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并发症观察及预后分析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并发症观察及预后分析

来源:华佗小知识
・252- Medicine and Society 2015年5月第28卷 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葛兰素史克公司,规格为0.4mL/支,国药准字 骨科患者术后患者DVT的发生率可高达45%一70%、其中3%可引起致使的肺栓 J20080005)0 4mL,每日一次,疗程11天。功能锻炼方面,对照组术后采取基础功能 塞【 。目前临床上预防DVT的形成主要的预防措施包括药物预防、基础预防和器 锻炼,即术后当天患肢抬高,术后次日循序渐进指导进行肌肉等长、等张收缩运动及 械预防三种。 患肢按摩预防DVT。而实验组在基础锻炼的基础上使用压力系统进行气压治疗,并 本研究中应用气压治疗联合CPM机来预防DVT的形成。程云为等_6』研究显 联合CPM机功能锻炼。治疗方法:术后双下肢至足底向大腿根部间歇性向心加压, 示,间歇气压装置还可以激活促凝血物质及纤溶系统,从而减少深静脉栓塞的形成。 充气压力适宜,早晚各一次,每次30分钟。术后2天开始行下肢CPM机锻炼,早期 有国外研究表明,空气压力装置与低分子肝素钠的作用一样,两者都有预防DVT的 低速为宜,逐渐加大,0 5—1小时每次,早晚各一次。 形成 6。大多数患者使用后感觉患肢紧绷感减轻,感觉舒适,患者依从性较高。气 1 3疗效判断标准。121例患者均在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采周围静脉血测定 压治疗仪具有简便、医性高等优点,但在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使用前应检查气 压治疗仪的完好性。②使用期间要确保气压治疗仪、插管和主机插管连接紧密,管 血浆D一二聚体含量(阴性范围为低于200ug/L);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血 液反流及血管腔充盈缺损情况、内有无血流显示,提示静脉血管内有无彩色频谱信 号和血流信号,从而作为诊断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辅助依据。 1 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 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量资料均以( ±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采用x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路勿打折。③裤袋内物品应取尽,以免因挤压造成皮肤破损。④使用中应观察不良 反应,如皮肤受压,肢体缺血等情况。⑤对高龄患者或心功能不全者,可以适当减少 气压时间,调小压力,使患者不易发生心衰。⑥有严重的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要根 据临床评价来考虑是否进行气压治疗。⑦气压治疗仪有深静脉血栓患者,严重的心 功能不全,肺栓塞,急性丹毒,不稳定型的心脏病是禁用的。综合上述及实践证明, 气压治疗联合CPM机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老年股骨粗隆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DVT的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本次研究也有不足之处,病例 2.1 治疗前后血浆D一二聚体浓度比较。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D一二 发生率,疗效显著(满意), 聚体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浆D一二聚体含 选择数量少,观察时间较短,有待进一步研究观察。参考文献 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D一二聚体含量差异 [1]Linnemann B,Lindhof—Last E.1ower extremity deep veithrombosis—diagnostic al— 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gofithm[J].Dtseh Med Wochen.Schr,2013,138(8):369. 表2两组治疗前后血浆D一二聚体浓度变化(ug/L, ±s) [2] 赵晓溪,于水,姜谧,等.高危人群下肢静脉血栓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 国 2结果 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2):2195 [3] 陈波涛,杨利,侯文,等.温经通络汤预防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 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0(2):20 2 2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比较。实验组有1例发生血栓,血栓发生率为  谭家香,周锦贤,张旺龙,等.长简靴型间断气压治疗预防ICU患者DVT的临 1.67%;对照组有6例发生血栓,血栓发生率为9.8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床研究[J].新医学,2013,44(2):112—114 0 05)。 3讨论 Virchow提出造成DVT形成的三大主要因素为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静脉壁 [6]Hardwiek M E,Pulido P A,Calwell C W Jr.A mobile compression device compared 损伤,至今仍为全世界学者公认【 。骨折患者体内凝血机制启动,更容易发生DVT。 因此,DVT是骨科老年骨折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的危害是形成肺栓塞, 严重者可引起心源性休克甚至死亡,远期危害可导致严重的生活质量下降。据报道 with low.一molecular--weight heparin for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5] 戚红妹,赵玉萍,查海琴压力泵治疗仪在预防骨科老年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 血栓中的应用.吉林医学,2013,34(22):4495—4496 total hip arthmplasty[J].O ̄hop Nurs,2011,3O(5):3l2—316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并发症观察及预后分析 杨瑞林 李1,2.陕西省西安长安医院博 西安710016 陕西【摘要】目的:探究应用血管介入方法(单纯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lO月到2015年3 月到我院来接受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O例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对该50例患者均选用介入栓塞治疗法进行治疗。注意观察和记录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随访患者 观察其预后。将其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Hunt—Hess分级、术前动脉瘤是否破裂对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后有着显著的影响,而患者颅内动脉瘤的大小、 形状是否规则对并发症和预后没有显著的影响。结论:血管介入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具创伤小恢复快特点。其并发症的发生和预后与患者的Hunt—Hess分级和术前动脉 瘤是否破裂有关,而动脉瘤大小和规则与否对其影响不大。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并发症;预后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患者之中的脑血管意外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 残疾,生活需要他人照料;得分小于27分表示重度残疾,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完全依 出血致死率很高,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是 赖他们照顾。本研究以SNSS得分大于35分表示预后良好。 种微创、出血少的手术治疗方案,专门针对与不适合开颅手术或开颅手术危险系 1.4统计处理方式。采用SPSSI7.0统计分析软件对本研究各项指标之间的差 数高的颅内动脉瘤患者 -4。本研究旨在研究患者的Hunt—Hess分级、术前动脉瘤 异进行评价。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是否破裂、动脉瘤大小、形状规则与否对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时发生并发症和预后情 2结果 况之间的联系,为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2 1不同因素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不同因素对颅内 1资料与方法 动脉瘤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情况见表1所示。 一1.1基本资料。将2011年10月到2015年3月到我院来接受治疗的颅内动脉 表1不同因素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瘤患者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其中男性患者24名,女性患者26名。选取的患 者的年龄分布在23—76岁之间。其中年龄大于55岁的27例,小于55岁的23例。 所有患者均根据Hunt—Hess分级标准进行分级,结果如下:动脉瘤未破裂的0级患 者7例,动脉瘤破裂患者继续细分,其中症状不明显的I级患者5例,有较重头痛症 状的Ⅱ级患者16例,出现轻度意识障碍的Ⅲ级患者13例,出现半昏迷和偏瘫状态的 Ⅳ级患者8例,出现深度昏迷生命垂危的V级患者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同一组脑 科专家的介入栓塞治疗,所有治疗过程均按照相关标准严格执行。 1.2治疗方法。该5O名患者均接受介入栓塞治疗,其中,接受单纯弹簧圈栓塞 介入术的患者21例,接受支架载瘤动脉成形弹簧圈栓塞介入术的患者l2例,接受球 囊再塑形弹簧圈栓塞介入术的患者17例。 1.3观察指标。根据患者的Hunt—Hess分级,将属于0一Ⅱ级的患者定义为 低分级组,属于Ⅲ一V级的患者定义为高分级组。根据患者入院后造影获得图像, 将图像中动脉瘤壁表面光滑无小泡和子囊的患者列为动脉瘤形状规则组,否则列为 形状不规则组。同时测量动脉瘤最大径,将最大径小于10mm的列为小动脉瘤组,将 最大径大于lOmm的列为大动脉瘤组。根据患者人院前填写的个人资料确定患者动 脉瘤的破裂次数,将术前已出现过1次及其以上动脉瘤破裂的患者列为有破裂组, 术前动脉瘤没有破裂的患者列为无破裂组。 观察术中和术后所有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本研究观察的并发症包括:动脉 瘤破裂出血、形成血栓、脑血管痉挛。同时记录患者的死亡例数。 对所有出院患者进行随访。本研究采用斯堪的纳维亚神经卒中量表(SNSS)评分 来评价患者的预后:SNSS表总分58分,得分大于50分表示恢复状况良好,基本没有 症状;得分大于4o分表示虽然有症状,但是不影响正常生活,恢复状况一般;得分大 于35分表示轻度残疾,但基本可以自己照顾自身饮食起居;得分大于27分表示中度 注:同一因素内比较, P<0.05。 2.2不同因素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见表2。 表2不同因素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 2015年5月第28卷 医学与社会 续表 ・253・ 法的并发症和预后直接相关的因素。在本研究中,笔者选择了Hunt—Hess分级、术 前动脉瘤破裂与否、动脉瘤大小、形状规则与否作为考察因素,经过对颅内脑动脉瘤 患者治疗的回顾性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1)Hunt—Hess分级越高的患者,出现并 发症和预后不良的概率越高。(2)术前动脉瘤破裂的患者,出现并发症和预后不良 的概率越高。(3)动脉瘤大小、形状规则与否不影响预后与并发症。 综上所述,介入疗法安全有效,创口小,愈合快,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颅 内动脉瘤的方法。通过本研究的危险因素分析,可以对将来的临床治疗手段的选择 提供指导,同时预见性的预防某些患者并发症和预后不良的发生。 参考文献 注:同一因素内比较, P<0.05。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一项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的疾病。研究发现,介入疗法也有诸 如动脉瘤破裂出血、形成血栓和脑血管痉挛这一类的治疗并发症,且并不是所有接 受了介入治疗的患者最终都能获得良好的疗效。介入疗法的并发症和预后与很多 因素有关。采用多因素分析法,可以找到各个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对介入疗 [1] 宋贵军,尹琳,王君,等.血管内介入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疗 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2):104—106. [2] 郄福忠,马光涛,王玖飞,等.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8):655—657. [3] 潘奇,刘建民,许奕,等.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再出血危险因素 研究进展[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18(10):782—785. [4] 蔡廷江,史跃,黄玉杰,等3D弹簧圈在颅内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 的应用[J_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4,19(5):385—389. 萘替芬酮康唑早期联合复方苯甲酸酊治疗角化过度型足癣的疗效观察 张玉芳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目的:探讨萘替芬酮康唑早期联合复方苯甲酸酊治疗角化过度型足癣的疗效观察。方法:80例角化过度型足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观察组64例。治 疗组早上给予萘替芬酮康唑局部外用一次,并轻轻按摩局部,每晚给予复方苯甲酸酊局部外涂一次。观察组给予萘替芬酮康唑局部外用,一日两次,并轻轻按摩局部。观察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真菌学疗效.结果:治疗第lO天时,治疗组和观察组的有效率分别是97%和87.50%,真菌清除率分别是100%和97%.治疗组的痊愈率、有效率均 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早期联合复方苯甲酸酊治疗角化过度型足癣的疗效确切。 【关键词】角化过度;足癣;奈替芬酮康唑;复方苯甲酸酊 足癣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浅部真菌病,由致病性皮肤丝状真菌引起,在我国的南 方较为常见ll J。临床分为角化过度型、丘疹鳞屑型、水疱型、指间糜烂型、体癣型,其 中角化过度型在临床中治疗较困难,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水平l 。笔者于2012年01月一2014年5月,选用萘替芬酮康唑早期联合复方苯 甲酸酊治疗角化过度型足癣6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3讨论 足癣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皮肤疾病,发生于各种人群中。有研究显示 J, 角化过度型足癣的发病机率约为15%,在某些特定工作种类以及环境中,其发生机 率可高达30%至70%。角化型足癣多是由水疱鳞屑型发展而来,当患者的主要表现 为角化时,局部皮肤脱屑、皮纹加深,到冬天时足底特别容易皲裂出血,带给患者较 大的疼痛。由此可知,该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机体健康,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 1 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叭月一2014年5月门诊就诊的角化过度型足癣 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这种疾病应该获得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需要 有效治疗这种疾 患者8O例,所有患者均被诊断为角化过度型足癣。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 研究者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发病原因等进行深入研究,以寻求安全、病的方法,减少疾病带给患者的伤害。 例,所有患者在研究前对研究内容、研究目的有所了解,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于这种疾病,临床上主要是给予患者系统治疗、局部治疗以及两者联合治疗。 治疗组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5~46岁,平均年龄(37.47±1.35)岁;病 由于口服药物会导致患者出现一些副作用,所以药物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较少,主 程1~3a,平均病程为(1.36±0.57)a。 观察组患者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25—46岁,平均年龄(37.49±1.37)岁;病 要用于局部治疗无效,病情反复多次发作且伴有系统疾病的患者。目前,治疗抗真 程1~3a,平均病程为(1.35±0.59)a。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差别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菌药物只要是唑类以及丙烯胺类药物。本研究对萘替芬酮康唑早期联合复方苯甲 酸酊治疗角化过度型足癣进行了探究。 本研究中,给予治疗组萘替芬酮康唑早期联合复方苯甲酸酊进行治疗,给予观 1.2诊断标准l 。角化过度型足癣患者的临床症状典型,患处皮肤出现过度 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100%,明 角化现象,角质层有增厚的现象,且粗糙干燥、脱屑,冬天的时候会出现皮肤皲裂,病 察组萘替芬酮康唑单独治疗,显高于观察组的87.5%,这说明,萘替芬酮康唑早期联合复方苯甲酸酊治疗角化过 损部位多在足跟、足跖以及足缘,禅唱累积双足,真菌直接镜检阳性。 度型足癣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1.3人选标准 4。临床症状典型,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治疗。排除标 奈替芬属于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其作用靶位是角鲨烯环氧化酶,抑制角鲨烯 准:局部有严重细菌感染或可能干扰治疗的其他皮肤病;对已知药物过敏者;伴有严 转化为角鲨烯环氧化物,最终抑制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对皮肤癣菌杀菌力强。酮 重的系统性疾病者;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者;孕妇、哺乳期及服用避孕 康唑属于咪唑类抗真菌药物,主要作用于羊毛固醇的C一14去甲基化酶,抑制羊毛 药者;3个月内接受过系统抗真菌药治疗者;1个月内接受过局部抗真菌药治疗者; 类固醇向14去甲基羊毛类固醇的转化,从而抑制麦角固醇的合成,对皮肤癣菌及酵 患有肝、肾、心、肺、神经系统疾病者;预计不能合作或不遵医嘱者。 母菌等均有较强的抑菌及杀菌作用【 。复方苯甲酸酊为苯甲酸与水杨酸的复方制 1.4方法。治疗组早上给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必亮,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 剂,有抗真菌、角质松解的作用。手足癣是『}缶床常见皮肤病,其发病主要与毛癣菌、 司)局部外用一次,并轻轻按摩局部,每晚给予复方苯甲酸酊局部外涂一次,10天后 小孢子菌等真菌感染有关,其中角化过度型足癣是一种顽周难治的真菌性皮肤病, 停复方苯甲酸酊并继续外涂萘替芬酮康唑,一日二次,疗程共2l天。观察组给予萘 较难治疗的原因与该型角质层较厚,抗真菌药物不易渗透有关。而在奈替芬酮康唑 替芬酮康唑局部外用,一日两次,并轻轻按摩局部,疗程21天。 乳膏早期联合复方苯甲酸酊治疗角化过度型足癣的治疗方案中,复方苯甲酸酊可使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真菌清除情况。 角质层松解,使角质层明显变薄,有利于奈替芬酮康唑乳膏的渗透,明显的增加了疗 2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效。复方苯甲酸酊价格低廉,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且治疗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艮 2 1疗效标准 J痊愈。皮损消退.自觉症状消失,真菌直接镜检阴性;好转:皮 反应。 损未全消退,自觉症状减轻,真菌直接镜检阴性或阳性;无效:皮损未消退.自觉症状 综上所述,奈替芬酮康唑联合复方苯甲酸酊治疗角化过度型足癣可取得满意的 未好转,真菌直接镜检阳性。 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2.2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角化过度型足癣治疗效果数据对比(%) 临床效果,安全系数高,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这种治疗方案值得被广泛在临床上 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0555 一O556. [2] 吴建华,温海,陶苏江,等.奈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体股癣的安全性和疗效[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26(8):953 [3] 廖列辉,梁海莹,范瑞强等萘替芬酮康唑乳膏与两种中药制剂合用治疗角化 .过度型足癣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4):326—327. [4] 蒙在杨,黄东平,秦耀春等.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体股癣和手足癣193例的 2 1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见表1,经Ridit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疗效分析[J].广西医学,2013,35(1):109一ll0. 0.05)。 [5] 太莲姬.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体股癣和手足癣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 2.2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各有1例出现局部不良反应,均 师(医学专业),2011,13(4):l16. 表现为烧灼感,减少用药次数2—3天后,不良反应消退 [6] 佘慧慧.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足癣的疗效观察[J].健康必读(中刊), 2.3随访:2月后随访,治疗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2例,复发率为5%. 2013,l2(9):314—314. 2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