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旅游产业和羌民族文化协同发展的思考——以四川省茂县古羌城为例

旅游产业和羌民族文化协同发展的思考——以四川省茂县古羌城为例

来源:华佗小知识
乡村旅游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23期(总第475期)

旅游产业和羌民族文化协同发展的思考

——以四川省茂县古羌城为例

张 莉,唐玲娜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15)

[摘要]羌族,享有民族演化史上的“活化石”的美誉。古羌城不仅是传统羌族建筑技艺与现代建筑工艺相结合的完美产物,也是羌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活态保护基地和羌族核心文化体验的文化空间。研究旅游产业和羌民族文化的协同发展,寻求县域文化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与民族文化二者的良性互动发展,从而达到繁荣羌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旅游;建设策略;转型;古羌城[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羌族,中国惟一一个以民族族姓记入甲骨文的历经千年沧桑依然顽强生存下来的民族,享有民族演化史上的“活化石”的美誉。茂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地跨岷江和涪江上游高山河谷地带,东与北川县、安县、绵竹市相连,南与什邡市、彭州市、汶川县接壤,西与理县、黑水县比邻,北与松潘县相接,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也是全国羌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区域,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此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5.12”汶川特大地震,使整个羌区遭受了近乎毁灭性的破坏。在国家和各级部门的坚强领导和关怀下,茂县灾后重建了古羌城,使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翻开了新的纪元,羌文化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古羌城不仅是羌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活态保护基地,还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载体,也是羌族核心文化体验的文化空间和平台。

古羌城有近4000名羌族居民,那么,羌民在羌城的生产、生活、安居等诸多问题,就成了核心问题。所以古羌城采用的是整体模式,即:投资模式、资源整合模式、利益共享模式、文化活态保护模式、自然保护+传承的羌城模式。

打造羌城惠民、亲民、近民、富民的市场共享平台,在这个市场共享平台上,群众通过保持民族特色的劳动、经营和文化参与,提高了生活质量、增加了家庭财富;通过羌民原始的生活状态、保持原有的羌族风貌,并从中得到实惠和财富。

古羌城模式的惠民、亲民、近民、富民核心,实际上是一个以多方盈利的模式,分相效仿效应就会自然形成和延伸。谁都不会去破坏能给自己带来财富的文化资源,群众会更加珍惜和爱护民族文化,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全民传承”的模式,只有全民参与保护、全民参与传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保护+自然传承,才能使茂县成为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古羌城模式是一个以点带面、由小至大、最终带动一个大区域的典范模式,首先从羌城的羌族文化,延伸到茂县的羌文化并形成羌文化旅游之都,最后扩大到整个羌族地区的羌族文化,这样也就真正形成一个自然传承的大格局。

1 古羌城文化旅游项目的区位优势

茂县在九寨环线上一直作为过往集散地,在整个九寨旅游圈处于从属位置。古羌城使茂县成为九寨旅游圈和四川旅游圈中的一个重要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从区位看古羌城处于大九寨国际旅游环线的东环线、南环线及大九寨至成都方向、大九寨至绵阳方向的两大主要通道。古羌城使茂县在环线上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节点和羌文化核心旅游地,这无疑丰富和提升整个环线的旅游品质和层面。古羌城丰富了成都及成都周边区域的短程、中短程旅游项目,成为省内名胜景区的重要补充,为茂县旅游业打造一个持续发展的平台,并提升茂县在阿坝州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带动茂县整个旅游板块的发展,同时联动阿坝州吃、住、游、购、行及关联产业,带动阿坝州旅游业的整体持续发展。

3 古羌城羌文化和产业园的协同发展策略

3.1 立足于县情实际,运用好各项扶持

茂县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故应该立足于县情,既不能偏激,更不能保守,凭借优势的羌文化资源,运用好西部大开发、藏区跨越式发展、藏区长治久安等国家对民族扶持,优先加大文化产业的投入。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与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努力为群众开辟脱贫致富的新途径,为脱贫攻坚积累新经验。

3.2 处理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资源保护间的关系

要处理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资源保护间的关系,绝不能走先开发、后治理的路子(文化资源一旦破坏就可能永远

(下转P105)

2 古羌城的开发模式

古羌城模式:整合多方资源+利益共享平台=羌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地、羌文化旅游目的地、羌民族朝拜圣地。

[收稿日期]2019-09-27

[基金项目]西华大学省部级学科平台开放课题、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 16DFWH022)。

[作者简介]张莉(1972—),女,河北吴桥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税务会计、农村经济。

-94-

杨雅琦:台州农村金融网格化模式优化研究

财务·金融

一基金”。在大力发展农村金融过程中,台州市可延续发展小微金融的思路,在借鉴湖北省等地金融网格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尝试通过农村金融网格化管理,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进农业保险和农业担保的发展、创新开展产业链金融服务、全面监控农村金融风险、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等途径,缓解台州市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同时也为其他省市地区开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周华,周济仁.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研究与应用[J].河南教育(高

校版),2015(6):60-61.

[2] 赖秀福.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金融,2018(07):43-44.[3] 丁志国,张洋,覃朝晖.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效果

[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1):68-75.

[4] 柳维炜,刘晓帆,韦潇,等.浙江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路径选择—

以台州市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6(16):468-469.

[5] 林跃武,黄英,盛瑞源,等.建设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提升金融服务

效能—从台州实践看如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17(03):62-65.

构不仅要根据不同网格区域的业务量和金融需求逐步增设基层网点,以更好地满足农村金融的发展需求,还应加强自身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实现与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对接与信息资源整合,建立起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等级评价标准和风险检测防控系统。

要改善农村金融现状、助力“三农”发展,还需要税务、工商、银行和门积极配合做好相关信息和数据的定期收集、整理与发布,为公众和有关部门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途径。此外,应该建立起失信公布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同时通过网格员实现信用道德宣传、信用法制教育的广覆盖,强化农村地区公众的诚信意识。更重要的是,及有关部门应推进相关制度与法律方面的保障,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做好服务和保障。

4 结语

台州市农村地区地域分散、基础设施不足、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物、市场供求失衡、信用生态环境较差等诸多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因素。台州市在小微金融发展方面已有成功经验,现已构建“两平台(上接P94)

无法恢复)。在快速发展中,应尽可能规避破坏作用,保护并延续民族文化。针对现有情况,做好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做到效率优先,不断完善具体的发展细则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3.3 努力创造羌民族文化品牌,实施品牌战略

利用茂县羌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民风民俗丰富多彩等资源优势,建设有特色的羌民族文化产业体系,组建扶持羌民族文化产业集团。通过资本纽带,打造龙头产品,协调成员利益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优势组合”、“优势扩张”,全面开展羌民族生态园区经营性活动,多种措施并举,打造享誉全国的羌民族歌舞之乡、民族服饰之乡、民族工艺之乡、药膳之乡。3.4 大力扶持开发羌民族特色产品

大力扶持羌绣、奇石、根雕、演艺、广告、文化设计、文化产品研发、印刷、音像制品、新闻出版、羌文化餐饮、羌医药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羌文化的建设步伐,深入研究羌族艺术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药膳文化、饰品文化、生活用品文化、根雕艺术文化、岷江河谷奇石文化等的研究和运营。把羌族文化和旅游市场有机整合。对羌绣文化、羌族艺术文化、羌族建筑文化、羌族服饰文化、羌族餐饮文化、羌族医药文化、羌族生活用具用品文化等开展研究、开发的前期工作,全面提升羌文化产业。

3.5 搞好羌文化产业“一园”、“一廊”、“一区”建设

“一园”(中国古羌城暨羌文化产业园):以中国古羌城为依托,建设全国最大的羌文化产业园,加大研究发掘和保护力度,面向市场,努力将民族特色文化转化成大众喜爱的文化产品,使羌文化得以有效地传承下去。

“一廊”(羌族文化旅游走廊):以213国道线汶川北界至太平乡、省道302线东兴乡至县城、两河口至黑水南界、茂绵

路绵竹清平至茂县县城的道路为依托的羌族文化走廊。

“一区”(羌文化原生态核心保护区):以赤、沙、较片区和凤仪镇的永和乡、沟口乡、渭门乡为主体的羌文化原生态保护区。

4 整合县域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提升和转型的

思考

九顶滑雪场的建设和投产极大地推动和刺激茂县的旅游市场,加大冬季旅游项目建设,将九顶山户外运动旅游群体和羌城文化旅游群体整合,将绮丽的自然山水风光、独特的民族文化习俗,充满刺激的滑雪运动体验相结合,打破茂县多年来一直处于过境游的尴尬局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目的地游。

以古羌城作为羌文化旅游的核心地带,辐射黑虎羌寨、维城羌寨、叠溪——松坪沟景区、宝顶沟自然保护区、土门三元桥、营盘山文化、土地岭森林公园、9个精品旅游村、10个魅力乡镇等,合理规划、盘活现有旅游资源,有效推进茂县旅游目的地建设。

以古羌城、羌乡古寨等为载体,不断扩宽“羌文化”品牌知名度,推动茂县旅游由过境游、大众游向深入游、特色民族文化游转变,全面加快茂县旅游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罗娇霞,唐婧,陈鑫媛.全域旅游视角下衡阳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的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研究[J].长江丛刊,2018(27):55-58.[2] 岳宛莹,巩璐茹,郭倩倩.环境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

湖南省为例[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34-37.[3] 徐爱铎.县域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问题与对策[D].济南:山东大学,

2017.

[4] 阿茹娜.“全域旅游”视角下的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旅游产业转型

升级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7.

-1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