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治疗应用新进展
摘要】目的  了解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进展情况。方法  收集近年来有关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参考文献,分析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结果  众多文献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主要有两种方法,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众多学者认为,此治疗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较开颅夹闭术优越。结论  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方案根据肿瘤的大小、形状、部位,以及患者的年龄和病情而定,根据以往的传统开颅夹闭术组织损伤大,手术难度大。因此具有操作简单、组织损伤小、手术难度低、成功率高、手术并发症少的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越来越受临床医生所青睐。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开颅夹闭术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血流重建技术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4-0049-02
颅内动脉瘤多指颅内动脉腔内的局限性发生异常扩大而造成动脉壁瘤状突出的一种血管瘤,颅内动脉瘤绝大多数是由于局部脑动脉管壁先天性缺陷导致腔内压力增高而引起囊性瘤样突起,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大病因。根据过去的说法颅内动脉瘤即为先天性脑动脉瘤,而先天性脑动脉瘤仅占颅内动脉瘤的70%~80%[1-3]。发生率很高,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排在脑血管病变的第3位。颅内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破裂出血等危及生命的疾病,死亡率高,死亡速度快,值得广大病友及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4-5]。着介入栓塞材料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具有操作简单、组织损伤小、手术难度低、成功率高、手术并发症少的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越来越受临床医生所青睐。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将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临床应用新进展综述如下。         1 颅内动脉瘤治疗技术的发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仅有几十年的历史,由于颅脑对于人体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器官,头颅毛病的治疗时刻都要小心翼翼,过去对颅脑动脉瘤不太敢于手术治疗,多以保守治疗居多,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慢慢的兴起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近50年来,开颅夹闭术是颅内动脉瘤手术的的主要治疗方法[6]。近年来新兴的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又慢慢替代开颅夹闭术成为颅内动脉瘤首选技术,越来越受患者及医务工作者的青睐。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最为一种新兴治疗方法,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形成了多项革新技术,如球囊再塑型技术、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双微导管技术等技术以不断应用于临床,使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适应证更加拓宽。         2 颅内动脉瘤介入技术         2.1单纯弹簧圈栓塞技术
单纯弹簧圈栓塞技术主要用于小型囊状动脉瘤与动脉瘤体与颈的比例(RSN)≥1.5的患者,在选取患者导引导管位置并放置好导管,利用造影术结果选择瘤颈和瘤体显示清楚的最佳介入角度,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和位置进行微导管塑形术。在微导丝的导引下将微导管小心放进动脉瘤内,微导管的位置由动脉瘤的直径而定,微导管的尖端一般放在瘤体的。当颅内动脉瘤较小时,微导管尖端放置动脉瘤颈处,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更有利于弹簧圈缠绕[8]。一般来说放置弹簧圈的螺旋大小以及长度取决于动脉瘤囊的直径,弹簧圈的大小不应瘤颈的宽度。由第二个弹簧圈开始逐渐减小直径和长度,并逐个填塞满整个动脉瘤。最后一个弹
簧圈螺旋直径尽可能超出瘤颈。         2.2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
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主要用于颅内动脉瘤急性期栓塞的患者,一般来说,Hyperglide球囊用于动脉侧壁型的宽颈动脉瘤,而Hyperform球囊则用于分叉部位的动脉瘤。方法为将球囊放置于载瘤动脉瘤的颈部,并将微导管放置于动脉瘤体内,充盈球囊使瘤颈得以封闭,再选取合适的弹簧圈,推入动脉瘤内部,抽空球囊使囊壁与弹簧圈全面接触而稳定,最后松懈弹簧圈。每次充盈球囊的时间均控制在5min内完成,重复以上的步骤,不断充盈球囊和填塞弹簧圈,尽可能使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众多学者研究认为,球囊辅助技术较为突出的优越性[9-10]。例如,反复充盈球囊能使弹簧圈更致密填塞动脉瘤,进一步增加宽颈动脉瘤的填塞率;防止弹簧圈移位,若推送时发生移位,还可再次充盈球囊使弹簧圈压回动脉瘤内;球囊充盈的同时还可固定微导管,有效减少微导管的移动;在栓塞过程中如动脉瘤发生破裂,可及时充盈球囊,封堵瘤颈,防止动脉瘤出血;若动脉瘤在球囊辅助过程中发生破裂,可采取持续充盈球囊,使弹簧圈致密填塞动脉瘤后再抽空球囊。栓塞过程中应避免反复造影,以减少颅内动脉瘤的出血量。         2.3支架辅助治疗技术
支架辅助治疗技术是将导引导管头端放置于椎动脉颅外段,沿着导引管在微导丝引导下送进Echelon-10微导管,尖端送入颅内动脉瘤体内,再沿微导丝将Rebar-18微导管送入瘤体内,同时将EV3 SOLITAIRE AB支架小心准送入确定位好的部位,然后释放支架以完全覆盖动脉瘤瘤颈,然后小心沿微导管先后送入数枚弹簧圈,以填塞完整个动脉瘤体为宜。行造影术复查,至造影显示动脉瘤填塞满意后,释放支架。支架辅助治疗有多种技术,主要分为:Y 型支架释放技术(Y-configuration)、水平支架释放技术(horizontal technique)、冰淇淋技术
(waffle-cone)、支架半释放技术(stent semi-deploying)、覆膜支架技术及血流重建技术(flow diversion)等技术[10~19]。这些技术具有各自的优越性和适应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3 小结
综上所述,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大病因,除了较大者有占位效应的症状外,大多数是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就诊。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一种极其危重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过去认为颅内动脉瘤就是先天性脑动脉瘤,而先天性脑动脉瘤所占比例为颅内动脉瘤的70%~80%。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很高,在脑血管病变中排位第三。颅内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破裂出血等等危及生命的疾病,病死率高,死亡速度较快,值得广大病友及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颅内动脉瘤按瘤体形态可分为:囊状动脉瘤、粟粒状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等5种[20-22]。随着介入栓塞材料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方案根据肿瘤的大小、形状、部位,以及患者的年龄和病情而定,根据以往的传统开颅夹闭术组织损伤大,手术难度大。因此具有操作简单、组织损伤小、手术难度低、成功率高、手术并发症少的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越来越受临床医生所青睐。
参考文献
[1] 陆新宇,李巧玉,陆培松等.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原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1):68-70.
[2] 申敬顺,袁玉新,杨志强等.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破裂动脉瘤CT血管造影特点[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10):1032-1035.
[3] 王振宇,黄光富,李志立等.前循环动脉瘤破裂伴颅内血肿和脑疝患者的CT特点和直接手术疗效[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3):273-275.
[4] 黄理金,冯文峰,漆松涛等.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8):1214-1217.
[5] 丁礼,徐峰,陆士奇等.脑缺血发作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救治[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10):937-939.
[6] 丰育功,李环廷,唐万忠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影像学分型及对夹闭动脉瘤的指导价值[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8):819-822.
[7] 宋贵军,尹琳,王君等.血管内介入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2):104-106.
[8] 李贵福,陈发军,朱文燕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临床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38(6):363-366.
[9] 顾斌贤,李明华,王武等.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单中心经验[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21(1):7-13.
[10] 杨鹏飞,刘建民,洪波,等.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18(10):723-726.
[11] Rohde S,Bendszus M,Hartmann M,et al. Treatment of a widenecked aneurysm of the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using two enterprise stents in “Y”-configuration stenting technique and coil embolization: a technical note[J]. Neuroradiology,2010,52(3):231-235.
[12] 于金录,许冰,许侃等.基底动脉主干旁及其分支起始部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7):662-6.
[13] 李明华. 一种新型的脑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技术-脑血管覆膜支架术的问世[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04):253-256.
[14] 孙贞魁,李永东,李明华,等.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段颈内动脉动脉瘤的前瞻性研究[J].介入放射性杂志,2010,19(04):263-268.
[15] 王书祥,甄勇,吕朋华等.支架辅助弹簧圈介入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21(6):501-503.
[16] Lylyk P,Miranda C,Ceratto R,et al. Curative endovascular reconstruction of cerebral
aneurysms with the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the Buenos Aires experience[J]. Neurosurgery,2009,(4):632-2.
[17] Kulcsar Z,Houdart E,Bonafe A,et al. Intra-aneurysmal thrombosis as a possible cause of delayed aneurysm rupture after flow-diversion treatment[J]. AJNR Am J Neuroradiol,2011,32(1):20-25.
[18] Turowski B, Macht S, Kulcsar Z. Early fatal hemorrhage after endovascular cerebral
aneurysm treatment with a flow diverter(SILK-Stent):do we need to rethink our concepts[J]. Neuroradiology,2011,53(1):37-41.
[19] Kulcsar Z,Ernemann U,Wetzel S G,et al. High-profile flow diverter(Silk)implantation in the basilar artery: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aneurysms and the role of the perforators[J].Stroke,2010,41(8):1690-1696.
[20] 缪洪平,杨云峰,陈志等.血管内栓塞治疗床突旁动脉瘤的临床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8):1866-1869.
[21] 许璟,李吻,陈贤谊等.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早期介入栓塞治疗[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1(1):93-98.
[22] 张炘,段传志,李铁林等.破裂动脉瘤栓塞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处理方法[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1):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