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技术规范 2.1.11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鉴定试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药典 通则1121抑菌效力检查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药典 通则1201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 引用方法 2.1.11.3 产品杀菌性能、抑菌性能及其稳定性鉴定 2.1.11.3.2溶出性抗(抑)菌产品抑菌性能测试方法 营养琼脂培养基(细菌)或沙氏琼脂培养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 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 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 大肠杆菌(8099或ATCC 25922); 金黄色葡萄球菌CCMCC(B)26 003 铜绿假单胞菌CCMCC(B)10 104 大肠埃希菌CCMCC(B)44 102  白色念珠菌CCMCC (F )98 001 黑曲霉CCMCC (F )98 003 枯草芽孢杆菌CCMCC(B)63 501、短小芽孢杆菌CCMCC(B)63 202、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 003或ATCC29 213、藤黄微球菌CCMCC(B)28 001、大肠埃希菌CMCC(B)44 103、啤酒酵母菌ATCC 9763、肺炎克雷伯菌CMCC(B)46 117、支气管炎博德特菌CMCC(B)58 403 营养琼脂培养基 培养基 名称 基(酵母菌) 菌种名称 酵母菌: 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
将试验菌24h斜面培养物用 PBS洗下,制成菌悬液(要求的浓度为:用100μl滴于对照样片上或5ml样液内,回收菌数为1×104 cfu/片或ml~9×104cfu/片或ml)。
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若为琼脂培养物,加入适量的0.9%无菌氣化钠溶液将琼脂表面的培养物洗脱,并将菌悬液移至无菌试管内,用0.9%无菌氣化钠溶液稀释并制成每1ml含
1、标准品溶液的制备标准品的使用和保存,应照标准品说明书的规定。临用时照表1 (见附件1)的规定进行稀释。标准品的品种、分子式及理论计算值见表2(见附件2)。 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或量)取供试品适童,用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溶剂溶解后,再按估计效价或标示量照表1(见附件1)的规定稀释至与标准品相当的浓度。 3、双碟的制备取直径约90mm,高16〜17mm的平底双碟,分别注入加热融化的培养基(表1)20ml,使在碟底内均匀摊布,放置水平台面上使凝固,作为底层。另取培养基适量加热融化后,放冷至48~50℃(芽孢可至60℃),加入规定的试验菌悬液适量(能得清晰的抑菌圈为度)。二剂量法标准品溶液的高浓度所致的抑菌圈直径在18~22mm,三剂量法标准品溶液的中心浓度所
取被试样片(2.0cm×3.0cm)或样液菌数约为108cfu的菌悬液;若为液体培养
物,离心收集菌体,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并、制成每1ml含菌数约为108cfu的菌悬液。取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加人3~5ml含0.05%(ml/ml)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然后,用适宜方法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内,加入适量的含0.05%(ml/ml)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氣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孢子数108cfu的孢子悬液。测定1ml菌悬液中所含的菌数。
菌液制备后若在室温下放置,应在2 小时
(5ml)和对照样片或样液(与样片同质材料,同等大小,但不含抗菌材料,且经
准备
灭菌处理)各4片(置于灭菌平皿内)或4管。
内使用;若保存在2~8 °C ,可在24小时内致的抑菌圈直径在15~18mm ,摇匀,在使用。黑曲霉的孢子悬液可保存在2~8°C,每1 双碟中分别加入5ml,使在底层上均匀在1 周内使用。 摊布,作为菌层。放置在水平台上冷却后,在每1 双碟中以等距离均匀安置不锈钢小管(内径为6.0mm±0.1mm* 髙为10. 0mm±0.1mm,外径为7. 8mm ±0. 1mm) 4 个(二剂量法)或6 个(三剂量法),用陶瓦圆盖覆盖备用。 取上述菌悬液,分别在每个被试样片或样取包装完整的供试品至少5 份,直接接种二剂量法: 取照上述方法制备的双碟不得少于4 液和对照样片或样液上或内滴加100μl,试验菌,或取适量供试品分别转移至5个适均匀涂布/混合,开始计时,作用2min、5min、10min、20min,用无菌镊分别将样宜的无菌容器中(若试验菌株数超过5株,个,在每1双碟中对角的2个不锈钢小管中应增加相应的供试品份数),每一容器接种分别滴装髙浓度及低浓度的标准品溶液,其余2个小管中分别滴装相应的髙低两种浓度的供试品溶液;高、低浓度的剂距为2 : 1 或4 : 1。在规定条件下培养后,测量各个抑实验操作 片或样液(0.5ml)投入含5ml PBS的试管—种试验菌,1g或1ml供试品中接菌量为内,充分混匀,作适当稀释,然后取其中2个~3个稀释度,分别吸取0.5ml,置于2个平皿,用凉至40℃~45℃的营养琼脂培养基(细菌)或沙氏琼脂培养基(酵母105〜106cfu,接种菌液的体积不得超过供试品体积的1%,充分混合,使供试品中的试验菌均匀分布,然后置20~25℃避光贮存。 菌圈直径(或面积),照生物检定统计法(通则1431)中的(2.2)法进行可靠性测验及
菌)15ml作倾注,转动平皿,使其充分均匀,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35℃±2℃培养48h(细菌)或72h(酵母菌),作活菌菌落计数。 效价计算。 三剂量法: 照上述方法制备的双碟不得少于6 个,在每1 双碟中间隔的3 个本锈钢小管中分别滴装高浓度(S3) 、中浓度(S2)及低浓度(S1 )的标准品溶液,其余3 个小管中分别滴装相应的高、中、低三种浓度的供试品溶液;髙、低浓度的剂距为1:0.8。在规定条件下培养后,测量各个抑菌圈直径(或面积),照生物检定统计法(通则1431)中的(3.3)法进行可靠性测验及效价计算。 试验重复3次,按下式计算抑菌率: 存活菌数测定:根据产品类型,按表2-1、表2-2、表2-3规定的间隔时间,分别从上二剂量法: 照生物检定统计法(通则1431)中的(2.2)法进行可靠性测验及效价计算。 三剂量法取: 照生物检定统计法(通则1431)中的(3.3)法进行可靠性测验及效价计算。 X结果计算 NCNS100%NC述每个容器中取供试品1ml(g),测定每份供试品中所含的菌数,测定细菌用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测定真菌用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存活菌数测定方法及方法适用性试式中:X为 抑菌率,% ;NC为对照样品平均菌落数,cfu/片; NS为被试样品平均菌落数,cfu/片。
验照“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査:微生物计数法(通则1105)” 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用菌株见表1,菌液制备同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试验菌的回收率不得低于70%。根据存活菌数测定结果,计算1ml(g)供试品各试验菌所加的菌数及各间隔时间的菌数,并换算成lg值。结果判断供试品抑菌效力评价标准见表2-1、表2-2、表2-3,表中的“减少的lg值” 是指各间隔时间测定的菌数lg值与1ml(g)供试品中接种的菌数lg值的相差值。表中“A” 是指应达到的抑菌效力标准,特殊情况下,如抑菌剂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则至少应达到“B” 的抑菌效力标准。
抑菌率≥50%~90%,产品有抑菌作用,抑菌率≥90%,产品有较强抑菌作用。
附件1:
抗生素浓度范培抗生素类别 试验菌 编号 链霉素 卡那霉素 阿米卡星 巴龙霉素 核糖霉素 卷曲霉素 磺苄西林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 501〕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 501〕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 501〕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 501〕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 501〕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 501〕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 501〕 I I I I I I I VIII I I pH值 7.8~8.0 7.8~8.0 7.8~8.0 7.8~8.0 7.8~8.0 7.8~8.0 6. 5 〜6. 6 6.0 7.8~8.0 7.8~8.0 7.8~8.0 6. 5 〜6. 6 6. 5 6. 6 6. 5〜6. 6 6. 5〜6. 6 6. 5 〜6. 6 7. 2〜7. 4 6. 0〜6_ 2 7.8~8.0 7.8~8.0 7.8~8.0 7.8~8.0 8. 0〜8. 2 7.8~8.0 7.8~8.0 pH值 7.8 7.8 7.8 养基 灭菌缓冲液 围 单位/ml 0.6 〜1.6 0.9 〜4.5 0• 9〜4. 5 温度 时间/小时 35 〜37 14 〜16 35 〜37 14〜16 35 〜37 14 〜16 培养条件 7.8 7.8 7.8 6.0 6.0 7. 8 7. 8 7.8® 6.0 6. 0 6.0 6. 0 6. 0 6.0 10. 5 7.8 7.8 0- 9 〜4- 5 35 〜37 14 〜16 2. 0 〜12.0 35 〜37 14〜16 10. 0 〜40. 0 35 〜37 14 〜16 5.0 〜10. 0 35 〜37 14 〜16 9- 0〜43. 7 35 〜37 14 〜16 2. 0 〜12.0 35 〜37 14 〜16 5. 0〜20. 0 35 〜37 14 〜16 4. 0〜25. 0 35 〜37 14 〜16 10. 0〜40. 0 35 〜37 14 〜16 10. 0〜40. 0 35 〜37 16〜18 4.0〜25. 0 35 〜37 16 〜18 去甲万古霉素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 501〕 庆大霉素 红霉素 新霉素 四环素 土霉素 金霉素 氣霉素 杆菌肽 黏菌素 两性霉素B® 奈替米星 西索米星 阿奇霉素 磷霉素 短小芽孢杆菌〔CMCC(B)63 202〕 短小芽孢杆菌〔CMCC(B)63 202〕 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 003〕 藤黄微球菌〔CMCC(B)28 001〕 藤黄微球菌〔CMCC(B)28 001〕 藤黄微球菌〔CMCC(B)28 001〕 藤黄微球菌〔CMCC(B)28 001〕 藤黄微球菌〔CMCC(B)28 001〕 大肠埃希菌〔CMCC(B)44 103〕 啤酒酵母菌(ATCC 9763) 短小芽孢杆菌〔CMCC(B)63 202〕 短小芽孢杆菌〔CMCC(B)63 202〕 短小芽孢杆菌〔CMCC(B)63 202〕 藤黄微球菌〔CMCC(B)28 001〕 II II II II II II VI IV I I I II II I II 30. 0〜80. 03 35 〜37 16 〜18 2.0〜12. 0 614〜2344 35 〜37 16 〜18 35 〜37 16〜18 0. 5 〜2- 0 35 〜37 24〜36 5〜20 5〜20 0• 5 〜20 5〜20 5 〜403 1〜4 5〜10 35 〜37 14〜16 35 〜37 14 〜16 35 〜37 16 〜18 35 〜37 18 〜24 35 〜37 14 〜16 35 〜37 14 〜16 35 〜37 16 〜18 7.8 7.8 乙酰螓旋霉素®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 501〕 妥布霉素 罗红霉素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 501〕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 501〕 7.8 7.8 7.8
7.8~8.0 7.8~8.0 8. 0〜8. 2 克拉霉素 大观霉素 吉他霉素 短小芽孢杆菌〔CMCC(B)63 202〕 肺炎克雷伯菌〔CMCC(B)46 117〕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 501〕 I II II ④7-8 7. 0 7. 8 2.0 〜8.0 50 〜200 20 〜40 35 〜37 14 〜16 35 〜37 16 〜18 35 〜37 16 〜18 麦白霉素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 501〕 营养琼脂 8. 0 〜8. 2 培养基 I 7.8~8.0 7. 8 5〜40 35 〜37 16〜18 小诺霉素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 501〕 7.8 0.5 〜2.0 35〜37 14〜16 多黏菌素B 大肠埃希菌〔CMCC(B)44 103〕 营养琼脂 6, 5〜6. 6 培养基 II II I VIII 7.8~8.0 7.8~8.0 7.8~8.0 6. 0 6.0 1000〜4000 35 〜37 16 〜18 交沙霉素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 501〕 7. 8 7.8 7. 8 6.0 7, 5 〜30 20 〜80 10 〜200 35 〜37 14 〜16 36 〜37 14〜16 35 〜37 16 〜18 丙酸交沙霉素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 501〕 拉宁 万古霉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 213〕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 501〕 2. 5〜12. 5 35 〜37 14 〜16 附件2:
标准品品种 链霉素 卡那霉素 阿米卡星 核糖霉素 新霉素 庆大霉素 磺苄西林 四环素 土霉素 西索米星 磷霉素 克拉霉素 大观霉素 小诺霉素 多黏菌素B 金霉素
标准品分子式或品名 (C21 H39N7 O 12)2 * 3H2SO4 C18H36N4O11 * H2SO4 C17H34N4O10 ·nH2SO4 (n<2) 硫酸新霉素 硫酸庆大霉素 C16H16N2Na207S C22H24N208 • HC1 C22H24N2O9 • 2H2 O (C19H37N507)2 • 5H2S04 C3H5Ca04P • H20 C38 H69 NO13
C14H24N2 O 7 • 2HC1 • 5H20 C20H41N5O7 • 5/2H2S O 4 硫酸多黏菌素B C22H23ClN2 O 8 • HC1
理论计算值 u/mg 798. 3 831.6
标准品品种 红霉素 氯霉素 杆菌肽 黏菌素 卷曲霉素 两性霉素B 巴龙霉素 奈替米星 阿奇霉素 妥布霉素 罗红霉素 吉他霉素 麦白霉素 交沙霉素
标准品分子式或品名 C37 H67 NO13 C11H12C12N2 O 5 杆菌肽锌 硫酸黏菌素 硫酸卷曲霉素 C47 H73NO17
理论计算值 u/mg 1000 1000
C22H43N5O13· nH2S04 (n=l. 8 或 2)  去甲万古霉素 C65H73Cl2N9 O 24 • HC1 975. 2
904.0 1000 927 6. 3 711. 5
1000
C23H45N5O14 · n H2SO4  (C21H41N5O7)2 • 5 H2SO4 660. 1 C38 H72N2O12 C18 H37N5O9 C41H76 N2O15 吉他霉素 麦白霉素 C42 H69NO15
1000 1000 1000
乙酰螺旋霉素 乙酰嫌旋霉素
1000 670. 9 654. 3
1000
1000
丙酸交沙霉素 C45 H73NO16 937
C72〜 H68〜99Cl2N8〜9 O 28
拉宁 1000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