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镌刻在巨石上的佛界众神——藏东芒康吐蕃石刻考察记之一

镌刻在巨石上的佛界众神——藏东芒康吐蕃石刻考察记之一

来源:华佗小知识
I=I国l 喜马拉雅之旅 ●镌刻在巨石上的佛界众神 ●藏东芒康吐蕃石刻考察记之一 ● 文 ● 图 \ 霭 巍 A第一块巨石上的主尊造像.过去传为松赞干布 现在比定为大日如来。 -:= ==一日的藏东,是一年当中最美好的季节,当成都还是一派炎热酷暑的时候, E===I我们的越野车沿着21 4国道线一路朝着高原东麓的南大门芒康开进。 漫山遍野迎面扑来的,是高原的凉风和浓郁的野花、青草、森林的味 道。这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加以描述的芬芳,只有热爱高原的人,才会从中体会到 0中国 这些年来,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分别从川藏线、滇 石刻造像》,发表在国内著名的学术刊物《敦煌研究》 2003年第5期上面,从而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和讨 论。在研究此处石刻的过程中,我后来发现在我之前已 经有陕西省当年参加自治区文物普查的陈建彬先 生也曾经注意到这处石刻,他称其为“扎果学摩崖造 像”,认为造像的内容分别为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赤 尊公主和禄东赞。 但是,自从那次造访扎果西石刻点之后,虽然后 来也到过芒康几次,却因时间安排的原因,没能再次来 此考察。怀着激动的心情,我惊喜的看到,今天的扎果 西沟口处,已经专门为这处石刻点修筑了一座藏式的 藏线进入到芒康,而每一次,藏东的这块红土地都会 带给我全新的感受。一座座如利剑般耸立的山峰两相 对峙,山谷之间是奔腾而下的江河,水流被狭窄的河 谷挤压成一团团的浪潮,带着巨大的吼声以排山倒海、 摧枯拉朽之势迎面扑来 却又转身扭头而去,让你始 终能够感受到,这里,就是举世闻名的横断山脉。那山 崖之间层层叠叠或平行或斜立着的崖面,曾几何时都 是亿年前古地中海——又称为“古特提斯海”海 底的石层,由于地球上两个巨地版块的;中撞和挤 压,它们才逐渐抬升出海面,在大约距今两亿年前率 先脱海成陆。我望着眼前不断飞掠而过的景色,心里 不禁感慨万端,与具有如此洪荒之力的大自然相比较, 人类的历史显得多么短暂和微不足道。 殿堂,周围也进行了绿化和道路的整治,在沟内绿树鲜 花的映照之下,古典风格的扎廓西殿堂显得格外夺目。 进入殿堂之后,我发现与我第一次到达这里时的情景 相比较,一个最为重大的变化,是当年被砌进墙体内的 这两块刻在石头上的造像,已经完全从墙体上剥离下 来,地耸立在殿堂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侧 面观察到造像的整体情况。而在当 年,我却只能观察到造像的正面。 早在来此之前,我已经获知西 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和陕西 省考古院的专家们组成的调查队 之所以此行能够再次踏上藏东这片红土地,是应 昌都地区芒康县县委和的委托,对芒康县境内的 文化历史与自然资源进行考察,为芒康未来的旅游发 展提出规划和建议。我也借此机会 故地重游,踏访了多处近年来引发 国内外历史学界、考古学界、美术 史学界强烈关注的历史文化遗迹, 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传说中唐代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路过此地时留 下的各种“圣迹”。我们一行人首 先到达了位于盐井乡的扎果西摩 崖造像点。 在我之后近年也来此做过调查,取 得了不少新的发现,我既为他们的 新收获感到由衷的高兴,同时也激 发了我更加浓厚的兴趣。因为这处 当越野车抵达扎果西石刻点 造像所处环境发生的变化,给了人 们一个从未有过的新的机会,可以 更加细致、全面地对其进行观察和 分析。 所在的山谷谷口处时,我不禁回忆 起十多年前第一次来到这里时的 情形。2002年6月,也是受昌都地区地委的邀请,国 内一些专家学者组成“茶马古道考察团”,分别从滇藏、 川藏两条公路进入昌都,我是滇藏线的考察队员,进 入昌都的第一站就是芒康县。到达芒康之后,便听到 了不少关于文成公主路过此地的传说,其中最为著名 的,一是说公主在邦达乡一个叫做然堆的地方修建了 殿堂内的光线较为昏暗,借助手电筒的灯光,我 细心的开始围绕着这处造像观摩起来。所有的石刻造 像都是镌刻在两块巨大的石头上面,其中最大的一块 巨石面坐北朝南,东西长约5米,南北最宽处约2米, 石头的表面被后人涂满了酥油,悬挂着经幡和啥达。应 我的请求,县文物局的藏族同志暂时除去了掩蔽在石 块表面的经幡和哈达,使我可以更加清晰的观察到造 像的布局和细部。 座藏语称为“朗巴朗则拉康”(汉语译为“大日如来 殿”)的殿堂;其二就是在盐井乡的扎果西沟口(汉文 中也有译为查果西、扎果学、扎廓西的)一座巨石上 面刻下了她本人、松赞干布以及前来迎请她的吐蕃大 臣禄东赞的形象。当我分别对这两处石刻地点进行实 在石刻的正面,是一组三尊半浮雕式的造像,像 体凸出于崖面之外。正中的一尊像为坐像,两边分别 地考察之后,发现它们的年代的确属于吐蕃时期,而 造像的题材都是大日如来及其胁侍菩萨像,这是在西 藏东部芒康境内首次发现的两处吐蕃时期的佛教摩崖 造像,意义十分重大。我把这次考察的结果写成了一 篇专业的学术论文《试析东部新发现的两处早期 各有一尊站像,很显然这是一组三铺造像的组合形式。 从服饰特点上看,与一般的佛像最大的区别在于,这三 尊像都身著俗装,头上戴着三叶花冠,束以高髻,发 髻之外还有以头带缠头的痕迹,身上穿的是一种带有 三角形大翻领的阔袖长袍,脚上可能穿着靴子。中间的 2017年第2期71 中国I 喜马拉雅之旅 厶殿堂内两块巨石上的石刻。 一尊像为坐姿,双手结印置于腹前双膝之上,双腿盘 四尊造像又是何种组合方式呢?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分 成了两组呢?十多年前在我第一次到此地考察时,曾 经根据对现场附近山体情况的观察,提出过一个假设, 坐结跏趺坐姿,细细的观察,还可以看到他双肩的左 右两侧还各有三道发缕从耳后垂下,披于肩上。在他 身边两侧各站立有一尊立像:左边的立像一手执莲花, 一认为这两块巨石现在所在的位置并非是其原址,而极 有可能其原来的位置是在后面的山崖上刻成的摩崖造 像,后来因自然剥落才从山体上滚落到山下现在这个 位置上的。后来,我看到自治区文研所和陕西省 考古院撰写的考古简报上,也得出了与我的观察相同 的结论:“据岩石外观和周围崖面情况观察,此二石最 手下垂 双脚站立在莲座之上,三角形长袍的外面束 有腰带。右边的一尊立像一手已残,左臂上举于胸前, 手中执有一弯曲向上的长条形器物,但已不可辩识。正 是由于这三尊造像身穿俗装,而不是像一般的佛像那 样衣著袈裟,所以当地群众一直将这组造像比定为中 间一尊为松赞干布,左右站立者则分别为唐文成公主、 尼婆罗赤尊公主,以至于后来一些学者也沿用了这种 称呼。 初可能位于沟北侧崖壁中上部,崩落于地后建~拉康 保护”(这篇简报刊发于《考古与文物》,2oi2年第3 期)。如果我 ̄ilA,g这个观察是正确的,就会自然涉及到 一在这组造像的东侧,另有~块体量较小的石块,紧 贴着大石块而立,上面也有一尊半浮雕的造像,体量 要比大石块I-A, ̄--尊像m ̄JJ\,也是著俗装,头戴高冠, 内有高发髻,外穿著三角形大翻领的长袍,腰系宽带, 个问题:这两块石头上的四尊造像原来并非是固定 的组合,而有可能是因为偶然的自然因素崩落之后,才 被人为的置放于一处的。也就是说,后来传说这几尊造 像分别为历史上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文成公主、尼 婆罗赤尊公主以及吐蕃大臣禄东赞的组合,只能是人 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过去当地群众多将这尊造像比 定为前去唐地迎请文成公主的禄东赞像。 上面这两块石头上的四尊造像,从雕刻的技法和 们后期的附会之说,而并非当时的实际情况。 现在,学术界倾向于将第一块大石上的三尊造像 风格上看,应当属于同一时期,都是半浮雕式样,造型 稳健成熟,线条也十分流畅。但是,这两块巨石上的 比定为大日如来及其两尊胁侍菩萨,提出一种观点认 为这可能是吐蓄人创作的一种身穿俗装、可能象 72中国 征吐蕃赞普本人形象的大日如来像,其身边的两尊胁侍 菩萨则有可能是两位王妃的化身,这或许有一定道理。但 是,另一块小石头上的这尊造像的属性又应当如何确定 呢?它与另一块大石上的三尊造像之间原来究竟是一组 造像,还是原本就是并无关联的两组造像呢?如果我们 认定大石块上的三尊造像为大日如来及其胁侍菩萨,那 么这尊的造像究竟应当是大日如来胁侍菩萨像中的 一尊,还是另外的一尊佛像?从目前藏东地区所发现的 其他地点的大日如来造像来看,其主题多为大日如来和 菩萨造像,难道这处造像是另一类我们尚不清楚的 新的大日如来与胁侍菩萨题材?虽然也有学者将这尊造 像认定为一尊供养人像,但如果联系到它们原先并非一 定是某种固定的组合关系,而是在后期因自然原因才聚 合在一起的这个因素来考虑的话,这个解释是否能够成 立也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的目光再次停驻在这两块 巨石的背面。过去由于条件所限,我第一次到这处石刻点 考察时无法观察到它'fi]A9背面,这一次却因为新建和扩建 了殿堂,两块巨石都放置在殿堂的,我才有幸可 以绕行于其周。如同后来的学者调查注意到的那样,在这 两块巨石的侧面和背面位置上,还刻有另外的几尊造像, 它们均是身着佛装的佛像。其中一尊也是半浮雕式样的坐 A第一块巨石上主尊像一侧的胁侍像。 像,结跏趺坐,身后有身光,头部有头光,双手于腹前结 印。而另外两尊像则是阴线刻成,服饰特点都是身著袈 裟,身有头光,手结印相,头顶部有高发髻。从这几尊的 造像在石面上的位置来看,十分显然都是后期补刻上去 的,在雕刻技法和造像风格上看,也和石块前面的四尊造 像有明显不同,形成A9B-,:t代可能更为晚近。最有可能的一 种解释,那就是早期的两块巨石因自然原因崩落滚动到现 址之后,被后世的人们奉为“圣迹”,并依造佛像的造像 仪轨在不同时期又新刻了这样几尊后期的佛像。如果这个 解释可以成立的话,扎果西石刻这处芒康著名的佛教遗迹 的形成,就既有自然天成的缘份,又有人为礼拜的因素, 两者合力,造就了这处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 天色即将黑尽,我不得不结束了在扎果西石刻殿堂 内的考察。步出门外,眼前可以望得见远方奔流不息的 澜沧江水向南流去,如同一条巨龙一般。落目辉映之下 江边的块块盐田,泛起五色光彩,与红色的山脉融为一 体。我不禁再度回望扎果西的深谷,遥想当年在这条弯 弯曲曲的山道上,曾经有多少高 僧大德沿着这条高原之路将佛法 弘传于雪域大地,在这些崇山峻 岭之间留下来无数镌刻在巨石上 ^第二块巨石正面的造像。 的佛界众神,引发今人无限的追 思和遐想……i圄 2017年第2期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