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这是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作者把种花生、收花生作为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在过收获节时谈论花生作为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并在看似随意的家常谈话中,揭示出应该做什么样的人的人生哲理。行文朴实、自然、亲切,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高年级学生要能“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的能力。能初步体会课文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了从根本上实现这一转变,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把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思想感情。 【设计思路】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由表及里的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此外,还要学习文章表达上主次分明、借物喻人的特点。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更不可忽视的是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
1
提出这一学段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等要求。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反复朗读,抓住父亲说的话,让学生通过作者一家人在对花生好处的谈论中,体会到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知道父亲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从而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懂得本文借物喻人,以平实的笔触,借花生阐明了深刻而朴实无华的做人道理。 【教学方法】以读促悟,激发感悟。
【教学准备】轻音乐《月光》、《落花生》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笔名,以问题引起动机
师:话说这“落花生”,不仅仅是这种农作物的名字,还是我国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的笔名。有的孩子要问了:老师,我们的资料上写,他的笔名是“落华生” 啊!——其实,因为在古代和许地山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常常把“花” 写成“华”,所以“落华生”其实就是“落花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许地山的散文名篇(板书课题)。咱们看看能不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看看这篇著名的散文到底好在哪?
【设计意图】 播放课件有许地山图片的第一张幻灯片,伴随着轻音乐,入情入境地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动力,通过提问,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帮助孩子迅速进入课堂中,为下面精读课文做好准备。 (二)检查预习:找准起点,夯实基础
1、点名读字词。 师:课文都预习过了,有信心把字词读准确的请举手!点两位同学分别读上面三个和下面三个的。一人带读,全班跟读。
【设计意图】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好的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听课效率,巩固所学的知识。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生说是终身受益的事情,特别是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有所加强,自己有能力独自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所学的知识才会更加牢固。
2
2、读准多音字,找出用“居然”这个词的原因。
师:请看第二题,谁来读读这段话?——这里有几个多音字,这位孩子都读准了(其中三个都读准了,第一声“空”,意思:徒劳的,空忙;第二声“空”,意思:腾出地方来了。第三声“种”,意思:种子;第四声“种”,意思:种植)。 师:读到这里,老师还有一个问题,看孩子们能不能帮老师一下,解答一下老师的疑问。母亲说要开辟出来种花生后,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大家都辛勤地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最后收获了。辛苦劳作之后的收获,这本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啊,可为什么作者却说“居然收获了”呢?(原因——时间短:没过几个月;母亲说,是块荒地)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注意多音字的读法,体会不同的意思,养成细心的好习惯。其次,抓住“居然”一词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时喜悦的心情。抓住文中的关键词理解整段内容,我想词语的理解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句、整段、整篇课文相联系的。所以在教学这段时主要按以下步骤:①读整段,抓住关键词。②用联系上下文,理解“居然”的意思。③再把“居然”放在整段中品味喜悦之情。 (三)略读“种”、“收”:引导发现,主动求知
1、概括主要内容。师:讲到这里,老师想问问大家,第一段中,文章围绕花生讲了什么内容呢?点名回答,相机板书:种花生—1—收花生。那其他段落呢?请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其他段落,课文围绕花生还讲了哪些内容?分别是在哪些段落中体现的?请精炼地概括出来。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朗读相当重要,读是语言实践活动,是信息的输入,是积累,是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和有效手段,同时,朗读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我会让学生带着任务初读课文。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来。
2、相机板书:板书:种花生—1—收花生——2 尝花生——3—15 议花生  3、课文分布,主次分明。看到黑板上板书,孩子们有没有什么发现呢?哪些地方写得较多,哪些地方写的较少?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高年级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应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在学生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作者在写种花生、收花生以及吃花生、议花生的内容时有什么不同?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吃花生、议花生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写得详细一些,而种花生、收花生是次要内容,写得简略些。这样学生也就领悟了文章这种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  4、分角色朗读。
师:既然议花生的笔墨用得较多,那我们直奔重点,先请同学们自由读3—9自然段的对话,之后点名分角色朗读。两分钟后,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一起回到谈花生的那个夜晚吧,老师是父亲,哥哥、姐姐、我在哪里呢? 5、总结从对话中得到的信息。
6、师:从这段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花生的好处有很多,味儿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你还知道花生的其他好处吗?
【设计意图】根据《课标》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环节中,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作者兄妹三人对花生好处谈论的相关段落,引导学生说出花生的优点,普及相关的常识,从而为下面引出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做铺垫。
3
(四)精读重点:质疑问难,变教为学 1、自由读第十自然段。
师:花生的好处有很多,但是父亲说的和我们说的却不一样,父亲怎么说的呢?大家先自己读读第十自然段,看看你最想弄清楚什么问题,谁能最快地提出问题。 2、点名,说说自己想弄清楚的问题。 师总结:a、什么最可贵,为什么最可贵;
b、父亲是在说花生,怎么说了桃子石榴苹果呢?
3、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对比。师:要想知道什么最可贵,为什么最可贵,请孩子们先解决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父亲是在说花生,怎么说了桃子石榴苹果呢?请先在文中划出桃子石榴苹果的生长特点。
A、桃子石榴苹果的生长特点。谁能来读读原文?(果实颜色:鲜红嫩绿;位置:高高地挂在枝头。)
B、花生的生长特点。谁能来读读原文?(果实:埋在地里;位置:矮矮地长在地上)
C、说原因,生回答,引出对比(说明方法:作比较;修辞手法:对比)师相机板书: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4、什么最可贵,为什么最可贵。自由读,点名读,范读。对比的结果就是让我们更加体会到花生的外表虽然不好看,但是具有: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品质。这也正是父亲说他可贵的原因。
【设计意图】明确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桃子、苹果、石榴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上,体会父亲这样相比,突出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让学生将自己觉得父亲话中最能表现花生品质的词读出来,教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抓住关键词的方法。努力思考应读好哪个词,很容易地就明白了父亲在这里赞花生的品格。
(五)深化主题:品词析句,深刻体悟
1、父亲接下去说:(读到这里,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不是,他还在说做人的道理。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1)点名读原文。
(2)理解这句话。点名,说自己的理解。
(3)师总结。外表丑陋点没关系,但是要做有用的人。 2、师:作者许地山正是这么理解的,齐读这句话。
(1)齐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讨论关键词语。体面:外表的光鲜好看。只:人要讲体面,但是不能只讲体面,更应该要做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3)个人读。
(4)举例子说说:现实生活中,你认为哪些是有用的人。 (5)师总结例子。齐读作者说的话。
(6)总结写法:借物喻人。讲的是物,说的却是做人的道理。
【设计意图】根据《课标》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个人读父亲的话,理解得出总结:外表丑陋点没关系,但是要做有用的人。在此基础上,齐读作者受到的启发,以此进行体会,父亲的看法与作者的看法一样。随后,我让学生分组探讨,抓住关键词“只”、“体面”领悟作者说的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
4
有好处的人”这句话的含义,明白做人的道理。并由浅入深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深入透彻地理解,学懂文章,学习做人。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高年级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应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在学生研读领悟做人道理后,我再次引导学生总结课文:课文的题目是《落花生》,但作者却不是通文写花生,这样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呢?这样学生也就知道了文章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 (六)课堂小结,齐谈收获 1、许地山的笔名的含义:提示自己要时刻做像具有落花生一样的人。 2、你有什么收获? (七)读写结合,课外拓展    课文练习中的小练笔:作者从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设计意图】教学有法,贵在授法,把课文的阅读与写作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让阅读更好地为写作服务,加深这一知识点的内化,从而以读促写,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板书设计】 15、落花生 什么最可贵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为什么最可贵        (1)          (2)    (3—15)                                               主次分明         默默无闻        花生:不好看 有用         朴实无华                          借物喻人                      人:        有用  【设计意图】板书是课堂精华的浓缩,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突出知识的重点与关键,给学生以启迪和美的享受,从板书中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