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语段的写作与评价
小学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从口语到书面语的过渡不可缺少的就是语段的写作。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对学生语段的写作指导和评价是很重要的环节。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小学语段习作教学到底需要教什么、怎么教。在介绍“语段习作到底需要教什么”的环节,提出其核心观点是:“支持——教学的根本”,明确小学语段习作教学中补充句的支持层级。在介绍“语段习作到底需要怎么教”的环节,分“语段补充句到底需要怎么教”、“语段补充句到底需要怎么练”两个方面讲授,目的在于让听课教师真正获取小学语段习作教学的实在支持,力争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获得真实收效。以下就本人的一点感想谈谈自己的浅见。
我觉得语段写作遵循孩子成长规律,遵循教育规律,对引领孩子上路写作真实有效。我觉得尊重了孩子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也遵循了教育规律,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它对引领孩子上路写作真实不空洞,是有效的。袁老师在介绍“语段写作到底需要教什么”时提到了一个名词——“支架”,并且解释说“支架”就是“支持”,还通过一个动物分类的案例,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什么叫给予了学生“支持”,什么叫没有给学生以“支持”。这个概念本身对我来说就是一次冲击——之前,我很多时候都是没有给孩子“支持”的,没有“支持”的教学事倍功半,在所难免了!——那么大家不妨反思一下,是不是
1
在作文教学中给予了孩子足够的“支持”?我们可以想一下,对于刚入学的孩子,你不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是句子,你不明确告诉孩子句子的核心成分,你不告诉孩子基本的造句方法,孩子能一下子做出文章来吗?这个“支持”概念的提出,其实就非常符合小孩子的认知规律,它的练习也就理所应当的遵循了教育规律。
低年级的孩子模仿性强,无论是袁老师的“补充句”制作层级还是“快速成段练习”,无不渗透着袁老师的心血,无不彰显出袁老师对孩子的了解。这样的教学,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怎么会不对孩子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呢?这样的教学,怎么会让人感到空洞盲目无效呢?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对这部分内容是有异议的,我想到袁老师可能不了解“新课改”理念吧,怎么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如何去做呢?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才发现,袁老师是真正的懂孩子。在小学整个阶段,都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的错误和不足,而应该时时刻刻审视自己。
语段写作可以帮助高年级段的孩子找出写作中的症结。有很多老师会认为袁老师的语段写作练习比较适合一二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我在刚接触到的时候,也有这种想法。但随后发生了认识上的变化——语段练习适合整个小学阶段孩子。诚然,对于高年级段的孩子来说,再进行苦口婆心的句子写作训练,俨如依然把生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一样,会显得“太小儿科”。但是我们想一下,高年级段的孩子的写作能力是不是都一样?为什么一些高年级段的孩子在作文写
2
作中抓不住事物的特点,写不出事物的特征,文章单调乏味,会出现曾经的“长城真长,真长,真长”这样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仍然是他们不能写好一个语段造成的结果。在小学阶段,如果孩子的一个语段能清楚的表达出一个意思,能借助多个这样的语段构成一篇文章,就一定是一篇上好的习作了。这样追根求源,我们就发现,问题还在“语段”练习不到位上。这就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就可以让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了。
故而,在高年级段的作文指导,依然离不开语段写作的指导,否则,就是舍本逐末了。
其四,语段写作能够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让孩子爱上写作。很多孩子怕写作文,这是事实。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就非常怕写作文,一到作文课,提前就找作文书,开始仿写,甚至抄写。有一次写春天的小树,老师因为我抄得内容太不靠谱,竟把我单独叫出去,伸手拉倒一棵小杨树让我看,弄得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现在的孩子怎么样了呢?依然怕写作文者多。我觉得孩子怕写作文,原因有很多,比如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超出了孩子的认知范围,孩子无从下手,比如孩子从来没有得到过老师细致的作文写作指导,已经对作文失去兴趣等等。但我觉得有一点最主要,那就是对作文写作没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写作没有兴趣,能把文章写好吗?我认为可以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比如他在进行介绍“补充句”制作的方法时就很有意思:他把“补充句”的制作分成六步,第一步写主人干什么,第二步就把第一步写出来的抄下来之后再补充说明
3
“它叫什么”,第三步又把第二步的答案抄下来再加上一句“他里面有什么”„„一直到第六步,“按顺序抄成段落,空两格,写标点”,完成。——这个指导看起来有点难懂,我这里的介绍也不够清楚,但是如果我们通过袁老师的讲解,再经过我们的细心琢磨就会发现,袁老师的这个“快速成段法”工具就像剥笋一样有趣,当孩子掌握这种方法之后,一定会极大地增强尝试的兴趣。当孩子兴趣养成,何愁作文无法呢?
以上是我在课程学习中产生的一些想法,不算成熟,但也借以说明我对课程的理解了。我是高年级段的语文老师,虽然在作文教学中也在探究,却一直是在寻找,此次学习,对我帮助很大,我相信,只要坚持,我一定可以解决部分学生作文能力跟不上的痼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