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回田晓葫 内容摘要:《奥斯维辛没有什/z,新闻》是一篇不像新闻又饱含历史反思的震撼心灵的作品,作者以情感 体验为突破,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把握作者通过描写传递情感的方法,重温历史,反思历史,关 照现实,从而准确而全面的理解课文。 关键词:《奥斯维辛没有什/z,新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将 感情蕴涵于叙事之中的写作方 法。 2、细心领悟侧面描写和细 节描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了解奥斯维辛 集中营的历史,珍惜和平,抵制 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是如何通过参观者 的动作、神态及语言来传达他们 的内心感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 情。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富有意蕴的句子的 含义,把握文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战争”话题导人:大 家觉得战争的到来到底意味着什 么? 战争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出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没有真正接 触过战争,但其实战争又离我们 很近,国与国之间任何摩擦似乎 都能触发世界性的大规模战争。 那么战争的到来意味着什么呢? 是军事实力的正面对抗,还是大 国间的利益权衡?似乎都不是, 其实真正带给我们心灵震撼的, 或者说最让全人类无法面对的就 是两个字:死亡。 2、出示幻灯片,了解奥斯 维辛小镇: 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 战场,有这样一个地方:这里没 誓 有战场上的弥漫硝烟,但却被死 亡的阴影深埋;这里是一座平静 的小镇,却成为最恐怖的死亡工 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 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 人类历史上无法跳过的一页,这 里就是奥斯维辛。今天,让我们 共同走进那个欧洲小镇,走进罗 森塔尔的新闻名作(澳斯维辛没 有什么新闻》。 二、背景及作者 1、背景知识介绍:说到奥 斯维辛这个地方,大家对它有多 少了解呢?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 兰省境内,距离省会克拉科夫60 公里,这样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 镇能够闻名于世与奥斯维辛集中 营有极大的关系。1940年4月27 日,德国法西斯头目希姆莱尔下 令在此修建最大的杀人工厂,从 此德国纳粹惨绝人寰的杀人 就此展开。 (展示两张外景图 片) 2、作者简介: 罗森塔尔是美国著名的记 者,1960年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 美国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普利策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 高奖项,也往往代表着国际新闻 界的最高成就。这则新闻题为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既然 没有新闻,那作者又为何写下这 则新闻而且还获得了美国新闻界 最高奖项呢?通过本节课的学 习,我们定能解答这个疑惑。 三、结构分析 既然这是一则短新闻,那它 肯定有新闻的基本结构。这则新 闻的基本结构是什么呢?现在请 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这则新 闻的标题、导语、背景、主体、 结尾,并说明每部分都写了什 么。 明确: 导语(现状)1—3 背景(过去)4—5 主体(参观)6—15 结尾(现状)16 四、深入分析 1、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我 们会发现,主体是占全文篇幅最 大的一个部分,也是最能体现作 者情感的部分,下面请大家再次 阅读新闻的主体6—15自然段,思 考: a参观顺序是什么? b作者笔下的奥斯维辛集中 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c这种感受你有事如何获得 的呢? 明确:a空间顺序(毒气 室——焚尸炉——女牢房——不 育试验室——纪念墙——绞刑 室) b恐怖 c作者通过对参观者的动作 表情进行描写向我们传达了奥斯 维辛集中营的可怕场景。 2、下面请同学们在文中标 出这些描写参观者动作表情变化 的句子。找同学读一下。 明确: (毒气室、焚尸炉)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 固一臼 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 身发抖”。 (女牢房)——“一个参观 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 叫,但是叫不出来”。 个“不该”,为什么作者要这么 说呢?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么美好 的一切?有哪位同学愿意谈谈 自己的看法吗? 这片土地上,到处都是血腥和罪 恶,毫无净土可言。 六、拓展探究 以上我们分析了侧面描写和 细节描写这两种描写方法,同时 强调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下 明确:a、写作手法:对比 b、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对比 让作者无法接受 c、以此告诫读者毋忘历史 启发:a、美好的景色与历 (实验室)——“参观者庆 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 羞红了脸的”。 面我们回到最开始提出的问题: 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 斯维 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 (绞刑室)——“感到自己 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 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 画十字”“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 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 说: ‘够了”。 3、在这里,我们看到,作 者没有直接写集中营的恐怖,而 是采用了从另一个角度写人们的 这些表情神态变化,那这种描写 方法叫什么描写呢? 明确:侧面描写 4、作者为什么采用这种描 写方法呢? 明确:在这里作者采用了侧 面烘托的手法,不直接写集中营 恐怖,而让读者从参观者的表情 来体会他们的所见,感受奥斯维 辛集中营的恐怖,给人的感受更 真切。 5、以上我们分析了文章的 侧面描写的部分,为了更好的感 受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气氛, 我们再用一组图片来从感性层面 认识一下。 (幻灯片图片展示) 五、细节鉴赏 发生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这 些惨剧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为 何.一个如此有名的记者还要写 下这篇早已不是新闻的新闻呢?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下面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分析 这则新闻的细节描写。 l、首先来看导语部分:找 同学为大家读一下第一二自然 段: 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 情”,“像一场噩梦”,又连用四 史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一踏进 集中营,看到和平美好的景色, 这让他一时无法接受 b、虽然历史已经翻开了崭 新的一页,但我们不能因此忘记 曾经的苦难,作者借此告诉读者 毋忘历史 2、再看新闻的主体部分, 有这样两个句子: a、第八段:“在德国人撤 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 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b、第十四段:“在奥斯维 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明确:a、 “雏菊花在怒 放”,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这 是本该是个很细微、很不起眼的 地方吧!可是作者为什么又特意 把他提出来,做这样一个细节描 写呢?把雏菊花和“毒气室”、 “焚尸炉”联系在了一起,一边 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 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 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 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 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生命会 永不止息的顽强抵抗下去,暗示 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义 必定战胜。 b、在西方,作祷告,无非 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是求得 上帝的保佑。但是在这个“人间 地狱”里,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 的,德国纳粹是不可能向上帝祷 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 人们成为纳粹刀俎上的肉,无计 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 的保佑,同时也说明在集中营的 既然没有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 去报道?报道后还获得了普利策 新闻大奖?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明确:1、 “没有什么新 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 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 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 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 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 了。 2、但为什么又要写,报道 了这篇新闻?(启发:第6段) 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 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 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 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 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 奠亡灵,揭露罪恶。 3、突破“客观叙事和零度 写作” (出示颁奖词) 七、结语 历史在不断向前发展,岁月 也可以冲淡一切,但有些东西却 是永远无法忘记的。虽然二战早 已经过去,但奥斯维辛的惨剧就 像一幅幅画面,永远定格在我们 每个人的脑海里,默默地提醒着 我们——毋忘历史,珍惜和平。 电影推荐: 《辛德勒的名 单》((钢琴 潮》 布置作业 写一段文字,可以写人也可 以记事,注意加入侧面描写和细 节描写,500左右。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