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诚信缺失的根源分析及治理策略研究 孙鑫 摘要: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炎黄子孙最崇尚的品质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人们都传承以真诚之心,行信义 之事。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诚信缺失的根源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解决途径,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设秩序井然,诚实无欺,德法兼 治,和谐美好的家园。 ‘ 关键词:诚信;诚信缺失;根源;治理策略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无论是对 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还是关乎国家的命运与社会繁荣,都起到了重要作 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假的现象日益 浮出水面,尤其是近年来,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食品安全等诸 的生存空间更为广阔,生存方式更多样化,就导致了较近生活圈的人之 间互不熟悉,也漠不关心,更无信任,甚至只做一锤子买卖。最后,传 统伦理道德的消极影响依旧持续,而法制尚未健全,这使得一些人 为了实现个人的野心或为获得更大的利益,不惜走上犯罪道路。而讲诚 多领域中,都出现了不少诚信缺失的现象,这无疑是对享有几千年盛誉 的礼仪之邦的最大挑衅,并且严重的危害了中国的全面发展。其根源从 古至今有如下四点: 一、封建等级思想的影响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三皇五帝时起,家族就成为人们得以 生存的依靠,国家更是以氏族的血缘家族为基础。不断强化,形成稳固 的宗法家长制。如《礼记》中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 尊无二上。…‘父,至尊也。”这种以家长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的宗族制度更是整个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封建制度下,无论是 家长、族长,还是国主,都依法享有对财产的支配权,对子女的主婚 权,对家国家法的执行权等,且由对经济的派生出对思想的, 使得家庭成员之间非常注重尊卑关系、嫡庶关系,并与儒家传统伦理思 想“三纲”“五常”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礼制。在这种制度 下,权力即真理,无权者必须以有权者的意志为转移,真亦假来假 亦真。 二、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的影响 随着商品的出现,“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每一个主体都是交换者, 作为交换的主体,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这种发生在平等主体之 间的商品交换过程,是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的,因为,交换的前提 是等价物的交换,交换的是等量的交换价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等价 交换原则只适用于商品经济,不可适用于政治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领 域。而社会发展至今,人们不仅在情感、工作、生活、政治、道德等观 念方面受到这种等价交换原则的影响,甚至在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同 时,将一切社会关系用金钱来衡量,这使得一些人诱发了唯利是图、见 利忘义的思想,把人情变得薄如纸、淡如水,或者直接把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三、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变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熟人社会,只是到了现代社会才变得没那么熟 了,形成了陌生人社会。诚信问题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所谓熟人社会,即地缘与血缘合一,社会空间封闭,人员流动性 差,生活在这种地域的人们之间经济关系与人际关系都单一的一种社会 形态。在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下,更注重亲情和礼俗,讲究远近亲疏, 诚信待人。在古代,熟人社会特征体现为两点:1.熟人即亲人;2.非 亲即故。无论从那种情况来看。在熟人社会里,由于流动性差,彼此抬 头不见低头见,诚信则成为人们之间沟通的桥梁。一旦有失信行为发 生,不但难逃乡亲们的谴责,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家族的声誉。再者, 中国流行一句古话叫“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脸面就代表人格, 通过信任的建立,彼此交换并可得到更丰富的社会资源,一旦信任的桥 梁坍塌,就意味着人情的消失,从而变得孤立无援,出现生存危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世界变得多元化、国际化,社会资源极大 丰富。交通工具的高速发展,使得人员流动性越来越大,生活的压力与 网络的普及,更使得人情变得越来越淡薄,逐渐从熟人社会走向了陌生 人社会。首先表现在,国家不再以宗族为基础而以家庭为单位,使得家 族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影响力大大减弱,道德的作用也随之大大 减弱。道德谴责的减少,无疑使得爱失信的人更加的恣意妄为,无法无 天。其次,社会不再强调尊卑关系而讲究人人平等,更关注个人的全面 自由发展,这使得人们更关注个人利益,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变得冷 漠,变得毫无信任。再次,人们的生活圈子不再受地域,使得人们 作者简介:孙鑫,作者单住:吉林师范大学学院研究生。 信的人缺乏法律保护,失信的人又得不到法律的制裁,这就给一些人的 失信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障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维护社会秩 序,实现和谐与幸福的生活目标,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提升社会 诚信水平,共筑,刻不容缓。提升诚信水平的途径如下: (一)树立诚信观,文化教育先行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何为“教”, 以孝为先,以文相授;何为“育”,生养,成长,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 地教导和训练。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因此当前中国文化教育,首先要从教师开始, 使其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树立培养一代代人传承中 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其次,要把五千年中华 文明中优秀的文化,如国学、礼仪、中医学、武术等编入教材,通过开 展各种文化实践活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教育生活的各 个领域,真正化外为内,让师生把心灵之根深深扎在中华民族的优秀沃 土上,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报道,并开展相关诚信文化实践活动, 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重生。 (二)打造诚信,加强公务人员诚信建设 《论语》里讲,“子贡问政。子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 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日:‘必不 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奠定忠诚于民、取信于民的良好 基础,做好诫信建设,健全和完善选举、监督,公开化、透明 化;建立客观的公务人员、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档案;忠实地遵守和执 行法律;真正的走到群众中去,为百姓解决问题。同时,加强公务人员 诚信建设:确立诚实守信品格;有承诺必须要践诺;遵循用权理念上的 道德准则;必须树立正确的绩效观;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坚持决 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具有较高的公共管理能力和水平;坚持依法行 政。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完善法律法规,以法治促诚信 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社会 规范),是维护人民权利的工具。遵守法律就是要遵守诚信原则,因为 法治是规范诚信建设的基础,对诚信建设起到保障作用。因此,以法治 促诚信,首先,立法要规范、全面。其次,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方 面,一些权贵,利用职权与金钱,将法律玩弄于鼓掌之中。一方面,失 信者得不到法律的惩治或惩治力度较小,付出的代价太小,甚至没有代 价,收益却相当大,从而使一些失信者铤而走险。所以,必须加大监督 力度与执法力度,提高失信行为的道德成本、经济成本和法律成本,这 样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学院) 注解: ①礼记・坊记,西汉,戴德,戴圣,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 ②礼记・丧服,西汉,戴德,戴圣,江西羡术出版社,2012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④说文解字,汉,许慎,北京:中华书局,2013. ⑤说文解字,汉,许慎,北京:中华书局,2013. ⑥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2009. Bu sI.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