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昆虫记里描写螳螂外貌动作的句子范文
它有纤细而优雅的姿态,淡绿的体色,轻薄如纱的长翼。颈部是柔软的,头可以朝任意方向转动。
螳螂把他的翅膀极度地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的就好像船帆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的上下起落着。
星期天的早晨,我在阳台上做早操。
忽然发现一只舞者“大刀”、气势汹涌的螳螂停在扶栏上。
于是,我小心翼翼地捏住它那薄纱似的翅膀,把他带回房间,仔细观起来。
螳螂那三角形的“粽子头”灵活地扭来扭去,像在侦查周围的动静,看来它的警惕性还挺高的。
头上的两根细触角也晃得很好看。
螳螂的眼是复眼,听说它的大眼睛里还隐藏着几千只小眼睛呢! 它的嘴、鼻子、耳朵很小,不太看得清。
那一双锋利的前腿上有倒刺,一旦触到了人的皮肤,人就会感到痒痒的,有还挺疼。
它另外两双腿很普通,走起路来“大刀”向前迈一步,后脚挪几下,样子很滑稽。
有人说螳螂吃头发,也有人说不吃,我半信半疑,今天可要弄个明白。
于是我从头上拔下一根头发,小心翼翼地塞进它那小的不能再小的嘴里。
螳螂先是碰了一下头发,愣在那里不吃。
难道它不喜欢吃头发吗?我刚下结论。
我那两厘米的头发就被螳螂吃到嘴里,我刚反应过来,一看,吃了一惊,这小小的螳螂居然把一根头发都吃完了,哈哈,螳螂原来真的吃头发呀!这一新发现,又使我增添了知识。
...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想要进攻楚国,大臣们都议论纷纷,认为不应该这样做。
吴王听到这些议论后很生气,向左右大臣警告道:“此事就这么决定了,如果有人敢来进谏劝阻,就立即处死!”舍人中有个叫少孺子的年轻人,认为吴王这样做太不妥,对国家不利,很想去劝阻但又不敢直接进谏。
他前思后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每天都怀揣弹子手拿弹弓到王宫的后花园树下转来转去,露水把衣服都打湿了。
连续三天,终于等到了来后花园散步的吴王。
吴王看见他手拿弹弓,眼睛盯着树上在看什么,就问到:“你在这里做什么,怎么衣服都被打湿了?”年轻人回答:“您看园里的这棵树上有一只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振动翅膀鸣叫着,悠闲的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一只螳螂就弯身俯在它后面,准备抓住并吃掉它呢。
而螳螂也没发现身后正有一只黄雀伸着头要啄它。
您再看这只黄雀,它也想不到树下还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啊!蝉、螳螂、黄雀三者都只想着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忧患。
”吴王听了后很受启发,说:“你讲得好啊,我明白了!”于是, 吴王打消了进攻楚国的念头。
螳螂天生都有一副苗条的身材。
不仅如此,它还有另一种独一无二的东西,那便是长在前足上的那对及具杀伤力,并且富有攻击性的钳子。
它这副凶狠、残忍的钳子使得动物难以逃出“钳心”。
我见过它攻击时的迅猛。
一只灰色的螳螂在树上伪装自己,那苍蝇爬过来,我想螳螂会想的话一定会在心想:哈哈!自投罗网!正巧那苍蝇见螳螂每动,以为它死了,就去咬它的钳子。
螳螂又想:食物来了,今天又有好吃的了。
它忍耐着满腔喜悦。
那苍蝇不知道自己惹火了自己的“上司”,螳螂该出手时就出手, 那苍蝇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成了螳螂的嘴中餐。
还有一次,一大帮螳螂跟着一只蚂蚱走到了它们的“老巢”,那些蚂蚱惊恐万分,在巢里跳来跳去。
螳螂舞着它那锋利的钳子,好象在说“你们都死到临头了,别白费力气,是逃不出去的。
”蚂蚱好想听懂了螳螂的话,束手就擒。
等待着死刑的到来。
螳螂猛扑过去象捉小偷一样把它们歼灭了。
让螳螂大饱口福。
这就是聪明的螳螂。
...
观察螳螂昨天,我看见一只螳螂,这只螳螂应该是一只幼虫,有
6 只脚,触角较长,最突出的是:它那双半月型的褐色眼睛,翅膀好像受伤了,全身是土黄色的。
妈妈抓它的时候,它好像受了惊吓,赶紧飞起来逃走。
但是却没飞多远,就被妈妈抓起来给我看,我是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看见螳螂,所以点害怕,跟螳螂保持距离。
我看见螳螂的前爪像一把镰刀,这就是它攻击敌人的武器。
妈妈说把它放了吧,我点点头。
妈妈就把它放了,我看见螳螂的六条腿很快地爬上树,还用前爪不知道是虚张声势的吓唬我们还是感谢我们放了它。
我有一个疑惑,就是:我以前我看法布尔《昆虫记》的时候,说螳螂能飞 2——5 米,为什么它没有跑掉呢?我想应该是:这只螳螂一定是它刚孵化出来的时候,妈妈就离开了它,它孤苦无依,四处流浪。
受了很多人的欺辱。
有一天,它碰见了一个小男孩,这个小男孩可能觉得好玩,就踩它的翅膀。
螳螂躲闪不及,被踩到了,螳螂赶紧忍痛拼命逃走。
第二天,被我们给捉住了,所以它才逃不掉。
今天真幸运,看见了螳螂,太好了。
...
1. 螳螂是一种益虫。
两把“大刀”放在胸前,迈着方步走来走去。
它可是不好惹的,就是壁虎这种专吃昆虫的动物也要让它三分。
以前我对它一直没有多大的好感。
螳螂长着小小的、三角形的脑袋,头上的两条触须不停地摆动。
两只绿油油的眼睛这看看、那瞧瞧,等到周围很安静的时候,它就把它的“大刀”举起来,放在嘴边舔舔。
一次,爸爸捉了三只大螳螂回来,我们把它们放在书上,用好奇的眼光看着它们。
谁也没想到,一只螳螂竟向我们直“招手”,爬来爬去的,时不时还舔舔触须,像逗我们开心似的,从此,我对螳螂有了一些好感。
螳螂捕食很讲究。
一次,螳螂遇上了一只蚱蜢,它没有急忙去把蚱蜢抓住,而是先用大刀碰了碰蚱蜢的头,然后向蚱蜢走去准备再一次试探一下,不料, 蚱蜢使劲一跳,似乎感觉到了危险,拼命地挣扎。
螳螂马上缩回了“大刀”,没有再去冒险捕捉。
看来螳螂捕食是非常谨慎的。
螳螂不光善于捕食,自卫能力也很强,吓唬、伪装都会。
一天,爸爸在洗车子的时候,我正在草丛边玩,无意中发现了一只螳螂,于是我便兴致勃勃地拿起一根棍子去逗它,可是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它竟毫不惧怕庞大的我,身子有节奏地摇摆着,好像向我示威,我见了,反倒不敢再逗它了。
过了一会儿,趁我一不注意它便飞得无影无踪了。
我喜欢螳螂。
2. 螳螂,俗称“刀螂”,是一种食虫性昆虫;前腿很发达,好像镰刀一样,看上去很威
风,头为三角形,触角呈丝状。
当遭到敌手的攻击和偷袭时,那对纤长的触角就会机敏地向上竖起,做出随时准备迎敌的姿式。
蝗螂喜欢单独行动,捕捉对象是害虫,主要以蝉为食,故人们称之为“杀虫”。
“芒种”是蜂螂活动的频繁期,于是人们常把蝗螂的出现看作“芒种”到来的先兆。
在国外蜂螂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古希腊人观察到蜂螂举臂直立,就称之为“预言家”而对它肃然起敬;意大利农民把“生病”看成是蝗螂作祟的结果;撒丁山人则把蝗螂奉为天物,倍加保护。
这些只是离奇古怪的传说,并无科学依据,但从中也可体察出蝗螂的生活趣闻。
凉爽的秋季,树叶稀疏,蝗螂就生活在树叶和草丛间。
当空气清新、傍晚来临时,蝗螂喜欢从树上榴下来,四处寻觅捕食的对象。
它的动作十分小心:前腿的锋刃紧紧地钩住树干的裂缝,后腿有弹性而有节奏地收缩着,于是身体便可以在极短的时间灵巧地腾出很远。
蜂螂专吃活物。
有时它躲在低矮的草丛中“守株待兔”,一旦有小昆虫进人它的
“禁区”,它就立刻以每米 1/20 秒的速度猛扑上去,用利爪按住猎物,慢慢吞食,那情景非常有趣。
一次,一只大蝗螂在草丛中发现了一只黄褐色的蚌蛆,便立即做了一个痉挛似的跳跃,纵到距炸蚝约 5 厘米的地方,它双翅斜伸在两厕,'一对粗壮的后腿把身体微微抬起,两把巨齿般的“大刀”缩在颈上。
蝗螂摆出这种姿势后,身体一动不动,只用一双小眼直盯着炸蚝。
此刻,炸级似也意识到了巨大的危险,但已晚了,就在它企图张翅起飞的一刹那,蝗螂的双刀已狠狠地落下……阳光西斜了,草丛显得幽暗了,这便是得胜的蝗螂凯旋的时候了。
它的上树动作比下树更高明,动作的有力、轻松和漂亮直令人顺舌。
蝗螂有发达的视觉,这有助于觅食和捕食猎物;它还有其它昆虫所无以伦比的前肢,是它捕食御敌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
蜂螂的耐饿力很强,它可以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活上几个月,始终保持充沛旺盛的精力。
就是这种能力才使它敢于向强敌挑战,并且运用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方法出奇制胜。
蟆螂还善于利用妙法除敌。
有一种叫“黠”的蝗螂,是其家族中的佼佼者,它的胸侧和双足的前肢基节上都生有彩色的薄膜,由此它常隐蔽在同色的花瓣中,使匆匆而来的蜜蜂成为口中食。
另外还有一种体型细长、色彩绚丽的蝗螂,生长在沙漠里。
它只是长时间地狩猎着,就像渔翁垂钓一样,愿者上钩。
蝗螂还有一个不寻常的本领,就是体色能够随周围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蝗螂捕食吞食的反射作用,秋高风号时蛇螂交尾后常会酿成一场悲剧:雌蝗螂伏到雄蝗螂的背上,冷酷无情地啃吃其头颅,这是古生物遗传的劣根性,交尾后,它们便相继死去,出生后的幼蝗螂便整日挥舞着“双刀”,重新开始父母的生命历程。
(初中作文)我国古代有“幢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说法,那是说蝗螂在捕食鸣蝉时,却意料不到会成为黄雀的一顿美餐,现在人们把这句话当成成语,用来比喻那种只顾眼前小利而不顾身后大患的盲目者。
我把蛋糕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放在一只只小蚂蚁面前。
只见一只小蚂蚁围着蛋糕转了一圈,头也不回地走了。
咦,它不爱吃吗?我只好又去看别的小蚂蚁,这里正运得欢呢! 只见它们自己能搬的用前足顶起蛋糕,匆匆往洞口走,好象生怕别人和它抢食物吃似的。
正在这是,原来那只头也不回就走的小蚂蚁却回来了,只见它后面跟浩浩荡荡的一支队伍,它们的头互相轻轻地碰撞,告诉对方该去哪个方向,哪里有美味等着它们,看得我眼睛都花了。
噢,原来它是去找援兵了!蚂蚁们不可以一下子把食物全部都搬走的哦。
面对那么大一块蛋糕,我看着它们怎么搬回家。
聪明的蚂蚁自有办法。
瞧,老蚂蚁咬下一小块,放在边上,再由小蚂蚁搬走,搬到家后, 又匆匆赶回去助同伴一臂之力,它们用“化整为零”的办法运走了美味。
咦?那一大块蛋糕自己会走路吗?原来蛋糕底下有好几只小蚂蚁正齐心协力地顶着蛋糕,一点一点向洞口移去,我真正感到小蚂蚁的力气大无比!我把最后两块蛋糕放在地上,发现蛋糕的小蚂蚁立刻又去报告了,呵呵,还有几个贪吃的躺在上面偷吃呢!离开时,我仿佛听见蚂蚁洞里传来丰收的欢呼声,心里别提有多快乐了!
星期天下午,天气十分闷热,我走进院子,摆弄着爸爸的“宝贝花草”。
忽然,看到一只蜗牛缓缓地爬上了叶子。
“蜗牛是害虫还是益虫?”“为什么它走过的地方总留下长长的一条线?”“它的鼻子、眼睛在哪里?”一连串的问号浮上我的脑海。
我跑进屋,问正在看报的爸爸,爸爸笑着说:“你既然想知道蜗牛的秘密,为什么不亲自去实验一下呢?”“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于是,我决定自己去实验一番。
“蜗牛是害虫还是益虫?”我先采取“用各种食品实验乌龟的方法”来测验蜗牛,我先捡来了白菜叶子、馒头和小蚊子等,然后又捉了几只蜗牛,分别编了号,把它们放在这些食物面前,大概它们都饿极了,爬向了自己喜爱的食物,只是每只蜗牛都选上了白菜叶子,嚼了起来,而对别的食物却闻也不闻。
不大会儿,白菜叶子便给吃光了。
这下,我得出初步的结论,蜗牛是害虫。
接着我又进行了第二项实验,分析“蜗牛爬行时为什么会留下一条长长的线”,我把蜗牛捉到高处,等它头伸出壳时,便想去捉住它的身子,可是我的手还没碰着蜗牛,它的头又缩回去了。
我想,这蜗牛真是“胆小鬼!”连续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我真有点泄气了。
这时,爸爸走过来说:“干事情刚开始就灰心,长大了还想当科学家呢!”我被爸爸这么一“激”,又来劲了。
忽然,一个办法又从我脑海中闪过。
“有了,有了!”我高兴得手舞足蹈。
我用一块尖石块小心翼翼地敲破蜗牛壳,抽出蜗牛身子,用手摸了摸它的下面,只觉得粘糊糊的,隐约还有小粒的东西,这是什么呢? 经过查阅书本,我找到了答案,原来那小粒的东西是它的脚,那粘糊糊的就是蜗牛的排泄物,它有助于蜗牛的爬行。
最后,我想看看蜗牛的眼睛、鼻子在哪里。
我把一片白菜叶放在一只蜗牛面前,只见那只蜗牛先伸出一对较长的触手碰了碰,又用下面较短的另一对触手再碰了碰,这才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我想:大概一对是眼睛,另一对是鼻子吧。
可是到底哪对是眼睛,哪对是鼻子呢?我又取了一片树叶子,再拿来一片同样大小的白菜叶,分别放在另一只蜗牛面前,由于差别不
很大,这下蜗牛的眼睛可派不上用场啦!只见它用小触手碰碰,便知道哪个是白菜叶子,哪个是树叶子了。
这下,我又发现了一个秘密:大触手具有眼的功能,小触手具有鼻的功能。
通过这一连串实验,真是收益不小!我不但发现了蜗牛的秘密, 还明白了一个道理:长大要想有所发明创造,就必须从小培养发现问题,并学着解决问题的能力。
...
根据螳螂发明的镰刀,根据茅草发明的锯子。
茅草与鲁班的故事:鲁班和工人们一起建一座房子,觉得用斧头砍树很费力。
有一天,他上山去,不小心摸了一丛草,手指就被刮破流血了。
鲁班很奇怪,就仔细看了一下那丛草。
哦,原来这丛草叶子上长了齿呀。
鲁班又看到一条毛毛虫在吃草,他发现很硬的东西,毛毛虫都可以吃,他把毛毛虫抓起来,打开它的嘴巴仔细观察,发现它的牙齿上长着许多齿。
鲁班明白了,原来有齿的东西,可以比较容易割破硬的东西。
鲁班拨起一丛有齿的草,回到家,他就仿照草的齿,制作了锯子, 这就是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
野生的黑枕黄鹂繁殖期为 5~8 月,巢筑在近树梢的水平枝上,呈吊篮状,以麻丝、碎纸、棉絮、草茎等编成。
每窝产卵 2~4 枚,粉红色,带有紫红色的斑点。
孵化工作完全由雌鸟担任,孵化期 14~16 天。
育雏活动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担任。
雏鸟的食物全部是昆虫,初期以蛾类的幼虫为主,中期及末期则辅以蛾类和小型的蝉类等。
哺育期约为 16 天,雏鸟离巢后的最初 1~2 天仍由亲鸟哺食。
幼雏出巢后不久,约在 8 月下旬就开始南返。
黄莺是大自然的“歌唱家”。
鸣声圆润嘹亮,低昂有致,富有韵律,非常清脆,极其优美,十分悦耳动听。
古人把它的鸣啭称为“莺歌”、“黄簧”,是诗人经常歌咏的对象。
古人以莺音入诗者,如“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莺歌暖正繁”、
“暖入黄簧舌渐调”、“夏木阴阴啭黄莺”、“隔叶黄鹂空好音”、
“两个黄鹂鸣翠柳”、“树树树梢啼晓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