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只有创设充满儿童趣味、愉悦儿童的心情、放飞儿童的思维的学习情境,才能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交流、表演等多种途径参与教学过程,在自然和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只有创设充满儿童趣味、愉悦儿童的心情、放飞儿童的思维的学习情境,才能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交流、表演等多种途径参与教学过程,在自然和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中的实物主要指实体、模型、标本以及实验、参观等。图像是一种直观的工具,它包括板书、画图、挂图、幻灯、录相、电影、电脑等电化教学手段。例,二年级上册语文《流动的画》,我事先准备一幅图像即风景画,借助这幅风景画引导学生看到的是一幅怎么样的画?画中都有哪些风景?学生观察情感产生动力,对画面产生浓厚兴趣,生便纷纷回答:“画中有小路,小路弯弯曲曲”;“山腰飘着白纱。”白纱就是白云,突然有一名学生回答说:“水库里还有天鹅在游来游去。” 师:哦,是啊,还想象到了这么清澈的水库中有天鹅在游呢。这是书上没写到的,那你还能接下去想象,坐在火车里还能看到些什么风景吗?山上有一大片的果树林。果子都成熟了。有农民在秋收。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蜻蜓在水库上点水。大雁往南飞。瀑布后面还有洞,就像水帘洞一样……学生通过眼前的图像,展开丰富的想象,形成一幅美丽的流动画。再让学生试着编
句,“小鸟飞来飞去。”“小兔蹦蹦跳跳。”“树叶纷纷落下。”“秋风凉凉地吹。”“牛儿悠闲的吃着青草。”……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大家的描述配上美丽的插图。这样的和学生自身经验相一致的情境发挥了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的三大功能。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和想象的积极性,很自然让学生接受和理解新知。
(2)借助动作创设教学情境
动作的形象性从文科的角度来说主要指表演。表演是高一层次的形象性,因为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而且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从本质上,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实际上儿童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而且还有着爱表演的个性特征。表演能够有效地调动并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二年级上册《天鹅、大虾和梭鱼》一课,我出示课件天鹅、大虾和梭鱼了解其本领后,进行情境表演,找三个小演员带着头饰,分别扮演天鹅、大虾和梭鱼的角色,把它们拉车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然后提出问题,大家都在拼命拉,为什么大车一步也动不了呢?请你读读课文,想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全班汇报。学生通过观察表演和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天鹅伸着脖子要往云里钻,大虾弓着腰使劲往后靠,梭鱼一心想往水里跳。”因为它们没有向同一个方向拉,所以拉不动。再次表演,感悟寓意,请三位同学上来表演天鹅、大虾、梭鱼,这次可要把大车拉走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就逐渐体会到了要做一件事,必须团结合作,朝同一个方向努力才能办好。借助表演的动作表现课文内容,展现内心世界,这种教学情境,有利于理解感悟其内涵与寓意。
(3)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语言是工具,但其功能远远超越工具,在某种程度上,是认同、接纳、融入的通行证。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语言的潜能是无限的,知识传播最好的途径,最有影响力的途径就是演说。即语言。运用语言的魅力和力量可以影响,感染和征服一切。因此语文课中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让学生的脑中呈现的是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语义代码。例如,在教学《秋天到》时,我动员学生一起收集有关秋天的资料,如天气特点,动物活动,景物变化,农民秋收等,指导朗读,着重从快慢、轻重上进行指导。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
喜爱。搜集语句包括散文、诗歌、儿歌、童谣等,使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更真切地体会秋天的美好,产生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要求:朗读——声情并茂,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地在头脑中浮现出所描绘的情景。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从而撩拨学生心灵的琴弦,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除有表情的朗读外,声音的模拟也是形象性。描述——绘声绘色,绘声绘色的描述,也能够把抽象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在教学中,愈是抽象的概念的建立,往往越需要形象的描述与想象。比喻——贴切精彩,比喻就是用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善用比喻,不仅会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化平淡为生动,还能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 二、创设小组合作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形式,多让学生各抒己见,多听学生意见,与学生默契配合,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创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学习氛围。
如四年级《燕子》一文,教师在教学最后一段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接着请学生谈谈“读了这段你有什么感受?”使学生初步感受燕子停歇的优美姿态,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你认为哪些词句美?为什么?”这时,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赛,最后经过交流、评议,深深体会到了文章的意境美――“落”,写出了小燕子飞倦了,停歇时动作轻盈、灵巧;“痕”――痕迹,若有若无,因此,从远处看,燕子就像正待演奏的乐谱。“多么美的燕子停歇图啊!”学生从内心发出了由衷的赞叹,给学生营造了主动参与的氛围,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给他们创造展现个性的机会,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创设动画情境
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色地位,在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学会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可将教材中难以理解的部分以动画情境呈现,进行伺机诱导、启发,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如教学《称象》一课,二年级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原理有些困难,但这位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巧妙处理,采取借助电教媒体,利用
观察性活动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教学效果颇佳。在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中,首先用课件出示一艘浮在水面上的大船,再通过观看大象上船和画线的动画,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接着,再让学生观察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的动画,说说又发现了什么,当学生看到动感的画面,听着有趣的音乐时,情绪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通过观察这浮-沉-浮的生动画面,对浮力现象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尤其在装石头时,课件在没有装到画线的地方就停止了。这有意的一停顿,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叫起来“不行,不行!”师问:“为什么不行!”接着追根求源。“因为刚才大象上船时,船是下沉到这个地方为止的。”“这说明大象的重量就是等于这一船石头的重量。”学生脱口而出,多么精彩的回答呀!就这样课文的重、难点通过借助多媒体课件,在学生主动观察、发现、思考、说说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中,轻而易举地解决。
总之,“创设情境”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教师要找准情境与知识的切入点,创设出有效的语文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激情,形成和谐、民主、宽松的阳光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