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第6期 2009年12月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Theo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VO1.1 NO.6 Dec.2009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朱建军 (湖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T程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要:通过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教学的现状和特点的分析,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必须改革的观点,并 对改革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投入、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09)06—0042—04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内容多且更新快。但课时又 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较少 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 计算机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涉及内容又非常广泛的 快和社会信息程度的提高,要求每一位大学生都应具备计 学科,旧的技术不断淘汰,新的技术、软件和编程语言不断 算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高校学生接 涌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不仅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 受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入门课程,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学生 一些基本概念,还要讲授一些具体的软件应用和操作,以培 的计算机素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用计算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到各专业 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而言,其突出特点就是教学内容 的学习中。2006年6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被评为湖南 多,更新快,但课时少。 科技大学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6月又被评为湖南省省级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手段先进,但教学方法 精品课程,如何开展好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的教学,改 传统 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的问题。 目前在我们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全部采用多媒体 教室授课。虽然教学手段从传统的“粉笔+黑板”改变为 一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教学面临的主 “计算机+投影”,使得课程教学中信息量有了很大提高, 要问题 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但 (一)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存在较大差距 是教学方法还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教师 湖南科技大学面向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不同 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生源地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差较大,对于刚进入大学校 (四)实验上机课时与指导教师不足,实验教学效果差 园的新生来说,很多城市的学生在初、高中就有着较好的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性质决定了它是-I'-J以实验为主 习环境,学校的硬件设施较好,他们已经了解了很多计算机 教学为辅的基础课程。由于高校的扩招,学校计算机文化 基础知识。而一些偏远地区农村的学生没有这样的条件, 基础教师明显不足,教师同时指导几个班的上机实验,并且 有的甚至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从最近几年我们的教学经 由于实验机房明显不足,上机课时偏少,这样就严重影响了 验来看,湖南科技大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学生计算机基 教学的效果 J。 ’ 础知识参差不齐 J。 收稿日期:2009—09一O8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G30722) 作者简介:朱建军(1970一),男,湖南慈利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计算机应用、网格计算等研究。 42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教学的特点及 改革的指导思想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只有深刻 认识其特点,才能做好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基础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新生入学后的第 一门计算机基础课,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 用,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培 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计算 机应用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们以后的学习 J。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工具性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是为其所用的一 种现代化工具,所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带有较强的工 具性。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实践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不仅要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大 量的时间来上机实践。 (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更新快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理论、新软件、新编 程语言不断出现,对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文化 基础课程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必须提高学生 获取计算机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计算机软、硬件环境 的不断变化。 (五)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文、理、 工科刚入校的新生,学生受高中阶段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较深,要培养学生主动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和意识,培养学生 在本专业和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开发能力。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的定位 基于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的认识,我们认为计算机 文化基础教学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计算机文化基础教 育,既是人才素质教育,又是技术基础教育,是能力教育与 素质教育的并重。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不能定位成 专业基础教学,同时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带有较强的 工具性和实用性,带有许多新技术、新方法,计算机文化基 础教学应以计算机文化、计算机意识的培养及创新思想教 育为出发点,以培养计算机高级用户、最终用户作为计算机 文化基础教学的目标,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要以直接面向 应用作为基本指导思想。为应用而教学,在应用中了解计 算机文化,在应用中培养计算机意识,在应用中掌握计算机 方法,在应用中提高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湖南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 情况,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 程目标是: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第--fl计算机基础课程, 也是--t-I重要的必修公共基础课。该课程旨在为非计算机 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教育,使学生掌握计 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利用计算机知识与 技术解决专业问题打下基础。 四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与 实践 【一)实行分层次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解决学生水平参差不 齐等问题,我们在2008级新生入学时采取学校统一组织考 试和学生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参加摸底考试, 考试分笔试和上机两部分,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成A、 B、C三个层次,A层次学生已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 基本操作,这部分学生可以申请免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 但要求教师布置一定的作业,例如WORD排版、EXCEL电 子表格、PowerPoint等,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上机练习时 间。学生在期末考试前通过电子邮件上交作业,教师根据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的分数,作为学生的期末成 绩。B层次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有所了解,但操作不很熟练, 要求教师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选择 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把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WORD、EX. CEL、PowerPoint等内容快速讲授一遍,重点放在学生比较 薄弱的基础理论知识、网络操作、数据库知识等。对于C 层次的学生,应该从零开始,详细讲述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增加学生上机练习课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学 生的后续学习和以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二)适应计算机学科发展。全面更新教学内容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科学,计算机技 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知识更新也是最快的,这就对计算机文 化基础课程的教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从96年开始 到2008年由一批长期从事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经验丰富 的老师牵头,做好教材编写与出版工作,期间总共出版六版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通过再版的方法,及时地更新教材内 容,把已经淘汰的内容删去,把许多新的内容加进来,一般 两年就再版一次。参考国内外优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及 相关的计算机专业教材,结合课程特点圾我校实际情况,使 教材既保持了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和稳定性,又具有先进 性。我们编写出版的教材除本校使用外还被吉首大学、湖 南工业大学、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采用。 4 (三)改革教学模式,采用“双主教学模式”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 43 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模式 体现教学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之间的关 系,是教学中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 的计算机机房进行教学,并且开发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 供一个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总之,计 算机基础教学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 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校园网自 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的具体体现。因此,新型教学模式应 以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先进的教学环境和 教学资源,正确调整教学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四 要素关系的核心可概括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 学辅导法等,努力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六)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是整 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 作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验 体”,称之为“双主教学模式”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 模式也要求采用“双主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 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学媒体为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教学环境,以校 园多媒体网络作为新的教学平台,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从而 实现大信息量的个性化教学。 (四)改革传统教学手段。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 教学手段的重大飞跃,网络教学突破了地缘上和时间上的 ,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 1)在计算机教室采用大屏幕投影仪并配上网络教学 系统软件进行教学,使得繁琐的操作步骤和眼花缭乱的动 态变化过程直观的显示在学生面前,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 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计算机现场演示,讲解 软件的操作步骤,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作 为补充,建设网络互动教学环境,完善网上作业系统、在线 测试系统、网上考试/评分体系等,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可以通过 校园网、因特网同教师交流,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 构建自主学习平台 J。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 件、网上练习、授课录像等全部上网,湖南科技大学精品课 程网址为http://jpkc.hnust.cn/ec3.O/elO0/index.htm。 同时,网上教学不仅能扩大教学授课面,充分利用高校的师 资力量,解决高校师资紧缺的问题,而且还能使学生根据自 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内容和安排学习进度,从而有利于 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J。 (五)改革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基本 素质和能力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 措施。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我们 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主要是学习者在 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 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也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 者为中心的学习。以讲授为主的内容在多功能教室教学, 使用联机投影设备,进行直观的教学,既提高了效率,也提 高了教学效果。对操作性强的内容采用在配备了投影设备 44 课相比理论课更为重要。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要解决实 验上机课时不足,教师指导上机班级多,指导实验教学效果 差的问题,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开放实验室,开展实验竞赛(如幻 灯片制作、网页设计比赛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 2)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的过程中当好指导者,要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全面提高学 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七)改革传统的考评体系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不能用传 统的考试方法来考评,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认为对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方 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 目标,应该逐步淡化理论考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 验,在平时上机实验中就进行考核,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 况。我们开发了上机练习与考试系统,以学生的学号为用 户名,以学生的身份证后6位为密码让学生登录此系统进 行练习,每次练习的结果都保存在服务器上(包括上机总 时间),在期末教师根据学生个人文件夹对学生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是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这样有 利于个性化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2)期末要进行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分数的累加占总 成绩的60%,对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可以在期末 笔试中了解,这部分可占总成绩的4o%。 3)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高层次地实行 教、考分离,有利于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增加学生学习积 极性。 (八)增加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我校近几年不断地增加计算机基础教学设施的投入, 不断地改进实验条件,与地方共建的计算机中心拥有 近800台高性能微机,机房配有大屏幕投影仪,方便实验 指导。所有微机皆连接成局域网络,并通过校园网和Inter- net连接,可以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教学,为学生自主性学 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课程组自行研制开发的计算机网络 教学软件,主要包括:用于教学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电子 写教材,并对青年教师发表的教研、科研论文给予奖励。近 5年来本课程组多名青年教师发表了科研、教研论文5O余 篇,获得了校级或省级教研、科研项目资助6项。我们有一 支从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稳定的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具有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2008年我校计算机基础课 教案、考试系统和题库等,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进行网上 教学,除了课堂教学,教学的其他教学活动都通过网上实 现,包括作业的发布、提交与批改,教学通知与安排,网上提 问、答疑和讨论等。但由于学校招生规模扩大,仍存在实验 室无法满足需求等情况,同时实验室也不完全是开放型的, 自由上机实践时间所提供给学生的也只是有限时间。我们 教学部荣获“湖南省优秀教研室”称号。作为从事计算机 基础教育的教师就更要有时代特征,在教学中发挥高效的 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努力创 建一支高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未来高校的计算机基础 还要逐步建立开放型的实验室,充分保证学生的上机时间。 (九)提高教师水平。规范教学行为 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是任何其他一门学科所没有 的,这就要求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自身须不断努力学习, 进行继续教育。但由于全校班级多,工作量大,大部分从事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都处于・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难 以获得专门的时间和机会来进行知识更新,很多教师以自 学为主,有的甚至处于一种边学边教的情况,教学质量及教 学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如何保证教师的知识更新所需的 时间及机会,以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是每个高校应重 视的问题。 1)加强教学指导。课程组实行助课、试讲、听课制度。 院领导、系主任及老师组成听课组,对新开课的青年教师组 织听课,并请学校教学督导团专家听课,督导教学;青年教 师开课前要进行试讲,通过后方可接受授课任务;青年教师 必须助课两次以上方可开课,通过助课熟悉教学内容, 学会组织教学。 2)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活动。课程组在每学期开课前 都要组织包括青年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对 教学内容、进度、考试做好统一部署,在期中进行教学检查, 在期末进行统考,实行教考分离。严格的教学管理培养了 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教风。 3)提高青年教师学历、职称层次与教学、科研水平。 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并注重对青年教师教 研、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历、职称层次;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各类课题或参与各类研究项目、编 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云玲,王 弘.新时期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和 方法探析[J].科学教育论坛,2005(23):127. [2]时 光.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J].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1):107— 108. [3]刘卫国,王小玲.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 思考[C]//2005年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 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陆志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实践与探 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5(4):38. [5]牟连佳,梁皎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 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2(1):96—97. [6]李剑波.新形势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J].中 国管理信息化,2007,3(3):77—79. [7]杜敏.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讨及研 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11):177. [8]李战春,兰顺碧.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 课程设置与建设的探讨与实践[c]//2oo5年大学计算 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oo5. (责任编校龙四清)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