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水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
【摘要】水污染防治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我国是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 同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用水占了较大的比重,应该加强对农村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视。本文介绍了农村的水污染特征,提出了治理农村水污染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农村水污染特征防治对策
农村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问题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而农村水环境问题则是与农村的经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当今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水环境污染的问题更不能被忽视,我们应该吸取以往城市发展中水污染对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的深刻教训,应该充分重视农村等欠发达地区的水环境问题,努力实现农村地区的经济和水环境保护的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农村的水污染特征
1、农村水污染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日益追求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所以在大中城市纷纷创建“ 环保城市”,“卫生城市”但同时忽视了广大农村地区, 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恶化, 水污染问题尤其严重。新农村建设不能只重视生产发展, 忽视环境保护, 否则新农村建设这项系统工程是不能健康发展的。
农村农业污染又被称为面源污染, 面源污染包括含化肥、农药的农田径流, 未经处理随雨水进入河流的村镇生活垃圾, 固体废物等。除工业污水和城市污水外, 面源污染是造成江河湖泊水质不断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国家环保局的统计, 我国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 面源污染日益突出。
由于大量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未经处理排入各类水体,加之公共卫生设施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农村大量人口饮用不安全水。农村饮用水源大多受到污染, 1983~1985 年调查表明大肠菌群超标率达86 %, 全国约有7 亿人饮用这种超标水; 有1.6 亿人饮用受有机污染物污染的水; 饮用含氟化物和含盐量超标的人数也较高, 分别为7700 万人和1.2 亿人; 有5000 万人口饮用氯化物超标的水, 饮用硝态氮和硫酸盐超标的人口也有3400~3500 万。1993 年调查表明, 饮用大肠菌群超标水的人口比例有所下降, 但饮用有机污染物超标水的人口比例有所增加, 达21.5%。我国人群患病的88%、死亡的33%与生活用水不洁直接相关。
2、水污染特征分析
农村水污染治理与城市相比, 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有较大困难, 主要
表现在以下方面:
a.污染物控制、收集困难。农村面源污染如N, P 污染、农药的污染、 农业水产养殖污染、地表径流污染等受到的影响因素众多, 难以控制。农村点源污染首先表现在乡镇企业环保意识差, 技术落后, 污染源分散, 涉及面广, 污染物质浓度高, 难以治理, 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不准建的排污量大的工厂, 在农村有广泛市场, 如小造纸、小制革等企业。农村生活污染源分散, 难以集中处理。
b.先进的治污技术难以应用。现行的污水处理技术虽然可能降解任何污废水, 但投资高, 运行费用大, 管理技术要求高, 因而在农村难以推广使用。因此, 寻找适合于农村水污染治理的方法, 对农村水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尤为重要。
二、治理农村水污染的有效对策
1、对污染源实施源头控制
目前农村环境整体水平低,主要体现在污水直接排放,垃圾、畜禽粪便随意堆放等方面,因此当务之急应对污染源实施源头控制。一是建设污水收集沟渠和管道,使污水可以汇集入污水处理设施;二是建立垃圾收集体系,避免垃圾乱堆乱放现象;三是规范畜禽养殖,设立畜禽粪便堆放及处理场所,防止高浓度畜禽污水进入水体。
2、适用于农村的治理技术与模式
农村地区受居住分散、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等条件的约束,需要开发低成本、易管理的污水处理技术,推行集中式与分散式处理相结合的处理模式。在居住相对集中、污水浓度较低的平房地区,以处理成本较低的厌氧处理和生态处理为主,采用多级厌氧、人工湿地、氧化塘及土地渗透等处理技术。在污水发生量较大,污水浓度较高的楼房区,可采用有动力集中式污水处理,保证出水效果。在污水收集困难地区,可采用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庭院式自然处理等技术。
3、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生产应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 提高农药和化肥的利用率, 鼓励施用天然肥料和实施秸秆还田技术, 努力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要求将投资重点放在生态工程的研究和利用上, 从根源上制止农业污染,使农业生产体现出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 并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将以往的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改为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精密型生态农业生产。强化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治理, 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处理, 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生态工程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控制工程、营养元素植物带控制生态工程、农田径流污染控制生态工程等。
4、合理规划企业布局
对于蓬勃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 并将这些措施与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结合起来。对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 也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厂。在这些活动中, 的引导和督促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因为企业不会主动投入太多的环保资金, 这就要求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经验表明, 要控制水环境恶化的趋势, 环保投入要达到GDP 的1.5%, 环境改善将达到GDP的2.5%。而我国目前乡镇企业的环保投入仅达到GDP 的0.1%, 与水环境保持与改善的投入标准差距太大。
在合理规划乡镇企业的同时, 还要注重小城镇建设规划, 应制定有利于水环境污染防治的经济技术及能源, 鼓励发展对水环境无污染、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 提倡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推动工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进程,把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5、建设水污染处理设施及资源化生态系统工程
加快废水排放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 以投资为主, 筹集民间资金为辅, 加快废水处理设施的上马和废水处理厂的建设, 尽量做到水的循环利用, 提倡节约、高效用水。按“污者付费原则”, 通过合理的价格体系, 征收生活污水处理费, 多渠道加大环保投入。我国目前对农村用水实行无偿使用原则, 不像城市居民那样征收水费, 这无形中鼓励了浪费用水, 所以, 应当在自来水较发达的乡镇, 试点实施征收水费, 在经济上激励节约用水, 减轻用水压力和水环境污染状况。另外, 应学习发达国家建设“污水净化与资源化生态工程系统”, 它是人类应用现代生态学、环境科学、系统工程和高效生态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设计建构的具有使污水净化和资源化的人工生态系统。农村社区污水多为生活污水, 加以利用和资源化程度高, 可以将污水处理生态工程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既可降低污水处理费用, 又可增强土壤肥力。由此可见, 基于生态工程所独有的特点及我国农村现有的条件, 生态工程将是一种非常适合农村社区污水处理的技术。
总之,农村水污染防治工作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人们应该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 决不能走“ 先污染, 后治理”的道路。人们应该充分重视农村的水污染防治问题, 结合生态农业建设, 实施综合治理措施, 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举的方针, 努力建设成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陈峰滔.试论农村水污染的治理[J]. 海峡科学. 2007(05)
[2] 谢莉莉.水污染与人体健康[J]. 大众科技. 2009(01)
[3] 龚跃,吴开明,黄栋,郦颖.浙江省农村水污染现状及处理技术探讨[J]. 安徽农学通报. 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