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来源:华佗小知识


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安徽省农科院烟草所/玉米研究中心 王 俊

1 选种

玉米不同品种之间在生育期、产量水平、抗病性、耐旱性、抗倒性上以及区域适应性上均存在较大的区别,选择适合需要的优良品种,应注意首先选择经过省或国家审定的品种,且一定要注意品种的适宜区域,具体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1 根据当地热量资源条件选种 当地的热量和生长期要符合品种完全成熟的需要。热量充足,就尽量选择生长期过长的品种,否则会导致玉米不能充分成熟。

1.2 根据当地生产管理条件选种 在生产管理水平较高,耕作精细,土壤肥沃的地区,可选择产量潜力大、增产潜力大;反之,应选择稳定性好、适应性强的品种。

1.3 根据前茬种植选种 玉米的增产增收与前茬种植的作物有很大关系,若前茬种植的是大豆,土壤肥力则较好,应选择高产品种;若前茬种植的是玉米,且生长良好,丰产,可继续选种这一品种;若前茬种植的作物生育期较长,则应选择早熟型玉米品种。另外,同一品种不能在同一块地上连续种植3~4年,否则会出现品种退化现象。

2 整地

2.1 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具有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有利于环境保护等诸多优点,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农技措施。小麦秸

秆切碎直接还田技术是在小麦联合收获作业时,对小麦秸秆进行直接切碎,并均匀抛撒的还田技术。秸秆还田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小麦收获时要使用带有秸秆切碎器的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吐出的秸秆不能长于10厘米,留茬不能高于20厘米。二是秸秆还田后,要适当补充速效氮肥,调节秸秆的C/N比。一般氮素用量约为秸秆还田量(风干重)的1%,有利秸秆腐烂,缓解与苗争氮。

2.2 深翻耕层 玉米是深根系作物,深耕是玉米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深耕可以加厚耕层,蓄水保墒,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机质降解,从而有利于玉米根系发育和提高产量。

3 施肥

为避免“一炮轰”施肥造成肥料流失和基肥浓度大抑制根系生长,同时为防止玉米后期早衰,施肥方法采取基肥和追肥相结合,磷、钾肥、硫酸锌和50%—60%的氮基施,其余的氮在大喇叭口期(10-12片展开叶)追施。

3.1 基肥 玉米施肥以基为主,按每生产100 kg籽粒施N 3Kg、P2O5 1Kg、K2O 2Kg计算施肥量。生产500Kg玉米需施N :15~18Kg、P2O5 :5~6Kg、K2O :10~12Kg,每亩再加施1kg硫酸锌。肥料不能施在播种沟或者埯子里,以防烧苗,基肥的使用要因地制宜。基肥充足时可以撒施后耕翻入土,小部分集中施。如肥料不足,可全部沟施或穴施。

3.2 种肥 种肥就是播种时施用的肥料,供给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种肥以速效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以提高肥效,应采取集中施用方法,便于吸收利用,还可以提高磷肥利用和增产效果。也可以施用腐熟的农家肥。

4 播种

4.1 种子精选与处理 为了提高种子质量,在播种前要对籽粒进行粒选,选择籽粒饱满、大小均匀、颜色鲜亮、发芽率高的种子,去除秕、烂、霉、小的籽粒。玉米在播种前通过晒种、浸种和药剂拌种等方法,增强种子发芽势,提高发芽率,减轻病虫害,达到苗早、苗齐、苗壮的目的。首先,晒种:将选出的种子在晴天中午摊在干燥向阳的地上或席上,翻晒2-3天;其次,浸种:一般采用冷浸和温汤方法。冷水浸种时间为12-24小时,温汤(55-58℃)一般6-12小时,另外也可用0.2%的磷酸二氢钾或微量元素浸种12-14小时(注意:浸过的种子要当天播种,不要过夜;在土壤干旱又无灌溉条件的情况下,不宜浸种);再次,药剂拌种:如可用先正达公司的2.5%适乐时种子处理剂10ml拌种5Kg,或用拜耳公司生产的高巧60%悬浮剂拌种,包衣种子无需浸种和拌种。

4.2足墒适时集中早播 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玉米的适宜播种期主要根据玉米的种植制度、温度、墒情和品种来决定,可分为春播、夏播、秋播三个时期。春播应竟可能早播,一般地温持续稳定在10℃~12℃ 3d以上即可播种,播后盖上地膜有利于保温保湿;夏播在小麦收获后抢墒早播,墒情不足造墒播种。忌套种,麦收后集中统一播种,可有效避免玉米的粗缩病。6月15日前播完,确保一播全苗;秋播鲜食玉米一般在7月中旬左右播种,最迟不能迟于8月8日(立秋日)。

4.3合理密植 玉米的种植密度常根据自然条件、品种特性、地力水平、管理水平和播期而定。通常,相同品种在同一地区,阳坡地应比阴坡地或平原密些;光照足、雨水少的地区应比阴雨多、光照弱的地区密些;土壤肥沃、施肥水平高的地块应密些;茎叶紧凑上冲、生育期短、单株生产力低的品种应密些;晚熟的应稀些;反之则相反。夏玉米在一般生产条件下,平展大穗型品种蠡玉16、农大108等大穗型品种以每亩3000—3500株为宜;紧凑上冲型品种隆平206、郑单958等以4000—4500株为宜。高产田可适当增加

到5000株左右。春玉米则应适当降低,一般每亩3000株左右为宜,高秆和晚熟品种应适当减少,矮秆和早熟品种应适当增加。高产栽培密度可适当增大。播种方法与质量为:播种行距为60cm,深度一般以3~5cm为宜,如果土壤质地疏松,墒情较好,可适当浅些;土壤质地粘重,易于干燥的砂壤土地。大粒种子,可适当深些。每穴播2~3粒玉米种子,种子芽势好的新种子可采用单粒播种,播后覆土严实。

4.4 铁茬直播 该项技术主要适用于麦收后晚茬玉米种植。它包括前茬作物收获(主要是麦类)、秸秆及残茬处理、未耕地破茬开沟、化肥深施、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等、其显著特点是,不耕地,直接播种玉米,地表覆盖前茬作物的秸秆或残茬,并在整个玉米生长期间不中耕。具体为小麦收获后,不耕翻土壤,采用玉米免耕播种机一次进地直接进行播种,行距可调至60cm,亩播量控制在2.5公斤左右,播种时从地边开始播种,不要转圈播种。完成开沟、深施肥、播种、覆土、等作业工序。

5 苗期管理 目标是保证苗全、苗匀、苗壮,促进根系生长和叶面积发展,搭好丰产架子。

5.1 播后或破壳 播后有利于保墒提墒。播后如遇急雨,要及时松土破除板结层。

5.2 开沟排水 玉米苗期(8叶期以前)植株较小,耐旱、怕涝,耐涝能力较差,我们常称之为“芽涝”或“奶涝”,此时期在20.5℃渍水1-2天,出苗率77.0%;在26.8℃渍水1-2天,出苗率30.7%;到5叶期时10cm水淹3天,玉米苗虽暂时不死,但减产十分严重. 因此,在苗期,我们要清沟沥水,多采用三沟配套,畦作或垄作,窄畦深沟;但玉米拔节后,植株生长旺盛,雄穗和雌穗开始分化,需水量增加。墒情不足时,浇小水。

5.3 间苗定苗 一般出苗后即查苗,在同行或相邻行就近留双株以备及早补苗。幼苗长到3~4片可见叶时,分次间苗,去除杂劣苗留双株,5~6片可见叶时,一次完成定苗,定苗原则为:去除弱苗、病苗、虫苗、留匀苗,提高群体整齐度。个别缺株的可就近留双株。

5.4 中耕除草 苗期土壤适宜氧气含量为10%~15%。春玉米中耕宜早,有利升温。夏玉米早中耕有利保墒。苗期中耕2~3次,定苗前第1次中耕宜浅,3~4.5cm 为佳,避免伤根压苗;拔节前第2次中耕苗旁浅行间深。

5.5 施攻秆肥 在播种后25天左右,苗高一尺时,结合中耕除草,追施攻秆肥又叫拔节肥,能够促使中上部叶片增大,延长下部叶片的光合时期。这次追肥占总追肥量的20-30%,可亩追尿素10-15公斤(碳铵30-40公斤),过磷酸钙20-35公斤,氯化钾10-15公斤,硫酸锌2公斤。宽窄行播种的田块,追肥要追在窄行中间,追近不追远。

5.6 防地下害虫 苗期地下害虫有地老虎、蝼蛄、金针虫、蛴螬等,播前可用敌百虫药剂拌种,出苗后用毒饵或者用敌百虫、辛硫磷拌炒香的麦麸或豆饼按1:50,撒于玉米墒沟诱杀成虫。

6 穗期管理 目标是促叶、壮秆、攻穗,理想长相是植株粗壮,茎杆基部节间扁圆短粗,叶大色深而挺拔,生长协调,达到杆壮、穗大、粒多的目的。

6.1 拨去分蘖 除青贮玉米外,分蘖一般无用,须及时除去。除分蘖是应注意不要伤正常生长植株的根,可采用拧断的办法去除分蘖。

6.2 中跟培土 穗期中耕2次。拔节至小喇叭口期,结合施穗肥进行中耕,行间宜深,

株旁宜浅,结合雍根培土,以利于上层节根生长,增强抗倒伏能力。

6.3化控防倒 倒伏尤其是中后期倒伏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在选用耐密抗倒型品种的基础上,要及时中耕培土,并适时化控,防止倒伏。对高密度,长势旺,有严重倒伏危险的地块,可在可见叶6—9叶时(拔节期前)喷化控剂金得乐、玉黄金等,增强植株抗倒能力,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应掌握适宜的时期,不能提前或推迟。提前4~5天会减产5%,推迟4~5天,增产幅度下降5%。

6.4 运筹肥水

6.4.1 施攻穗肥 播种后45天左右,株高120厘米左右,追施攻穗肥。此期正是玉米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是决定果穗大小,籽粒多少的关键时期,需肥量最大。这次追肥占总追肥量的50—60%,最好选用碳铵或尿素。亩追碳铵65-80公斤或尿素25-30公斤,追在宽行中间,追远不追近。

6.4.2 大喇叭口水 在足墒播种的情况下,小喇叭口前一般不需浇水,目的是控上促下,如遇干旱必须进行灌溉。大喇叭口期以后进入需水临界始期,不能缺水,以防“卡脖子旱”,要达到地表见湿不见干,满足玉米在拔节、大喇叭口、抽雄、开花、灌浆时对水分的需求。

6.5 防治病虫害 虫害主要有玉米螟、蚜虫、蓟马、飞虱等,可使用48%毒死蜱药剂喷施或灌撒3%克百威颗粒剂防除,防除玉米螟最好在大喇叭口期(抽雄前)防效较好;病害主要有大斑病、小斑病、黑粉病、青枯病等,可使用多菌灵5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500~800倍液,每隔一周喷一次,连续2~3周。

7 花粒期管理 玉米后期一般指从抽雄到子粒成熟,历时40~55天。后期管理目标是养根保叶,延长根叶功能期,防治早衰或贪青晚熟,有效增加穗粒数,防止空秆和秃尖,提高结实率和籽粒重量,达到丰产丰收。

7.1 拔除雄穗 人工去雄可在玉米散粉结束之后进行,拔出雄穗可减少肥水消耗,降低株高,增强抗倒能力,改善中上层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果穗发育和提高籽粒重量。去雄时不带叶,将拔除的雄穗抱出田间或深埋,以防病虫害。

7.2 人工辅助授粉 玉米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是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一项有效措施,尤其是在授粉不良的气候条件下,效果更显著。尤其当花期不遇、抽穗不齐或遇到不良天气,大风暴雨,花粉被风吹得太远,或被雨粘结成团,丧失生命力以及高温干旱,花粉受精能力减弱则需要实行人工辅助授粉,能使雌穗得以补足所需的花粉,减少果穗秃顶缺粒,提高产量。方法是在上午9:00~11:00收集花粉,逐株将花粉弹在花丝上,一般隔天进行,2~3次即可。

7.3 抗旱排涝 玉米抽雄开花期前后,叶面积大,温度高,蒸腾蒸发旺盛,是玉米一生中需水量最多、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此期为需水高峰,应保证充足水分,如地表土手握不成团,应立即浇水。浇水一定要及时、灌足,不能等天靠雨,若发现叶片萎蔫再灌水就会减产;籽粒灌浆期间仍需要较多的水分。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75%,低于70%就要灌水。此期保持表土疏松,下部湿润,保证有充足的水分,遇涝注意排水。特别强调要浇黄皮水,不要过早停水,以保证活秆成熟,增加粒重。

7.4 防虫防鼠 玉米后期主要是蚜虫危害,及时用40%的氧化乐果1000倍液定向喷雾,或者使用热雾机田头作业,达到省工省时增效的目的。防鼠可用磷化锌40克拌诱饵,乘傍晚投放。

8收获

8.1推迟收获 我省玉米生产中,早收问题突出。通常在9月15日左右,苞叶开始变黄时就收获。玉米苞叶开始变黄并没有真正完全成熟。此时千粒重仍在以3.5g/日的速度增加。 相当于每亩每天增加10斤产量。玉米苞叶变黄就收获(吐丝后40-45天),会造成100-150斤/亩的产量损失!克服苞叶发黄即收获的老习惯,尽量推迟收获期,在玉米子粒乳线消失即苞叶发黄后7—10天开始收获(吐丝后50~55天),减少千粒重下降,促使玉米增产。玉米推迟收获是一项简便易行的增产增效措施,而且便于机械收获和秸秆粉碎还田。

8.2 机械收获 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是在玉米成熟时,根据其种植方式、农艺要求,用机械来完成对玉米的茎秆切割、摘穗、剥皮、脱粒、秸秆处理等生产环节的作业技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玉米收获时的籽粒含水率一般在25%~35%,甚至更高,收获时不能直接脱粒,所以一般采取分段收获的方法。第一段收获是指摘穗后直接收集带苞皮或剥皮的玉米果穗和秸秆处理;第二段是指将玉米果穗在地里或场上凉晒风干后脱粒。为保证玉米果穗的收获质量和秸秆处理的效果,减少果穗及子粒破损率,秸秆还田的合格率,根茬的合格率和秸秆切段青贮的要求,玉米收获应注意:收获前3~5天,对田块中的沟渠、垄台予以平整,并将水井、电杆拉线等不明显障碍安装标志,以利安全作业;实施秸秆还田的玉米收获尽量在果穗子粒成熟后间隔3~5天再进行收获作业,这样玉米的子粒更加饱满,果稿的含水率底有利剥皮作业。秸秆变黄,水分降低更利于将秸秆粉碎,可以相对减少功率损耗;正确调整秸秆还田机的作业高度,以保证留茬高度小于10cm,以免还田刀具打土、损坏;如安装除茬机时,应确保除茬刀具的入土深度,保持除茬深浅一致,以保证作业质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