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论文社会关怀论文:漫谈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私”性格

传统文化论文社会关怀论文:漫谈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私”性格

来源:华佗小知识


传统文化论文社会关怀论文:漫谈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私”

性格

【摘 要】“自私”在中西文化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西方人赤裸裸地“自私”,“私”的光明正大,中国人的“自私”却套在伦理道德这层鲜亮的袈裟下,“私”的深藏不漏,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自私”性格,这种“自私”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并鲜明的体现在中国知识分子和后辈学生这两大主体身上。

【关键词】自私 虚伪 传统文化 社会关怀 一、自私的“衣钵”:柔道人格型

西方社会坦然标榜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西洋人普遍选择维护个人利益,这在西方社会并不会受到道德良知及社会的谴责,反而被视为对生命的珍视而博得同情。所以国人都批判西洋人自私,自诩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大公无私,最有国家、集体荣誉感之人种。不可否认,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冲突时,中国人一向毫不犹豫地提倡牺牲个人利益、保全国家利益,因为“个人事小,国家事大”。但奇怪的是,对于中国人而言,提倡是一回事,行动又是另外一回事。且这种提倡对国人而言,仿佛只是对别人的要求,与自身无关。当别人背弃了国家、社会,公愤一齐指向彼人,菜叶、臭鸡蛋随滔滔唾沫汇聚之洪水一齐涌来,不搞得人家身败名裂难解心头之恨。然而一

旦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管他什么民族利益、社会道义,先享福为上,哪管身后评!因此,尽管在国难当头、社会转型时期,虽涌现出了些许民族英雄、社会楷模,但若比起汉奸、叛臣、贪官、盗贼之辈,彼等简直沧海一粟、屈指可数,只不过由于阶级利益和社会教化的需要,彼等形象被无限放大,以致使国人一叶障目、“生姜树上生”。

由此看来,与西洋人相比,中国人更显其虚伪。如果把西洋人比作狼,那中国人就是披着羊皮的狼。西洋人坦率承认并认同自己的价值观,无论丑陋还是美好,不来半点掩饰,显露真好恶、真性情,活得简单舒心,倒显得单纯大气。中国人则不同,从上层建筑、主流价值到个人意识,我们大张旗鼓地提倡“应然”,也虔恪地学习“应然”,但却自觉地践行着隐秘在内心深处的“实然”。说它是自觉的,是因为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明确地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信念,一明一暗,一正一邪,一公一私,它们就像两条平行线,绝不可能相交,无奈又只能借助于一幅躯体表达出来,而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暗的、邪的、私的总被认为是不好的,于是两股力量经过激励角逐后,便自觉调和成现在的格局: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话里有话,棉里藏针;口蜜腹剑,八面玲珑,即中国人的虚伪性格,或所谓“柔道人格型”。

二、究根溯源:中国传统文化

倘若究根溯源,不得不从我国古代经典哲学中找寻。 一方面,儒教作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主流价值体系,在国人的性格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中国文化缺乏像欧洲文化中的罗马法传统,无法从法律和制度防范出发,个人与社会之间、社会与国家之间,只能依赖儒家所建构的礼治。但礼是立足于个人的德性,而立足于德性上的东西,不得不依赖个人的道德自觉,对人性的要求很高,要求人们有很高的教养。这样,中国的礼,就不能像西方的法那样,成为社会普遍有效的规范。儒家德性文化的道德尺度由于不恃外力,其尺度只是个人的内心,只靠自验于心之安不安,而没有办法做客观的规定。这种只能信自己而无法信于别人的德性,若不上升而向下坠落,便会转为自私自利的自然欲望。在这样的主观的德性文化之下,中国人便分化成两种人,一小部分是通过“克己复礼”、“内圣外王”而德性修为较高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公、以人民为本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社会楷模,而大部分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者,甚至沦为社会败类,听凭其人欲横流。

另一方面,奋进入世的儒家精神与全身远害的道家追求所形成的儒、道互补的生存新模式,成为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理想范式。正如林同济在《中国心灵:道家的潜在层》中所言:实际上,每一个中国人也同时信奉道家学说,

中国人的性格中具有双重性。我们从社会层面尊重儒家,而在个人层面信奉道家。如嵇康在司马氏集团的统治面前,不改自己的本色,但是也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为司马集团所。但是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重蹈覆辙,因此在给儿子的《家诫》中要求儿子顺应社会,明哲保身,学会在险恶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为人要有大节操,但须避小祸。嵇康留给儿子的教诲,从原则上看,关乎儒家大义;从细节上看,嵇康对儿子的种种约束,蕴含着强烈的全身远害思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的虚伪性格或“柔道人格型”是在统治政体压迫下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狭缝偷生的畸形儿,只有异化成这一体态,才有机会安身立命。出现观念意识与行为模式不一致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自私的鲜明主体体现:知识分子和后辈学生 作为一种知性的存在,知识分子受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最深。按照许纪霖的观点,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也就是指那些以的身份、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有社会参与意识的一群文化人。“公共性”和“批判性”是其本质特征。然而,在当代中国,能够像鲁迅、陈寅恪、储安平那样批判腐朽、敢为社会公平正义奔走呼号的真正知识分子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伪知识分子既不关注公共领域,亦不敢站出来批判现行的不合理,为了自己的利益,已沦为这

层“皮”上的“毛”,充当起某个阶级或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岂不呜呼哀哉?

再来看看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后辈学生们。《南方周末》有《别无选择的中国妈妈》一文载:“在中国式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往往缺乏社会关怀。根据哈佛毕业生ned的观察,中国学生最缺乏的不是创造力,‘他们也能写出很漂亮的文章,能在实验室里出重要的成果’,但他们有一个特点:很少从‘我可以怎样改变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不一样,变得更美好’这个角度去考虑问题,‘他们想的一般是怎样在现行制度下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这种考虑问题的方式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择业。ned的华裔同学大部分从哈佛毕业后都去了顶级的投行、咨询公司,创业的很少,去从事慈善、ngo等有一定社会意义活动的更是几乎没有。‘他们不在摩根就在美林,而且都干得很好,有些同学毕业两年已经是千万身家了。’ned说。”

这无疑给中国的教育敲响了警钟,也提出了挑战,因为这不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有其深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只有从文化上入手,才能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人们普遍的社会关怀才有出现的希望。

由此看来,中国人确是自私的,但它不同于西洋人的自私,这种自私又是含蓄的,它诞生于人的本能,却又长存在虚伪的衣钵之中,真真正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私。也许我

们不能轻易改变它,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它,认识我们是以一种什么状态活着,以后才会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活着。

参考文献

1 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 杨茂义.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简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99、101、102

3 别无选择的中国妈妈[n].南方周末,2011.1.27:a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