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PPT 2;(文字)鲁迅,(1881——1936)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家。
(画面)鲁迅画像
师:同学们好!鲁迅文学作品专题阅读活动,我们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谁能介
绍鲁迅的相关知识呢?
师:同学们对鲁迅和他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刻
的思想,所以比较难理解。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他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力求更加深入地理解鲁迅先生童年的快乐忧伤和成年后对往事深刻而冷峻的思考。 二、题目解析 PPT 3:(文字)《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
师:《朝花夕拾》是一本散文集,读懂散文,重要的是要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感情。我们就从感情入手来解读《朝花夕拾》。谁能解释书名《朝花夕拾》?
师:请同学们注意,鲁迅写《朝花夕拾》是1926年,他已经45岁了。以40多岁
的心境去写青少年时期的事情,他的心里一定不再是少年时单纯的情感。 三、内容结构
1、师:我们一起来看《朝花夕拾》的具体内容。 PPT4:十篇题目 师:《朝花夕拾》共10篇散文,还有小引和后记。哪一篇给你的印象最深,你能概括说出文章的内容吗?
板书—— 初读作品:了解情节,概括内容
2、师:同学们了解了每一篇的内容,那么,这十篇文章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或者
内在联系呢? PPT6:
师;十篇文章以鲁迅童年、少年到青年的生活轨迹为依据,叙述了大约20多年的
往事。1——7篇写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8――10写青年时代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的经历。
师:这十篇散文都写于1926年,历时9个月。可是这九个月的写作过程并不顺利。
1、2写于北京;345写于“三一八”惨案后颠沛流离中,后5篇写于厦门。 作者在这一时期为什么会颠沛流离?我们来了解鲁迅当时的经历。 师:要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就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写作时的心境。    这本书前的引言告诉我们这样一段话:
PPT7:“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书前小引
“一九二六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写了十篇《朝花夕拾》。”
生读
师:这书前的小引,让我们不禁深深地为他叹一口气。作者想娴静却不容易,心里空空洞洞。这个时期的鲁迅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后,他把目光转向了昨天。让我们一起研读书中的往事、人物,更深入地感受鲁迅心中的波澜。 四、《朝花夕拾》的内容导读:
板书:研读——抓关键句   深入理解作者感情
师: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子,把握作者的感情,这是阅读散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1、 回望往事 PPT8:“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
师:在《朝花夕拾》中有一句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就是“给我们的永逝的韶
光一个悲哀的吊唁。”。谁知道韶光的含义? 生:“韶光”指美好的春光,常常用来比喻青年时代, 师:“韶光”常常用来比喻青年时代,比喻早已流逝了的美好的日子。“永逝的韶
光”总是让人无可奈何的,经历了人世沧桑的鲁迅就更珍视这一份回忆了。 师:回忆中有趣而温馨的事情让人念念不忘。哪些事情是有趣而温馨的? 师:老师在书中读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使我时时反顾。” 生读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能读出什么意思呢?
师:人到中年的鲁迅毕竟清醒地意识到,这些只是记忆上的存留,当他提笔写《朝
花夕拾》的时候,已经是成人的视角,夹进了他四十多年人生的体验。所以他说到“一个悲哀的吊唁。”在那些美好的记忆之外,也许更多的是悲哀。你从哪里读出了悲哀?
师: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作者成长的,是来自传统和成人的有意和无意的伤害。
在《朝花夕拾》中,这种伤害随处可见。然而鲁迅仍要“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吊唁”意思是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作者为什么用吊唁这个词?
生:可以看出作者对往事的怀念。即使过去的一切不尽如人意,它还是留下了童
心,天性,人情与爱。
师:现实是残酷的,心灵是芜杂的,鲁迅写往事是想安慰自己孤独而又疲惫的心
灵。
2、人物画廊:
师:回首往事:有喜,有爱,有怨,有恨。我们看到了“浓缩了的一段旧中国的
历史。”在这段历史中,生活在鲁迅身边的人也都鲜明地浮现出来。  PPT10: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
师:这个人物是谁?出自哪一篇散文? 师:你还能说出她的什么特点?
师:人到中年的鲁迅对长妈妈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他写下了这段文字,表达
了对长妈妈这个普通劳动妇女的无限的深情和最真切的悼念。 PPT11:仁厚黑暗的地母啊,原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师:范爱农:《朝花夕拾》中还有一个人物非常典型,
PPT12: 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藐视。他蹲在席子上,……
师:这个人物你熟悉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师:可是,范爱农却有一个不好的结局:
PPT13:“一天,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回来以过夜半,又是大风雨,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是不会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我至今不明白他是失足还是自杀。”
师:作者写到“……”其实作者很明白,黑暗的社会就是一个无情的杀手,把范爱农逼上了绝路。鲁迅把对当时社会深重的思考投放在一个人的命运上,使我们更透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 PPT14;目录
师:还有一些人物散落在《朝花夕拾》的篇章之中,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还能说出哪些人物?
师:同学们,以上我们分析探讨的仅仅是《朝花夕拾》中的一部分内容,书中还
有更为伸广的社会内容,有富有地方特色的乡风民俗,丰富多彩的花鸟鱼虫的世界,这些都使《朝花夕拾》具有了丰富的内涵,有待于同学们下去深入阅读。
五、阅读指导:
师:同学们,要真正理解一个作家的作品,只读一遍两遍是不够的,尤其是鲁迅
这样文学大家的作品。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今后再读鲁迅的作品,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师:鲁迅先生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话:
PPT15:“散文是将作者思索体验的世界,只暗示与细心的注意深微的朋友们。”
——鲁迅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细心的、注意深微的人才能读懂作者思索体验的世界。
《朝花夕拾》的每一篇都不是单纯的回忆,人到中年的鲁迅,已经有了对世态人情的洞察,对封建社会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他精心挑选材料,揭示事物本质,完成了《朝花夕拾》的创作。 板书——再读作品 注意深微之处
师:同学们下去再读《朝花夕拾》并写出读书心得,准备交流。 六、名家荐语:鲁迅的作品因它独特的风格受到人们的赞誉:
结束语:鲁迅,一个厚重的名字,我们解读鲁迅,进而读懂人生,读懂一段浓缩的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