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

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区域发展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

钟新桥1,2

(1武汉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

高飞1温如春1

湖北

武汉

2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430023)

要:基于安徽省资源禀赋形成的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三圈三带”的产业布局

与结构调整战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中图分类号:F061.5

基于安徽省资源禀赋、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及其竞争优势,笔者提出以“极、核、圈、带、面”的发展模式为安徽产业布局与优化调整的总体思路,即“极”是指以合肥为中心增长极;“核”是指以芜湖和蚌埠作为安徽的“双核”;“圈”是指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经济圈、以蚌埠为核心的淮北城市圈和以芜湖为核心的皖江城市圈;“带”是指安徽沪蓉经济带、淮安经济带和合芜铜经济带。合肥经济圈直接带动淮北城市圈和皖江城市圈发展,“三圈”通过“三带”相互联通、互惠互补,全面发展。根据“极、核、圈、带、面”的发展思路,提出以下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建议:

图1

安徽“三圈三带”发展示意图

文献标识码:A

产品基地。蚌埠的生物化工产品产量在全球位居前列。阜阳是全省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山羊板皮加工基地。宿州拥有全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大理石储量位居全省第一。亳州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和著名的白酒基地。淮北城市圈的发展应以蚌埠为核心,以“两淮一蚌”为重点,打造新能源、煤炭、电力、冶金、农副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

安徽沪蓉经济带是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巢湖、滁州等为支点,合武铁路和合宁铁路两条铁路沿线所形成的产业经济带。安徽沪蓉经济带西起武汉,东至南京,途径黄冈、六安、巢湖、滁州等地区,呈“一”字型走势,是连接东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对加强安徽和湖北两个中部大省的联系和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带应重点打造合肥—六安—巢湖—滁州的化工产业带;合肥—六安—巢湖的食品加工产业带;六安—巢湖—滁州的建材产业带;合肥—六安—滁州的装备制造产业带;合肥—巢湖—滁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带;合肥—滁州的家电和电子信息产业带;六安—滁州的纺织和冶金产业带。

淮安经济带是以合肥为中心,蚌埠为副中心,淮北、淮南、宿州、安庆为节点,合徐和合安两条公路沿线所形成的产业经济带。淮安经济带北接江苏、山东,南连江西、浙江,是贯穿安徽南北的

宣城、黄山等城市所形成的沿长江城市圈。芜湖是我国汽车、空调、微电机和新型建材等生产基地。马鞍山铁矿总储量占全省的一半还多。宣城元竹、笋用竹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首位。安庆是安徽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和纺织加工基地。铜陵的有色金属冶炼和机械电子产业比较发达。黄山、池州等地拥有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等著名旅游胜地。皖江城市圈的发展应以“马芜铜”为重点,打造钢铁、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冶金、水泥、化工、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旅游等优势产业。

淮北城市圈是指以蚌埠为核心,淮南、淮北为支点,包括亳州、宿州、阜阳等城市所形成的皖北城市经济圈。淮南和淮北是江淮流域重要的的能源、农副

1实施“三圈三带”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战略

合肥经济圈是指以合肥为中心,辐射六安、滁州、巢湖所形成的省会经济圈(见图1)。合肥拥有汽车、动漫、平板显示等产业基地,家电生产能力居全国第3位,汽车整车产量居全国第9位。六安是全省重要的羽绒生产加工基地和林木加工基地。巢湖是江淮流域重要的蔬菜和水产生产基地。滁州是安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合肥经济圈应重点打造汽车制造、机械电子、家用电器、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

皖江城市圈是指以芜湖为核心,以马鞍山、铜陵为支点,包括池州、安庆、

*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h2003DGQ3B199)

作者简介:钟新桥(1957-),男,武汉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县域经济发展;高飞(1981-),男,武汉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县域经济发展;温如春(1968-),男,武汉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县域经济发展。收稿日期:2009-12-16

PIONEERINGWITHSCIENCE&TECHNOLOGYMONTHLYNO.220101

科技WITHSCIENCE创&TECHNOLOGY业月刊PIONEERINGMONTHLY大动脉,对加强皖南皖北区域联系和缩小之间的差距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带应重点打造合肥—蚌埠—宿州—淮南—安庆的装备制造产业带;合肥—宿州—安庆的机械电子产业带;合肥—蚌埠—淮南—淮北—宿州—安庆的医药化工产业带;合肥—蚌埠—淮北—安庆的电子信息产业带;蚌埠—淮南—淮北—宿州—安庆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带;蚌埠—淮南—淮北—宿州的煤电产业带;蚌埠—淮南—淮北—安庆的建材产业带;淮南—淮北—安庆的纺织产业带;合肥—宿州—安庆的旅游产业带。

合芜铜经济带是以合肥为中心,芜湖为副中心,马鞍山、芜湖、铜陵、巢湖、宣城为节点,合巢、合芜、合铜等公路沿线所形成的产业经济带。区域内城市地区工业基础较好,经济发展较快,与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发达地区经济联系密切,对于带动安徽整体发展显示出产业支撑作用。此带应重点打造合肥—芜湖—马鞍山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带;合肥—铜陵—宣城—马鞍山—巢湖的装备制造产业带;合肥—芜湖的家用电器产业带;合肥—马鞍山—铜陵—巢湖—宣城的化工产业带;合肥—芜湖—铜陵的新材料产业带;合肥—铜陵—宣城的生物医药产业带;合肥—巢湖—宣城的食品加工产业带;芜湖—马鞍山—铜陵—巢湖的建材产业带;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城的冶金产业带;马鞍山—铜陵的电力产业带;马鞍山—巢湖的纺织产业带。

2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建议

2.1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首先,建立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淮河平原,宿州、亳州、阜阳等地农业资源丰富,应大力构建小麦、水稻、“双低”油菜、牲畜等生产基地;沿马鞍山—安庆皖江地带,发展水产品养殖基地;其次,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把阜阳、亳州地区建设成为粮油食品加工基地、现代中药基地和缫丝基地;再次,扶持和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要大力扶持民营加工企业的发展。注重先进加工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培养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摆脱出售初级农2

科技创业月刊2010年第2期

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

产品进口高级农产品的不利局面。同时,努力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条。淮河平原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纺织业比较发达,因此,应做大做强安徽的轻纺产业,把沿淮纺织业发展成为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尽快形成纺织—印染—服装一条龙的纺织产业链。安徽的白酒业在全国也有一定名气,应充分发挥古井、口子、金种子等龙头企业名酒品牌优势,大力建设白酒系列高中低端多元化发展格局,努力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增强白酒竞争力,重点研发名贵药酒、保健酒,促进酿酒工业与中药产业互动发展。

2.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安徽的工业现处于工业化初期阶

段向中期阶段推进的关键时期,应充分利用国家级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资源和合肥科教优势,引进和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水平和质量,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升级,走高级化的工业发展之路。安徽汽车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优势,拥有合肥江淮汽车、芜湖奇瑞汽车两大汽车制造企业,应以这两大汽车制造企业为龙头,整合和提升安徽的机电制造业,进而拉动安徽钢铁、冶金、化工、汽车配件、装备制造等产业链延伸发展。皖江城市圈,以马钢为龙头的冶炼业较为发达,应通过兼并和技术改造,提高马钢的规模和效益,着力生产高端钢材,为安徽省内外的汽车、船舶、家电、建筑等行业提供产品,满足需求;以铜陵的铜加工业为核心,提升安徽的铜冶炼产业水平,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把安徽建成全国重要的、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基地。安徽煤炭资源丰富,在淮南、淮北、阜阳和宿州等地,大力发展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化工产业,把沿淮区域建成能源基地。在发展煤炭产业时,一要注意采用新技术,树立节能、减排理念,降低污染,确保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二要延伸煤加工产业链,积极推进煤炭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占据煤炭产业的高端。

2.3发展知识密集型企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充分利用高校及科研院所等优势,

着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重点研发数字家电、集成电路芯片、应用软件,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提升装备制造、家电等产业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积极发展生物制药产业,重点研发转基因生物疫苗、疾病诊断试剂、生物芯片、现代中药、化学药物、微生物发酵等高新技术产品;三是努力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研发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特种纤维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安徽应大力培育和扶持相关企业发展,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允许多种资本进入,内引外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4以旅游业为支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安徽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一方

面,继续搞好传统服务业,如商品流通、餐饮娱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文化旅游等产业;另一方面,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如物流、金融、房地产、科教文化、法律、中介、技术咨询和产权交易等服务产业,这些产业主要是为现代生产企业服务,发展前景大。发展第三产业,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开放搞活,充分竞争,允许不同成分多元化资本进入。

安徽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极为丰富,着重打造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线路。对淮北地区,重点打造黄淮海平原旅游区,围绕徽州文化做文章,让顾客享受文化之旅;利用淮河在安徽的区位优势,科学合理开发淮河的水资源旅游;开发以淮海战役旧址为核心的红色旅游。对合肥经济圈,着重发展六安的大别山旅游和环巢湖的绿色旅游;对皖江城市圈,大力发展九华山、黄山等自然生态旅游,打造国际性休闲旅游基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开发和经营,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旅游企业集团,并形成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钟新桥.我国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布局现状与调整战略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4(11)

2钟新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5(11)

(责任编辑梁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