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上海市各区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诗词曲鉴赏专题【详细解析】

上海市各区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诗词曲鉴赏专题【详细解析】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上海市各区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诗词曲鉴赏专题

【详细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歌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2.请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已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解析】

1.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为小;“赤壁之战”为大,“国家的命运”为大。“折戟”是引起诗人抒发感情的工具,同时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

2.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意为“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意为“即将与好友分别,难舍之情让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离开好友后我心里孤独茫然”。

C.“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描述了“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的情景。 D.“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意为“为了酬答满城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我亲自射虎,请你们看看孙郎当年的射虎的英姿 ”。

2.下列各项中,对两首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城子 •密州出猎》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江城子 •密州出猎》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C.《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表达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D.两首诗词都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因得不到朝廷重用和信任的悲愤与愁苦。

【答案】 1.B 2.D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意为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并非选项中的“与朋友分别”。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行路难》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对人生前景充满信心。《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这两首诗词虽然运用了典故,但都不是表现作者因得不到朝廷重用和信任的悲愤与愁苦之情。故选D。

3.诗文赏析。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诗,诗人运用了 的修辞,请任选一处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拟人 例如:“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诗人使用了拟人化手法,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想象奇特。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是跟内容的基础上。首先指出修辞方法。然后具体分析。结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分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想象奇特。结合“惟解漫天作雪飞”分析运用了比喻修辞。把“杨花榆荚”比作“雪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杨花榆荚飘落的情景。

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贼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关于这首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破阵子”是词牌名,这是辛弃疾寄给他的朋友陈同甫的一首词。

B.开篇第一句,将“挑”与“看”两个动作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两个对仗极工、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D.“沙场秋点兵”中这个“秋”字用得极好既点明了季节,又渲染了战争的悲凉气氛。 2.“可怜白发生”一句与标题中的“壮词”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

2.不矛盾,这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和愤慨。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沙场秋点兵”中的这个“秋”字用得好,既交代了出征的时间,又暗含是在“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表达的是一种豪壮,并不是“渲染了战争的悲凉气氛”。故答案为D。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可怜白发生”一句正是这一情感抒发的集中体现,所以也是“壮”

词,只不过是由开始的“雄壮、豪壮”变成了“悲壮”。但表达的“爱国”情怀并没有改变。所以,“可怜白发生”一句与标题中的“壮词”并不矛盾。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5.诗歌赏析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诗中“山泉”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品格特征?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答案】

1.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2.语言角度:(1)“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消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写法角度: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构思角度:首联叙事点题,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且中间两联分别从正反两方面立意,构思新颖。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赏析。在艺术上,首先,注重形象描绘。整个诗歌,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清凉丰溢的山间清泉。其次,拟人手法的运用。诗人赋予山泉以人的性格品质,拉近山泉与人之间的距离,便于借此抒发了自己情感。再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可以说,咏物诗往往都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这里,诗人借写山泉来明心志,并使二者高度统一,融合一体。第四,欲扬先抑的手法,提高了抒情效果。前文的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

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据此结合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译文:

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整个地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 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小池塘。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不论怎样,这股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小题。

题西太一宫壁 其一

王安石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注释):①这两首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西太一宫:在北宋首都卞京(今河南开封市)。②蜩(tiáo):指蝉 ③陂(bēi):池塘 1.这首诗中景物描写绘声绘色,请赏析前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③②

【答案】

1.这两句描写“柳叶”“荷花”“蝉鸣”极具有画面感,诗人巧妙运用了色彩和声音,“绿暗”,极写柳色之浓;“红酣”,极写荷花娇艳;隐于柳绿中的蝉儿,不见其形,只闻其声。诗中红绿对照,色彩艳丽,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浑然一体,有声有色,描写了夏景之美。

2.这首诗由眼前西太一宫的景象联想到江南的景色,触景生情,尾句“白头想见江南”,直接抒发自己对江南及亲人的思念之情,抒发了深沉的人生感慨。 【解析】

1.考查对诗句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理解。“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这两句写所见景物,纯以名词巧妙组合,色彩对比鲜明。“绿”而曰“暗”,极写柳叶之密,柳色之浓。鸣蜩,就是正在鸣叫的知了(蝉)。“柳叶”与“绿暗”之间加入“鸣蜩”,见于那些知了隐于浓绿之中,不见其形,只闻其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浑然一体,有声有色。“红”而曰“酣”,把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儿泛起了红晕。“荷花”与“红酣”之间加入“落日”,不仅点出时间,而且表明那本来就十分娇艳的荷花,由于落日的斜照,更显得红颜似醉。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诗句“白头想见江南”,诗人由眼前美景,追忆远在江南故乡,眼下是夏季,但眼前的陂水却像江南春水那样明净,因而就联想到江南春水,含蓄地表现了抚今追昔、思念亲人的情感。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两小题。

春光好

(唐)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寸,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注释)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1)欧阳炯笔下的初春最显著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泊钱塘》末句“微吟寄短愁”的“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愁。(分别用一个词语加以概括) (2)两首诗中各有一个“迸”字,请分别加以赏析。 【答案】(1)生机勃勃 羁旅(思乡)

(2)“笋迸苔钱嫩绿”一句写笋使劲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突出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离心迸落叶”一句中的“迸”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而这种力量来自“离心”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春光好》通过诗中“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等句子可以看出词中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夜泊钱塘》中“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寻“酒市”,是想“借酒消愁”,可是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消愁愁更愁”,“杯酒”哪能化解浓浓思乡之情?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据此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赏析。“笋迸苔钱嫩绿”意思是“笋儿使着劲儿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笋儿”的生机和蓬勃的生命力。“离心迸落叶”“迸”显示了力量,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以致迸落了树叶。 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动魄,百感交集。据此作答。 译文: 春光好

和煦的阳光,风和日丽,万物快活地竞相生长。

笋儿使着劲儿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花儿,羞羞答答的,依偎在雪坞上,洒出满世界浓香。透过那金丝般的柳枝,看得见一轮落日,仿佛柳枝就挂在斜阳上。

夜泊钱塘

行船于江中,夕阳西下,已是傍晚时分。哪里可以让我栓住小船呢?层层树林里,茫茫秋

雨中,一点灯火在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在秋风中振翅疾飞,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禁勾起我的思乡之情。树叶因难以承载这离别之情而坠落,思乡之梦化入这寒冷的钱塘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动着。想寻酒市借酒浇愁又如何能化解这愁苦,只能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一点思乡的愁绪。

8.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后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示例: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2.表达了词人希望有像孙权这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继而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同时流露出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一隅的愤慨、不满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

1.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设置疑问,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加以回答,运用设问的修辞,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国家大事都像长江水一样逝去了,词人胸中此时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从色彩运用的角度分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的妙处。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燕脂”“夜紫”两个凝重的色彩,勾画了悲壮、奇特的意境;烘托凝重而惨烈的战斗气氛,为下面写夜袭做铺垫。(意思对即可)

2.流露出诗人对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英雄气概的赞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解析】

1.题干要求从色彩运用的角度分析诗句。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天边的云霞将夜空凝结成紫色。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同时创设了悲壮、奇特的意境。

2.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抒发了誓死报国、奋勇杀敌的思想感情。

10.阅读《泊秦淮》,完成后面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有人说,“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说说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

2.诗人通过“犹唱”一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3.古代诗歌中常出现“月”有时是自然之月,有时是借月感叹时光流逝,寄托思念之情,象征哲理的启迪……下列诗句中,与“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月”表意相近的一项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答案】

1.示例:诗句中“夜泊秦淮”既点出了上一句景色的时间、地点,又照应了诗的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和“后庭花”,由此触动了诗人的忧国情怀。这句诗承上启下,体现了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

2.示例:“犹唱”是指国运衰微时,商女还在唱《后庭花》这样的亡国之音。表面上是指责商女,实则却是讽刺那些不顾国事、沉迷享乐的达官显贵,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3.B

【解析】

1.本义考查诗句的赏析,诗句的赏析还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用词角度等方面出发。根据题干可知,本题需要我们理解“夜泊秦淮近酒家”中值得玩味的地方,这就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理解。内容上,“夜泊秦淮”点出了时间、地点;结构上,“夜泊秦淮”照应标题,“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和“后庭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做这类题目,不可孤立地看某个词语,需要将它放入诗句中理解。在本题中,也就是要知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表达了什么思想,这就简单了。《后庭花》是亡国之音,作者通过商女唱《后庭花》这件事讽刺了那些不顾国家安危,只顾享受的达官显贵。

3.本题考查对诗歌中关键字的理解。“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月”指自然之月,并且在

此句中没有任何修辞手法,所以只有B项符合。

11.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词中的“谩”有多层含意,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2.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谩”,空空、徒然;词人慨叹有才无用、怀才不遇;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蓄交代自己向往“三山”的缘由。(答出其中两点,意合即可)

2.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 【解析】

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学诗谩有惊人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谩有:空有。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才有了想去“三山”的想法。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一个有才情,有追求的女性,在封建社会,这种追求是不可能实现了,所以只能在梦中,结合原文具体分析,关键点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12.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观察下面两幅图画,选择一幅作这首词的插图,并简要说明理由。

图1 图2

(2)“酒”在中国诗词中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或展现豪迈性情,或寄托婉转情思……下列诗句中,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中一样,借“酒”来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的一项是( )

(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 (乙)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丙)别后与谁同把酒,客中无日不思家。(苏轼《寄高令》)

(3)古诗词中还有许多描写边塞景色的诗句,请你从其他两首诗词中各选一句,分别是“① ”和“② ”(允许每句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1)答案示例一:选择图1,因为图中西北边塞重重叠叠的山嶂,正是词中所描绘的“千嶂里”;图中长烟密布,落日斜照,孤城紧闭的画面,正是词中所描绘的“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象。

答案示例二:选择图2,因为图中黄昏时分,长城蜿蜒的画面,正是词中所描绘的“塞下秋来风景异的景象;图中大雁南飞的画面,正是词中所描绘的“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景象。 (2)【丙】

(3)示例:①一片孤城万仞山 ②大漠孤烟直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画面的掌握。作答时仔细观察图画,找出诗词中的意象即可。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思是“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意思是“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图二中有大雁和落日的形象,所以图二可以作为《渔家傲•秋思》的插图。(2)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甲】句通过战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乙】句表现了农家人的盛情,表达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丙】句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故答案为【丙】。(3)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有关边塞的诗词有很多,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任选一句作答即可,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