)、

(3,3)、( 3,4 )、( 2,4)、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作为未来的数学家,你想告诉大家什么结论。

三、学以致用

同学们现在用数对来说一说自己位置,看看自己好朋友在什么位置,也用数对表示出来。

四、拓宽视野,总结延伸

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大家可以在网上查询。

第4个环节是课堂总结,课堂总结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总结,也是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环节,因此我在学生回顾总结后,自然引出地球经纬线的知识,并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生活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例子。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实际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得到情感与能力的培养,力求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当然说课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予以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七: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

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5-17页例1、例2。

1、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及简单路线等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延续和发展,让学生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

习 “图形与坐标”打下重要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我将本节课教学部分分为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列、行的规则。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掌握“列”“行”的规定,理解位置确定的意义和方法。

4、首先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个部分

(1)、结合生活,引出课题。

(2)、结合平面图,引出数对。

(3)、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

(4)、拓展并总结延伸。

下面我将详细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1)、结合生活,引出课题。

上课伊始,通过起立的喊声引出老师的问题:描述班长的位置。同一个人的位置会有不同的说法,这是因为同学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数的顺序也不同,所以描述的位置也不同。从而引入课题。(板书:确定位置)

为了准确地确定位置,数学上是这样规定的: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数一数,咱班一共有几行几列。提出问题:如何来确定第几行第几列。在同学们对列和行已经有所了解之后,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听老师的口令,看谁的反应最快。第3列的同学起立,第5列的同学趴下,第4行的同学起立,第7行的同学拍拍手。通过游戏,运用列与行的知识,学生玩得轻松,学得也愉快。

(2)、结合平面图,引出数对。

根据现场座位,老师把今天大家在现场的座位画成平面图,我们把每一个同学的座位用圆圈来表示,那么一列要画几个圆圈呢?同学回答7个。因为一列有7个人,所以要画7个圆圈,同样的方法画出列数。画好圆圈图后,学生先在圆圈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涂色,由于这样的表示方法难写,又费时,从而引出数对。介绍数对后,老师问同学答,

数对中前面一个数表示什么?(列数)后面一个数呢?(行数)读的时候:我们先读第一个数,稍微停顿一下再读第二个数,跟我读。

在认识数对后,再用数对让同学们表示出自己的位置。通过这两个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对含义的理解,初步学会用数对表示座位所在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

多媒体出示小明家墙上的四块装饰瓷砖,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直接在四块装饰瓷砖上写出对应的数对。说一说答案,并观察位置在同一行的数对和位置在同一列的数对有哪些特点。通过表扬学生,引入砸金蛋的游戏,一个人用数对说出想砸金蛋的位置,另一个人找准位置砸,看谁能砸到礼物。游戏过程中,引入数对中两个数字的位置不能随意调换。然后进行第二个游戏,老师只给一个数对,就可以请一队同学站起来。通过多种数对练习,从课内向课外拓展,由数学向语文延伸。学生在动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链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拓展并总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用数对确定位置,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觉得确定一个人或物体的位置需要几个数?出示课件,小明排队买票,只有一排,确定他的位置,只要一个数字。这就说明确定位置有时候需要一个数字,有时候需要两个数字,那么有时候会不会需要三个数字呢?这些问题就留给大家在未来的数学学习生活中去慢慢探

究吧!老师希望同学们像笛卡尔学习,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一些想法,谢谢各位评委。

篇八:《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说课稿 microsoft word 文档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说课稿

老奇台中心校 李勤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是人教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的内容;这一课时,主要是将学生已有的习惯性描述位置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把习惯现象变成数学知识与能力的过程。

2、教学地位

在此之前,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并且在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3、三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定位。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况认识列与行,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用表示物体的位置;

(2)、灵活运用“数对”知识,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必要性;

(2)、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无处不在应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体现数学的简洁美及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数对的引入,数对规定,数对具有有序性;同时能够用“数对”表示某一物体的位置,还能说出指定“数对”所表示位置的相应物体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难点:探索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5、教学突破点

要突破“能用数对正确表示物体的准确位置”这一难点,可以结合具体情景,我设计了一张学生座位表的课件,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入手,认真观察。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是

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并让学生体会到正是这些规定与约定,才使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有一致的结论。还通过说一说其他同学所在的位置,帮助学生巩固对列、行的认识。

二、教学设计思路及理念

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我首先设计了一张学生座位表的课件,是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入手,把抽象的空间位置转变为直观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说一说张亮的座位,从而引出第几组与第几个的话题,这时教学的关键是要将学生的经验提升、抽象、引出“数对”。所以我精心引导学生确定张亮的座位时用了几个数?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这两个数分别表示什么?通过汇报让学生体会到这两个数,一个表示第几组,一个表示组中的第几个,接着提出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比较简明的方式表示位置呢?就这样,顺其自然地从第几组第几个引出抽象的“数对”,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观察方法,从而师生共同探讨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关键是:先纵向观察,确定从左往右的位置,再横向观察,确定从前往后的位置。接着组织学生应用探索出来的知识解决教材上设计的练一练第一题,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数对”的掌握。最后又设计帮忙找好朋友的位置的练习,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无处不在应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数对”的掌握。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体现在: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处理,增加了一些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实例,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些有趣的活动空间,制作生动有趣的动画课件作为学习情境,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在整个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我都努力营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师生共同探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从而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努力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我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是学生的合作伙伴、组织者和引路人,打破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旧观念。同时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用一种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和真挚的爱心来与学生互动交往,从而体现教学相

长、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学中我采用了调查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以组织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学习,力求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

1、调查法: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可以让学生习惯性的知识有效的向新知识转变。

2、情景教学法:用教室学生座位图,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游戏竞赛法:渗入情景教学法,激励学生学习兴趣。

4、小组合作交流法:让学生自主体验数对的引入、构建及巩固与运用。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即:1、谈话导入、引起冲突2、逐步抽象、掌握方法3、联系实际、强化知识;下面我分别说一说设计各环节的意图。

谈话导入、引起冲突

直接谈话导入,如:你能用一句话表示出自己现在的位置吗?学生对此并不感到陌

生,引出第几组第几号,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学生

会感到很亲近,求知欲望由然而生;紧接着追问:怎样才能准确、简洁地表示出自己的位置呢?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逐步抽象、掌握方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班级座位图,使学生明确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在学生解决例1:“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这个问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教师是如何确定张亮的位置的”,并注意引导学生将教师的表述“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与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中亮红灯的位置联系起来。再使学生明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并让学生体会到正是这些规定与约定,才使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有一致的结论。

然后,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先引导学生讨论如果用(2,3)表示张亮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3)中的数字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含义”,使学生体会到可以用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并明确书写格式:要用括号把列数与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教师可以再让学生试着用数对表示一些同学的位置或者给出一些表示座位的数对,让学生说出这些位置上的学生的名字。

最后,要使学生明确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可以先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先表示行数再表示列数,那么你能写出表示张亮的位置的数对

吗”“如果不约定先表示列数还是先表示行数,你能判断(2,3)表示的是哪个座位吗”,使学生体会数对中两个数的顺序的重要性;

最后,再让学生根据数对完成相应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内化成能力的目的。

联系实际、强化知识

新课程的理念体现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1、所以我充分利用班级现有的资源、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出自己好朋友的位置,让学生猜他的好朋友是谁?根据数对让相关学生作出判断 ,比如(3,1)、(3,

2)、(3,3)、(3,4)、(3,5)都是在同一列,(1,1)、(2,1)、(3,1)、(4,1)、(5,1)(6,1)都是在同一行,(x,5)、(4,x)、(a,a)进一步理解数对确定位置的简洁与方便;

2、让学生举例说说在生活中你见到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例子吗?(小区楼房、电影院座位、我们在教室里的座位等)

从而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无处不在应用数学知识。

篇九:《确定位置》评课

《确 定 位 置 》评 课 稿

《确定位置》是义务教育第二学段(四至六年级)图形与几何(空间与图形)中图形与位置的相关内容。两位老师分别执教的同课异构课均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优质高效实现了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情境中物体的具体位置,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2. 通过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 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二、师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共同发展。

两节课的教学活动均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情境,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整堂课的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学生学习方式丰富多样,精彩纷呈。

两节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饱满,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等活动过程。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

1. 注重了解数对数学符号产生的历史。

2. 在情境中体会数学符号的意义。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数学符号化的过程

4. 通过数学符号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感受到数学的简洁与优化。

五、两个小建议。

1. 地图应当更为准确,与建筑物的实际位置相符。

2. 练习设计时应当遵循从简到难,从形象直观过渡的抽象的原则进行安排更符

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