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互联网+的中医慢病管理浅议

基于互联网+的中医慢病管理浅议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19 年 2月 C 第 7 卷第 6 期Feb. C 2019 Vol. 7 No. 6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15

基于互联网+的中医慢病管理浅议

张丽楠1,李洪禹1,魏建南1,李东旭1,范瑶瑶1,聂慧妍1,任吉祥2*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摘要】随着慢病患病率的增加,慢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该文通过对互联网+、慢病管理及中医慢病管理的相关问题的介绍,阐述了互联网+中医慢病管理的优势和必要性,浅议中医慢病管理实施中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中医;慢病管理;中医慢病管理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6.15.02

慢病又称“慢性病”、“慢性疾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NCD)”的简称,指从发现之日起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慢病不特指某一疾病,是对一类起病隐匿、迁延不愈、长期累积却不具传染性,且病因复杂,尚未被确认的疾病的概称[1]。慢病涉及各系统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2]。根据专家预测,2030年全世界因慢病导致死亡的人数将占到总死亡人数的70%[3],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一大杀手,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慢病管理,建立慢病管理模式,减轻患者痛苦和负担显得尤为重要。

网民激增: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7.72亿人,网络普及率55.8%,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7]。网络的普及、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成熟使“足不出户”成为现实,医 疗资源短缺使老百姓迫切需要“互联网+”医学模式的实现。

大数据时代来临:信息化的全面建设推动数据爆炸式增长,而原有数据分析能力及统计方法不能满足数据的增长速度,便产生了“大数据”的概念[8]。在慢病管理领域,由于居民健康卡的普及、穿戴设备的开发及医疗APP的持续成熟,使慢病患者的健康数据采集和共享开始成为可能[9]。

1 “互联网+”与慢病管理

1.1 “互联网+”含义

“互联网+”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叠加,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平台,融合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能为传统行业探索出新的发展方向[4]。

1.2 慢病管理含义

慢病管理是指由专业医护人员组成技术过硬、梯度完备的团队,协同为慢病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疾病管理,最终达到延缓病情进展、降低死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为患者和家庭乃至社会减轻负担的科学管理模式[5]。

3 中医慢病管理

3.1 中医慢病管理优势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健康养生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病理念,可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干预。

3.2 中医慢病管理探索

目前关于中医慢病管理办法仍在探索阶段。姜英等[10]将社区高血压患者分为中医慢病管理组和常规组,对血压指标进行12个月随访,结果示中医慢病管理组优于常规组;李玉玲等[11]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治疗组(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组)和对照组(西医药物治疗组),6个月后显示治疗组不良反应少、改善症状稳定。现在中医慢病管理探索更倾向于远程监护技术的实现和平台的建设。沈宁桥等[12]基于远程监控技术探索中医慢病管理平台的设计,信息包括辨证施治、情志调节等。

2 “互联网+”慢病管理

2.1 “互联网+”慢病管理含义

“互联网+”慢病管理是指利用“互联网+”的理念,运用可靠的移动开发技术,医者通过分析,实践并总结出远程慢病管理的流程,设计出一套具有医护端和患者端的“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摒弃面对面就医和随访,患者可自行完善有关信息,及时反馈,形成固定的管理模式[6]。

2.2 “互联网+”慢病管理的实施基础

利好:2015年十二届全国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出台的《关于积极推动“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迅速推动了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将互联网+医疗提上日程。

4 讨 论

综上所述,互联网+中医慢病管理模式将是趋势,也是最佳的个体化干预和预防的手段,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有诸多难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慢病管理和机制仍不健全;中医慢病管理人才储备不足;慢病人群多为老年人,运用互联网的能力较差,需专业人员指导;建立患者对医者的充分信任,确保获得准确全面的患者信息;正确处理远程平台获取的信息,得到有意义的数据分析结果,完成个体化干预。

(下转第17页)

基金项目:2017年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101991);“互联网+”模式的中医药中风病防治管理科研服务平台建设

(JDZX2015047)

作者简介:张丽楠(1993-),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医学学士,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脑病方向的研究通讯作者: 任吉祥(1977-),男,汉族,吉林长春人,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脑病方向的研究,Email:

renjx2003@163.com

2019 年 2月 C 第 7 卷第 6 期Feb. C 2019 Vol. 7 No. 6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17

作,督查住院医师在岗情况并做好考勤上报。

2.3 检查(C)

2.3.1 住院医师轮转情况检查结果

自2018年9月~2018年11月,科教处每月抽查住院医师轮转在岗情况,见表1。

表1 住院医师轮转情况检查结果(n,%)

时间2018年09月2018年10月2018年11月

轮转人数515151

在岗率91.3.6.9

2.4.3 加强宣传力度

利用院内网、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对住院医师及相关科室宣传住院医师规培的相关以及规培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氛围。

2.4.4 增强科室重视度

将住院医师培训工作情况纳入科室年度目标任务书,增强科室重视程度。

3 总 结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专业所特有的教育阶段,是医学专业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轮转科室在岗率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本要求,对保证住培的正常开展举足轻重,是住培学员完成轮转科室学习的根本保障。PDCA作为一种经典的质量管理工具,在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被逐渐应用[4]。运用PDCA管理工具,我院住培学员轮转科室的在岗率有明显改善,各科室医师和住培轮转学员的责任意识有所提高。PDCA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对促进住院医生培养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意义深远,不断加强PDCA在住培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使住院医师培养质量持续改进。

2.3.2 内、外科住院医师轮转情况检查结果

绝大部分科室轮转在岗率达到90%以上,轮转医师不按计划轮转成为偶发现象。我们再次抽查了内、外部分学科,通过访谈临床学科主任、教学秘书,普遍反映医生轮转科室的工作主动性、心态稳定性显著提升,满意轮转住院医师的表现。见表2。

表2 内、外科住院医师轮转情况检查结果(n,%)

科室内科外科

轮转人数1920

在岗率96.393.1

2.4 持续改进(A)2.4.1 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培训科室及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善于发现研究不同学员之间的培训需求差异,研究并反馈教、学双方的培训信息,确保培训科室管理水平跟上培训形势的发展要求。

2.4.2 明确带教老师责任与义务

选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临床经验丰富以及一定教学经验和带教能力的临床主治及以上职称医师作为带教师资,明确带教老师的责任与义务。将带教工作作为临床医师考核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2] [3] [4]

马香萍,茹 凉,严 媚.PDCA循环联合PALS培训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实践[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10):18-19.李 蕊,李巧芬,李 佩,等.PDCA循环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N].大理大学报,2017,8(2).

龚玉枝,钱新毅,陈力萌,等.PDCA循环在护士长夜查房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S1):18-20.

程 功,张永利,李 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8,46(11):1382-1384.

本文编辑:刘欣悦

(上接第15页)

医学是个特殊的行业,患者个体化特点突出,且临床疾病多变复杂,“互联网+”的中医慢病管理模式势必会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深度交叉合作,是个长期且漫长的过程,需要各行业的共同努力。

业),2011,13(04):211-212.[6] [7]

陈子豪,赵 婷,贾 静,等.\"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的发展及现状综述[J].昆明学院学报,2018.40(3):109-114.

德邵蕊.\"互联网+\"医疗服务可及性问题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8.

[8] Martin Sanchez F,Verspoor K.Big data in medicine is driving big

changes[J].Yearb Med Inform,2014,9(1):14-20.[9]

王佐卿,王树山,邱洪斌,等.新医改模式下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1):47-48.

[10] 姜 英,王 帅,衷敬柏.中医特色慢病社区管理对老年高血压患

者的干预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34):151-152+154.[11] 李玉玲,陈 延,黄穗平.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对维持溃疡性结肠炎

缓解期的疗效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7):3309-3313.[12] 沈宁乔,姜 蔓,孙 赟,等.基于远程监护技术的中医慢病跟踪

管理平台设计[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8,39(2):35-38+51.

参考文献

[1]

刘月星,宗文红,王 伟,等.基于慢病管理模式的新型慢病管理模式应用的SWOT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40):4078-4080+4096.[2] [3] [4] [5]

孔灵芝,白雅敏.落实关口前移策略 开展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健康管理[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23(07):481-482.

翟铁民,柴培培,魏 强,等.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卫生费用与筹资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4,33(02):14-17.

顾厉,陈向韵.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7):862-865.

梁长秀.慢病管理中健康管理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

本文编辑:刘欣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