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卷第3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5,No.3 2006年9月 Journal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ept.,2006 文章编号:1671—6523(2006)03—0072—03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 困境与对策建议 吴金根,胡华兵 (江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摘要: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经济已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如何提高农业的竞争力,是今后农业和 农村工作中一件全局性、战略性的大事。多年的实践证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是 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阐述了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农业 产业化发展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产业化;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Challenges for China 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WU Jin—gen.HU Hua—bing (College of Trade and Economies,JAU,Nanchang 33(1045,China) Abstract:Entry into the WTO is a symbol that China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economic globalization.Faced with the new situation after the entry,how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agriculture has become strategically significant in both ag- riculture and countyrside work,It has been learned from past experience that gre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crease the scale of major enterprises.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ifcance of boosting a cultural industri- laiza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points out the challenges confronting the proces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be taken, Key words:new situation;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challenges;countermeasures 一(二)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 、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义 (一)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的重大创新 力量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一个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通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农业 过一种新的形式,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民有效地组织 区域布局和产后加工转化进行全面调整的过程,也是加 起来。我国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 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增长方 营,突破了原有社区双层经营的局限,丰富了为农户服务 式、促进农业向深度进军的过程。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的内容,提高了服务的水平,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 如果没有加工业的发展,就谈不上是战略性的。只有大 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对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 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才能不断开拓新的农产品市场。 制的充实、完善和发展。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产业 同时,农产品加 业的发展,必然会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 化经营相结合,使农户找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联 经营方式,改变千家万户盲目生产、分散经营的状况。尤 合与合作的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营形式.是我 其是产业化的经营模式,通过采取“公司+农户”、“订单 国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改革探索的新飞跃。 农业”等多种方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可以带动 收稿日期:2006一O6—12 作者简介:吴金根(1965一),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吴金根等:新形势下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73・ 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形成 “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农户”的结构调 整新机制,全面推进新阶段我国农业的技术创新、组织创 新和制度创新。 (三)农业产业化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 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经营制度,是各 项农村的基石。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村 人口较多的局面在短期内不会有较大改变。实行农业产 业化,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千家万户建立 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可以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 情况下,使分散经营的小农户组合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和 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这就开辟了在小规模家庭经 营基础上,有效吸纳先进生产要素,提高农业整体规模效 益的新途径,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四)农业产业化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 措施 农业产业化造就了~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龙头 企业通过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 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再依 靠精深加工和提高科技含量,创造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 的名牌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参与竞争。加人世贸组织 后,为抵御进口农产品的冲击,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竞争能 力,龙头企业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决定企业市场竞争 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产品质量,近几年,我国正集中 精力抓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然而,提高农产品的质 量,一定要有农业的标准化;而农业的标准化一定要有农 业的专业化;而农业的专业化又离不开农民的组织化,这 一切,都与农业产业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凡是有龙头企 业带动的地方,农产品的质量才会好,国际竞争力才会 强。 二、新形势下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困 境 (一)龙头企业整体规模小.农业比较收益与发达国 家差距较大 2005年,我国龙头企业年销售收人上亿元的仅占总 数的4,3%,中小企业和组织居多;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 的较多,从事精深加工的较少;产品综合利用水平普遍较 低。由此导致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严重制约着农 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仅从农产品加工企业这一农业产业 化的龙头来看,中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20%~30%, 食物消费中的加工食品也只有30%左右;发达国家农产 品加工率一般在90%~95%,食物消费中的加工食品占 80%左右,且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我国与发达国家 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差距较大,如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 品,通过储藏、保鲜、加工处理后,我国平均增值0.38元, 而美国可增值3.72元,日本能增值2.25元。 (二)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支撑能力弱.导致经济 流失 农业高科技及其产业化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农业持续 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的支撑,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新 品种,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已渗透到 农业的常规技术领域。同时,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的结 合,使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科技附加值显著提高。而我 国农业在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的原创性研究、应用方面 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平均每年有 7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研制成功,而转化率仅为30%~ 40%,真正具有规模的甚至不到20%,多数技术研制出来 或引进后,被束之高阁,这使得我国农业资源浪费十分严 重。而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85%,其他如英国、 法国、德国等也在5O%~6O%。 农产品中的科技含量低,使其附加值低,导致了经济 流失。我国农产品结构落后,表现为“三多三少”:低价初 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多,高价深加工产品少;一般大路货 多,名特优和高档商品少;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人 世后受土地资源约束的大宗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 豆、棉花等品质较差,不具备价格优势。具有价格优势的 蔬菜、果品及畜牧、水产品的花色品种、风味品质及药物 投人的安全性目前尚不及国外同类产品,难以形成新的 竞争优势和生长点。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太低,绝大多 数不符合国际标准,产品的商品性和出口创汇能力很低。 (三)产业组织缺乏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障碍 (1)企业难以与农户进行有效的对接。表现为龙头 企业要求原料供应批量性、稳定性与农户供货分散性、随 意性的矛盾日趋激烈。在实施产业化战略过程中,龙头 企业为保证正常经营活动,要求及时取得成批量的加工 原料,但是他们在组织货源、收购原料的过程中,面对的 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因此,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这种 交易和连结方式只能是短期和不稳定的,必须寻求新的 产业组织形式,以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有效对接。 (2)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随着家庭生产专业 化和集约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加剧。农业产业化的发 展,促进了区域分工和主导产业的形成,提高了家庭生产 专业化和集约化的水平,使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越来越多 地进入市场交易。然而,专业化生产的农户因其分散性 在与市场对接过程中,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在 市场交易中往往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因此。没有一定 的产业组织形式把分散、弱小的农户组织起来,农民很难 真正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主。 (3)农民利益需要保护与自身缺乏保护能力的矛盾 日渐明显。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形式大多是“公 司+农户”。尽管这一经营模式在沟通农户与市场联系、 减少农民生产盲目性、弱化农产品市场风险等方面显示 出积极意义,但它却不能成为农民进人市场的理想模式。 因为龙头企业是于农民之外的,与农民不是同一个 利益主体,它与农系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原材料成 本,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当龙头企业利益得不到满足或 发生亏损时,就会不顾农民利益,甚至有意转嫁风险。这 样,农民不仅分享不到加工、经营环节的利益,还会丧失 自已的部分生产利益。为此,必须自发组建或加入经济 组织。 (四)国家财政、信贷对农业资金注入不足.制约了农 业产业化的发展 资金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74・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5卷 国财政对农业支出绝对量不断增加,但相对比重逐年下 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 降。1978~2005年,国家财政对于农业的支出由151亿 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和产学研相 元增加到2 122亿元,增长了l3倍,年均增速达9.6%。 结合的路子。要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商品率和贡 但1978年农业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比重为13.4%,到 献率,使科技进入产业化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其次,增加 2005年仅为8.2%。而且,信贷资金从农村净流出,国家 投入,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中心、农业生物种 金融部门支农力度减弱。据不完全统计,仅2000—2005 质资源保存库、农业信息网络资源库等农业科学技术基 年,农村地区通过信贷渠道流出的资金由4 048亿元增加 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 为8 051亿元。由于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上存在着缺失和 创新支撑基地,增强农业科技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 压抑的现状,使信贷对农业现实投入与要求及农村 际竞争实力。 经济实际需求极不相称,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发 (三)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展难以获得良好的信贷支持和服务,从而制约了农业产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强化龙 业化的发展。 头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农业结构调整应立 三、新形势下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 足比较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的劣势主要在 策建议 于农产品的品质差。对于我国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一)搞好产销衔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可以逐步减少生产和出口量,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环节是龙头企业的发展,搞活一 取而代之,并拓展其国际市场。同时注重农产品品种、质 个龙头企业可以带动一片地区或众多农户。例如:吉林 量与效益的统一,生产、加工与销售的协调,大力发展特 的大成、皓月和德大三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壮大,极 色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各地的名特优农产品应大 大地推动了当地玉米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产业化经营,成 力培育,并逐步建立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加工体系,使特 为吉林省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我们要根据市场的需要, 色农业在各地健康成长。这样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彻底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按照大规模、高起点、 必然提高,我国农业的经济收益也将大幅度提高。 外向性、强带动的原则,重点建设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和龙 (四)发挥在组织创新方面的特殊作用,为农业 头企业群体,把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市场 产业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截 具体而言,可在以下四个方面推动农民合作中 止2005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7.6 介组织的创新:(1)鼓励。当前,急需为农民合 万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3.1万多个,占4l%;中介组 作组织立法,消除种种不利于农民合作的制度规定,鼓励 织带动型2.5万多个,占33%;专业市场带动型8 800多 农民在农产品加工、销售、农资购买、资金融通等领域建 个,占12%;经纪人、专业大户带动型1.1万多个,占 立合作组织。(2)支持。在资金上,可提供各种类型 14%。各类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3 000多亿元,销售 的低息贷款,满足农民合作启动资金和周转资金的需要; 收入5 900亿元,利税总额709亿元。与2000年相比平 在上,可从工商登记、注册、税收等方面给予合作组 均每个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规模增长28%,销售收入增长 织方便。(3)引导措施。应着重于引导而不是用行 26%。 政命令撮合,关键是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具体抓好以 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市场与效益的支撑。要 下各项工作:认真调查研究,宣传推广合作组织的典型经 占领市场,首先要搞好产销衔接,而发展“订单农业”是搞 验;积极组织力量搞好农民合作组织管理人员和骨干分 好产销衔接的主要形式。要逐步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 子的培训;开展试点示范,指导建章立制,逐步引导农民 产销合同,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努 合作组织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4)协调措施。 力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其次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 作为中间人,主要应协调好社区合作组织和有 营销手段,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及时掌握市场供求 关经济技术部门与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之间的关系。事 信息,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实证明,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和经济技 术部门的支持,也会与有关部门发生利益冲突,要按 (二)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 化率 照市场经济法规和农民合作组织的属性,主动协调好农 民合作组织与科协、供销、农业科研、工商、税务等部门的 首先,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大力推动农 业高新科技产业化。加大对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 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 前沿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攻克 则.又要提倡“民办官助”,建立多层次协作体系。 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难关,加快农业产业技术升级,大幅度 参考文献: [1]叶正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创新的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06(2):3O一32. [2]齐成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8):43—46. [3]梁岁.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J].农业经济,2005(7):46. [4]尹成杰.新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3):4—7. [5]辛德树.农业产业化的诱致性制度变迁[J].农业经济,2005(7):44—45. (责任编辑:康兰媛,英摘校译:吴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