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暑 · 古诗词赏析

大暑 · 古诗词赏析

来源:华佗小知识


大暑 · 古诗词赏析

大暑 · 古诗词赏析

《夏夜》

唐 · 韩偓

猛风飘电黑云生,霎霎高林簇雨声。

夜久雨休风又定,断云流月却斜明。

《一霎暴雨见永恒》

诗中描绘的暴雨,是暑夏最典型又最常见的。就像此刻,一场暴雨停止后,走出家门,在布满黑树林的陌上小道,把我视线引向高空的,正是云隙树缝间斜透下的月光,使得夏夜格外明亮、安谧,身心也倍感清凉、舒爽。

这是罕见的清奇之诗,一霎时让我惊为奇人。仿佛与这位晚唐诗人并肩夜行,一起默默注视着暴雨洗礼后的月光图,顿觉妙不可言。短短二十八字,其选字炼句的老成功夫,大开大合,精确又豪放。风猛风定、云生云断、雨响雨休、夜黑月明,在巨大落差与顿挫中,时动时静,惊悚诡异,又从容淡定,一扫糜柔诗风。末句“斜”字幽妙,因有“高林”在,便有云被树荫阻断、月在林间流动的错觉的动感,引发幽思,更透出澄明心境。

在为人熟知的历代咏月诗中,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无疑位居第一,而韩偓此诗也许

1

最少人知。长期以来,提到他,往往只称其“多写艳情,词藻华丽,有香奁体之称”。所以检索中国文学史,也几乎没他什么位置。弘一法师曾写《香奁集辨伪》,力证多写男女相思恋情的《香奁集》是伪作,说他决不是做香奁诗的人,也无力为其翻案。

我注意到,他10岁赋诗令其姨夫李商隐赞为“雏凤清于老凤声”,47岁中进士入朝任职,58岁还在协助宰相平定叛乱,65岁终因“宦途险恶终难测”,入闽隐居直到病逝。经历了比暴风雨更惊悚诡异的尘世激荡,“不共世人争得失”的雨后月光图,表达了诗人入世又超世的悲悯,对永恒事物深切的虔敬。在千年后,在丛林暴雨已喧响在月球和更多星球的人类争夺战中……韩偓又会叹“ 岸上花根总倒垂”、“谁在谁亡两不知”的伤乱吗?

《听弹琴》 唐 ·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做自己》

大暑,让我们来读一读刘长卿的《听弹琴》,相信能从诗中提取到一些清凉,也能坚持自己的所爱,保持着确幸。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琴的代称;泠泠,形容声音清越,听来让人有清凉之意。弹琴之人琴艺高超,从指间传出的音如凉水一般穿过人的心。风入林来,琴声与大自然的松声完美融合,更添一层凉意,炎热天气,虽没听到琴声,但是已然让人恍然松林之中了。

2

前两句写琴音,后两句转为议论。“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意思好懂,时过境迁,变化太多,现在人已经不能欣赏过去的音乐了,也许只是我还喜欢着。两句简单的诗,却隐含着当时音乐的变革。汉魏六朝音乐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琵琶音高多变,“大珠小珠落玉盘”,而七弦古琴,则显得高冷,显得与当下人们的需求格格不入,“今人多不弹”,流露出诗人知音少,坐在古琴优雅缓慢的音乐里,诗人显得孤独。纵然是大多数人喜欢赶潮流,但是我不盲目,我还是喜欢“过气”的东西。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这两句放在今天也处处适用。很多人都盲目从众,别人干嘛,自己就干嘛,以至于自己喜欢什么都不知道,活得没了自己,比如买房、比如上艺术班、比如买美妆。

做自己,还真的难,一不小心就容易被当成异类。“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不过我觉得还是做自己最好,只要自己不危害社会,不干扰别人。

《大暑》

宋 · 曾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3

《光阴里的期许》

日落西天又一天,时间里的焦虑会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继而增多,这种如影随形又无力掌控的光阴让许多诗人咏叹不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是唐代颜真卿的《劝学》“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这又是唐代杜荀鹤的诗词,至于耳熟能详自然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对于光阴的理解诗词者更能窥见时间的深度和厚度。四季间的轮转,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时至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俗有“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之说,从这句话中足以看出夏日里的酷热往往是令人难以忍受的。

夏日对于诗人来说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极目苍穹,也有“何处最添诗兴客,黄昏烟雨乱蛙声”.的田园风情。那么对于这首古诗词的作者曾几来说,炎炎夏日里的难耐到什么地步?“清风无处寻”更加衬托出这份酷热是令人浑身难受期盼早点结束。那么诗人又是怎么去对待这份难耐的呢

“热就热吧!这个是没办法的事,好在经书里菩提心予我相伴,可以驱散炎热带来的枯燥,不是古人说的心静自然凉嘛!”诗人并没有因为天热一味的埋汰老天爷,而是从另个角度去认识盛夏的风物“瓜果飘香,林深静谧,草长茂盛”之状,继而感叹“无论任何环境下当无法改变的时候都要去适应并且更应该珍惜光阴里的每分每秒,浪费不得”。

诗人的诗文由外至里的描写可以说是种心境的独白,虽无华丽的词藻但也说道出了“诗以载道”的诗词之境!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使用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