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導讀─
找尋空間的女人(作者:畢恆達) 導讀人:高師大性別所研究生 陳逸婷
這本書運用貼近每個人生命經驗的方式喚起妳/你我的記憶,從那些屬於我們每個人的記憶中把性別的小臭蟲給抓出來,每個人日常生活中遭遇的性別不平等經驗就像是一些找不著的小臭蟲,總是悄悄的搔著我們的癢處,但在把它們給抓出來之前,從來沒有人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癢。如果妳/你同意我這樣的假設,這本《找尋空間的女人》就是幫助你/妳把小臭蟲引誘出來的一份良藥,而且它一點都不苦口,還有趣得很。作者畢恆達運用許多生動的短篇故事或是實際經歷,讓性別的小臭蟲一一現身、無所遁形,而身為讀者的我們,要做的只是,決定我們是否要將這些擾人的小臭蟲一次根除。
容易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性別刻板印象,是我們用來區分男女的方式,小從每個人的穿著打扮,大到我們生活的空間,無處不性別。如同畢恆達老師在書中所提:「小孩出生以後,女的叫『美麗』,男的叫『建國』。女的穿粉紅的,男的穿粉藍的。女孩抱洋娃娃,扮家家酒;男孩玩機器人,用沙堆城堡。縫衣服、洗碗找女兒;到巷口買醬油找兒子。女兒要端莊,不可弄髒衣服;男孩要堅強,不可以哭。男孩爬樹是頑皮;而女兒爬樹就成野丫頭了。放學後女孩在家裡幫忙做家事,男孩子卻和同學騎腳踏車在外面玩。」所有我們經歷過的性別經驗,都被分成男女兩邊,一點點模糊地帶都不被允許存在,而這些由日常生活中累積出
來的性別經驗也強化鞏固了性別刻板印象,使得性別的小臭蟲得以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存活卻不被發現。
此外,畢恆達老師善於利用幽默輕鬆的口吻來描述某個性別現象,像是他在書中舉的一個例子「一個男人和他的兒子一起開車出去玩,途中發生車禍。爸爸沒事,兒子則受重傷被送進醫院手術房急救,沒想到外科醫生一看到病人便驚嚇的說:『天哪!他是我的兒子!』請問你如何解釋外科醫生所說的話?」這個有點像腦筋急轉彎的問題,卻點出人們習於將特定職業按照性別來劃分,上面的腦筋急轉彎的答案是:那位外科醫生是位女醫生。人們總是將主任、醫生、主管直接跟男性的形像聯想在一起,也因此才會有這麼多的職業必須要特地冠上「女」字在前來顯示如此「特殊」的性別。
妳/你或許會好奇,為什麼一定要知道這些跟性別相關的大小事?對我而言,我們一出生就活在性別的框架之下,一個女性所受到的與被否定,是讓我想要了解性別的最大動機;然而這不表示男性不需要了解性別,因為性別是由所有人(所有性別)跟我們所處的社會所共同運作出來的一套制度,因此每個人都有責任了解性別的大小事。如同書中提到了躲避球這項體育活動,躲避球是小學盛行的一種課後活動,試著把國小的記憶再挖出來拼湊成一幅圖像,妳/你會發現男生和女生所占據的位置有多不一樣。畢恆達老師生動的以文字將圖像呈現出來「躲避球場上通常雙方各有一個厲害的男生站在內場隊伍的前面,神采飛揚,威風凜凜,控制球場的節奏。他不但會拿球K人,也很會接球,是眾人矚目的焦點
與崇拜的對象。…整個球賽的進行顯然為男生所主導。其實球場上也有一半的女生,可是她們都在幹什麼呢?除了未能進場打球的女生啦啦隊外,內場的女生在球場裡面流竄,競相躲避男生丟來的球。…線外的女生則很盡職地扮演服務的角色,她們在外場的外圈成群地用身體去擋男隊友沒有接到的球,一撿到球,也是馬上交給其他男生。」看完這段,我們可以想像,躲避球進行的場地就如同一個社會的縮影,男生女生在場中如何分工,誰負責主導大局、出風頭?誰負責在一旁扮演支持者?而誰總是被忽略的一群?
看了這麼多的摘錄和介紹,我希望聰明如妳/你,一定不會忘記去實際翻翻這本書,讓畢恆達老師用最淺顯易懂的生活經驗和小故事帶領你/妳發現日常生活中的性別小臭蟲,然後一舉殲滅它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