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角视野wideangle
塑造土地--解读风景园林师凯瑟琳古斯塔夫森
周璐孟令辉(北京林业大学100083)
1引言
古斯塔夫森在传统意义上更像一个艺术家而不是景观设计师,她对待场地就好像在画布上描绘直线和曲线,以极其艺术的方式塑造景观[1]。从业近30年间,她的作品遍及欧洲,北美和中东,项目面积从1公顷到500公顷不等。她的作品获得了包括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大奖在内的国内外各种奖项。她塑造地形和处理空间的非凡的创造力使其成为竞争激烈的世界景观界最为出色的女性景观设计师之一。
2设计特色综论2.1要素
2.1.1有形的土地
大地艺术对大地的塑造为风景园林师的形式语言提供了借鉴,尤其是大地艺术常用的几何地形塑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风景园林作品中。古斯塔夫森的作品明显具有大地艺术的特点,这与哈格里夫斯的一些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连续的地形和地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激起人们触摸土地的欲望,体现了人与土地最单纯原始的关系。
2.1.2水
几乎在古斯塔夫森地每个设计作品中,水都起了联系各个重要景观要素的作用。倾泻而下的瀑布,潺潺的小溪,极富韵律的、跃动的水滴,以及象黛安娜王妃纪念喷泉似的雕塑水景,将水的各种形式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古斯塔夫森的设计中,水与土地紧密相连,满足土地的需求,与雕塑般的土地浑然一体。水成为了进行各种活动以及讲述故事的载体。水的运用使得古斯塔夫森的设计高度统一。
2.1.3光影
正如绘画中对光影的捕捉一样,古斯塔夫森在景观设计中孜孜不倦的追求设计中细腻的光影变化所带给人们的视觉体验和空间感受。首先是对场地的照明设备的关注,如西雅图剧院区(SeattleTheaterDistrict)的灯光设计,仿佛\"灯光绘画\"一般,浓重的灯光色彩布满所有的地面,墙面,顶棚和立柱。由中心区向外的色调由暖变冷。其次是对自然光的巧妙利用,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设计,如埃维里广场(RightsofManSquare,Evry)中地下车库的入口处的白墙上面在视线齐平处有一缝隙,可使落日的余晖落入停车场内。
2.1.4风和声音
对自然界的无形的元素的运用是古斯塔夫森的设计具有多重感观效果的原因之一,古斯塔夫森通过设计小的感应装置,如风铃,回音箱,风向标等来重塑场地的可感知性,如洛桑的风铃花园(WindandSoundGarden,Lausanne)和旧金山的现代美术展览馆的\"风、声音和运动\"(Wind,SoundandMovement)。古斯塔夫森认为风是一种从环境中能感受到的力量,而设计因素则能够使人们意识到它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的所起到的作用。
2.1.5植物
对于植物的运用也在古斯塔夫森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植物不仅在界定空间上起到作用,如劳瑞花园(LurieGarden)中的\"肩膀树篱\",而不同的植物的质感会给你不同的感受,在劳瑞
花园中种植了达250种的草本花卉,这需要植物专家的配合。在伦敦水晶公园(CrystalPalacePark,London)中的林地重建中,种植本地或是杂交的常青植物,通过和植物专家一起寻找1850年以前的物种,古老的杜鹃溪谷重新焕发了生机。
2.2手法
2.2.1雕塑性--有形的景观
古斯塔夫森在设计中充分发掘和利用场址中原有的不同寻常的景观资源及要素,并使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塑造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空间环境,古斯塔夫森用黏土模型和石膏模型进行形态设计,她的每个设计中都会有一个形状:一个凸起、一条曲线、一个斜面、一个隆起或者一扇能够定义出景观本身所自然固有的内涵的门。
对于古斯塔夫森来说,景观是通过塑造自然材料来揭示场地的某些特征,并添加新的设计元素,把自然本身的特性和创新完美结合。她讲述了一片土地和在以这片作为基本材料的土地上人类的介入所发生的故事。没有景观设计中被改变了的自然状态就没有古斯塔夫森的作品。她促进了景观设计原理的革新,并开拓了景观设计的应用领域,包括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的融合,如莫不拉斯的贮水池公园(RetentionBasinandPark,Morbras)和巴黎附近的\"挡风板\"隧道入口(\"BreastPlate\"TunnelEntrance,nearPairs)。。古斯塔夫森在景观设计中以雕塑的形式揭示并以抽象的手法展示土地的特征,以大自然中的人造元素实验性的阐述人与自然的故事,注重场地带给人们的感官发现和思想体验,以及把它们结合在更深层次的结构中所展示出来的能力,以及对景观深刻的认知和细腻的情感投入,使得她的作品如此的实用与优美。
2.2.2叙事性--间接表述
通过把故事贯穿于现存的景观之中,使用隐喻式的叙述方法来表现基地的特征和参照体系,使景观不再是单纯的摆设,而是具有日久弥新的风采。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像\"万能布朗\"所说的,每一个场地都有巨大的潜能,要善于发现场地的灵魂。间接表述是一种对艺术的诠释,对场地历史背景、各种分析数据以及政治因素等的表达。通过参观古斯塔夫森设计的游线,能够给参观的人们带来丰富的联想,有趣的故事以及美轮美奂的风景,并且能够留下美好的记忆。
2.2.3体验性--发现和感觉经验的提取
发现指的就是引导人们的线索,在每一个作品中都会有这样一个线索来引导人们,控制人们的感觉,引导人们去观察地面形式、质感、植物、水、光、风等元素。如想像之园中的风之轴,通过人工元素的介入向人们展示了自然中一些无形的元素,如风等
感觉经验的提取,通过光、风、水等的设计将自然力量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从而展现出一个地方的特色感觉。并且通过对质感、颜色、和形式的重点设计,来使人们的感观经历更加丰富。并且使人能够理解设计者对概念、空间和物质的处理,理解场地特有的风貌与背景。说过:\"这是关于你如何移动;你的眼睛停留在哪;感觉有多深刻;走过哪里和坐在何处?\"
(上转第163页)
172
教育时空Educationspace
究的合理性,一种范式更适合某些研究问题而另一种范式则适合另一类问题,在许多情况下,它们的连续性多于两分性,二者结合使用会优于单独的一种。\"数量研究和质量研究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排斥的思想已越来越多地得到承认\"。只有将哲学理念与实践应用分开,才能达到二者的完美结合。
我国民族教育研究中要遵循\"质化-量化-质化\"这样一个回归模式和规律,把量化和质化研究结合起来。首先是在哲学思辨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理论,然后由量化研究收集资料,验证理论,最后建立在这些数量的基础上再上升为更高层次的定性分析,才能对事物的本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真正的把握。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与发展,这一过程将不断循环往复,直至对研究的教育问题能真正地、深刻地把握。
2.我国民族教育研究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1)要培养研究者的科学精神。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大部分仍然采用哲学思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这不是用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是其精神气质是科学的、求真的。因此这两者的结合要建立在培养科学精神上面,科学精神是在做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研究中都应当具备的,教育研究领域也不例外。
(2)教育研究应该以人为主体,因为人是活动的主体。教育研究的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研究者研究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在我国,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水平都不高。因此,有必要不断提高自身对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理论认识以及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掌握两种研究范式的各种具体的方法与技巧,做到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在主体层面的结合,这是提高我国教育研究水平的关键。3.在研究我国民族教育具体问题时合理运用\"多元法\"
所谓\"多元法\",就是当一项研究中融进一种以上的方法时,它便是采用多元方法来收集资料。这种方法还可以称为\"三角交叉检视法\"。较之于一般的质性研究,多元方法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以\"三角交叉法的思考逻辑\"代替\"直线性的思考逻辑\"。所谓直线性的思考逻辑是指\"理论!假设!实证\"思考路径;多元方法注重分析各种假设的确实性并在不同的理由之间找寻一个可以互相呼应的最佳诠释。第二,以\"深厚描述法则\"代替\"普遍原则\即注重从时、空、人的历史、地域、文化、社会阶层脉络及意涵各个层次收集资料来分析、说明和诠释所研究的对象。多元方法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通常也将量化的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纳入其中,但是,多元方法从根本的特性来说属于\"质性研究\"的范畴。
正是源于\"多元法\"的优势,在民族教育研究中,应该对适当的问题进行\"多元法\"评估。首先,要了解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理(下接第172页)
4启示
古斯塔夫森在设计中运用了多种的设计语言,通过挖掘场地的历史背景,分析科学数据,结合当地文脉,发掘可叙述的故事,并且用设计元素将这些串联起来。使人们游历于诗情画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故事之中。她的设计使人们能够作出回应,能够进行联想和回忆。在她的每一项作品中都能看到这些元素的存在。\"一个好的设计来自场地,而不是强加在场地上(\"Agooddesigncomesfromthesite;itdoesn'tgetputonasite)古斯塔夫森的设计真正的发扬了场所得价值与精神,用提炼了的艺术形式和雕塑般的大地艺术加以表达。其艺术的原创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仅
论和运用的方法,只有了解两者的特点、优点和局限性才能灵活运用;其次,是正确认识这两种方法的地位、作用,公平、公正地运用它们,实行研究方法的优化组合,才能有利于研究的进行;
在我国民族教育研究方法上将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民族心理学研究方法紧密结合,既强调微观的量化的研究,也注重宏观的、质性的探讨,从而探索一种多方法、全方位、整体性的综合研究模式。
对于中国民族教育学发展来说,大量的研究属于复杂的民族心理与文化心理的研究,因而采用多方法的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二者是否要整合,以何种方式整合,必须依据研究主题的特点和性质来定,既不能生硬地套用某种整合模式,更不能为整合而整合再次倒向\"方法倾慕\"和\"方法中心\"。
四、小结
在我国民族教育的研究中,量化方法能够凸显人口上的分布和各种因素影响幅度等之结构问题,质化方法则更能处理\"人的经验和意义\"的问题。因此方法之选择运用主要取决于研究者到底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纯粹以方法言双方并无高下之别。量化与质化方法优势的兼容,可以帮助研究者以不同的方法收集不同资料,并予以相互检视、补充和整合,为社会科学提供了更灵活、透彻的研究架构。超越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对立意味着在实践层面上将两者结合起来,互为利用、取长补短,坚持一种方法多元论的立场。\"新倾向的倡导者主张'混合的方法设计',它标志着社会研究中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个新时代的特征就是从实用的角度把量化方法和质化方法相互结合\"。
我国教育研究应该是\"本土化研究\即立足民族实际。这个\"本土化\"应当还包括地域、学校,甚至班级。任何研究都要从实际出发,不为\"课题\"而研究。如果一味追随西方话语体系,就会失去民族教育。立足民族本土实际,运用多元的方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从这里还可以看出,越是自己的,越是有特色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研究者就应该立足本民族特色,合理的运用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民族研究更全面更生动。∀参考文献#
[1]鲜兰.量化与质化研究的结合[J].教学研究,2008,(3).
[2]叶浩生.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对立及其超越[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9).
[3]Garfinkel,H.StudiesinEthnomethodology[M].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67.
[4]杨桦.教育研究中的定性与定量研究的哲学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2,(11).
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还受到公众普遍的赞扬。
古斯塔夫森的设计是雕塑性、叙事性、体验性的设计。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出发她将风景园林设计回归到了园林最基本的功能:塑造土地。通过对大地进行艺术性的塑造与整合,创造出雕塑般的大地艺术,从而体现出场地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品质、历史背景、时间片断。并且创造出叙事性的场地,通过地形道路的精心组织和设计,让园林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极具内涵的故事。从她作品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大自然的动力性和神秘感,基地特有的人与大地、水、风等自然要素的互动,以及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参照。凡是亲身游历过古斯塔夫森作品的人,都会有一种强烈的现场心理体验。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