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适当的挫折教育
作者:子悦
来源:《新农村》 2019年第6期
子悦
有个牧场主人,叫孩子每天在牧场上辛勤地工作,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的。”牧场主人回答说:“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
日本的一家动物园里,一个常年喂养猴子的人,不是将食物好好地摆在那儿,而是费尽心思地将食物放在一个树洞里,猴子很难吃到。正因为吃不到,猴子反而想尽了办法要去吃。猴子整天为吃而琢磨,后来终于学会了用树枝把食物从树洞里弄出来。
别人都很奇怪,对养猴子的人说:“你不该如此喂养猴子。”养猴子的人却说,“这种食物猴子是很没胃口的。平时,把它摆在猴子跟前,猴子连看都懒得看,它也根本不会去吃。只有用这种办法去喂它,让它很费劲地够着吃,它才会去吃。你越是让它够不着,它才会越努力。正因为猴子们很难得到它,所以在得到后才会更珍惜。”
这两则小故事,有没有给我们的教育一些启发?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有不少的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多半是终其一生,拼命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让他不愁吃不愁穿;或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陪读”“侍读”,专当孩子的后勤,将自己大好的光阴都奉献给孩子。这样娇生惯养的结果,是让孩子最终成为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这真是教育的悲哀!
亲子之爱,人皆有之。然而无节制的溺爱,却是在害孩子。富裕的生活容易养成孩子的“懒惰”,容易消磨孩子的意志,扼杀他们的奋斗精神,无益于孩子的成长。因此,家庭教育必须补上重要的一课——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该碰的钉子要让他碰
孩子单纯幼稚,假如家长处处都替他安排得天衣无缝,就如鱼儿生下来就好意为它套上一个救生圈,结果会怎样呢?不必凡事亲力亲为,让孩子碰一些“钉子”,并让他自己去处理,他才会懂得如何生活。
该绕的弯路要让他绕路
走得太顺太直,就会忽视了沿途的风景,就像没有过程的结局、没有挫折的成功一样,毫无生趣。不必总想着要为孩子提供一条顺畅的捷径,让孩子适当走一些弯路,他才会明白成功的意义。
该受的苦、累要让他受
生活充满酸甜苦辣,如果只让孩子品尝甜味,他会身在福中不知福。适当让孩子吃些苦、受点累,他才会知道幸福的来之不易,从而懂得珍惜。
该动的脑子要让他动
一切创造力都来自敏锐的大脑,不要凡事都急于给孩子答案,要给他们足够自由的空间去想象去思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维,只有勤动脑,才能成为聪明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