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洗手“巧”应对 促小班幼儿自主发展
摘要:
幼儿园生活活动作为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始终。幼儿期是人生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尤其是3岁左右。生活习惯的培养是一切良好习惯养成的开端。俗话说得好:饭前饭后勤洗手,百病不入你的口。养成和习得良好的洗手习惯,是保障幼儿身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那么,如何养成小班孩子良好的洗手习惯?尤其是如何引导幼儿由“要我怎样做”变成“我要怎么做”,值得我们每一个幼教工作者深思。
关键词:
小班幼儿  洗手习惯  巧  自主    正文:
幼儿在园的盥洗活动主要包括洗手、漱口、洗脸、梳头四个环节,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各盥洗环节所占的时间各不相同。洗手是进行最频繁的一项活动,如幼儿饭前饭后、便前便后、活动前后等都需要将手清洗干净。然而,小班幼儿极易受到外部事物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无意性占优势,精细动作及协调性相对较差,在洗手环节中会产生的许多问题,我们教师则要针对小班年龄段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差别,采取有效的方法和策略,通过轻松的小妙招,把难点问题巧妙化解。细细回想,小班孩子在洗手时经常会出现一些情况: 观察实录一:
餐前准备开始了,杨雨浩高兴地来到洗手池旁边,两手一伸洗起手来,水花马上溅湿了杨雨浩的袖子。吴政轩也走过来洗手,他随手将袖子一摞,开始洗起手来,洗着洗着袖子就慢慢滑落下来,水花马上又溅湿了他的衣袖。于是,我提醒孩子,“洗手前要挽起袖子,不要忘记了哦?”孩子们开始挽起袖子来。妮妮把袖子卷好了,我想这下袖子应该不会湿掉了吧,我站在旁边看着妮妮洗手,只见妮妮先把小手淋湿,然后去拿洗手液,洗手液放得稍高了些,妮妮踮起脚尖接到了洗手液,正在这时,我发现水滴顺着妮妮举起的小手悄悄滑进了衣袖里。  分析原因:
小班幼儿洗完手后,总会发现袖口湿湿的,有时连内衣的袖子也是湿的。仔细
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幼儿没有挽袖子的习惯,洗手时不挽袖洗;幼儿冲洗双手时指尖向上,水流顺着胳膊流淌,弄湿衣袖;尽管幼儿知道挽袖子,但袖子没有挽到胳膊肘以上或袖子挽得过松滑下来,导致衣服被溅湿;还有就是教师的帮助指导不够及时。因此,教师在此阶段中,不仅要继续观察了解每个幼儿在这一方面的态度与行为是否正确,更要创设与提供机会,强化幼儿行为动机,使他们在反复练习,再次体验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观察实录2:
班上还是有孩子打湿衣袖,有孩子的衣服上也是湿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些天我一直关注着洗手的孩子。“嘭„”像似水管爆裂的声音,我急忙跑过去,只见杨文浩脸上湿湿的,衣服上也有水滴,“杨文浩,你怎么了?为什么脸和衣服都湿了?”孩子举起手指了指水龙头。“你在玩水吗?”孩子看着我使劲地摇头。“萱萱,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我转身问站在旁边的女孩。“老师,他打开水龙头就这样了。”“打开水龙头就这样了,什么意思?”“老师,是水太大了!”第二天餐前准备时,我早早地站在水池边,只见杨文浩一下把水龙头扳到了底,水流四溅,脸、衣服全湿了。 分析原因:
小班的孩子手部控制能力、协调能力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所以他们不能自如地控制水龙头。当他们把水流开得太大了,水花四溅打湿了衣服还造成了浪费;当他们把水流开得小了,小手又会洗不干净,许多泡泡残留在手上。面对这些孩子,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发展规律,理解它们的行为表现,心平气和、有童心地去看待他们,这样,孩子,我们,或者都会更快乐。 观察实录3:
吃饭时,文文和佳钰去小便迟迟没回来,水池边却传来了他们的嘻笑声,走进一看,原来两个孩子在玩水,两个孩子我泼你你泼我,玩得不亦乐乎。一摸孩子的的衣袖已经全湿了。 分析原因:
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对于幼儿来说,要做到洗手时不玩水是比较困难的,在幼儿园,无论是喝水还是洗手,幼儿都会抓住机会玩一玩水,我们经常发现在洗手时有孩子经常把衣服袖子弄湿,或者是洗一次手要花很长的时间,因此,如何让幼儿意识到洗手用水的规则及水在不同时候的不同作用是很重要的。  洗手作为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应以整体观、系统观、课
程观来对待和组织幼儿洗手,使幼儿园的生活“教育化”,让孩子的学习更加自然有效。那么, 怎样才能使幼儿充分认识洗手的重要性, 变 “要幼儿做” 为 “幼儿主动做” 呢?现在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用生活小标识,创设指向性环境,提示幼儿行为。
指向性的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幼儿的行为。教师可以利用班级中的生活标识,帮助幼儿尽快地了解洗手的步骤和洗手时的规则。如:在洗手池边我们贴上了洗手步骤图,帮助孩子们掌握洗手的方法和步骤,特别提醒孩子要“拔好萝卜”(即卷起袖子)后再洗手;水龙头上我们贴上了引导线,让孩子知道水龙头开到引导线是最合适的位置;在水龙头上方我们张贴了节水标志来提醒幼儿节约用水;我们还在地面上贴上了小脚印,让孩子有序的洗手,杜绝拥挤争吵。另外,我们还可以使用温馨的提示语,提醒孩子便后不忘记洗手。如:在孩子大小便处的墙上贴上“我的小手变干净”并配上相应的如厕、提裤子、洗手的图片,放上一只可爱的小动物,孩子在便后抬头就能看到提示语和图片,就想起来要洗手了。 二、提高幼儿卫生意识与环保意识,促孩子愿意做。
幼儿园的常规最终是为了帮助幼儿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若想让孩子从他律变自律,首先我们帮助孩子认识到卫生清洁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通过晨间谈话、集体教育活动、生活活动等,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让孩子懂得及时进行洗手的原因,激发孩子主动洗手的意愿。另外,我们要具有课程意识,利用生活环节中存在着的许多现实的问题情境开展讨论,引导孩子认识水,珍惜水资源,这样孩子的认知得以发展,知识得到了建构,孩子也会更乐意去做。 三、让洗手趣味化、游戏化,促孩子主动做。
在幼儿生活活动实施中常常会出现我们教师空泛的说教,造成幼儿被动模仿的学习机会多,因人施教的个别活动少,幼儿经常处于枯燥的学习,机械地操作。针对这些弊端,我们可考虑幼儿真正的需求,兴趣点和可发展的空间,以采用生动有趣的情境教育,让幼儿内化知识。
当孩子不会洗手时,我们就在幼儿洗手时,让他们边念儿歌边洗手,增加洗手的乐趣,和幼儿一起玩“拔萝卜”的游戏,学习和练习卷袖子的本领,因为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当孩子洗手不认真时,我们为幼儿录制洗手歌曲,在每次洗手的时候不间断地播放,让幼儿在音乐声中感受洗手的快乐,通过几次这样的音乐游戏,幼儿很快记住了洗手规则。时间一长,无论在什么场合下,幼儿都会自觉做到洗手时不玩水,逐步规范了自己的生活常规。当发现孩子玩水时,
教师应该支持他们的想法,珍惜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想法,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能因为自己所看到的现象就急于下定论,更不能不问青红皂白马上去责问孩子。树立了这个理念后,我们不再单纯地制止他们了,而是主动和幼儿们商讨怎样玩水,不弄湿地面也不浪费水,并为幼儿提供各种玩水的材料。幼儿们和我们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尽情地玩水,孩子们玩水的需求得到满足和宣泄后,洗手过程中就很少有孩子玩水了。又当看到孩子有进步时,我们还会用玩具、食品、小饰物等进行激励;通过幼儿自我评价及来自他人的评价进行激励,如:称赞、喝彩、鼓掌、亲吻、微笑方式,让幼儿继续巩固洗手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洗手环节趣味化,游戏化,促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基本了生活技能。现在,就连以前幼儿最爱敷衍的挽袖子,甩手,摘毛巾等环节,孩子们都愿意主动完成了。
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生活是一种体验,生活是一种实践,而习惯在生活中养成。教师应做有心人,引导幼儿建立适合其年龄特征,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常规,让养成教育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事中吧!
参考文献:
1.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