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风险评估
1事故风险评估目的
针对不同事故种类及特点,识别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分析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产生的直接后果和次生、衍生后果,评估各种后果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提出防范和控制事故风险措施,并指导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应急预案的编制。 2风险评估原理
风险评估应考虑导致风险的原因和风险事件的后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后果和可能性的因素,不同风险及其风险源的相互关系以及风险的其他特性,还应考虑控制措施是否存在及其有效性。
事故发生的概率以及现有的安全控制措施决定了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危险物质的理化性质以及周边人员、资产分布情况决定危害事件的后果严重程度。
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为: a〕识别危险有害因素; b〕判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c〕分析事故可能产生的直接后果以及次生、衍生后果;
d〕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事故出现后的后果,计算个体风险、社会风险值。 3风险评估程序 3.1 总体要求
风险评估应按照风险评估准备、评估实施和编制评估报告的程序进行,评估流程见图1。
成立风险评估组收集资料风险评估准备明确风险评估准则选择评估方法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估评估实施风险等级确定风险分级管控编制评估报告
图1 事故风险评估流程图
3.2 风险评估准备 3.2.1 成立风险评估组
结合部门职能和分工,成立以生产经营单位相关负责人为组长,相关部门人员参加的事故风险评估组,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制定工作方案。生产经营单位可以邀请相关专业机构或者有关专家、有实际经验的人员参加事故风险评估。 3.2.2 收集资料
评估组在评估时应收集分析以下资料:
a〕适用于本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 b〕危害信息;
c〕生产经营单位的资源配置; d〕设计和运行数据; e〕自然条件; f〕人口数据;
g〕本行业典型事故案例; h〕以往风险评估文件; i〕其它有关资料。 3.2.3 明确风险评估准则
风险评估准则包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的取值标准及风险等级评定标准。生产经营单位应依据以下内容制定风险评估准则:
a〕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b〕设计标准、技术标准;
c〕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d〕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3.2.4 选择评估方法
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生产经营的性质和特点,在生产准备、实施、维护、终止等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风险评估方法,开展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估。常见的风险评估方法有:
a〕安全检查表〔SCL〕; b〕头脑风暴法;
c〕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d〕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e〕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f〕风险矩阵;
g〕保护层分析〔LOPA〕; h〕故障树分析〔FTA〕; i〕事件树分析〔ETA〕; j〕层次分析法; k)FN曲线;
l〕GB/T27921-2011规定的其它风险评估方法 3.3 评估实施
3.3.1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评估目的,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选择适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对生产准备、实施、维护和终止等阶段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确定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事故类别应按照GB41-86的规定进行划分。
危险化学品企业还应根据GB18218-2014辨识确定重大危险源。 3.3.2 风险评估
生产经营单位应按照AQ 8001-2007等标准开展风险评估,评估各种后果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分析事故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后果,将风险评估的结果和风险评估准则比较,确定风险等级,明确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值,判断风险水平是否可以接受。
超过个人和社会可容许风险限值标准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风险。 3.3.3 风险等级确定
生产经营单位应定期排查评估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通过分析重特大事故发生规律、特点和趋势,依据风险评估准则分别确定事故风险“红、橙、黄、蓝”4个等级,其中,红色为最高级。 3.3.4 风险分级管控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事故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实施风险差异化动态管理。定期对红色、橙色事故风险进行分析、评估、预警,采取风险管控技术、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将可能导致的事故后果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 3.4 编制评估报告
事故风险评估结束后,评估组成员沟通交流评估情况,对照有关规定及相关标准,汇总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并形成一致的评估组意见,撰写评估报告。事故评估报告应当客观公正、数据准确、内容完整、结论明确、措施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