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作者:金钟明

来源:《时代金融》2017年第11期

【摘要】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将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归纳为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8个方面。在诸多风险中,信用风险地位突出,是影响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持续经营的关键性因素,管控信用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商业银行零售信贷业务为例,对信用风险成因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基于不同客群、贷种揭示风险特征,并提出针对性管理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零售业务 信用风险 成因 对策

2013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速显著放缓,此后的几年经济持续处于下行通道,加之国家实施“三去一补一降低”等一系列措施和供给侧改革,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当前经济形势异常复杂。数据显示,复杂经济环境下信用风险爆发加剧,2014年以来商业银行不良率持续表现出量率双升的态势,截至2016年3季末不良率已由2014年初的1%飙升至1.76%,信用风险引发银行利润腐蚀的问题已对各家行形成深刻考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银行单纯依靠息差坐享其成的经营模式亟待转型,轻资本发展和盈利追求都要求商业银行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尤其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如何管控好信用风险已成为各大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一)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面临诸多困难

作为银行重要客群的各类企业,从大型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到一般小微型企业,均不同程度承受经济下行的压力,市场有效需求萎缩,财务指标质量下降。作为零售业务主要客户的小企业、个体经营者在生产经营中面临诸多艰难考验,它们相较大型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市场、资金等诸多方面受到钳制。随时间推移,抗风险能力弱的企业被不断挤出,导致小企业贷款和个人商务贷款风险持续释放难以遏制。 (二)行业风险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零售业务贷款客户行业分布广泛,客群不可避免地涵盖了从事风险行业的客户;二是从贷款投向看,部分贷款仍然是投入到了风险行业或领域中,存量贷款难以迅速退出;三是部分顺周期行业在经济下行阶段风险集中爆发,如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酒店餐饮业等,存量和新增不良贷款表现出明显的行业集中特征;四是受国家去产能等影响,钢铁、煤炭行业风险不断释放,产业链风险持续发酵,并在小微客户端快速爆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区域风险不容忽视

从贷款风险爆发情况看,部分区域贷款逾期和不良集中并加速爆发,贷款逾期风险的区域集中性显著上升。一是部分地区信用环境遭到破坏,短期内无法修复,在这样的区域开展贷款业务本身具有较高的风险。二是零售业务客户众多,本身具有地域集中性,一旦经济环境等情况变动,容易发生连锁反应。 (四)客户个人原因

零售类客户经营活动受到的合规性约束较少,且经营活动成败往往取决于企业主个人。从贷款逾期案例中总结原因不难发现,客户经营转型失败、盲目投资、挪用贷款、涉赌、涉毒、参与民间融资等导致无法正常还款的情况时有发生,客群素质问题正在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形成深刻影响。

(五)内部管理问题

一是部分经营机构缺乏风险意识,坚持重发展、轻管理的经营理念,给后期信用风险的爆发埋下重大隐患。二是从已暴露风险的贷款倒追问题发现,前期业务发展不规范,贷前调查、贷后管理不到位等均是导致贷款信用风险上升的重要原因。三是逾期贷款催收不利,部分经营单位不善于把握逾期前期的最佳催收时机,反应迟滞导致逾期贷款快速向不良迁徙。四是部分产品或还款期限设计存在问题,如产品设计让客户存在投机余地、期限设计与客户还款能力不匹配等,容易导致贷款逾期发生。 二、应对措施及对策

(一)提高信用风险预警和识别能力

建立起覆盖经营管理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信用风险防控体系,提高风险识别的前瞻性,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将信用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针对信用风险成因、传染路径的特点和规律,完善自身的风险策略、风控体系、信贷规则,实现对风险的全流程管理。

1.限额控制,严把准入。一是形成总体信用风险限额控制业务风险整体水平,并将风险限额细分至各个贷种及经营单位,充分发挥抓手作用,引导各经营单位形成风险约束,将业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内。二是树立风险前置观念,把好客户准入关,从源头上管控风险,为业务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存量高风险行业客户适度压缩额度,必要情况下果断退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强化贷后管理。将贷后管理作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切入点,促进贷后管理在风险识别与化解方面的效能发挥,通过对客户情况的动态监测,全面系统地掌握客户现时状况,及时识别风险隐患,防范客户风险向信贷资产逾期转化。

3.加强开展专项风险排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信用风险排查活动,全面掌握客户及业务风险状况,系统地发现各类风险隐患及管理问题,及时整改并完善,提升信用风险管控能力。

4.加强客户催收与风险缓释工作。一是对于风险客户及早介入,加强逾期前期催收,防范逾期贷款向不良转化;二是做好客户风险缓释工作,对于符合条件的贷款业务,充分运用风险缓释措施,帮助客户渡过危机的同时避免给造成信贷资产损失。三是严格筛选客户,审慎运用风险缓释措施,避免缓释贷款“缓而不释”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黄宪.银行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林镇南主编.《金融风险与银行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12月. [3]王滨.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J].现代商业.2010年08期.

[4]李海洪,王颖琦,郭俊祥,王永.信用风险管理理论与评价模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S2期.

[5]李宏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与应对[J].国际金融研究.2015年02期.

[6]纪洋,徐建炜,张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风险与时机——基于利率双轨制模型的讨论[J]经济研究2015年01期.

作者简介:金钟明(1984-),女,汉族,辽宁盖州人,硕士,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信用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