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来源:华佗小知识


苏东坡传读后感

提起苏东坡,我首先想到的是他许多作品,然而从未对他本人有过深入的探究。

文如其人,然而问题出来了。文,人心灵的产物,可是人会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心情。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很难看出作者的性情。原来,我以为,苏东坡是个豪放的诗人。现在看来,并不全面。

《苏东坡传》这本书,告诉了我答案。苏轼,一个复杂的人,一个有着丰富阅历,丰富爱好的人,绝不能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这么一位天才的诗人。

从曾经的中学接触到的《水调歌头》,到后来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再到后来许多的作品,我从作品中体会到了苏东坡对人生的看法,他的思想感情是丰富的,写作的文笔是豪放的,但是并不是全部作品尽然,比如《江城子》之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由此看来,苏轼是一个性情中人,在不同的遭遇中,其文学作品也是多变的。

物不得其平,则鸣。诗歌就是诗人的心声,是诗人在某时某刻的心声。苏轼经历了一生的宦海浮沉,几起几落,心绪自然有较大的起伏,而其毕生七百多首的作品必然诞生在不同的时期,因此格调迥异,文风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写作,已然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不可分割了。无论是仕途顺畅的青年时期,还是遭遇波折的中年时期,还是因太后看好再被重用从而身居县官的“第二春”时期,他的作品从不间断。七百首作品,一首首就像苏东坡的脚印,一路走去,直至他人生的终点。像他这样的诗人还有陆游,记得陆游最后一首诗叫《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就是陆游人生的终点。苏轼,也是一样的。写诗,是苏轼抒怀的手段,见

景生情,政治昌明,江山如画,美人多骄,这都是苏轼乐意去写的题材。当然,在政治不得意的时候,写诗又成了苏轼遣衷肠的有利渠道。这一点,不仅仅苏轼一个人如此,有王维、孟浩然、李白等大批的诗人,他们在官场上不如意,只得寄情于山水之间,一展胸中所学,还记得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那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抒怀。然而,这一切是什么造成的呢?只是一句话而已,学而优则仕。进入仕途,这是封建社会文人的唯一出路。苏轼,正是那千军万马当中的佼佼者,然而仕途可能是世上最难以琢磨的地方,在这里,亲情不再亲,友情不再友,只要利益契合,敌人可以转化为朋友,反之亦然。试想,如此官场,如此仕途,怎能容得下恃才傲物的苏东坡,岂能让胸怀天下的苏轼一畅胸怀,施展自己的平生所学?因此,苏轼的几起几落,也是无奈之举,就连那劲敌王安石,又能怎样?还不是下野归隐,寄情山水么?

《苏东坡传》一书读完,我看到了苏东坡的灵魂,一个胸怀抱负却报国无门,一个才比天高却不知变通,难以实现政治理想的悲剧人物,这方面,他难比明代的张居正。但是,最重要的是,苏轼的身上有一种力量振奋了我,那就是无论自己身处何地,都能保持一份洒脱,一份淡然,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他的心中,一直心怀苍生。在他的晚年,只要条件允许,他依旧毫不犹豫去做那不知做了多少遍的事情,赈济灾民。一个心怀天下,腹有苍生的人,一个文采斐然,佳作不断的人,一个无论顺逆,依旧淡然的人,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苏东坡。

马春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